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尤指一种可弹性调整高度,并对使用者的身体产生不同强度的锻炼效果的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
背景技术:2.伏地挺身是一种常见的用以锻炼体格的运动方式,而为了提升锻炼效果,目前使用者常使用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做为辅助训练的器具,其中,现有的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主要包含两个相并列的横向支杆及一个倒u形握杆,倒u形握杆的二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横向支杆的中央位置上。当使用者的双手分别握住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的握杆,进行伏地挺身运动时,即可以增加身体与地面的距离,使身体的摆幅增加,从而提升锻炼效果。
3.借助上述“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确实可以有效加强锻炼效果,然而,一般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的使用方式是让两个倒u形握杆与使用者的身体呈相互平行的状态,其训练效果较为单一,无法产生不同强度的锻炼效果;再者,由于倒u形握杆的高度固定,对于具有特殊上半身身形的使用者而言,有可能让胸部直接接触到地面而影响锻炼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结构,改进上述的缺点,并达到下列的目的,本技术发明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5.本技术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借助可调整一支撑杆的高度,进而让握杆的倾斜角度产生变化的结构,以能解决使用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所产生训练效果单一,以及无法适用于具有特殊上半身身形的使用者的问题,而能依使用者的需要,在同时转动两个多边形框之后,让握杆与使用者的身体形成不同的角度与高度,而能适用于不同身形的使用者,并能依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不同强度的锻炼效果。
6.为达上述发明的目的,本技术所设的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包括一握杆,握杆的一端以一角度向下延伸一第一支撑杆,握杆的另一端以一角度向下延伸一第二支撑杆,握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具有共同的左侧及右侧,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在于:第一支撑杆的底端以一第一轴杆连接两个第一多边形框,两个第一多边形框对称于第一支撑杆的左、右两侧,且第一多边形框的至少两个侧边与第一轴杆的轴心之间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垂直距离;而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以一第二轴杆连接两个第二多边形框,两个第二多边形框对称于第二支撑杆的左、右两侧,且第二多边形框的至少两个侧边与第二轴杆的轴心之间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垂直距离。
7.实施时,本技术更包括至少一第一止滑垫,至少一第一止滑垫连接第一多边形框的至少一侧边。
8.实施时,本技术更包括至少一第二止滑垫,至少一第二止滑垫连接第二多边形框的至少一侧边。
34.大径部52
35.摩擦部521
36.小径部53
37.第一卡接部531
38.侧边54,54’,54”,64,64’,64”39.第一止滑垫55,55’40.第二多边形框6,6’41.第二左套筒61
42.第二右套筒61’43.第二卡接部611’44.大筒部62
45.右摩擦部621
46.小筒部63
47.第二卡合部631
48.第二止滑垫65,65’49.第一轴杆7
50.第一螺帽71
51.第二轴杆8
52.第二螺帽81
53.垂直距离h,h1,h2,h,h1,h2。
具体实施方式
54.本技术的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主要包括一握杆,握杆的一端向下延伸第一支撑杆,握杆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底端以第一轴杆连接两个第一多边形框,两个第一多边形框对称于第一支撑杆的左、右两侧,任一第一多边形框的至少两个侧边与第一轴杆的轴心之间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垂直距离;而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以第二轴杆连接两个第二多边形框,两个第二多边形框对称于第二支撑杆的左、右两侧,且任一第二多边形框的至少两个侧边与第二轴杆的轴心之间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垂直距离。
55.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1的较佳实施例,主要包括一握杆2、一第一支撑杆3、一第二支撑杆4、两个第一多边形框(5,5’)以及两个第二多边形框(6,6’),其中的握杆2、第一支撑杆3与第二支撑杆4具有共同的左侧及右侧;第一支撑杆3是由握杆2的后端以一角度向下延伸而成,第一支撑杆3的底端具有一第一横向套管31,第一横向套管31的左右两端面上分别具有一第一止滑部311;第二支撑杆4是由握杆2的前端以一角度向下延伸而成,第二支撑杆4的底端具有一第二横向套管41,第二横向套管41的左右两端面上分别具有一第二止滑部411。
56.两个第一多边形框(5,5’)分别为大小与形状相同的大三角形框,其中位于第一支撑杆3左侧的一个多边形框5,其具有向右侧向延伸的一第一左套筒51,第一左套筒51的右端面上具有两个卡槽,该两个卡槽合设为一第一卡合部511;位于第一支撑杆3右侧的另一个多边形框5’具有向左侧向延伸的第一右套筒51’,第一右套筒51’具有同轴的一大径部52
与一小径部53,大径部52的左端面上具有环形的摩擦部521,供抵压第一横向套管31的右端面的第一止滑部311,以形成紧密的连接;而小径部53的左端面上具有两个卡块,该两个卡块合设为一第一卡接部531。实施时,第一左套筒51亦可与第一右套筒51’具有相同且对称的结构。借此,当第一支撑杆3底端的第一横向套管31同轴套接第一左套筒51与第一右套筒51’,且两个卡块对应插入两个卡槽之中,即可让第一左套筒51对接卡合第一右套筒51’。而一第一轴杆7同轴穿过第一左套筒51与第一右套筒51’,再螺合一第一螺帽71之后,则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多边形框(5,5’),并让两个第一多边形框(5,5’)对称位于第一支撑杆3的左、右两侧。另,任一个第一多边形框(5,5’)的三个侧边(54,54’,54”)上分别连接一第一止滑垫(55,55’),借以在任一个侧边(54,54’,54”)向下抵压地面时,能产生止滑的效果。
57.两个第二多边形框(6,6’)分别为大小与形状相同的小三角形框,其中位于第二支撑杆4左侧的一个第二多边形框6,其具有向右侧向延伸的一第二左套筒61,第二左套筒61具有同轴的一大筒部62与一小筒部63,大筒部62的右端面上具有环形的右摩擦部621,供抵压第二横向套管41的左端面的第二止滑部411,以形成紧密的连接;小筒部63的右端面上具有两个卡块,该两个卡块合设为一第二卡合部631。而位于第二支撑杆4右侧的另一个第二多边形框6’具有向左侧向延伸的第二右套筒61’,第二右套筒61’与第二左套筒61具有相同且对称的结构,第二右套筒61’的左端面上具有两个卡槽,该两个卡槽合设为一第二卡接部611’。借此,当第二支撑杆4底端的第二横向套管41同轴套接第二左套筒61与第二右套筒61’,且两个卡块对应插入两个卡槽之中之后,即可让第二左套筒61对接卡合第二右套筒61’。而以一第二轴杆8同轴穿过第二左套筒61与第二右套筒61’,再螺合一第二螺帽81,则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多边形框(6,6’),并让两个第二多边形框(6,6’)对称位于第二支撑杆4的左、右两侧。另,任一个第二多边形框(6,6’)的三个侧边(64,64’,64”)上分别连接一第二止滑垫(65,65’),借以在任一个侧边(64,64’,64”)向下抵压地面时,能产生止滑的效果。
58.如图3所示,以两个第一多边形框(5,5’)的其中一个第一多边形框5与两个第二多边形框(6,6’)的其中一个第二多边形框6为例。其中,第一多边形框5的外周缘具有三个侧边(54,54’,54”),三个侧边(54,54’,54”)与第一轴杆7的轴心之间分别具有一垂直距离(h,h1,h2),三个垂直距离(h,h1,h2)的长度都不相同。而第二多边形框6的外周缘具有三个侧边(64,64’,64”),三个侧边(64,64’,64”)与第二轴杆8的轴心之间分别具有一垂直距离(h,h1,h2),三个垂直距离(h,h1,h2)的长度都不相同。
59.借此,如图1、2、4所示,当使用者同时转动两个第一多边形框(5,5’)之后,即可以改变第一轴杆7的轴心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h1,h2),进而调整第一支撑杆3底端的第一横向套管31的高度,让握杆2的倾斜角度产生变化,在使用者进行伏地挺身运动时,经由握杆2与使用者的身体形成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强度的锻炼效果。而当使用者同时转动两个第二多边形框(6,6’)之后,则可以改变第二轴杆8的轴心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h1,h2),进而调整第二支撑杆4底端的第二横向套管41的高度,让握杆2的整体高度产生变化,以适用于具有较大上半身身形的使用者;同时搭配两个第一多边形框(5,5’)所产生的角度变化,以形成更具有多段弹性的倾斜角度改变。
60.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技术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一种能依使用者的上半身身形以调整握杆的高度,且能依使用者的需要以多段调整握杆的倾斜角度,进而产生更多不同强度的锻炼效果的伏地挺身辅助支撑架,极具产业上利用的价值,爰依法
提出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