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及折叠跑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79903发布日期:2022-08-27 01:2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及折叠跑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及折叠跑步机。


背景技术:

2.跑步机是一种家庭及健身房常见的健身器材,分为机械跑步机和电动跑步机两种,其中,机械跑步机是依靠跑步者与跑步带的摩擦力带动来运行的,而电动跑步机则是依靠电机带动跑步带来运行的,其通过电机带动跑带使人以不同的速度被动地跑步或走动,从而达到健身效果。
3.传统的跑步机体积大、占据空间大,不便于收纳或运输,由此,折叠跑步机应运而生,由于其可进行折叠,大大节省了空间占用,闲置时可将其靠墙立起或收纳在床底、柜子夹缝等角落,无需额外占用平时的生活区域,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中国2018年6月5日授权公告了一件名称为跑步机机架及跑步机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7445436u),其包括跑步台和立柱,立柱通过连接部可转动的连接于跑步台,跑步台具有跑步面,立柱在跑步面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跑步面的两侧边沿所在直线之间,跑步机机架具有立柱贴合于跑步面的折叠状态,以及立柱远离跑步面的展开状态。该跑步机机架折叠后整个跑步机机架占用空间较小,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4.但现有折叠跑步机及其跑台架体结构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不能对跑步台本身进行折叠,因此折叠后的体积还是比较大,仍然需要占用比较大的空间,不便于收纳或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及折叠跑步机,该架体结构本身可进行折叠,折叠后大大缩小了架体结构及跑步机的体积,便于收纳或运输。
6.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7.一种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包括:
8.第一框架组件,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上用于设置第一跑台单元;
9.第二框架组件,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上用于设置第二跑台单元;
10.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可相对折叠和/或展开,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一侧框架、呈对称设置的第一上框架、第一横梁和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框架相连,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一侧框架上靠近端部处,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一限位件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上框架位于第一侧框架和第一框架组件上安装的第一跑板的上侧,用于覆盖第一侧框架与第一跑板之间的缝隙;
11.所述第二框架组件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二侧框架、呈对称设置的第二上框架、第二横梁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框架相连,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二跑台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二横梁与第二限位件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上框架位于第二侧框架和第二框架组件上安装的第二跑板的上侧,用于覆盖第二侧框架与第二跑板之间
的缝隙;
12.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通过铰接构件进行铰接相连,所述第一侧框架、第一横梁、第二侧框架、第二横梁的端部分别与铰接构件相连。
13.优选的,所述铰接构件包括基座一、基座二以及连接基座一与基座二的铰链结构;
14.所述基座一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横梁的横槽一和用于放置第一侧框架的竖槽一,所述横槽一和竖槽一呈垂直设置,所述竖槽一位于横槽一的外侧;以及所述基座二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二横梁的横槽二和用于放置第二侧框架的竖槽二,所述横槽二和竖槽二呈垂直设置,所述竖槽二位于横槽二的外侧。
15.优选的,所述竖槽一的底端面低于横槽一的底端面,所述竖槽一与横槽一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一,用于对第一侧框架的侧面进行限位;安装后所述第一侧框架的上表面高于第一横梁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横梁的外端端部抵靠在第一侧框架的侧端面上;
16.和/或,所述竖槽二的底端面低于横槽二的底端面,所述竖槽二与横槽二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二,用于对第二侧框架的侧面进行限位;安装后所述第二侧框架的上表面高于第二横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横梁的外端端部抵靠在第二侧框架的侧端面上。
17.优选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铰接安装座一、铰接安装座二和设置在铰接安装座一上的第一转动构件以及设置在铰接安装座二上的第二转动构件;
18.所述基座一上设有铰接安装槽一,用于铰接安装座一的安装,所述基座二上设有铰接安装槽二,用于铰接安装座二的安装,所述铰接安装槽一与铰接安装槽二呈对称设置并各自设置在基座一、二的端部。
19.优选的,所述基座一上还设有跑板安装槽一,用于第一跑板的安装,所述横槽一为自跑板安装槽一的底端面向下凹陷设置的凹槽结构,所述跑板安装槽一布置在铰接安装槽一的后方,所述铰接安装槽一的底端面高于跑板安装槽一的底端面,所述铰接安装槽一与跑板安装槽一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三,用于对第一跑板的前端面进行限位;
20.所述基座二上还设有跑板安装槽二,用于第二跑板的安装,所述横槽二为自跑板安装槽二的底端面向下凹陷设置的凹槽结构,所述跑板安装槽二布置在铰接安装槽二的前方,所述铰接安装槽二的底端面高于跑板安装槽二的底端面,所述铰接安装槽二与跑板安装槽二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四,用于对第二跑板的后端面进行限位。
21.优选的,所述铰接安装座一包括铰接块一和分别连接在铰接块一前侧左右两端的安装板一,所述基座一上端面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向上凸出设置有间隔布置的铰接定位板一,所述铰接安装槽一包括由基座一的上表面与铰接定位板一的前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一容置区域一和由基座一的上表面与铰接定位板一间的相邻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一容置区域二,所述铰接安装座一安装在铰接安装槽一内时,所述铰接块一位于第一容置区域二内,所述安装板一位于第一容置区域一内,所述安装板一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一连接,且所述安装板一的后端面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一的前端面相抵靠;
22.所述铰接安装座二包括铰接块二和分别连接在铰接块二后侧左右两端的安装板二,所述基座二上端面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向上凸出设置有间隔布置的铰接定位板二,所述铰接安装槽二包括由基座二的上表面与铰接定位板二的后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二容置区域一和由基座二的上表面与铰接定位板二间的相邻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二容置区域二,所述铰接安装座二安装在铰接安装槽二内时,所述铰接块二位于第二容置区域二内,所述安装板
二位于第二容置区域一内,所述安装板二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二连接,且所述安装板二的前端面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二的后端面相抵靠。
23.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组件还包括呈对称设置、并设置在第一框架组件端部的支撑安装座一,所述支撑安装座一包括底板一、顶板一、侧板一和侧板二,所述底板一、顶板一、侧板一和侧板二围成有安装腔室,与所述侧板一相对的侧部设置为开口结构一,用于供第一侧框架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室内,与所述侧板二相对的侧部设置为开口结构二,用于供第一限位件、第一滚筒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室内。
24.优选的,所述安装腔室内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一侧框架的竖槽三、用于放置第一限位件的横槽三以及用于放置第一滚筒的横槽四,所述横槽三、四与竖槽三呈垂直设置,所述横槽四位于横槽三的外侧;
25.所述第一侧框架、第一限位件的端部位于竖槽三、横槽三内并通过紧固件与支撑安装座一固定相连;
26.所述第一滚筒的端部可位于横槽四内,并通过调节件与支撑安装座一相连,所述调节件可调控第一滚筒在横槽四内相对第一跑板的后端靠近或远离运动。
27.优选的,所述底板一包括第一底板部和第二底板部,所述第二底板部的底端面低于第一底板部的底端面,所述第一底板部和第二底板部通过第一侧板部连为一体,所述第二底板部的外侧设有第二侧板部,所述横槽三由第二底板部、第一侧板部和第二侧板部以及侧板二之间围成的空间构成;所述横槽四由第一底板部、侧板一以及侧板二之间围成的空间构成;所述竖槽三由侧板一、侧板二以及底板一之间围成的部分空间构成。
28.优选的,所述顶板一、第一底板部的内壁设置有防滑结构,所述防滑结构沿竖槽三内设置并与第一侧板部布置方向呈平行设置,所述侧板二的上、下端面与防滑结构的端面相抵靠;
29.所述防滑结构为自顶板一、第一底板部的内壁向外延伸形成的凸起结构。
30.一种折叠跑步机,包括:
31.第一跑台单元,包括第一跑板、第一滚筒;
32.第二跑台单元,包括第二跑板、第二滚筒;
33.跑带,套设在所述第一跑台单元和第二跑台单元的外部,用于在第一滚筒与第二滚筒之间传动;
34.所述的架体结构,所述第一跑台单元设置在第一框架组件上,所述第二跑台单元设置在第二框架组件上,所述第一跑台单元、第二跑台单元和跑带通过架体结构进行折叠和/或展开。
35.优选的,还包括扶手单元,所述扶手单元与第二框架组件通过第二转动单元转动相连至所述扶手单元相对第二跑台单元进行折叠和/或展开,所述第二转动单元分别对称设置在扶手单元的下端并与第二框架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转动单元设置有可伸缩的气缸结构;
36.所述扶手单元包括扶手架结构和呈对称设置的支撑架结构,所述支撑架结构的上端与扶手架结构相连并用于支撑扶手架结构,所述支撑架结构设置为可升降结构,用于调节扶手架结构所需的高度位置;
37.所述扶手架结构包括显示盘和扶手,所述显示盘上靠近外端设有安装通道,所述
扶手穿过安装通道且两端与显示盘相连;
38.所述第二转动单元包括第二铰接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所述支撑架结构的下端通过第二铰接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的m位置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结构上靠近下端的p位置通过第二转动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上靠近m位置的n位置连接,所述n位置位于m位置靠近第一框架组件的一侧;
39.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为所述气缸结构,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缸体的一端活塞连接,并可相对缸体伸缩运动,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框架组件的n位置可转动连接,所述缸体的另一端与支撑架结构的p位置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结构绕第二铰接组件转动时,所述活塞杆在缸体内气压的推动或拉动下相对缸体做活塞运动。
40.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4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包括第一框架组件和第二框架组件,且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通过铰接构件进行铰接相连,使得第一框架组件和第二框架组件之间、及第一框架组件上设置的第一跑台单元和第二框架组件上设置的第二跑台单元之间可相对进行折叠,折叠后大大缩小了架体结构的体积及占用空间的大小,便于收纳或运输;
4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的架体结构,第一框架组件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一侧框架、呈对称设置的第一上框架、第一横梁和第一限位件,第二框架组件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二侧框架、呈对称设置的第二上框架、第二横梁和第二限位件,第一侧框架、第一横梁、第二侧框架、第二横梁的端部分别与铰接构件相连,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相互牵制,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更好,不易松动或脱离连接,从而保障第一框架组件和第二框架组件之间、及第一框架组件上设置的第一跑台单元和第二框架组件上设置的第二跑台单元之间相对折叠和/或展开过程中的顺畅性,操作起来也更加轻松、省力和快速,实用性强,同时,第一侧框架、第一横梁、第二侧框架、第二横梁的端部分别与铰接构件上对应的安装位置连接,使得第一侧框架、第一横梁、第二侧框架、第二横梁的端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通过铰接构件进行精准定位,无需反复调节各结构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实现快速定位及组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的架体结构,第一上框架位于第一侧框架和第一跑板的上侧,用于覆盖第一侧框架与第一框架组件上安装的第一跑板之间的缝隙,第二上框架位于第二侧框架和第二框架组件上安装的第二跑板的上侧,用于覆盖第二侧框架与第二跑板之间的缝隙,防止外界杂质落入,便于清洁;
4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跑步机,由于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因此,具有折叠后大大缩小跑步机的体积及占用空间的大小,从而便于收纳或运输,且可实现快速定位及组装,提高了折叠跑步机的生产效率,便于清洁等有益效果。
4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
限定。在附图中:
4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架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图1的爆炸图。
4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第一框架组件、第二框架组件的仰视图。
50.图4为图2的中a处结构放大图。
5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铰接构件的爆炸图。
5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基座一、基座二的结构示意图。
53.图7-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铰链结构的爆炸图。
54.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上框架、第二上框架的爆炸图。
55.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安装座一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1为图2的中b处结构放大图。
57.图12为图2的中c处结构放大图。
58.图13为图3的中d处结构放大图。
59.图14为图2的中e处结构放大图。
60.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跑步机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61.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跑步机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62.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跑步机支撑架结构升降后的示意图。
63.图18为图15的爆炸图。
64.图19-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跑步机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65.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转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66.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控制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67.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铰接组件、第二侧框架及第一支撑杆连接位置的剖视图。
68.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扶手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69.图25为图24的爆炸图。
70.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锁止结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7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3.如图1-1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可用于需要相对折叠的各种装置中,尤其用于走步机、跑步机等健身器材中,其包括第一框架组件
3和第二框架组件4,第一框架组件3上用于设置第一跑台单元,第二框架组件4上用于设置第二跑台单元,第一框架组件3与第二框架组件4可相对折叠和/或展开,第一框架组件3与第二框架组件4通过铰接构件100进行铰接相连,使得第一框架组件3和第二框架组件4之间、及第一框架组件3上设置的第一跑台单元和第二框架组件4上设置的第二跑台单元之间可相对进行折叠,折叠后大大缩小了架体结构的体积及占用空间的大小,便于收纳或运输。第一框架组件3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框架31、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上框架32、第一横梁33和第一限位件34,第一限位件3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侧框架31相连,用于两个第一侧框架31相对位置的限位,且第一限位件34位于第一侧框架31上靠近后端部的q位置,为第一跑台单元中第一滚筒的安装预留足够的空间,第一横梁33与第一限位件34呈平行布置,且第一横梁33位于第一侧框架31的前端,用于两个第一侧框架31前端之间相对位置的限位,第一上框架32位于第一侧框架31和第一框架组件上安装的第一跑台单元中第一跑板的上侧,用于覆盖第一侧框架31与第一跑板之间的缝隙,防止外界杂质落入,便于清洁。第二框架组件4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框架41、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上框架42、第二横梁43和第二限位件44,第二限位件4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侧框架41相连,用于两个第二侧框架41相对位置的限位,第二限位件44位于第二跑台单元的外侧,不会干扰跑带的传动,第二横梁43与第二限位件44呈平行设置,且第二横梁43位于第二侧框架41的后端,用于两个第二侧框架41后端之间相对位置的限位,第二上框架42位于第二侧框架41和第二框架组件上安装的第二跑台单元中第二跑板的上侧,用于覆盖第二侧框架41与第二跑板之间的缝隙,防止外界杂质落入,便于清洁。铰接构件100对称设置有两个,同一侧的第一侧框架31、第一横梁33的端部和第一跑板的前端以及第二侧框架41、第二横梁43的端部和第二跑板的后端分别与一铰接构件100相连,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相互牵制,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更好,不易松动或脱离连接,从而保障第一框架组件3和第二框架组件4之间、及第一框架组件3上设置的第一跑台单元和第二框架组件4上设置的第二跑台单元之间相对折叠和/或展开过程中的顺畅性,操作起来也更加轻松、省力和快速,实用性强,同时,第一侧框架31、第一横梁33、第二侧框架41、第二横梁43的端部以及第一跑板的前端和第二跑板的后端分别与铰接构件100上对应的安装位置连接,使得第一侧框架、第一横梁、第二侧框架、第二横梁的端部以及第一跑板的前端和第二跑板的后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通过铰接构件100进行精准定位,无需反复调节各结构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实现快速定位及组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74.如图4-5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铰接构件100包括基座一101、基座二102以及连接基座一101与基座二102的铰链结构103,其中,第一侧框架31、第一横梁33的端部以及第一跑台单元的第一跑板前端均与基座一101固定相连,第二侧框架41、第二横梁43的端部以及第二跑台单元的第二跑板后端均与基座二102固定相连,通过基座一101与基座二102之间的相对折叠和/或展开而使得第一框架组件3和第二框架组件4之间相对折叠和/或展开,从而带动第一跑台单元和第二跑台单元之间相对折叠和/或展开,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75.如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座一101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横梁33的横槽一1011和用于放置第一侧框架31的竖槽一1012,横槽一1011和竖槽一1012呈垂直设置,竖槽一1012位于横槽一1012的外侧,使得组装后的第一横梁33与第一侧框架31相互垂直布置,并位于两个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之间。基座二102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二横梁43的横槽二
1021和用于放置第二侧框架41的竖槽二1022,横槽二1021和竖槽二1022呈垂直设置,竖槽二1022位于横槽二1021的外侧,使得组装后的第二横梁43与第二侧框架41相互垂直布置,并位于两个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框架31、第一横梁33、第二侧框架41、第二横梁43的端部分别通过竖槽一1012、横槽一1011、竖槽二1022、横槽二1021精准定位在铰接构件100上的对应位置,无需反复调节各结构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实现快速定位及组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76.如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竖槽一1012的底端面低于横槽一1011的底端面,竖槽一1012与横槽一1011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一1013,竖槽二1022的底端面低于横槽二1021的底端面,竖槽二1022与横槽二1021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二1023。安装后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端面抵靠在抵靠面一1013上,抵靠面一1013对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端面进行限位,便于第一侧框架31的精准定位及组装,第一横梁33的外端端部抵靠在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端面上,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端面对第一横梁33的外端端部进行限位,便于第一横梁33的精准定位及组装,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端面抵靠在抵靠面二1023上,抵靠面二1023对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端面进行限位,便于第二侧框架41的精准定位及组装,第二横梁43的外端端部抵靠在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端面上,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端面对第二横梁43的外端端部进行限位,便于第二横梁43的精准定位及组装,第一侧框架31的上表面高于第一横梁33的上表面,为第一跑板的安装预留足够的空间,第一跑板覆盖在第一横梁33的上侧,且第一跑板的上表面略低于第一侧框架31的上表面,第二侧框架41的上表面高于第二横梁43的上表面,为第二跑板的安装预留足够的空间,第二跑板覆盖在第二横梁43的上侧,且第二跑板的上表面略低于第二侧框架41的上表面。铰链结构103的上表面与第一侧框架31和第二侧框架41的上表面基本齐平,从而第一框架组件3及设置于其上的第一跑台单元能够无障碍的折叠至层叠于第二框架组件4及设置于其上的第二跑台单元的上侧。第一跑板、第一横梁33、横槽一101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一侧框架31、竖槽一1012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跑板、第二横梁43、横槽二102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侧框架41、竖槽二1022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紧固件固定连接,从而将第一跑板、第一横梁33、第一侧框架31、第二跑板、第二横梁43、第二侧框架41稳定的定位和组装在铰接构件100上的对应位置,基座一101和基座二102的结构设计简单、巧妙,结实耐用,便于加工生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将基座一101或基座二102中的一个设置为上述结构,使基座一101或基座二102中的一个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77.如图7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铰链结构103包括铰接安装座一1031、铰接安装座二1032、设置在铰接安装座一1031上的第一转动构件1033、设置在铰接安装座二1032上的第二转动构件1034,基座一101上设有铰接安装槽一1014,用于铰接安装座一1031的安装,基座二102上设有铰接安装槽二1024,用于铰接安装座二1032的安装,铰接安装槽一1014与铰接安装槽二1024呈对称设置,且铰接安装槽一1014设置在基座一101的前端部,铰接安装槽二1024设置在基座二102的后端部,铰接安装槽一1014与铰接安装槽二1024围合成用于容纳铰链结构103的铰链空间,铰链空间的设置,使得铰链结构103嵌入于基座一101和基座二102的内部,从而与基座一101和基座二102牢固连接。
78.如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座一101上还设有跑板安装槽一1015,用于第一跑板的安装,横槽一1011为自跑板安装槽一1015的底端面向下凹陷设置的凹槽结构,跑
板安装槽一1015布置在铰接安装槽一1014的后方,铰接安装槽一1014的底端面高于跑板安装槽一1015的底端面,铰接安装槽一1014与跑板安装槽一1015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三1016,用于对第一跑板的前端面进行限位,即对第一跑板上铰接缺口一的后端面进行限位,基座一101内侧面靠近铰接安装槽一1014的侧部形成有抵靠面五1017,用于对第一跑板的侧端面进行限位,即对第一跑板上铰接缺口一的内侧面进行限位,便于第一跑板的精准定位及组装。基座二102上还设有跑板安装槽二1025,用于第二跑板的安装,横槽二1021为自跑板安装槽二1025的底端面向下凹陷设置的凹槽结构,跑板安装槽二1025布置在铰接安装槽二1024的前方,铰接安装槽二1024的底端面高于跑板安装槽二1025的底端面,铰接安装槽二1024与跑板安装槽二1025连接处形成有抵靠面四1026,用于对第二跑板的后端面进行限位,即对第二跑板上铰接缺口二的前端面进行限位,基座二102内侧面靠近铰接安装槽二1024的侧部形成有抵靠面六1027,用于对第二跑板的侧端面进行限位,即对第二跑板上铰接缺口二的内侧面进行限位,便于第二跑板的精准定位及组装。
79.如图4-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铰接安装座一1031包括铰接块一10311和分别连接在铰接块一10311前侧左右两端的两个安装板一10312,基座一101上端面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向上凸出设置有两个间隔布置的铰接定位板一1018,铰接安装槽一1014包括由基座一101的上表面与铰接定位板一1018的前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一容置区域一10141和由基座一101的上表面与两个铰接定位板一1018间的相邻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一容置区域二10142,铰接安装座一1031安装在铰接安装槽一1014内时,铰接块一10311位于第一容置区域二10142内,安装板一10312位于第一容置区域一10141内,安装板一10312通过紧固件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一1018连接,且安装板一10312的后端面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一1018的前端面相抵靠,增大了铰接安装座一1031与基座一101之间的接触面积,在铰接安装座一1031带动基座一101及连接在基座一101上的第一跑板、第一框架组件3转动时的稳定性更好。铰接安装座二1032包括铰接块二10321和分别连接在铰接块二10321后侧左右两端的两个安装板二10322,基座二102上端面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向上凸出设置有两个间隔布置的铰接定位板二1028,铰接安装槽二1024包括由基座二102的上表面与铰接定位板二1028的后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二容置区域一10241和由基座二102的上表面与两个铰接定位板二1028间的相邻侧面围合而成的第二容置区域二10242,铰接安装座二1032安装在铰接安装槽二1024内时,铰接块二10321位于第二容置区域二10242内,安装板二10322位于第二容置区域一10241内,安装板二10322通过紧固件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二1028连接,且安装板二10322的前端面与对应铰接定位板二1028的后端面相抵靠,增大了铰接安装座二1032与基座二102之间的接触面积,在铰接安装座二1032带动基座二102及连接在基座二102上的第二跑板、第二框架组件4转动时的稳定性更好。
80.如图7-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构件1033的后端通过轴一1035与铰接块一10311的下端铰接,前端通过轴三1037与铰接块二10321后侧的上端铰接,铰接块一10311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布置有可供轴一1035的端部在内沿其滑动的滑槽一10313,铰接块二10321后侧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供轴三1037的两端分别伸入其内的轴孔三10324。第二转动构件1034的前端通过轴二1036与铰接块二10321的下端铰接,后端通过轴四1038与铰接块一10311前侧的上端铰接,铰接块二10321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布置有可供轴二1036的端部在内沿其滑动的滑槽二10323,铰接块一10311前
侧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供轴四1038的两端分别伸入其内的轴孔四10314。第一转动构件1033和第二转动构件1034均铰接在连接轴1039上,可以连接轴1039为轴线相对转动。其中,第一转动构件1033包括第一弯折部一10331、第一弯折部二10332、第一弯折部三10333、第一弯折部四10334,第一弯折部一10331设有可供轴一1035穿过的通孔一103311,铰接块一10311的下端对应滑槽一10313向上开设有可供第一弯折部一10331的一端在内沿其滑动的滑槽三10317,用于限定第一转动构件1033的运动轨迹,实现稳定转动,轴一1035布置在滑槽三10317的外部;第一弯折部二10332与第一弯折部一10331的另一端呈角度连接,并可在铰链结构103展开状态时与铰接块一10311呈平行布置;第一弯折部三10333与第一弯折部二10332的另一端呈角度连接,第一弯折部三10333与第一弯折部二10332的连接位置设有第一加强部10335,第一加强部10335上和/或第一弯折部三10333与第一弯折部二10332的连接位置上设有可供连接轴1039穿过的通孔五103351,铰接块二10321上设有可容纳第一弯折部三10333的容纳空间一10325;第一弯折部四10334与第一弯折部三10333的另一端呈角度连接,第一弯折部四10334上设有可供轴三1037穿过的通孔三103341,铰接块二10321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一弯折部四10334另一端的限位槽一10326。第二转动构件1034包括第二弯折部一10341、第二弯折部二10342、第二弯折部三10343、第二弯折部四10344,第二弯折部一10341设有可供轴二1036穿过的通孔二103411,铰接块二10321的下端对应滑槽二10323向上开设有可供第二弯折部一10341的一端在内沿其滑动的滑槽四10327,用于限定第二转动构件1034的运动轨迹,实现稳定转动,轴二1036布置在滑槽四10327的外部;第二弯折部二10342与第二弯折部一10341的另一端呈角度连接,并可在铰链结构103展开状态时与铰接块二10321呈平行布置;第二弯折部三10343与第二弯折部二10342的另一端呈角度连接,第二弯折部三10343与第二弯折部二10342的连接位置设有第二加强部10345,第二加强部10345上和/或第二弯折部三10343与第二弯折部二10342的连接位置上设有可供连接轴1039穿过的通孔六103451,铰接块一10311上设有可容纳第二弯折部三10343的容纳空间二10315;第二弯折部四10344与第二弯折部三10343的另一端呈角度连接,第二弯折部四10344上设有可供轴四1038穿过的通孔四103441,铰接块一10311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二弯折部四10344另一端的限位槽二10316。第一框架组件3及第一跑台单元可通过铰链结构103转动至第二框架组件4及第二跑台单元的上侧进行折叠,转动至第二框架组件4及第二跑台单元的后侧进行展开,转动过程中,第一弯折部一10331沿滑槽三10317滑动,并以轴一1035为轴线转动,第二弯折部一10341沿滑槽四10327滑动,并以轴二1036为轴线转动,第一弯折部四10334以轴三1037为轴线转动,第二弯折部四10344以轴四1038为轴线转动,且第一加强部10335和第二加强部10345均以连接轴1039为轴线转动,从而可将铰接安装座一1031转动至铰接安装座二1032的上侧进行折叠,且折叠后的铰接安装座二1032与铰接安装座一1031平行间隔布置形成用于容置第一上框架32和第二上框架42的容置空间,将铰接安装座一1031转动至铰接安装座二1032的后侧进行展开。第二转动构件1034与第一转动构件1033相互错位层叠布置,第二转动构件1034和第一转动构件1033分别由若干个转动片层叠而成,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第二转动构件1034和第一转动构件1033分别设置为两组,铰接的稳定性好。
81.如图2、3或11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滚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侧框架31上的q位置至后端部区段的位置相连,第一滚筒设置在第一跑板的后方且靠近第一跑板
的后侧设置,并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之间,基本与第一跑板齐平,便于传动跑带运动。第一限位件34设置在第一跑板和跑带的下方,并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框架31的下侧之间,可以防止跑带松垂而影响跑带对第一滚筒的传动。第一横梁33设置在第一跑板的下侧,并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之间,且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跑板固定连接,用于支撑和定位第一跑板的前端,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还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支板9,该支板9设置在第一跑板的下侧,并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跑板固定连接,用于支撑和定位第一跑板的两侧。第二滚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侧框架41相连,第二滚筒设置在第二跑板的前方且靠近第二跑板的前侧设置,并设置在两个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之间,基本与第二跑板齐平,便于传动跑带运动。第二限位件44设置在两个第二侧框架41前端部的内侧之间,并与第二滚筒间隔布置形成用于布置驱动电机的容置空间,第二滚筒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可在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下旋转,并带动跑带传动和第一滚筒旋转。如图14所示,第二限位件44的内侧设置有电机安装基座341,该电机安装基座341上靠近驱动电机的一侧设置有与驱动电机外表面相匹配的弧形连接板3411,驱动电机通过该弧形连接板3411与电机安装基座341固定连接。第二横梁43设置在第二跑板的下侧,并设置在两个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之间,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跑板固定连接,用于支撑和定位第二跑板的后端,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还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支板9,该支板9设置在第二跑板的下侧,并通过紧固件与第二跑板固定连接,用于支撑和定位第二跑板的两侧。第一上框架32的前端覆盖在铰接缺口一、基座一101、第一侧框架31的上侧,第二上框架42的后端覆盖在铰接缺口二、基座二102、第二侧框架41的上侧,防止外界杂质落入铰接构件100、第一跑板两侧与第一侧框架31内侧之间的缝隙、第二跑板两侧与第二框架41内侧之间的缝隙内,保障了铰链结构103的顺畅转动,且便于清洁。第一上框架32包括第一上框架本体321和与第一上框架本体321的前端可拆卸连接的第一上框架端头322,第二上框架42包括第二上框架本体421和与第二上框架本体421的后端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上框架端头422,第一上框架端头322、第二上框架端头422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且第一上框架端头322的前端面设置成弧面结构,第二上框架端头422的后端面设置成弧面结构,防止架体结构折叠和/或展开过程中相互抵触、干扰。
82.如图9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上框架本体321包括顶边框板一3211和连接在顶边框板一3211下侧的底边框板一3212,底边框板一3212的内侧端面与顶边框板一3211的内侧端面相齐平,底边框板一3212的外侧端面与顶边框板一3211的外侧端面间隔设置形成用于放置第一侧框架31上端的边框槽一3213,顶边框板一3211自其前端面向后开设有卡槽一3214,第一上框架端头322自其后端面向后凸出设置有卡块一3221,第一上框架端头322可通过卡块一3221与卡槽一3214之间的插拔连接与第一上框架本体321可拆卸连接,便于组装或替换,底边框板一3212自其前端面向后开设有t型槽一3215,底边框板一3212的前端与第一跑板之间通过t型紧固件一35固定连接,方便组装或替换。第二上框架本体421包括顶边框板二4211和连接在顶边框板二4211下侧的底边框板二4212,底边框板二4212的内侧端面与顶边框板二4211的内侧端面相齐平,底边框板二4212的外侧端面与顶边框板二4211的外侧端面间隔设置形成用于放置第二侧框架41上端的边框槽二4213,顶边框板二4211自其后端面向前开设有卡槽二4214,第二上框架端头422自其后端面向后凸出设置有卡块二4221,第二上框架端头422可通过卡块二4221与卡槽二4214之间的插拔连接与第二上框架本体421可拆卸连接,便于组装或替换,底边框板二4212自其后端面向前开设有t型
槽二4215,底边框板二4212的后端与第二跑板之间通过t型紧固件二45固定连接,方便组装或替换。本实施例中,卡槽一3214设置为沿顶边框板一3211长度方向布置的通槽结构,卡槽二4214设置为沿顶边框板二4211长度方向布置的通槽结构,t型槽一3215设置为沿底边框板一3212长度方向布置的通槽结构,t型槽二4215设置为沿底边框板二4212长度方向布置的通槽结构,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同时还在底边框板一3212的后端与第一跑板之间通过t型紧固件一35固定连接,提高第一上框架本体321与第一跑板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在底边框板二4212的后端与第二跑板之间通过t型紧固件二45固定连接,提高第二上框架本体421与第一跑板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底边框板一3212的前后端之间的区域设置更多的t型紧固件一35,进一步提高第一上框架本体321与第一跑板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和/或在底边框板二4212的前后端之间的区域设置更多的t型紧固件二45,进一步提高第二上框架本体421与第一跑板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83.如图10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框架组件3还包括呈对称设置、并设置在第一框架组件3后端部的支撑安装座一35,支撑安装座一35包括底板一351、顶板一352、侧板一353和侧板二354,底板一351、顶板一352、侧板一353和侧板二354围成有安装腔室,与侧板一353相对的侧部设置为开口结构一,用于供第一侧框架31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室内,与侧板二354相对的侧部设置为开口结构二,用于供第一限位件34、第一滚筒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室内。支撑安装座一35的设置,将第一侧框架31、第一限位件34和第一滚筒的端部收纳、隐藏于安装腔室内,一方面,可以很好的保护其端部不易受损,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外界杂质落入其端部之间的缝隙而影响使用效果。此外,顶板一352的前端部与第一上框架32的后端部相抵靠,第一跑板两侧的后端部被收纳和隐藏至安装腔室内,从而通过第一上框架32和顶板一352共同覆盖在第一跑板与第一侧框架31之间的缝隙上,防止外界杂质落入该缝隙内,同时还能对第一侧框架31的后端部进行限位,提高第一侧框架341与第一跑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84.如图10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安装腔室内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一侧框架31的竖槽三355、用于放置第一限位件34的横槽三356以及用于放置第一滚筒的横槽四357,横槽三356、横槽四357与竖槽三355呈垂直设置,横槽四357位于横槽三356的外侧,与横槽三356呈平行布置,横槽三356位于竖槽三355的下侧,横槽三356位于竖槽三355的内侧。第一侧框架31、第一限位件34的端部分别位于竖槽三355、横槽三356内并通过紧固件与支撑安装座一35固定相连,连接后的第一限位件34位于两第一侧框架31的下侧,第一滚筒位于两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之间。本实施例中,竖槽三355、横槽三356、横槽四357的设置,分别将第一侧框架31、第一限位件34、第一滚筒的端部限位在支撑安装座一35上,便于精准定位及组装,且支撑安装座一35的结构设计简单、巧妙,结实耐用,便于加工生产。此外,第一滚筒的端部位于横槽四357内,并通过调节件36与支撑安装座一35的侧板一353相连,第一框架组件3还包括连接块一37,连接块一37设置成“凵”形板结构,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在侧板一353的内侧,调节件36设置成螺杆结构,侧板一353设置有安装孔一,连接块一37的前后侧板上对应设置有安装孔二,第一滚筒端部的定位轴设置有安装孔三,调节件36穿过安装孔一、二、三并与其螺纹连接,第一滚筒端部的定位轴位于连接块一37的前后侧板之间,旋转调控调节件36时第一滚筒端部的定位轴可在连接块一37的前后侧板之间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滚筒在横槽四357内相对第一跑板的后端靠近或远离运动,进而调控跑带套设
在第一跑台单元及第二跑台单元上的松紧度,机械式的调控,结构简单、稳固。侧板一353向内凹陷设有用于容纳调节杆362外端头的凹槽,可保护调节件36的外端头,并避免磕碰人体,使用更加安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块一37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连接在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壁上,也能实现第一滚筒的安装。
85.如图10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底板一351包括第一底板部3511和第二底板部3512,第二底板部3512的底端面低于第一底板部3511的底端面,第一底板部3511和第二底板部3512通过第一侧板部3513连为一体,第二底板部3512的外侧设有第二侧板部3514,该横槽三356由第二底板部3512、第一侧板部3513和第二侧板部3514以及侧板二354之间围成的空间构成;横槽四357由第一底板部3511、侧板一353以及侧板二354之间围成的空间构成;竖槽三355由侧板一353、侧板二354以及底板一351之间围成的部分空间构成。使得安装后的第一限位件34位于第一滚筒和第一侧框架31的下方,跑带位于第一限位件34与第一滚筒之间,从而第一限位件34可以防止跑带松垂而影响跑带对第一滚筒的传动。第一限位件34的上侧设有垫片,该垫片的上表面与竖槽三355的底端面相齐平,与竖槽三355共同实现对第一侧框架31的支撑和限位。
86.如图10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顶板一352、第一底板部3511的内壁设置有防滑结构358,防滑结构358沿竖槽三355内设置并与第一侧板部3513布置方向呈平行设置,用于与第一侧框架31的上、下表面相接触,防止第一侧框架31相对支撑安装座一35移动。侧板二354的上、下端面与防滑结构358的端面相抵靠,增大了防滑结构358与支撑安装座一35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防滑结构358结构的稳定性。防滑结构358为自顶板一352、第一底板部3511的内壁向外延伸形成的凸起结构,结构稳固、耐用。
87.如图2、3、13或14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框架组件4还包括连接组件,用于第二滚筒与第二侧框架41的连接,连接组件的安装位置靠近第二上框架42的端部位置设置,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块二45和连接块三46,第二滚筒一端的定位轴通过连接块二45与一第二侧框架41连接,第二滚筒另一端的定位轴通过连接块三46与另一第二侧框架41连接,其中,连接块二45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连接板二451和连接在两个连接板二451之间的连接轴二(图中未示出),连接板二451沿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垂直布置并与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二滚筒一端的定位轴上贯穿设有可供连接轴二穿过的通孔,第二滚筒的一端通过连接轴二固定连接在连接板二451上。优选的,连接块二45设置为“凵”形板结构,连接板二451分别为“凵”形板结构的前后侧板,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接块三46包括沿第二侧框架41内侧平行、间隔布置的连接板三461,连接板三461上设有可供第二滚筒端部的定位轴伸入其内的连接通孔,第二滚筒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滚筒端部的定位轴直接连接在连接板三461上。优选的,接块三46置为“凵”形板结构,连接板三461为“凵”形板结构的底板,接块三46通过前后侧板固定连接在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壁,并使得连接板三461与第二侧框架41的内侧壁间隔设置形成用于容纳第二滚筒端部定位轴的容纳空间。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块三46也可以设置与连接块二45相同的结构,即将连接组件包括呈对称设置的连接块二45,使第二滚筒两端的定位轴均通过连接块二45与对应侧的第二侧框架41连接,也能实现第二滚筒与第二侧框架41之间的连接。
88.如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4的下侧对称布置有滚轮7,便于移动、拖动架体结构。第一框架组件3、第二框架组件4的下侧还设置有若干支脚8,用于支撑跑
步机,其中,两个支脚8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第二侧框架41的底侧壁,并靠近m位置设置,用于支撑第二侧框架41的前端,且靠近跑台结构的重心位置,以实现稳定支撑;两个支脚8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第一侧框架31的内侧壁,并靠近支撑安装座一35的前端设置,用于支撑第一侧框架31的后端,优选的,该两个支脚8的连接件与对应位置的支板9设置为一体结构,从而简化了结构,便于组装;四个支脚8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基座一101及两个基座二102上,分别用于支撑第一侧框架31的前端及第二侧框架41的后端,且简化了结构,便于组装。
89.如图15-2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叠跑步机,包括第一跑台单元1、第二跑台单元2、跑带6以及前述实施例公开的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其中,第一跑台单元1包括第一跑板11、第一滚筒12,第二跑台单元2包括第二跑板21、第二滚筒22,跑带6套设在第一跑台单元1和第二跑台单元2的外部,用于在第一滚筒12与第二滚筒22之间传动。第一跑台单元1和第二跑台单元2分别为跑台结构的部分结构,该跑台结构设置在架体结构上,具体的,第一跑台单元1设置在第一框架组件3上,第一框架组件3用于支撑第一跑台单元1,第二跑台单元2设置在第二框架组件4上,第二框架组件4用于支撑第二跑台单元2。第一跑台单元1、第二跑台单元2和跑带6通过架体结构进行折叠和/或展开。本实施例中的折叠跑步机,由于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的架体结构,因此,具有折叠后大大缩小跑步机的体积及占用空间的大小,从而便于收纳或运输,且可实现快速定位及组装,提高了折叠跑步机的生产效率,便于清洁等有益效果。
90.如图18-20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跑板11的前端面与第二跑板21的后端面之间留有缝隙,防止第一跑台单元1折叠和/或展开过程中相互抵触、干扰。第一跑板11前端部的两侧分别自其前端面向后开设有铰接缺口一111,第二跑板21后端部的两侧分别自其后端面向前开设有铰接缺口二211,该铰接缺口一111与铰接缺口二211围合成用于容纳铰链结构103的铰接空间,铰接空间的设置,使得铰链结构103的下端嵌入于第一跑板11和第二跑板21的内部,减小铰链结构103凸出第一跑板11和第二跑板21上表面的高度,从而减小跑步机折叠后的整体厚度,更加便于收纳或运输。
91.如图1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跑台单元还包括减震板300,减震板300铺设于第一跑板11和第二跑板21的上表面,并覆盖第一跑板11与第二跑板21之间的缝隙,用于运动过程中的缓冲、减震。减震板300包括缓冲层、设置于缓冲层下表面的胶水层、设置于缓冲层上表面的摩擦层,缓冲层用于运动过程中的缓冲、减震,胶水层用于将缓冲层粘附在第一跑板11和第二跑板21的上表面,摩擦层的上表面与跑带6的内侧面相接触,用于在跑带6运动过程中减小与缓冲层之间的摩擦,延长跑带6的使用寿命。
92.如图15-1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该折叠跑步机还包括扶手单元5,扶手单元5与第二框架组件4通过第二转动单元200转动相连至扶手单元5相对第二跑台单元2进行折叠和/或展开,进而可对跑步机进一步折叠,折叠后大大缩小了跑步机的体积及占用空间的大小,便于收纳或运输。第二转动单元200设置有可伸缩的气缸结构,用于辅助扶手单元5折叠和/或展开,使得扶手单元5展开和/或折叠过程中可在气缸结构的助力下进行,操作起来更加轻松、省力,可实现扶手单元5的快速折叠和/或展开,方便使用。第二转动单元200设置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扶手单元5的下端并与第二框架组件4相连,对称设置的设计,使得扶手单元5转动过程中的受力更加均衡,提高了扶手单元5折叠和/或展开过程中的稳定性
和顺畅性。
93.如图17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扶手单元5包括扶手架结构51和支撑架结构52,扶手架结构51可在人们运动过程中用作扶手,供以搭手等作用,支撑架结构52呈对称设置,上端与扶手架结构51相连,用于支撑扶手架结构51,下端通过第二转动单元200与架体结构的第二框架组件4可转动连接。支撑架结构52设置为可升降结构,用于调节扶手架结构51所需的高度位置,使得扶手架结构51的高度位置可根据不同需求自由调节,从而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健身需求,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此外,跑步机折叠状态时,可将支撑架结构52收缩至最短,还能进一步缩小跑步机的体积和占用空间的大小,更加方便于收纳或运输。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折叠状态时,第一跑台单元1和第一框架组件3通过铰接构件100转动至层叠于第二跑台单元2和第二框架组件4的上侧,扶手架结构51和支撑架结构52通过第二转动单元200转动至第一跑台单元1、第二跑台单元2、第一框架组件3和第二框架组件4的周侧,优选支撑架结构52收缩至最短时扶手架结构51靠近第一跑台单元1和第二跑台单元2的一侧布置,使得各部分结构紧凑,从而最大化缩小跑步机的体积和占用空间的大小。
94.如图24-25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扶手架结构51包括显示盘511和扶手512,扶手512设置为杆状结构,用于搭手,显示盘511上靠近外端的位置贯穿设有安装通道51131,扶手512穿过安装通道51131且两端分别与显示盘511相连。本实施例中,扶手512的中间区域及两端部区域均与显示盘511相连,大大增加了扶手512与显示盘511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扶手512与显示盘5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更加结实耐用,且扶手512与显示盘511通过三个位置相互支撑,还提高了扶手512的承重能力,不易弯曲变形,大大延长了扶手架结构51的使用寿命。
95.如图15或1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单元200包括第二铰接组件201和第二转动组件202,支撑架结构52的下端通过第二铰接组件201与第二框架组件4的m位置可转动连接,支撑架结构52上靠近下端的p位置通过第二转动组件202与第二框架组件4上靠近m位置的n位置连接,n位置位于m位置靠近第一框架组件3的一侧,m位置靠近第二框架组件4前端部且位于第二框架组件4的外侧,使得扶手单元5的重心更加靠近跑台结构的重心位置,跑步机展开状态时整体的平衡性更好,且不过分占用跑台结构两侧的空间,跑步健身过程中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使用更加自由、无阻碍。其中,第二转动组件202设置为气缸结构,优选设置为气弹簧,包括缸体2021和活塞杆2022,活塞杆2022的一端与缸体2021的一端活塞连接,并可相对缸体2021伸缩运动,活塞杆2022的另一端与第二框架组件4的n位置通过活塞杆连接件可转动连接,缸体2021的另一端与支撑架结构52的p位置通过缸体连接件可转动连接,n位置位于第二框架组件4外侧的下侧,p位置位于支撑架结构52的后侧。第二转动组件202、第二框架组件4的m位置与n位置之间、支撑架结构52的p位置至下端部之间形成可变形的三角支撑区域,该三角支撑区域撑开至最大面积时,扶手单元5处于展开状态,第二转动单元202可对扶手单元5进行稳定、有力的支撑,该三角支撑区域收缩至最小面积时,扶手单元5处于折叠状态,第二转动组件202层叠至支撑架结构52的下侧,减小空间占用。支撑架结构52绕第二铰接组件201转动时,根据气弹簧的特性,活塞杆2022在缸体2021内气压的推动或拉动下相对缸体2021做活塞运动,助力转动,实现扶手单元5的快速折叠和/或展开。
96.如图21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活塞杆2022的端部设有用于锁止和/或解锁活
塞杆2022与缸体2021相对运动的第二锁止阀2023,和用于锁止和/或解锁第二锁止阀2023的第二控制装置2024,人们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控制装置2024处于锁止状态使第二锁止阀2023处于锁止状态,进而使得活塞杆2022与缸体2021之间不可相对运动,从而将扶手单元5固定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防止扶手单元5在折叠状态时相对第二框架组件4转动而影响收纳或运输,或扶手单元5在展开状态时相对第二框架组件4转动而影响搭手等正常使用;通过控制第二控制装置2024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二锁止阀2023处于解锁状态,进而使得活塞杆2022与缸体2021之间可以相对运动,从而使得扶手单元5可相对第二框架组件4转动以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间切换。
97.具体的,如图22所示,第二控制装置2024包括第二锁止壳体20241和第二锁止本体20242,第二锁止壳体20241与第二框架组件4的n位置可转动连接,第二锁止壳体20241的一侧设置有通道一202411,另一侧设置有通道二202412,通道一202411与通道二202412相互垂直布置,活塞杆2022的端部伸入通道一202411内与通道一202411螺纹连接,第二锁止阀2023伸入第二锁止壳体20241的内部并与活塞杆2022的端部活动连接。第二锁止本体20242包括第二定位轴202421、第二锁止件202422和第二握持件202423,第二定位轴202421的一端穿过通道二202412伸入第二锁止壳体20241的内部,第二锁止壳体2024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定位第二定位轴202421的轴基座202413,第二锁止件202422自第二定位轴202421侧壁向外凸出设置,第二握持件202423连接在第二定位轴202421的外端,且第二锁止件202422位于第二锁止壳体20241内部,第二锁止壳体20241的内部设置有可供第二锁止件202422绕第二定位轴202421旋转的转动空间,第二握持件202423位于第二锁止壳体20241外部,用于控制第二锁止本体20242绕第二定位轴202421旋转。第二锁止本体20242旋转至第二锁止件202422挤压第二锁止阀2023时,触发第二锁止阀2023处于解锁状态,使得活塞杆2022与缸体2021之间可以相对运动,即第二转动组件202处于解锁状态,第二锁止本体20242旋转至第二锁止件202422放松第二锁止阀2023时,第二锁止阀2023回归至锁止状态,使得活塞杆2022与缸体2021之间不可相对运动,即第二转动组件202处于锁止状态。本实施例中,第二锁止件202422包括第二锁止部202424和第二解锁部202425,第二锁止件202422设置为椭圆形结构,第二解锁部202425为椭圆形结构的两端部位,第二锁止部202424为椭圆形结构的中间部位,正常状态下第二控制装置2024、第二锁止阀2023均处于锁止状态,即第二锁止阀2023的端面与第二锁止部202424的外表面相抵靠,驱动第二锁止本体20242旋转时第二锁止阀2023的端面受第二锁止件202422的挤压沿椭圆形结构的弧面滑动,第二锁止本体20242旋转至第二解锁部202425的端面与第二锁止阀2023的端面相抵靠时,第二锁止阀2023在第二锁止件202422的压力施加下转换为解锁状态,第二锁止本体20242旋转至第二锁止部202424的外表面与第二锁止阀2023的端面相抵靠时,第二锁止阀2023在第二锁止件202422的压力释放下转换为锁止状态,实现第二转动组件202的锁止或解锁。本实施例中,第二锁止部202424的外表面和第二解锁部202425的端面向内凹陷设置有定位凹槽,用于将第二锁止阀2023的端部限位在定位凹槽内,防止因误碰而导致第二转动组件202锁止或解锁。
98.如图23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铰接组件201包括第二转动轴2011、第二套管2012、第二紧固件2013,其中,第二转动轴2011内端穿过第二框架组件4上贯穿设置的第二铰接孔伸入第二框架组件4的内侧,外端凸出第二框架组件4的外侧设置,第二转动轴
2011自外端面向内开设有第二定位通道20111,第二转动轴2011的内端自侧壁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挡片20112,第二挡片20112的外侧面可与第二框架组件4的内侧面相抵靠,用于将第二转动轴2011的内端限位在第二框架组件4的内侧。第二套管2012安装在支撑架结构52下端贯穿设置的第二安装孔内,第二套管2012包括第二铰接槽20121、第二限位片20122和第二安装槽20123,第二铰接槽20121自第二套管2012的内端面向外凹陷形成,用于套接在第二转动轴2011的外端,第二安装槽20123自第二套管2012的外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限位片20122位于第二安装槽20123与第二铰接槽20121之间,自第二套管2012的内壁向内凸出形成,第二限位片20122上贯穿设有第二限位孔201221,第二限位孔201221的半径小于第二铰接槽20121和第二安装槽20123的半径。第二紧固件2013包括第二紧固轴20131和连接在第二紧固轴20131外端的第二限位部20132,第二紧固轴20131伸入第二限位孔201221和第二定位通道20111内并与第二定位通道20111可调节连接,可通过调节第二紧固轴20131改变第二套管2012与第二转动轴2011之间的松紧度,即改变第二套管2012与第二转动轴201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根据需求调节扶手单元5相对第二框架组件4转动时的难易程度。优选第二紧固件2013螺钉,第二紧固轴20131为螺钉的结合部,第二限位部20132为螺钉的头部,第二紧固轴20131与第二定位通道20111螺纹连接,第二限位部20132位于第二安装槽20123内,从而将第二限位部20132容置、隐藏于第二安装槽20123内部,保障第二套管2012外端面的平整性。第二转动轴2011上还套设有第二垫片20113,第二垫片20113位于第二框架组件4的外侧面与第二套管2012的内端面之间,用于减小第二套管2012内端面与第二框架组件4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及摩擦产生的噪音。
99.如图25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盘511包括显示盘本体5111、设置在显示盘本体5111上的显示屏5112以及支撑构件5113,显示屏5112设置在显示盘本体5111的中间区域,用于显示和/或设置跑步速度、里程、时间等参数,支撑构件5113自显示盘本体5111的中间区域朝靠近扶手512的方向延伸形成,安装通道51131贯穿设置在支撑构件5113上并沿与扶手512放置方向呈平行方向设置,扶手512放置方向与显示盘本体511呈平行方向设置。支撑构件5113与显示盘本体5111设置为一体结构,简化了结构,支撑构件5113设有连接端51132和外部端51133,安装通道51131贯穿设置在外部端51133上,支撑构件5113通过连接端51132与显示盘本体5111相连且为圆弧光滑过渡连接,连接端51132的外部尺寸大于外部端51133的尺寸,即支撑构件5113设置成类似于等腰三角形的结构,连接端51132位于等腰三角形结构的底边部分,外部端51133位于等腰三角形结构的顶角部分,圆弧光滑过渡连接和等腰三角形结构的设置,使得显示盘本体511、连接端51132的外表面与扶手512呈一定的间隔布置,形成较大的握持空间,同时连接端51132与显示盘本体511之间的连接区域较大,结构的稳固性也较好。支撑构件5113的设置,增大了显示盘511的体积,便于在显示盘本体5111上铺设更多的功能部件,增加使用功能,同时,显示盘本体5111与支撑架结构52相连,支撑构件5113与扶手512相连,可通过支撑架结构52和扶手512共同实现对显示盘本体5111的支撑,多角度多方位的支撑使得显示盘本体5111的稳定性更好,不易晃动。
100.如图25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构件5113自显示屏5112位置处延伸设置,即支撑构件5113也位于显示盘本体5111的中间区域,并位于显示盘本体5111的后侧,显示盘本体5111后侧靠近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通道三,扶手512的中间段穿设在安装通道51131内,扶手512的两端分别穿过通道三伸入显示盘本体5111内部并与显示盘本体5111连
接固定,使得显示盘本体5111整体的平衡性较好。显示盘本体5111的中间区域自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有下凹平面区域,显示屏5112设置在该下凹平面区域内,使得显示屏5112的上端面略低于显示盘本体5111的上表面,下凹式显示屏5112的设置可以减少显示屏5112与外界产生摩擦,减少显示屏5112表面的刮痕,延长使用寿命。显示盘本体5111设置成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结构,占用空间小,便于收纳,其端部连接有封头盖,该封头盖的内侧设置有用于播音的喇叭件,封头盖上贯穿设有若干个用于传播声音的播音孔。扶手512设置成∪形结构,结构简单,便于组装生产,扶手512上还套设有柔性套,提高抓握的舒适度。支撑构件5113上还设置有安全锁51134和控制按钮,安全锁51134与支撑构件5113插拔连接并与跑步机的电控装置电连接,运动过程中将安全锁51134通过安全绳与人体连接,可在人发生摔倒等意外时与支撑构件5113脱离连接,电控装置即紧急启停跑带6的传动,安全性高,同时,安全锁51134设置在支撑构件5113上,比较靠近人体,发生意外时能够快速与支撑构件5113脱离连接,反应更加及时、迅速,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安全锁51134也可以设置在显示盘本体5111上,也能提高安全性。
101.如图1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架结构52包括第一支撑杆521、第二支撑杆522以及连接并锁止第一支撑杆521和第二支撑杆522设定位置的第一锁止结构523,其中,第一支撑杆521的下端与第二框架组件4相连,上端与第二支撑杆522的下端相连,第二支撑杆522的上端与显示盘本体5111相连,通过第二支撑杆522相对第一支撑杆521升降运动,并通过第一锁止结构523对升降后的位置进行锁止,从而将扶手架结构51固定在所需的高度位置。
102.具体的,如图26所示,第一锁止结构523包括第一锁止壳体5231和第一锁止本体5232,其中,第一锁止壳体5231包括第一锁止外壳52311和第一锁止内壳52312,第一锁止外壳52311与第一锁止内壳52312均设置为上下贯通的套筒结构,第一锁止外壳52311套设在第一锁止内壳52312的外部,且与第一锁止内壳52312间隔布置形成用于连接第一支撑杆521的安装空间,第一支撑杆521设置成管状结构,上端伸入该安装空间内,第一锁止内壳52312的上端面向外延伸设置有定位边沿52317,定外边沿52317的下端面与第一锁止外壳52311的上端面相抵靠,用于将第一锁止内壳52312的上端部限位在第一锁止外壳52311的上侧,同时用于第一支撑杆521上端部的限位,第一锁止内壳52312自内壁向内纵向凸出设置有若干凸条52318,用于减少第二支撑杆522与第一锁止内壳5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及摩擦力,使升降过程更加轻松、省力。第一锁止外壳52311、第一支撑杆521、第一锁止内壳52312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522的下端伸入第一锁止内壳52312内并可相对第一锁止内壳52312上下滑动,从而伸入第一支撑杆521内并可相对第一支撑杆521升降运动,第二支撑杆522的下端部自第二支撑杆522的侧壁向外凸出设置有挡板5223,第二支撑杆522相对第一支撑杆521上升至最远距离时挡板5223的上端面与第一锁止内壳52312的下端面相抵靠,用于上升至最远距离时的限位,防止第二支撑杆522脱离第一支撑杆521。第一锁止外壳52311自上端面向下设置有∪形通槽52313,第一锁止内壳52312的一侧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一锁止阀52314,第一锁止阀52314的部分结构通过∪形通槽52313暴露于外部,第一锁止外壳52311自∪形通槽52313两侧分别向外凸出设置有铰接板52315,两铰接板52315之间连接有铰接轴52316。第一锁止阀52314为沿第一锁止内壳52312纵向布置的柱形结构,第一支撑杆521的上端对应设置有可供第一锁止阀52314伸入其内的缺口。第一锁止
本体5232包括第一定位件52321、第一锁止件52322和第一握持件52323,第一定位件52321上贯穿设置有可供铰接轴52316穿过的通孔,第一锁止件52322自第一定位件52321侧壁向外凸出设置,第一握持件52323连接在第一定位件52321的另一侧,用于控制第一锁止本体5232绕铰接轴52316旋转。第一锁止内壳52312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优选采用软橡胶或软硅胶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回复力,第一锁止阀52314设置为第一锁止内壳52312的部分结构。第一锁止本体5232旋转至第一锁止件52322挤压第一锁止阀52314时,第一锁止阀52314在挤压力下对第二支撑杆522进行挤压,使得第一支撑杆521与第二支撑杆522之间的相对位置处于锁止状态,从而将扶手架结构51固定在所需的高度位置,第一锁止本体5232旋转至第一锁止件52322离开第一锁止阀52314时,随着第一锁止阀52314受到挤压力逐渐消失,第一锁止阀52314在其弹性回复力下对第二支撑杆522的挤压力也逐渐消失,使得第一支撑杆521与第二支撑杆522之间的相对位置处于解锁状态,从而可以相对第一支撑杆521自由升降第二支撑杆522,以调节扶手架结构51所需的高度位置。第一握持件52323与第一锁止件52322垂直布置,可在第一锁止件52322锁止状态时层叠在第一支撑杆521的外侧,减小空间占用,方便使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锁止阀52314也可以全部结构通过∪形通槽52313暴露于外部,也能在第一锁止件52322的挤压力下对第二支撑杆522进行挤压以固定扶手架结构51所需的高度位置。
103.如图25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杆522设置为状结构,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竖支撑部5221和连接在两个竖支撑部5221上端之间的横支撑部5222,显示盘本体5111内设置有容纳横支撑部5222的放置腔以及对应设置有可供竖支撑部5221穿出于外界的安装孔,第二支撑杆522与显示盘本体5111相连时,横支撑部5222位于放置腔内,与显示盘本体5111连接,竖支撑部5221沿安装孔伸出,竖支撑部5221的下端与第一支撑杆521的上端相连,第一锁止结构5232用于连接并锁止第一支撑杆521和竖支撑部5221的设定位置。状结构的设置,增大了第二支撑杆522与显示盘本体5111之间的接触面积,连接更加稳定、牢固,且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扶手512的两端焊接在横支撑部5222上,承重能力更强,且通过第二支撑杆522和扶手512共同实现对显示盘本体5111的支撑和定位,显示盘本体5111更加稳定,不易晃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支撑杆522也可以设置为下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521上端相连、上端分别与显示盘本体5111连接的两个独立的杆结构,也能实现与第一支撑杆521、显示盘本体5111的连接。
104.如图1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侧框架41前端部及第二限位件44的上侧还设置有电机盖48,用于将驱动电机等电控装置覆盖于其下方,电机盖48后端的两侧向后凸出设置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滚筒22与驱动电机之间传动设备的容纳空间,电机盖48后端的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第二侧框架41的前端相抵靠,能够对第二侧框架41的前端部进行限位,提高第二侧框架41与第二跑板2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第二侧框架41前端部及第二限位件44的下侧还设置有电机底盖,用于与电机盖48配合将驱动电机等电控装置收纳于内部,电机底盖上甚至有若干散热孔,用于电控装置的散热。m位置位于第二侧框架41外侧靠近电机盖48两侧中心的位置,相比设置在第二侧框架41外侧靠近第二跑板21两侧中心的位置,不会过多占用使用者的运动空间,使用更加自由。
10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06.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