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配重的羽毛球拍

文档序号:29877164发布日期:2022-04-30 20:22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配重的羽毛球拍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配重的羽毛球拍。


背景技术:

2.对于羽毛球拍器材定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配重,增加配重后虽然杀球瞬间球拍的极限速度有少许下降,但拍框的动量增加,因而击出的球速会提高。现在市场上的配重主要有金属条和厚胶布,运动员为了增加极限扣杀进攻速度在羽毛球拍的拍框上加配重,但这两种配重中被厚胶布所裹住的金属条有脱落伤人的危险,并且厚胶布会增加球拍挥风的风阻,对极限挥拍速度造成影响。但是,现有技术的使用厚胶布裹住金属条来配重,不仅使用不安全,而且增加球排挥动的风阻,影响极限挥拍速度,使用并不安全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可配重的羽毛球拍,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使用厚胶布裹住金属条来配重,不仅使用不安全,而且增加球排挥动的风阻,影响极限挥拍速度,使用并不安全灵活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可配重的羽毛球拍,包括:手柄、网框、下框体结构和上框体结构;
5.手柄,设置在羽毛球拍本体的后部,所述手柄的前部左侧设置有左连接板,且手柄的前部右侧设置有右连接板,并且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之间设置有通口;
6.网框,设置在手柄的前端,所述网框内设置有网面,且网框内安装有第一配重块、第二配重块、第三配重块、第四配重块、第五配重块和第六配重块;
7.下框体结构,设置在网框的上端;
8.上框体结构,设置在网框的下端,所述下框体结构和上框体结构上下相互配合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下框体结构内后部开设有第一下凹槽,且下框体结构内前部开设有第六下凹槽,并且下框体结构内左部和右部均开设有第二下凹槽、第三下凹槽、第四下凹槽和第五下凹槽。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下凹槽与第二下凹槽、第二下凹槽与第三下凹槽、第三下凹槽与第四下凹槽、第四下凹槽与第五下凹槽、第五下凹槽与第六下凹槽之间均设置有下隔板,且下隔板上开设有插孔。
11.进一步的,所述上框体结构内后部开设有第一盖口,且上框体结构内前部开设有第六盖口,并且上框体结构内左部和右部均开设有第二盖口、第三盖口、第四盖口和第五盖口,同时上框体结构的外环面后侧设置有凸板。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口与第二盖口、第二盖口与第三盖口、第三盖口与第四盖口、第四盖口与第五盖口、第五盖口与第六盖口之间均设置有上隔板,且上隔板上设置有插杆,并且每组上隔板均与一组下隔板上下对齐设置,且插杆对应嵌合在下方的插孔内。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重块嵌合在第一下凹槽和第一盖口之间,且第二配重块嵌合在第二下凹槽和第二盖口之间,并且第三配重块嵌合在第三下凹槽和第三盖口之间,且第四配重块嵌合在第四下凹槽和第四盖口之间,第五配重块嵌合在第五下凹槽和第五盖口之间,同时第六配重块嵌合在第六下凹槽和第六盖口之间,且第一配重块、第二配重块、第三配重块、第四配重块、第五配重块和第六配重块均为拆卸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1.本实用新型中下框体结构内开设有第一下凹槽、第二下凹槽、第三下凹槽、第四下凹槽、第五下凹槽和第六下凹槽,凹槽设置的主要用于放置配重块,并且下框体结构的左右两部的凹槽对称设置,结构设置左右协调,以保障两边配重比例一致。
16.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下凹槽、第二下凹槽、第三下凹槽、第四下凹槽、第五下凹槽和第六下凹槽两两相邻之间隔有下隔板,在下隔板上所开设的插孔,方便插杆的插接连接,以便下框体结构和上框体结构之间组装固定。
17.3.本实用新型中上框体结构内开设有第一盖口、第二盖口、第三盖口、第四盖口、第五盖口和第六盖口,两两相邻之间隔有上隔板,同时上隔板上设置有插杆,上隔板与下隔板之间上下对齐,且相互配合设置,方便插杆插接在插孔内,使得上框体结构安装在下框体结构上,以及在上框体结构的后侧所设置的凸板,方便将上框体结构从下框体结构上掰开,使得下框体结构与上框体结构之间的组装和拆分方便快速。
18.4.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配重块、第二配重块、第三配重块、第四配重块、第五配重块和第六配重块分别嵌合在第一下凹槽、第二下凹槽、第三下凹槽、第四下凹槽、第五下凹槽和第六下凹槽内,并且上框体结构通过插杆插接在插孔内,从而安装在下框体结构的上端面,构造完整的网框,同时由于在下框体结构内可以适当的加上配重块,进行适当配重,使得羽毛球拍更适合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效果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效果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框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框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框体结构和下框体结构左视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重块展示图。
25.图中:1、羽毛球拍本体;10、第一配重块;11、第二配重块;12、第三配重块;13、第四配重块;14、第五配重块;15、第六配重块;2、手柄;20、右连接板;21、左连接板;22、通口;3、网框;30、网面;4、下框体结构;40、第一下凹槽;41、第二下凹槽;42、第三下凹槽;43、第四下凹槽;44、第五下凹槽;45、第六下凹槽;46、下隔板;47、插孔;5、上框体结构;50、第一盖口;51、第二盖口;52、第三盖口;53、第四盖口;54、第五盖口;55、第六盖口;56、上隔板;57、插杆;58、凸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
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效果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效果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框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框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框体结构和下框体结构左视示意图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重块展示图。
28.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配重的羽毛球拍,包括:手柄2、网框3、下框体结构4和上框体结构5;手柄2设置在羽毛球拍本体1的后部,手柄2的前部左侧设置有左连接板21,且手柄2的前部右侧设置有右连接板20,并且左连接板21和右连接板20之间设置有通口22;网框3设置在手柄2的前端,网框3内设置有网面30,且网框3内安装有第一配重块10、第二配重块11、第三配重块12、第四配重块13、第五配重块14和第六配重块15;下框体结构4设置在网框3的上端;上框体结构5设置在网框3的下端,下框体结构4和上框体结构5上下相互配合设置。
29.在本实施例中,下框体结构4内后部开设有第一下凹槽40,且下框体结构4内前部开设有第六下凹槽45,并且下框体结构4内左部和右部均开设有第二下凹槽41、第三下凹槽42、第四下凹槽43和第五下凹槽44。
30.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下框体结构4内开设有第一下凹槽40、第二下凹槽41、第三下凹槽42、第四下凹槽43、第五下凹槽44和第六下凹槽45,凹槽设置的主要用于放置配重块,并且下框体结构4的左右两部的凹槽对称设置,结构设置左右协调,以保障两边配重比例一致。
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凹槽40与第二下凹槽41、第二下凹槽41与第三下凹槽42、第三下凹槽42与第四下凹槽43、第四下凹槽43与第五下凹槽44、第五下凹槽44与第六下凹槽45之间均设置有下隔板46,且下隔板46上开设有插孔47。
32.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下凹槽40、第二下凹槽41、第三下凹槽42、第四下凹槽43、第五下凹槽44和第六下凹槽45两两相邻之间隔有下隔板46,在下隔板46上所开设的插孔47,方便插杆的插接连接,以便下框体结构4和上框体结构5之间组装固定。
33.在本实施例中,上框体结构5内后部开设有第一盖口50,且上框体结构5内前部开设有第六盖口55,并且上框体结构5内左部和右部均开设有第二盖口51、第三盖口52、第四盖口53和第五盖口54,同时上框体结构5的外环面后侧设置有凸板58;第一盖口50与第二盖口51、第二盖口51与第三盖口52、第三盖口52与第四盖口53、第四盖口53与第五盖口54、第五盖口54与第六盖口55之间均设置有上隔板56,且上隔板56上设置有插杆57,并且每组上隔板56均与一组下隔板46上下对齐设置,且插杆57对应嵌合在下方的插孔47内。
34.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上框体结构5内开设有第一盖口50、第二盖口51、第三盖口52、第四盖口53、第五盖口54和第六盖口55,两两相邻之间隔有上隔板56,同时上隔板56上设置有插杆57,上隔板56与下隔板46之间上下对齐,且相互配合设置,方便插杆57插接在插孔47内,使得上框体结构5安装在下框体结构4上,以及在上框体结构5的后侧所设置的凸板58,方便将上框体结构5从下框体结构4上掰开,使得下框体结构4与上框体
结构5之间的组装和拆分方便快速。
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重块10嵌合在第一下凹槽40和第一盖口50之间,且第二配重块11嵌合在第二下凹槽41和第二盖口51之间,并且第三配重块12嵌合在第三下凹槽42和第三盖口52之间,且第四配重块13嵌合在第四下凹槽43和第四盖口53之间,第五配重块14嵌合在第五下凹槽44和第五盖口54之间,同时第六配重块15嵌合在第六下凹槽45和第六盖口55之间,且第一配重块10、第二配重块11、第三配重块12、第四配重块13、第五配重块14和第六配重块15均为拆卸结构。
36.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配重块10、第二配重块11、第三配重块12、第四配重块13、第五配重块14和第六配重块15分别嵌合在第一下凹槽40、第二下凹槽41、第三下凹槽42、第四下凹槽43、第五下凹槽44和第六下凹槽45内,并且上框体结构5通过插杆57插接在插孔47内,从而安装在下框体结构4的上端面,构造完整的网框3,同时由于在下框体结构4内可以适当的加上配重块,进行适当配重,使得羽毛球拍更适合用户使用。
37.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使用厚胶布裹住金属条来配重,不仅使用不安全,而且增加球排挥动的风阻,影响极限挥拍速度,使用并不安全灵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球拍网框一分为二,上下网框结构之间方便快速组装和拆分,并且方便对称嵌合配重块,以保证球拍配重均匀,配置更方便安全,使用比较灵活可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