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9189发布日期:2022-09-03 02:0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体育用品,尤其涉及一种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


背景技术:

2.在体育教学、体育拓展的过程中,体育拓展及体能训练器材的使用,能更好的为体育教学、体育拓展服务,通过对相关器材进行有效的布置,可以调动起使用对象的使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拓展锻炼的效果。
3.现阶段,很多学校、城市场地资源严重不足。当前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协调性训练设备为攀爬设备或更加专业的协调性训练设备;攀爬类器材一方面是器材的使用率较低,另一方面占地面积大,专业的协调性训练设备使用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操作,使用难度大,适用范围较小。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其包括脚踏板,手扶杆、墙体和第一弹性件;
5.所述墙体竖直设置、且所述墙体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一定高度、且所述凹槽内容纳所述脚踏板的一部分;所述脚踏板的部分露出所述凹槽,且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凹槽的槽壁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手扶杆高于脚踏板、并与所述墙体转动连接。
6.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脚踏板底面与所述凹槽底面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将脚踏板抵顶在所述凹槽顶面上。
7.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脚踏板位于所述凹槽内的一侧与所述凹槽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脚踏板沿竖直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转动连接位置与所述凹槽的槽口之间。
8.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手扶杆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墙体连接。
9.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手扶杆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在不受外力时保持水平延伸状态。
10.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凹槽为贯通所述墙体两侧的通槽,所述脚踏板在所述墙体两侧露出;所述手扶杆设置于所述墙体两侧。
11.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脚踏板露出所述墙体部分的宽度为5-6cm。
12.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手扶杆与所述脚踏板竖直方向的距离为h,且0.8m≤h≤1.2m。
13.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脚踏板在数量上均为多个,多个所述脚踏板之间高地错落设置。
14.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中,所述手扶杆在数量上为多个,多个所述手扶杆高地错落设置。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在墙体上设置活动的脚踏板和手扶杆,减小了占地面积;使用者在使用时需要同时注意脚下和手部的位置,调整重心,提高了对使用者协调性的训练;并且使用简单,提高了设备的适用范围;脚踏板通过第一弹性件与墙体连接,首先,实现了脚踏板的活动连接,在脚掌踩到脚踏板上时有一个缓冲作用,并且,能够在使用者脚掌移开后自动复位。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显示出了内部结构);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多个第一弹性件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显示出了内部结构);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侧向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显示出了内部结构);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凹槽为通槽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显示出了内部结构);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两侧设置第一弹性件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显示出了内部结构);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多个脚踏板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例:1.脚踏板;2.手扶杆;3.墙体;31.凹槽;4.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24.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5.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人体协调性训练设备,如图1所示,其包括脚踏板1,手扶杆2、墙体3和第一弹性件4;
26.墙体3竖直设置,墙体的两侧面优选为平面,墙体可以是砖墙或者板结构等;墙体3开设有凹槽31,凹槽31具有一定高度、且凹槽31内容纳脚踏板1的一部分,具体的,凹槽31可以为正方体或长方体型;脚踏板1的部分露出凹槽31,且位于凹槽31内的脚踏板1与凹槽31的槽壁通过第一弹性件4连接,第一弹性件4可以选择为弹簧或者弹性橡胶等;优选的,脚踏
板1露出墙体3部分的宽度l为5-6cm,此范围内的尺寸能够保证脚掌踩在上面有足够的接触面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不宜过大,过大时脚掌与脚踏板的接触面过大,使用者重心过于稳定会影响协调性训练的效果;手扶杆2高于脚踏板1、并与墙体3转动连接,具体的,手扶杆2沿墙体3表面设置、并与墙体3转动连接,可以选择为设置转轴实现转动连接;转动方向沿墙体3表面,使用者站在脚踏板1上时能够接触到手扶杆2,具体的,手扶杆2与脚踏板1竖直方向的距离为h,且0.8m≤h≤1.2m。
27.通过在墙体上设置活动的脚踏板1和手扶杆2,减小了设备的占地面积;人在使用时需要同时注意脚下和手部的位置,调整重心,提高了对使用者协调性的训练效果;脚踏板1通过第一弹性件4与墙体3连接,首先,实现了脚踏板1的活动连接,在脚掌踩到脚踏板1上时对脚掌有一个缓冲作用,并且,能够在脚掌移开后自动复位。
28.为了增加使用者的协调性训练效果,如图6所示,可以设置多个脚踏板1和手扶杆2,使用者可以连续在脚踏板上移动,脚踏板1在数量上均为多个,多个脚踏板1之间高地错落设置,并且手扶杆2在数量上为多个,多个手扶杆2高地错落设置。进一步的凹槽31为贯通墙体3两侧的通槽,脚踏板1在墙体3两侧露出;手扶杆2设置于墙体3两侧,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使用者之间的配合训练,一对使用者同时进行训练,可以训练团队配合。
29.为了使脚踏板1弹性恢复的效果更好,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4设置于脚踏板1底面与凹槽31底面之间、且第一弹性件4将脚踏板1抵顶在凹槽31顶面上;将第一弹性件4设置在脚踏板1底面使用者脚掌踩在上面时,得到一定的缓冲;此时第一弹性件4优选为弹性橡胶,弹性橡胶的稳定较好,使用者脚掌踩在上面时不会晃动过大;
30.为了使得脚掌踩在脚踏板1上时有一定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脚踏板1位于凹槽31内的一侧与凹槽31转动连接、以使脚踏板1沿竖直方向转动;第一弹性件4位于转动连接位置与凹槽31的槽口之间,通过设置转动连接点,增加了脚踏板1的稳定性,能够提高适用人群的范围;脚踏板1转动范围在凹槽31槽口顶边至第一弹性件4最大压缩位置,且优选的脚踏板1在第一弹性件4最大压缩位置时,呈水平方向设置与水平面成夹角,这样使用者在使用时不仅可以在脚掌踩在脚踏板1上时在第一弹性件4形变范围内进行重心调整,在最大压缩位置时有一个稳定支撑时使用者重心稳定;优选的第一弹性件4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脚踏板1底面。
31.为了使得手扶杆2能够在使用后自动复位,如图4手扶杆2通过第二弹性件5与墙体3连接。手扶杆2通过第二弹性件5在不受外力时保持水平延伸状态,第二弹性件5可以选择为弹性橡胶,可以是第二弹性件5与墙体3固定连接然后与手扶杆2固定连接。
32.为了使脚踏板1有更好的复位效果,如图5所示,脚踏板1顶底两面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件4。只在一侧设置第一弹性件4可能出现脚踏板1复位过程中卡住,在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件4能够更好复位,具体第一弹性件4在脚踏板1顶底两面均匀分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