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台锯的精密可调节式斜接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35420发布日期:2019-05-22 03:09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用于台锯的精密可调节式斜接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用于台锯的斜接规(mitergauge)的领域,并且特别地涉及用于台锯的可调节式斜接规。



背景技术:

在材料处理(例如,在木材或类似材料中进行切割)中,重要的是,能够精确地控制工件和锯片的相对移动以确保所得到的切割件被形成为具有所期望的尺寸。然而,当例如进行不规则形状的、弯曲的和成角度的切割时,精确地控制工件和锯片的相对移动可能会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已研发了引导表面,其能够牢固地但可移动地附接到切割装置以提供用于在切割过程期间引导工件和锯片的相对移动的稳定表面。

特别地,已研发了斜接规以在利用台锯进行成角度的切割时引导工件。如图1中所示,台锯10包括锯片12和具有槽18的台面14,该槽形成于工作表面20和台面14中。台锯10还包括斜接规22,该斜接规包括斜接附接件26和斜接杆30。斜接杆30被滑动地接收于槽18中以将斜接规22可滑动地联接到台面14。当台锯10用于执行不需要斜接规22的切割操作时,能够通过将斜接杆30完全滑动离开槽18而从台面14移除斜接规22。斜接附接件26可旋转地联接到斜接杆30并且具有平坦的斜接表面34,该斜接表面向工件提供稳定的引导表面。斜接表面34在图1中不可见,但其位置由箭头指示。因此,由于斜接杆30通过槽18相对于工作表面20被旋转地固定,因此旋转地调节斜接杆30上的斜接附接件26设定斜接表面34及因此由斜接表面34所支撑的工件相对于锯片12的角度。

如图2中所示,被形成于工作表面20和台面14中的槽18具有“t”形状,包括主要开口38和接合开口42。主要开口38包括被形成为相对且面朝彼此的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彼此间隔开达第一距离d1。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被形成为垂直于工作表面20,使得如图2中所示它们为竖直的。接合开口42被形成于主要开口38内,并且包括相对且面朝彼此的第三壁54和第四壁58。第三壁54和第四壁58平行于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使得第三壁54和第四壁58也为竖直的。第三壁54和第四壁58彼此间隔开达第二距离d2,该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d1。因此,接合开口42被形成为主要开口38中的更宽切口。槽18进一步包括:第五壁62,其被形成于第一壁46和第三壁54之间;以及第六壁66,其被形成于第二壁50和第四壁58之间。第五壁62和第六壁66垂直于第一壁46、第二壁50、第三壁54和第四壁58,使得第五壁62和第六壁66为水平的。

如图3中所示,斜接杆30大致被配合地成形以在槽18内滑动。斜接杆30包括:主要部分70,其被构造成在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之间滑动;以及接合部分74,其被构造成在第三壁54和第四壁58之间滑动。因此,主要部分70具有第一宽度w1,该第一宽度小于距离d1(图2中所示),并且接合部分74具有第二宽度w2,该第二宽度大于第一距离d1并且小于第二距离d2(图2中所示)。因此,斜接杆30的接合部分74接合在槽18的接合开口42内,并且防止斜接杆30在垂直于工作表面20的方向上从槽18中提出来。

常常,斜接规22为台锯10的独立附件,并且被构造成根据需要可被重复地插入台锯10并且可从台锯10重复地移除。因此,斜接杆30和槽18的相对尺寸必须经设定大小以便允许斜接规平稳地滑动。此外,被形成于不同台锯10中的槽18可能不具有相同的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因此,主要部分70和接合部分74必须经设定大小以便适配在具有一些尺寸变化的槽18内。最后,槽18和斜接杆30中的每者将被制造为具有在制造公差内的尺寸。因此,每个槽18和每个斜接杆30将具有唯一尺寸,并且槽18和斜接杆30必须经设定大小以适应配合地形成的部分的制造公差。

如图3中所示,由于槽18和斜接杆30的前述大小要求和变化,在斜接杆30的主要部分70和槽18的主要开口38之间可存在间隙78。这些间隙78阻碍斜接杆30牢固地抵靠槽18的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上搁置。因此,当在由斜接表面34引导的工件上施加压力时,该压力被传递通过斜接附接件26并且传递到斜接杆30中,并且斜接杆30在槽18内移动直至主要部分70接触槽18的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中的一者。斜接杆30的这种移动阻碍在工件中精确地形成切割,因为其阻碍相对于锯片12精确地控制斜接规22的位置及因此工件的位置。

鉴于前述内容,显而易见的是,需要这样的用于台锯的可调节式斜接规,其能够防止斜接杆在槽内的不想要的移动。还需要这样的用于台锯的可调节式斜接规,其能够被调节到各种槽的尺寸。还需要这样的用于台锯的可调节式斜接规,其使得能够实现对斜接杆的宽度的简单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公开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用于斜接规的可调节式引导件被构造成被接收于形成在台锯的工作表面中的槽中。该槽具有布置成彼此相对且平行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该引导件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当可调节式引导件被接收于槽中时基本上平行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延伸的第一边缘表面。该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可调节式本体,该可调节式本体具有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边缘表面延伸的第二边缘表面。可调节式本体可滑动地联接到主体以便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在第一位置中,第二边缘表面与第一边缘表面基本上共面。在第二位置中,第二边缘表面与第一边缘表面并非基本上共面。该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可变形偏置构件,该可变形偏置构件布置在主体和可调节式本体之间并且被构造成使可调节式本体朝向第二位置偏置。

在本公开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可调节式斜接规被构造成与台锯一起使用。台锯具有工作表面和被形成于工作表面中的槽。该槽具有布置成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可调节式斜接规包括斜接附接件,该斜接附接件具有被构造成搁置在台锯的工作表面上的基本上平坦的支撑表面。可调节式斜接规进一步包括可调节式导杆,该可调节式导杆可旋转地联接到斜接附接件的支撑表面、并且被构造成被接收于形成在台锯的工作表面中的槽中。可调节式导杆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布置成彼此相对并且基本上垂直于支撑表面的第一边缘表面和第二边缘表面。可调节式导杆进一步包括可调节式本体,该可调节式本体具有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边缘表面和第二边缘表面延伸的第三边缘表面。可调节式本体可滑动地联接到主体以便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在第一位置中,第三边缘表面与第二边缘表面基本上共面。在第二位置中,第三边缘表面与第二边缘表面并非基本上共面。可调节式导杆进一步包括可变形偏置构件,该可变形偏置构件布置在主体和可调节式本体之间并且被构造成使可调节式本体朝向第二位置偏置。

附图说明

图1描绘了包括台面和斜接规的台锯的透视图。

图2描绘了被形成于图1中所示的台锯的台面中的槽的前局部视图。

图3描绘了被接收于图2中所示的槽内的图1的斜接规的斜接杆的前局部视图。

图4描绘了包括斜接附接件和斜接杆并且被构造成与图1中所示的台锯一起使用的可调节式斜接规的优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描绘了包括主体、可调节式本体和偏置构件的图4的可调节式斜接规的斜接杆的透视图。

图6a描绘了在第一位置中的图5的斜接杆的前局部视图。

图6b描绘了在第二位置中的图5的斜接杆的前局部视图。

图7描绘了图4的可调节式斜接规的斜接杆的分解视图。

图8描绘了图5的斜接杆的局部透视图。

图9描绘了图5的斜接杆的主体和偏置构件的局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可调节式斜接规100,其被构造成在台锯(诸如,上文所描述和图1中所示的台锯10)中使用。斜接规100包括斜接附接件104和斜接杆108。斜接附接件104被可旋转地可调节地安装到斜接杆108,该斜接杆被构造成被接收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槽18中,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斜接杆108在被接收于槽18中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选择性地调节以接合槽18的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

斜接附接件104包括:支撑表面112,其被构造成搁置在台面14的工作表面20(图1中所示)上;以及斜接表面116,其被构造成提供稳定、平坦表面,可抵靠该平面来引导工件。支撑表面112在图4中不可见,但其位置由箭头指示。支撑表面112和斜接表面116中的每者为基本上平坦的,并且斜接表面116布置成基本上垂直于支撑表面112使得当支撑表面112搁置在工作表面20(图1中所示)上时斜接表面116在台面14上方延伸。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斜接附接件104可相对于斜接杆108旋转以调节斜接表面116相对于锯片12(图1中所示)的角度。

斜接杆108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长度l1(图5中所示)。当斜接杆108被接收于槽18内时,纵向方向x平行于锯片12(图1中所示)。因此,当可调节式斜接规100联接到台锯10(图1中所示)时,旋转地调节斜接表面116相对于斜接杆108的纵向方向x的角度调节了斜接表面116相对于锯片12的角度。由于斜接杆108充当用于斜接表面116相对于锯片12的角度的旋转引导件,因此斜接杆108在本文中也可被称为“可调节式引导件”。

如图5、图6a和图6b中更详细地示出,可调节式斜接规100的斜接杆108包括主体120、可调节式本体124和可变形偏置构件128。主体120支撑可调节式本体124和偏置构件128,使得主体120、可调节式本体124和偏置构件128被构造成被接收于槽18(图1和图2中所示)内。

如图6a和图6b中所示,主体120包括主要部分136和接合部分140。主要部分136包括布置成彼此相对且平行并且背向彼此的第一边缘表面144和第二边缘表面148。第一边缘表面144和第二边缘表面148间隔开达第三宽度w3,该第三宽度小于在槽18的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之间的距离d1(图2中所示)。接合部分140包括布置成彼此相对且平行并且背向彼此的第三边缘表面152和第四边缘表面156。第三边缘表面152和第四边缘表面156间隔开达第四宽度w4,该第四宽度大于距离d1并且小于在第三壁54和第四壁58之间的距离d2(图2中所示)。因此,斜接杆108的主体120经设定大小并且被构造成与槽18配合地接合以便可沿纵向方向x滑动。

主体120还包括被构造成支撑可调节式本体124和偏置构件128的最上表面160。最上表面160垂直于第一边缘表面144、第二边缘表面148、第三边缘表面152和第四边缘表面156,并且当斜接杆108被接收于槽18(图1中所示)内时平行于台锯10的工作表面20。

主体120还包括臂164,该臂在最上表面160上方延伸。臂164包括:面向外的表面168,其与主要部分136的第二边缘表面148同延;以及面向内的表面172,其平行于面向外的表面168并且面向相反方向。臂164进一步包括形成于面向内的表面172中的凹口176。凹口176包括臂支撑表面180,该臂支撑表面平行于面向内的表面172并且面向相同方向。凹口176还包括保持表面184,该保持表面在臂支撑表面180和面向内的表面172之间延伸并且垂直于臂支撑表面180和面向内的表面172。凹口176被构造成接收偏置构件128的一部分,使得偏置构件128的该部分通过臂支撑表面180和保持表面184而被保持在凹口176中。

可调节式本体124大致被成形为沿斜接杆108的基本上整个长度l1延伸的矩形棱柱。可调节式本体124被构造成搁置在主要部分136的最上表面160上并且与臂164间隔开。如下文更详细地解释的,可调节式本体124可沿主体120的最上表面16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朝向和远离臂164的方向上滑动。因此,可调节式本体124可在垂直于纵向方向x(图4和图5中所示)的方向上滑动。如下文更详细地解释的,可调节式本体124不可在平行于纵向方向x的方向上滑动。

可调节式本体124包括布置成彼此相对且平行并且沿斜接杆108的基本上整个长度l1延伸的第一侧表面188和第二侧表面192。第一侧表面188和第二侧表面192平行于主体120的第一边缘表面144和第二边缘表面148。第一侧表面188与第一边缘表面144面向相同方向,并且第二侧表面192面朝臂164的面向内的表面172。

当可调节式本体124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如图6a中所示,第一侧表面188与第一边缘表面144基本上共面。相比之下,当可调节式本体124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如图6b中所示,第一侧表面188与第一边缘表面144并非基本上共面。而是,当可调节式本体124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可调节式本体124的第一侧表面188与主要部分136的第二边缘表面148间隔得比第三宽度w3更远。换句话说,当可调节式本体124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可调节式本体124的第一侧表面188距第二边缘表面148比第一边缘表面144距第二边缘表面148更远。

现在转到图7,主体120包括被形成于最上表面160中的多个第一紧固件开口196。类似地,可调节式本体124包括多个第二紧固件开口200,所述多个第二紧固件开口中的每个对应于相应的第一紧固件开口196。可调节式斜接规100还包括多个紧固件204,所述多个紧固件中的每个对应于相应的第一紧固件开口196和第二紧固件开口200。当可调节式本体124搁置在主体120的最上表面160上时(如图5中所示),第二紧固件开口200与第一紧固件开口196重叠,使得紧固件204能够被插入通过第二紧固件开口200并且插入到第一紧固件开口196中。

紧固件204中的每个包括本体208和头部212。本体208和头部212经设定大小,使得本体208能够穿过相应的第二紧固件开口200但头部212不能够穿过相应的第二紧固件开口200。紧固件204中的每个的本体208带有螺纹,并且第一紧固件开口196中的每个带有互补的螺纹,以使得本体208中的每个能够与相应的第一紧固件开口196可旋拧(threadably)地接合。第二紧固件开口200中的每个在形状上为长形或矩形,并且包括:较长尺寸216,其垂直于斜接杆108的纵向方向x;以及较短尺寸220,其平行于斜接杆108的纵向方向x。第二紧固件开口200中的每个的较长尺寸216和较短尺寸220大于本体208,以使得紧固件204中的每个的本体208能够相对于可调节式本体124滑动。第二紧固件开口200中的每个的较长尺寸216大于较短尺寸220,使得本体208能够沿较长尺寸216滑动但不能够沿较短尺寸220滑动。换句话说,第二紧固件开口200被构造成使得能够实现在可调节式本体124和紧固件204之间的在垂直于纵向方向x的方向上但不在平行于纵向方向x的方向上的相对滑动移动。

当组装斜接杆108并且将可调节式本体124搁置在主体120的最上表面160上时,紧固件204的本体208被插入通过可调节式本体124中的第二紧固件开口200,并且可与主体120中的带互补螺纹的第一紧固件开口196可旋拧地接合。因此,紧固件204在位置上相对于主体120被固定,但由于第二紧固件开口200能够沿本体208滑动,因此可调节式本体124能够沿紧固件204滑动。通过沿在位置上相对于主体120被固定的紧固件204滑动,可调节式本体124可相对于主体120滑动。可调节式本体124相对于主体120的滑动移动使得可调节式本体124能够在第一位置(图6a中所示)和第二位置(图6b中所示)之间移动。当可调节式本体124相对于主体120处于所期望的位置中时,将紧固件204的本体208进一步旋拧到第一紧固件开口196中使头部212与可调节式本体124接触,以经由压力将可调节式本体124相对于主体120在位置上锁定。为了调节可调节式本体124相对于主体120的位置,从第一紧固件开口196中部分地旋出紧固件204的本体208移除了头部212以脱离与可调节式本体124的接触,并且释放了将可调节式本体124相对于主体120在位置上锁定的压力。

如图6a和图6b中所示,偏置构件128被构造成搁置在可调节式本体124的第二侧表面192和主体120的面向内的表面172上并且使第二侧表面192远离面向内的表面172偏置。如图7中所示,偏置构件128是波形弹簧,其包括:钩224,其被形成于钩端226处;以及自由端228,其与钩端226分开达偏置构件128的长度l2。偏置构件128沿长度l2包括多个弯曲部232,并且可通过压缩弯曲部232而变形以使偏置构件128变直。当偏置构件128的波形弹簧静止时,弯曲部232具有幅度a1。压缩偏置构件128的弯曲部232减小幅度a1,这增加了长度l2。当从偏置构件128移除压缩时,弯曲部232的幅度a1增大,这减小了长度l2。长度l2始终大于斜接杆108的长度l1(图5中所示)的50%。

如图6a中所示,当调节本体124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偏置构件128在调节本体124的第二侧表面192和主体120的臂支撑表面180之间被压缩。因此,偏置构件128的幅度a1减小。如图6b中所示,当调节本体124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在调节本体124的第二侧表面192和主体120的臂支撑表面180之间的偏置构件128的压缩被释放。因此,偏置构件128的幅度a1增大。因此,偏置构件128被构造成将可调节式本体124偏置到第二位置中。

如图8中所示,偏置构件128的钩224被构造成被接收于钩开口236中,该钩开口被形成于主体120的臂164的凹口176的臂支撑表面180中。如图9中更详细地示出,钩开口236能够延伸通过臂164,通过面向内的表面172和面向外的表面168两者。然而,在替代性实施例中,钩开口236能够仅部分地延伸到臂164中。钩224在钩开口236中的接合将偏置构件128的钩端226保持在相对于主体120的固定位置处。因此,当压缩偏置构件128的弯曲部232并且偏置构件128的长度l2增加时,自由端228(图7中所示)沿纵向方向x远离斜接附接件104移动。相反,当不压缩偏置构件128的弯曲部232并且偏置构件128的长度l2减小时,自由端228沿纵向方向x朝向斜接附接件104移动。

在使用中,如图4中所示组装斜接规100,并且将斜接杆108可滑动地插入到图1中所示的台锯10的台面14中的槽18中,使得可调节式本体124与工作表面20基本上齐平,并且斜接附接件104的支撑表面112搁置在台面14的工作表面20上。一旦被插入到槽18(图2中所示)中,斜接杆108就能够被调节,以通过将可调节式本体124从第一位置(图6a中所示)移动到第二位置(图6b中所示)来防止斜接规100相对于台锯10的不想要的移动。

首先,将斜接杆108插入到槽18中,使得接合部分140被接收于接合开口42内,并且主体120的第二边缘表面148与槽18的第二壁50接触。一旦斜接杆108以这种方式布置在槽18中,从第一紧固件开口196中部分地旋出紧固件204的本体208就释放可调节式本体124以免被固持在紧固件204的头部212和主体120的最上表面160之间。一旦可调节式本体124沿紧固件204自由滑动,就释放偏置构件128以免在可调节式本体124的第二侧表面192和主体120的臂支撑表面180之间压缩。当释放对偏置构件128的压缩时,弯曲部232的幅度a1增大,这迫使可调节式本体124远离臂164。第二紧固件开口200沿紧固件204滑动,并且可调节式本体124在垂直于纵向方向x的方向上移动直至可调节式本体124的第一侧表面188接触槽18的第一壁46(图2中所示)并且可调节式本体124处于第二位置中。一旦可调节式本体124处于第二位置中,将紧固件204的本体208旋拧回到第一紧固件开口196中就将可调节式本体124按压在紧固件204的头部212和主体120的最上表面160之间,以将可调节式本体124保持在第二位置中。

在主体120的主要部分136接触槽18的主要开口38的第一壁46和第二壁50的情况下,不需要将可调节式本体12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以防止斜接规100相对于台锯10的不想要的移动。

本文中已仅通过示例而非限制呈现了用于台锯的斜接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前述详细描述。将认识到的是,存在可在不并入本文中所描述的其他特征和功能的情况下获得的本文中所描述的某些单独的特征和功能的优势。此外,将认识到的是,上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各种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或改进以及其他特征和功能或其替代方案可被有利地组合到许多其他不同实施例、系统或应用中。其中当前未预见到或未预期的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或改进可随后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做出,并且也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涵盖。因此,任何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不应限制于本文中所包含的实施例的描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