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科康复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23811发布日期:2023-07-20 05:23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科康复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具体为一种外科康复训练器。


背景技术:

1、在外科手术过后,患者需要对肢体进行康复训练,进而达到恢复正常状态的作用,因此需要使用相对应的康复训练器,例如公开号为“cn14305898u”的一种神经外科肢体康复训练器,通过再第二水平连杆上设置摇把,可使患者在做腿部弯曲运动和背部抬升运动时,手部肌肉也得到锻炼,通过在第二水平连杆上连接腰部按摩机构,可使患者再锻炼时,腰部肌肉得到按摩和放松,使患者更加舒适,趣味性较高,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但该神经外科肢体康复训练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缺点:

2、上述机构在使用时,是通过拉手往复拉动拉绳,实现对患者的上肢急性康复训练,但不方便根据不同的训练需求,对训练时的力度进行调整,导致不同的使用者无法实现不同强度的训练,因此会造成训练效果差的现象;

3、例如公开号为“cn112704849a”的一种外科骨骼康复训练装置,通过患者坐在坐板上,将脚放在脚踏杆上,反复推动第二矩形板向右移动,达到锻炼腿部骨骼的目的,再用手握着握杆,反复推动第二矩形板向右移动,达到锻炼手臂骨骼的目的,在推动第二矩形板移动时,身体也随着左右摇摆,达到腰部骨骼训练的目的,但该外科骨骼康复训练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缺点:

4、上述机构在使用时,是患者坐在坐板上,将脚放在脚踏杆上,反复推动第二矩形板向右移动,达到锻炼腿部骨骼的目的,然而训练时间较长时,患者长时间坐在坐板上,其背部易出现酸麻的症状,导致舒适感降低,并使得患者无法长期进行锻炼,继而增加患者康复的周期。

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外科康复训练器,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科康复训练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外科康复训练器不方便根据不同的训练需求,对训练时的力度进行调整,导致不同的使用者无法实现不同强度的训练,因此会造成训练效果差的现象,并且长时间坐在坐板上,其背部易出现酸麻的症状,导致舒适感降低,并使得患者无法长期进行锻炼,继而增加患者康复的周期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外科康复训练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安装有座位椅,所述底座左侧的上方连接有活动架,所述底座内部左侧的顶部贯穿连接有第一螺纹杆,且第一螺纹杆的外侧套设有活动杆;

3、所述活动杆的顶端与活动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左侧的下方贯穿连接有传动杆,所述活动架的左侧安装有盒体,且盒体的内部安装有支撑板,并且支撑板的内部贯穿轴承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右端伸入活动架的内部;

4、所述横杆的左端安装有风扇,所述活动架内部的下方连接有转动杆,且转动杆两端的外侧均缠绕连接有第一牵引绳,并且两个所述第一牵引绳的一端均固定有拉环,所述转动杆与底座连接位置安装有第一涡旋弹簧;

5、所述底座顶端的右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中间位置连接有第一脚踏板,并且第一脚踏板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侧开设有滑轨,且滑轨的中间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二脚踏板,并且第二脚踏板的左侧安装有固定带;

6、所述座位椅内部的左侧连接有竖杆,且竖杆的底部伸入底座的内部,所述底座内部左侧的下方连接有蜗杆,且蜗杆的顶部与竖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内部位于蜗杆的右侧连接有蜗轮;

7、所述蜗轮的轴端缠绕连接有第二牵引绳,并且第二牵引绳的一端与第一脚踏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架背面的下方安装有壳体,且壳体内部左侧贯穿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并且第二螺纹杆的右端固定有引导块。

8、优选的,所述传动杆与底座的内壁之间为轴承连接,且传动杆的右端与第一螺纹杆的底部通过第二锥齿轮组传动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传动杆通过第二锥齿轮组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杆与底座的内壁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与活动杆的内壁之间为螺纹连接,且活动杆的外侧与底座的内壁之间为滑动卡合连接,并且活动架通过活动杆与底座构成升降结构。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活动杆上下移动并带动活动架进行升降。

12、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与底座的内壁之间为轴承连接,且转动杆的后端伸入壳体的内部,并且横杆的右端与转动杆的外侧通过第一锥齿轮组传动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转动杆通过第一锥齿轮组带动横杆转动。

14、优选的,所述盒体的顶部固定有管道,且盒体和管道相互连通,并且管道靠近拉环的侧面均开设有出风口。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风扇旋转产生的风从管道出风口吹出。

16、优选的,所述竖杆与座位椅的内壁之间为转动连接,且竖杆的外侧等间距安装有凸轮,所述座位椅内部的右侧等间距贯穿滑动连接有捶打块,且捶打块的右端呈半圆形状设置,所述凸轮的外侧与捶打块的左端相贴合,且捶打块与座位椅的连接位置安装有复位弹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按摩。

18、优选的,所述引导块的竖直面和壳体的内壁贴合滑动,且引导块靠近转动杆的一侧为斜面,并且引导块的侧面粘贴有橡胶材质的阻力垫。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下滑之后的引导块能够与转动杆接触,进而通过阻力垫增加其转动阻力。

20、优选的,所述滑槽关于座位椅中心点对称开设在底座的上表面,且第一脚踏板与滑槽之间为滑动连接,并且第一脚踏板呈“l”形状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对患者的腿部进行康复训练。

22、优选的,所述蜗杆的底部与底座的内壁为轴承连接,所述蜗轮通过活动轴与底座转动连接,且蜗轮与蜗杆之间为啮合连接,并且蜗轮与底座内壁的连接位置安装有第二涡旋弹簧。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蜗轮带动蜗杆进行转动。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外科康复训练器;

25、1、设置有转动杆,患者通过拉动第一牵引绳,可以使得转动杆进行转动,通过往复拉动第一牵引绳可以对患者的手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转动杆利用锥齿轮组带动风扇旋转,并通过管道将风吹到患者的手部位置,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保持手部的干燥性,防止汗液造成拉环滑脱的现象,当需要调节拉环的高度时,通过旋转第一螺纹杆,使得套设在第一螺纹杆上的活动杆上下进行移动,同时带动活动架进行升降,从而便于根据不同患者的手臂长度进行调节;

26、2、设置有活动块,当患者用脚推动第一脚踏板时,使得第一脚踏板在滑槽内移动,进而实现对患者腿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第二牵引绳拉动蜗轮转动,并利用蜗轮与蜗杆之间啮合连接,继而使得竖杆转动,同时凸轮推动活动移动,再通过复位弹簧带动活动块复位,故而对患者的背部往复进行按摩,从而促进背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康复速度,并提高舒适感,而将患者的脚放在第二脚踏板上时,并在滑轨内上下进行滑动,使得患者可以进行抬腿活动,从而提高对患者腿部的康复训练效果,增加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