骨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9525发布日期:2021-12-01 10:4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骨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护理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骨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下肢训练康复装置也叫下肢矫形器,供行动不便的老人、某些外伤、偏瘫患者与残疾人自行助步或四肢体力锻炼使用,人们扶着它可以轻松慢行,主要治疗下肢运动障碍的方法一般是借助家属外力被动屈曲病人髋关节、膝关节,既消耗人力大,又不能坚持,外力一旦减轻,肢体又呈外旋位,不能长时间使病人保持功能位置,可以借助助步器来完成。
3.现有的下肢训练康复装置在使用时,需要病人通过手部的力量抓握住下肢训练康复装置,利用手臂的力量,支撑起病人的身体,短时间内进行使用还好,一旦进行长时间的使用会增大病人的手臂的负担,从而使病人在进行康复行动时出现摔倒的意外情况。
4.现有专利“一种骨科护理用下肢训练康复装置”(cn 209884681 u)公开了一种带有电机的下肢训练装置,其解决了手臂支撑导致摔倒的问题,但由于其采用了电机,一方面存在受电源制约影响,另一方面运行时噪音较大,并不适用于医院此类需要保持安静的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骨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可通过手脚协调,在保持舒适坐姿的状态下,利用手臂(或腿部)来辅助腿部(或手臂)的康复训练。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骨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板,所述的底板一端上设有固定块,固定块内设有轴向水平的转筒,转筒两端端面上分别连接有一根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一端与转筒端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铰接,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滑座上,滑座固定在远离固定块的底板一端两侧上;
7.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之间的底板上设有座椅。
8.优选的方案中,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上分别设有一个踏板,踏板设置在固定块与座椅之间的第一连杆内侧上。
9.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连杆设置在固定块的一端上还与第三连杆一端固定,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且第三连杆设置在第一连杆上方,远离第一连杆的第三连杆一端上设有把手,把手靠近座椅设置。
10.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座包括固定基座,固定基座上设有至少两根平行且沿底板端向的杆件,两根滑轨组成滑轨,滑轨上设有滑块,滑块顶部设有耳板,远离第一连杆的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耳板上。
11.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固定块中部设有圆柱状的通孔,通孔内设有定位环槽,转筒包括主筒体,主筒体侧壁上设有与定位环槽相匹配的定位环。
12.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主筒体为中空结构,主筒体两端设有端盖板,端盖板外侧壁上设有连杆连接槽,第一连杆一端通过设置在连杆连接槽内的连接柱实现与主筒体的连接。
13.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主筒体内部设有配重块,配重块由两个半圆柱状结构体组成,配重块的圆心处设有柱体,柱体两端设有矩形凸起,矩形凸起与设置在端盖板内侧壁上的矩形槽相匹配。
14.优选的方案中,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设置在转筒两端不同侧上,且两根第一连杆与转筒的连接位置以转筒的几何中心点呈中心对称。
15.优选的方案中,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与转筒的连接位置分别设置在组成配重块的两个半圆柱状结构体一侧。
1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骨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采用坐姿可提升患者的舒适度,缓解长时间站立或手部支撑导致的不适感;
18.(2)同时适用于手臂或腿部骨折的康复训练,在进行腿部康复训练时,可通过手臂进行辅助施力,而进行手臂康复训练时,可通过腿部进行辅助施力,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自行控制训练强度,实现更有效的训练目的。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座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主筒体结构示意图。
24.图中:底板1,固定块2,通孔201,转筒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滑座6,踏板7,座椅8,第三连杆9,把手10,固定基座11,滑轨12,滑块13,耳板14,主筒体15,定位环槽16,定位环17,端盖板18,连杆连接槽181,矩形槽182,配重块19,柱体191,矩形凸起192。
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例1:
26.如图1中,一种骨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的底板1一端上设有固定块2,固定块2内设有轴向水平的转筒3,转筒3两端端面上分别连接有一根第一连杆4,第一连杆4一端与转筒3端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铰接,第二连杆5远离第一连杆4的一端连接至滑座6上,滑座6固定在远离固定块2的底板1一端两侧上;
27.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4之间的底板1上设有座椅8。
28.优选的方案中,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4上分别设有一个踏板7,踏板7设置在固定块2与座椅8之间的第一连杆4内侧上。
29.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连杆4设置在固定块2的一端上还与第三连杆9一端固定,第三连杆9与第一连杆4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且第三连杆9设置在第一连杆4上方,远离第一连杆4的第三连杆9一端上设有把手10,把手10靠近座椅8设置。
30.实施例2:
3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中,所述的滑座6包括固定基座11,固定基座11上设有至少两根平行且沿底板1端向的杆件,两根滑轨12组成滑轨12,滑轨12上设有滑块13,滑块13顶部设有耳板14,远离第一连杆4的第二连杆5一端铰接在耳板14上。
32.实施例3:
3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中,所述的固定块2中部设有圆柱状的通孔201,通孔201内设有定位环槽16,转筒3包括主筒体15,主筒体15侧壁上设有与定位环槽16相匹配的定位环17。
34.实施例4:
35.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4中,所述的主筒体15为中空结构,主筒体15两端设有端盖板18,端盖板18外侧壁上设有连杆连接槽181,第一连杆4一端通过设置在连杆连接槽181内的连接柱实现与主筒体15的连接。
36.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主筒体15内部设有配重块19,配重块19由两个半圆柱状结构体组成,配重块19的圆心处设有柱体191,柱体191两端设有矩形凸起192,矩形凸起192与设置在端盖板18内侧壁上的矩形槽182相匹配。
37.优选的方案中,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4设置在转筒3两端不同侧上,且两根第一连杆4与转筒3的连接位置以转筒3的几何中心点呈中心对称。
38.优选的方案中,两根所述的第一连杆4与转筒3的连接位置分别设置在组成配重块19的两个半圆柱状结构体一侧。
39.在采用本装置进行康复训练时,患者采用坐姿坐于座椅8上,然后将双脚分别放置于踏板7上,同时双手分别握住两个把手10。
40.若患者为腿部骨折,则通过腿部小幅度踩踏施力,并配合手臂交叉推动辅助,可实现腿部的康复训练。
41.若患者为手臂骨折,则通过手臂小幅度推拉施力,并配合脚部持续反复性踩踏辅助,可实现手臂的康复训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