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拼搭的古建筑模型,具体涉及古建筑模型中抱厦组件。
背景技术:2.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亭台楼阁,层台累榭又各有不同。本技术具体涉及带抱厦的古建筑模型。抱厦正如字面写的那样“用来抱住前出厦的附属小建筑”。抱厦让主殿更显威严有气势。
3.现有的古建筑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一个整体的古建筑模型,另一种是将抱厦的各构件用胶水、钉子等固定。上述两种方式的古建筑模型的抱厦呆板、不灵活,没有古建筑的魂。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古建筑模型中抱厦组件,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古建筑模型中抱厦组件,所述组件包括枋构架、屋顶、山花,具体的:所述屋顶底部具有直榫,所述屋顶侧面的山墙上具有燕尾卯;所述枋构架具有第一直榫眼;所述山花内壁上具有燕尾榫;拼搭后,所述屋顶底部的直榫插入所述枋构架的第一直榫眼中,所述山花的燕尾榫嵌入所述屋顶侧边山墙的燕尾卯中。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屋顶包括三角形屋顶和正脊,具体的:所述三角形屋顶的顶部具有直榫眼;所述枋构架顶部具有第二直榫眼;所述正脊下端具有直榫;拼搭后,所述正脊下端的直榫穿过所述三角形屋顶的顶部的直榫眼插入所述枋构架顶部的第二直榫眼中。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屋顶包括三角形屋顶和正脊,具体的:所述三角形屋顶的顶部具有直榫眼;所述枋构架顶部具有第二直榫眼;所述正脊下端具有u型卡扣,其中,所述u型卡扣的两个腿外翻呈l 型,所述u型卡扣的宽度大于所述三角形屋顶顶部直榫眼的宽度,同时大于所述枋构架顶部第二直榫眼的宽度;拼搭后,所述正脊下端的 u型卡扣先穿过所述三角形屋顶顶部的直榫眼,再穿过所述枋构架顶部的第二直榫眼,勾住所述枋构架。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还包括屋面,具体的:所述屋面底部具有直榫槽;所述枋构架下端具有竖直方向的直榫;拼搭后,所述屋面底部的直榫槽卡在所述枋构架下端竖直方向的直榫上。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屋面包括飞檐、筒瓦屋面,具体的:所述飞檐底部具有直榫槽,所述飞檐的一个侧边具有圆台燕尾榫,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所述筒瓦屋面底部具有直榫槽,所述筒瓦屋面的一个侧边具有圆台燕尾榫,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飞檐包括飞檐屋面、垂脊,具体的:所述飞檐屋面具有直榫眼;所述垂脊下面具有直榫。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枋构架下端具有倒t形榫,用于与斗拱拼搭。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古建筑模型中抱厦组件,所述组件包括枋构架、屋顶、山花,具体的:所述屋顶底部具有直榫,所述屋顶侧面的山墙上具有燕尾榫;所述枋构架具有第一直榫眼;所述山花内壁上具有燕尾卯;拼搭后,所述屋顶底部的直榫插入所述枋构架的第一直榫眼中,所述山花的燕尾卯套在所述屋顶侧边山墙的燕尾榫上。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屋顶包括三角形屋顶和正脊,具体的:所述三角形屋顶的顶部具有直榫眼;所述枋构架顶部具有第二直榫眼;所述正脊下端具有直榫;拼搭后,所述正脊下端的直榫穿过所述三角形屋顶的顶部的直榫眼插入所述构架顶部的第二直榫眼中。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屋顶包括三角形屋顶和正脊,具体的:所述三角形屋顶的顶部具有直榫眼;所述枋构架顶部具有第二直榫眼;所述正脊下端具有u型卡扣,其中,所述u型卡扣的两个腿外翻呈l 型,所述u型卡扣的宽度大于所述三角形屋顶顶部直榫眼的宽度,同时大于所述枋构架顶部第二直榫眼的宽度;拼搭后,所述正脊下端的u型卡扣先穿过所述三角形屋顶顶部的直榫眼,再穿过所述枋构架顶部的第二直榫眼,勾住所述枋构架。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还包括屋面,具体的:所述屋面底部具有直榫槽;所述枋构架下端具有竖直方向的直榫;拼搭后,所述屋面底部的直榫槽卡在所述枋构架下端竖直方向的直榫上。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屋面包括飞檐、筒瓦屋面,具体的:所述飞檐底部具有直榫槽,所述飞檐的一个侧边具有圆台燕尾榫,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所述筒瓦屋面底部具有直榫槽,所述筒瓦屋面的一个侧边具有圆台燕尾榫,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飞檐包括飞檐屋面、垂脊,具体的:所述飞檐屋面具有直榫眼;所述垂脊下面具有直榫。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枋构架下端具有倒t形榫,用于与斗拱拼搭。
19.本技术创造性的在屋顶底部设置直榫,在屋顶侧面的山墙上开凿燕尾卯;在枋构架上开凿第一直榫眼,并在山花内壁上设置燕尾榫;拼搭时,屋顶底部的直榫插入枋构架的第一直榫眼中,山花的燕尾榫嵌入屋顶侧边山墙的燕尾卯中。屋顶、山花都通过榫卯结构与枋构架牢固的拼搭在一起。且拼搭与拆卸更灵活。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1.图1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枋构架的结构示意图1;
22.图1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枋构架的结构示意图2;
23.图2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角形屋顶的结构示意图1;
24.图2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角形屋顶的结构示意图2;
25.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正脊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山花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飞檐屋面的结构示意图1;
28.图5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飞檐屋面的结构示意图2;
29.图5c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飞檐屋面的结构示意图3;
30.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垂脊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抱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拼搭后抱厦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是本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正脊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枋构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a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屋顶的结构示意图1;
36.图11b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屋顶的结构示意图2;
37.图12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正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0.中国古建筑之魂—榫卯,榫卯结构是一项精湛的木工技艺,早在石器时代榫卯结构就诞生了,它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若使用榫卯得当,两块构件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41.参考图1a、图1b,图1a、图1b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枋构架的结构示意图1和结构示意图2。如图1a、图1b所示,在枋构架 1的一个坡面具有两个第一直榫眼,即直榫眼121、122,另外一个坡面具有对称的两个第一直榫眼123、124。直榫眼121、122、123、124 用于与屋顶底部的直榫榫卯拼搭。枋构架1的顶端具有两个第二直榫眼,即直榫眼111、112。直榫眼111、112用于与正脊底部的直榫榫卯拼搭。另外,枋构架1下端三个面上分别设置竖直方向的直榫,即直榫131、132、133。直榫131、132、133用于与屋面榫卯拼搭。枋构架1的下端还具有横向的倒t形榫14,在部分技术文献中也称为工字形榫,用于与斗拱进行榫卯拼搭。其中,斗拱具有相应的t形卯,支持滑动套入枋构架1的倒t形榫14。
42.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枋构架坡面上的横向排列的两个第一直榫眼,可设计成一上一下竖向排列的两个第一直榫眼。或在坡面上只设计一个第一直榫眼。屋顶底部的直榫的位置及个数做相应的适应性修改。
43.继续参考图2a、2b,图2a、2b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角形屋顶的结构示意图1和结构示意图2。如图2a、2b所示,三角形屋顶2的顶部具有两个直榫眼,即直榫眼211、212。三角形屋顶2侧边的山墙上具有两个燕尾卯,即燕尾卯231、232。三角形屋顶2一个坡面的底部具有直榫223、224,相对的坡面具有对称排列的另外两个直榫,用于插入枋架构的第一直榫眼中。
44.继续参考3,该图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正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 所示,正脊3底部具有两个直榫,即直榫311、312。
45.继续参考4,该图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山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 所示,山花4的背面具有两个燕尾榫,即燕尾榫411、412。用于与屋顶侧边的山墙上的两个燕尾卯进行榫卯拼搭。
46.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山花的背面设置一个燕尾榫,相应的屋顶
侧面的山墙上设置一个燕尾卯。
47.在本实施例中,将屋面分解成5个构件,即第一飞檐屋面、筒瓦屋面、第二飞檐屋面、第一垂脊、第二垂脊,增加拼搭的乐趣。其中,第一飞檐屋面与第二飞檐屋面的结构镜像对称。第一垂脊与第二垂脊的结构相同。
48.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49.参考图5a、5b、5c,图5a、5b、5c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飞檐屋面的结构示意图1、结构示意图2、结构示意图3。如图5a、 5b、5c所示,第一飞檐屋面5的顶部具有三个直榫眼,即直榫眼521、 522、523。另外,第一飞檐屋面5的一个侧边具有圆台燕尾榫51,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53。第一飞檐屋面5一扇的屋面底部具有直榫槽54,用于挂在枋构架下端横向的直榫上,直榫槽54后面的直榫55 插入枋构架下端直榫与外壁之间的缝隙中。同理,在第一飞檐屋面5 另一扇的屋面底部具有横向的直榫槽56,用于挂在枋构架下端横向的直榫上,直榫57插入枋构架下直榫与外壁之间的缝隙中。
50.继续参考图6,该图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垂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垂脊6的底部具有三个直榫,即直榫61、62、63。通过将第一垂脊6底部的直榫61、62、63分别插入图5a第一飞檐5 顶部的直榫眼521、522、523实现榫卯拼搭。
51.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在第一垂脊底部设置任意数量的直榫,在第一飞檐屋面顶端设置相应数量的直榫眼,实现第一垂脊与第一飞檐屋面的榫卯拼搭。
52.继续参考图7,该图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抱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该图,陈述下各构件是如何拼搭在一起的。枋构架1是主要的承重构件,其他构件与其相连接。先拼搭屋面,具体的:先将第一垂脊 6底部的直榫插入第一飞檐屋面5顶端的直榫眼中,拼搭成第一飞檐,同理,将第二垂脊7底部的直榫插入第二飞檐屋面8顶端的直榫眼中,拼搭成第二飞檐。然后,筒瓦屋面9的一个侧边具有圆台燕尾榫,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第一飞檐屋面5通过侧边的燕尾卯与筒瓦屋面9侧边的圆台燕尾榫拼搭在一起,再通过筒瓦屋面9另一个侧边的燕尾卯与第二飞檐屋面8侧边的圆台燕尾榫拼搭在一起,组成一个屋面。之后,将第一飞檐屋面5、筒瓦屋面9、第二飞檐屋面8底部的直榫槽挂在枋构架1的直榫上,并将第一飞檐屋面5、筒瓦屋面9、第二飞檐屋面8底部的直榫插在枋构架1的直榫与外壁的缝隙间。之后,将三角形屋顶2底部的直榫插入枋构架1坡面的第一直榫眼中,完成榫卯拼搭;再让正脊3底部的直榫穿过三角形屋顶2顶部的直榫眼插入枋构架1顶部的第二直榫眼中,实现正脊3、三角形屋顶2、枋构架 1的榫卯拼搭。最后,将山花4背后的燕尾榫从上往下滑入屋顶2山墙的燕尾卯中。三角形屋顶2、山花4压住屋面,整体造型更稳固。拼搭后的造型,如图8所示。
53.在其它实施例中,将第一飞檐屋面与第一垂脊设计成一个整体,即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飞檐。同理,将第二飞檐屋面与第二垂脊设计成一个整体。
54.在其它实施例中,将第一飞檐、筒瓦屋面、第二飞檐设计成一个整体,即整个屋面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该屋面底部具有直榫槽。
55.在其它实施例中,将三角形屋顶和正脊设计成一个整体,即整个屋顶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该屋顶底部具有直榫,用于插入枋构架的第一直榫眼中。另外屋顶侧边的山墙上具有燕尾卯,用于与山花上的燕尾榫进行榫卯拼搭。
56.继续参考图9,该图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正脊的结构示意图。将图3正脊底部的直榫改进成u型卡扣。如图9所示,正脊9底部具有u型卡扣911、912。且该u型卡扣的两个腿外翻呈l型,像小脚丫。u型卡扣的宽度大于三角形屋顶顶部直榫眼的宽度,同时大于枋构架顶部第二直榫眼的宽度。拼搭时,先用手往中间用力捏u型卡扣 911、912,使其宽度小于三角形屋顶顶部直榫眼的宽度,同时小于枋构架顶部第二直榫眼的宽度,然后,将捏变形的u型卡扣911、912 穿过三角形屋顶顶部的直榫眼和枋构架顶部的第二直榫眼,最后,放开捏住u型卡扣的手,u型卡扣外翻的小脚丫勾住枋架构。使拼搭后的造型更稳固,即使倒立拿着造型,也不会散开。
57.继续参考图10,该图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枋构架的结构示意图。枋构架10的顶部具有第一直榫眼1001、10002,用于与屋顶底部的直榫进行拼搭。另外,枋构架10的顶部还具有第二直榫眼1011、 1012,用于与正脊拼搭。另外,枋构架10具有与屋面进行拼搭的直榫 1021、1022、1023。
58.继续参考图11a、图11b,该图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屋顶的结构示意图1和结构示意图2。如图11a、图11b所示,屋顶11的顶部具有直榫眼1101、1102。屋顶11侧面的山墙上具有燕尾卯1111、 1112。底部具有直榫1121、1122,插入枋构架10顶部的第二直榫眼 1011、1012。
59.继续参考图12,该图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正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正脊12的底部具有u型卡扣1201、1202。且该u 型卡扣的两个腿外翻呈l型,像小脚丫。u型卡扣的宽度大于三角形屋顶11顶部直榫眼1101、1102的宽度,同时大于枋构架10顶部第二直榫眼1011、1012的宽度。拼搭时,先用手往中间用力捏u型卡扣 1201、1202,使其宽度小于三角形屋顶11顶部直榫眼1101、1102的宽度,同时小于枋构架顶部第二直榫眼1101、1102的宽度,然后,将捏变形的u型卡扣1201、1202穿过三角形屋顶11顶部的直榫眼1101、 1102和枋构架10顶部的第二直榫眼1011、1012,最后,放开捏住u 型卡扣的手,u型卡扣外翻的小脚丫勾住枋架构10。使拼搭后的造型更稳固,即使倒立拿着造型,也不会散开。
60.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用直榫替代正脊下端的u 型卡扣。
61.在其它实施例中,将上述各实施例中山花背面的燕尾榫修改成燕尾卯,将对应的屋顶山墙上的燕尾卯修改为燕尾榫,其它构件的结构保持不变。
62.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