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

文档序号:30187149发布日期:2022-05-30 19:2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运动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


背景技术:

2.羽毛球是一项比较传统的运动项目,通常需要两个人才能进行,而在羽毛球的训练过程中,为了减轻教练的教学量,教练通常会使用羽毛球训练器来对学员进行训练,其羽毛球训练器利用内部的转盘或机械臂将羽毛球击出,从而实现了对学员的接球进行训练,便于教练进行使用,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1、现有的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在使用时,现有的羽毛球训练器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改变装置发球点的高度,而不同高度的发球点其羽毛球的运动轨迹有所不同,从而不便于教练训练学员接不同高度发来的羽毛球,其训练效果较差,因此不便于教练进行使用;
4.2、现有的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在使用时,现有的羽毛球训练器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改变装置发球点的水平位置,从而不便于教练训练学员接不同位置发来的羽毛球,其训练效果较差,不便于教练进行使用。
5.因此,现有的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通过利用高度调节组件和水平移动组件,通过高度调节组件中的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一丝杆带动套杆进行运动,通过套杆带动顶板进行主体组件进行运动,从而实现了在训练的过程中对发球点的高度进行调节,同时通过水平移动组件中的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二丝杆带动滑块进行运动,滑块通过第一连接板带动高度调节组件和主体组件进行前后方向的水平移动,从而实现了在训练过程中对发球点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便于羽毛球教练对学员进行训练。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包括主体组件,所述主体组件的底部设置有高度调节组件,且高度调节组件的底部设置有水平移动组件;
9.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丝杆和套杆,且第一伺服电机通过第一u型板固定连接在安装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的表面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且第一丝杆的顶端螺纹连接在第一安装孔的内侧,所述第一安装孔开设在套杆的底端,且套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
10.所述水平移动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丝杆和滑块,且第二伺服电机通过第二u型板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的前端面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第一固定板并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且第二丝杆的后端活动连接在第二固定板的前端面中心位置,所
述第二丝杆的外壁上套设有滑块,且滑块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相向面上方固定连接在安装板的两侧外壁上。
11.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组件包括外壳体、进球管和出球口,且外壳体的底部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在顶板的上方,所述外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球管,且进球管的底端贯穿外壳体的顶部并延伸至外壳体的内侧下方,所述外壳体的一侧外壁下方开设有出球口,且外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发球组件,在使用过程中,进球管的设置实现了对羽毛球的存放和自动上球,出球口的设置实现将羽毛球从外壳体的内侧发射出去,支撑杆的设置实现了对外壳体进行支撑。
12.进一步地,所述发球组件包括第三伺服电机、v带和转盘,且第三伺服电机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另一侧外壁下方,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底端固定连接有主动轮,且主动轮通过v带与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固定连接在转轴的底端,且转轴的顶端分别贯穿外壳体底部中心位置的前后端并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位于外壳体的内侧,在使用过程中,第三伺服电机和主动轮的设置实现了带动v带进行转动,通过v带的传动作用实现了带动从动轮和转轴进行转动,进而实现了转盘的转动,并通过转盘的转动实现了将羽毛球发射出去。
13.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且第一限位杆的顶端均间隙连接在第二安装孔的内侧,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开设在套杆的底端两侧,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限位杆和第二安装孔的设置实现了对套杆的运动进行限位,同时也使得套杆的运动更加稳定。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后端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且第二限位杆的后端分别贯穿滑块的端面两侧并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板的前端面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上表面的前后端,在使用过程中,第二限位杆的设置实现了对滑块的运动进行限位,同时也使得滑块的运动更加稳定。
15.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滑轮,且底板的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手轮、螺纹杆和支撑块,且手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贯穿第二连接板并固定连接有支撑块,且第二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两侧外壁上,在使用过程中,滑轮的设置便于对训练器进行移动,手轮和螺纹杆的设置实现了对支撑块的高度进行调节,并通过支撑块的设置实现了对训练器进行固定。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高度调节组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当羽毛球教练想改变发球点的高度时,启动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丝杆进行旋转,第一丝杆与套杆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故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第一丝杆的转动带动套杆在第一丝杆的外壁上进行上下方向的线性运动,进而使得装置发球点的高度进行改变,从而方便了羽毛球教练对学员进行训练,便于在训练的过程中对装置的发球点高度进行改变。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平移动组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当羽毛球教练想改变装置发球点的水平位置时,启动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二丝杆进行转动,第二丝杆与滑块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故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第二丝杆的转动带动滑块在其外壁上进行前后方向的线性运动,进而实现了对装置发球点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便于羽毛球教练对学员进行训练,便于在训练的过程中对装置的发球点水平位置
进行改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发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度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套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水平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7.1、主体组件;11、外壳体;12、进球管;13、出球口;14、支撑杆;2、高度调节组件;21、第一伺服电机;22、第一u型板;23、安装板;24、第一丝杆;25、套杆;26、顶板;27、第一限位杆;28、第一安装孔;29、第二安装孔;3、水平移动组件;31、第二伺服电机;32、第二u型板;33、第一固定板;34、第二丝杆;35、第二固定板;36、滑块;37、第一连接板;38、第二限位杆;39、底板;4、滑轮;5、固定组件;51、手轮;52、螺纹杆;53、第二连接板;54、支撑块;6、发球组件;61、第三伺服电机;62、主动轮;63、v带;64、从动轮;65、转轴;66、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9.请参阅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羽毛球教练用羽毛球训练器,包括主体组件1,主体组件1的底部设置有高度调节组件2,高度调节组件2的底部设置有水平移动组件3;
30.高度调节组件2包括第一伺服电机21、第一丝杆24和套杆25,第一伺服电机21通过第一u型板22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3的下表面,第一伺服电机21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23的表面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24,第一丝杆24的顶端螺纹连接在第一安装孔28的内侧,第一安装孔28开设在套杆25的底端,套杆2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26;
31.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当羽毛球教练想改变发球点的高度时,启动第一伺服电机21,第一伺服电机21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丝杆24进行旋转,第一丝杆24与套杆25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故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第一丝杆24的转动带动套杆25在第一丝杆24的外壁上进行上下方向的线性运动,进而使得装置发球点的高度进行改变,从而方便了羽毛球教练对学员进行训练;
32.水平移动组件3包括第二伺服电机31、第二丝杆34和滑块36,第二伺服电机31通过第二u型板32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33的前端面上,第二伺服电机31的输出轴贯穿第一固定板33并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34,第二丝杆34的后端活动连接在第二固定板35的前端面中心位置,第二丝杆34的外壁上套设有滑块36,滑块36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
37,第一连接板37的相向面上方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3的两侧外壁上;
33.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当羽毛球教练想改变装置发球点的水平位置时,启动第二伺服电机31,第二伺服电机31的输出轴带动第二丝杆34进行转动,第二丝杆34与滑块36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故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第二丝杆34的转动带动滑块36在其外壁上进行前后方向的线性运动,进而实现了对装置发球点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便于羽毛球教练对学员进行训练。
34.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组件1包括外壳体11、进球管12和出球口13,外壳体11的底部通过支撑杆14固定连接在顶板26的上方,外壳体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球管12,进球管12的底端贯穿外壳体11的顶部并延伸至外壳体11的内侧下方,外壳体11的一侧外壁下方开设有出球口13,外壳体11的内侧设置有发球组件6,发球组件6包括第三伺服电机61、v带63和转盘66,第三伺服电机61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1的另一侧外壁下方,第三伺服电机61的输出轴底端固定连接有主动轮62,主动轮62通过v带63与从动轮64传动连接,从动轮64固定连接在转轴65的底端,转轴65的顶端分别贯穿外壳体11底部中心位置的前后端并固定连接有转盘66,转盘66位于外壳体11的内侧;
35.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教练首先将羽毛球放入进球管12内,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进球管12内羽毛球落入到转盘66之间,启动第三伺服电机61,第三伺服电机61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轮62进行旋转,进而在v带63的传动作用下带动从动轮64进行旋转,通过从动轮64带动转轴65进行旋转,进而带动转盘66进行旋转,通过转盘66的旋转对羽毛球施加外力的作用,从而使得羽毛球通过出球口13被发射出去。
36.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板23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27,第一限位杆27的顶端均间隙连接在第二安装孔29的内侧,第二安装孔29分别开设在套杆25的底端两侧;
37.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当套杆25进行运动时,其套杆25底端的第二安装孔29内壁与第一限位杆27的外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作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对套杆25的运动产生阻碍作用,从而使得套杆25的运动更加稳定,同时第一限位杆27与第二安装孔29之间的间隙连接对套杆25的运动产生限位作用,从而使得套杆25只能进行上下方向的线性运动。
38.其中如图6所示,第一固定板33的后端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38,第二限位杆38的后端分别贯穿滑块36的端面两侧并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板35的前端面两侧,第一固定板33和第二固定板35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39上表面的前后端;
39.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在滑块36运动时,其滑块36与第二限位杆38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进而使得滑块36与第二限位杆38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作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对滑块36的运动产生阻碍作用,从而使得滑块36的运动更加稳定,同时第二限位杆38的存在对滑块36的运动起到了限位作用,从而使得滑块36只能进行前后方向的线性运动。
40.其中如图6所示,底板39的下表面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滑轮4,底板39的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固定组件5,固定组件5包括手轮51、螺纹杆52和支撑块54,手轮5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杆52,螺纹杆52的底端贯穿第二连接板53并固定连接有支撑块54,第二连接板53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39的两侧外壁上;
41.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滑轮4的设置便于教练对该训练器进行移动,且当训练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转动手轮51,手轮51带动螺纹杆52进行旋转,螺纹杆52与第二连接
板53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故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手轮51转动的同时其螺纹杆52与第二连接板53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而使得支撑块54的高度发生改变,通过支撑块54与地面之间的抵触连接从而实现了对训练器的固定。
4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