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智能板材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2026发布日期:2018-11-16 22:53阅读:2670来源:国知局
微波智能板材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波智能板材压机。



背景技术:

目前,板材用的压机有冷压机及热压机。冷压机是对板材工件施压并将板材放置在空气中,让板材工件间的胶水自动凝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使胶水凝固,胶水凝固的时间与工作环境相关;当工作环境较为潮湿时,胶水难以凝固。热压机是对板材施压同时还通过热压板对板材工件进行由外向内的加热,加热时间较长,热压板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流失较严重,热效率低,工作环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对板材工件从内向外进行微波加热,加热时间短,热效率高,微波加热没有热惯性,工作环境好,绿色环保的微波智能板材压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微波智能板材压机,包括:

两个第一纵向动力结构、两扇微波屏蔽门及机壳;其中,在所述机壳中设有微波腔,两扇所述微波屏蔽门分别设在机壳的进口及出口从而可打开或关闭微波腔的进口及出口,两所述第一纵向动力结构设在机壳上,每个第一纵向动力结构的输出端与对应的微波屏蔽门连接从而带动微波屏蔽门纵向移动;

进料输送装置、输送带及出料输送装置;所述进料输送装置设在机壳的进口处,所述出料输送装置设在机壳的出口处,所述输送带设在进料输送装置及出料输送装置上从而将带动工件经过微波腔中;

第二纵向动力结构、上挤压结构及下支撑结构;所述下支撑结构设在机壳内并位于输送带的下方从而支撑位于输送带上的板材工件;所述第二纵向动力结构设在机壳内,第二纵向动力结构的输出端与上挤压结构连接从而带动上挤压结构纵向移动,上挤压结构向下移动后能与下支撑结构配合挤压输送带上的板材工件;以及

微波发生器及排湿结构;所述微波发生器设在微波腔内从而对微波腔中的板材工件进行加热,所述排湿结构的进口设在微波腔内从而对微波腔进行抽湿,排湿结构的出口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挤压结构包括上安装台及上挤压台;所述上安装台设在第二纵向动力结构的输出端上,所述上挤压台设在上安装台下部,上挤压台与下支撑结构配合对输送带上的板材工件施压,上安装台是金属材料构成,所述上挤压台是无机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结构包括下安装台及下支撑台;所述下安装台设在机壳内,所述下支撑台设在下安装台的上部且位于输送带的下方,下支撑台与上挤压台配合对输送带上的工件施压,下安装台是金属材料构成,下支撑台是无机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两安全锁结构;两所述安全锁结构均包括安全气缸及安全插销,两所述安全气缸分别设在机壳的进口及出口处,所述安全插销的一端设在安全气缸的输出端上,在两所述微波屏蔽门上设有插孔或插槽,当两微波屏蔽门升起时,两所述安全插销可插设在对应的插孔或插槽中从而使两微波屏蔽门升起后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两条以上的齿条及平衡结构;两所述齿条分别设在上挤压结构的两侧,所述平衡结构包括转轴及两外齿轮,所述转轴设在机壳上并能转动,两所述外齿轮分别设在转轴的两端部,两外齿轮分别与对应的齿条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抽风机;所述抽风机的进口与排湿结构的出口连通,抽风机的出口与外界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结构紧凑,对板材工件从内向外进行微波加热,加热时间短,热效率高,微波加热没有热惯性,工作环境好,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局部A的放大图;

图3是图1局部B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去除右侧微波屏蔽门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上”、“下”及“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及“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4所示,其是微波智能板材压机,包括:

两个第一纵向动力结构3、两扇微波屏蔽门5及机壳7;其中,在所述机壳7中设有微波腔71,两扇所述微波屏蔽门5分别设在机壳7的进口及出口从而可打开或关闭微波腔71的进口及出口,两所述第一纵向动力结构3设在机壳7上,每个第一纵向动力结构3的输出端与对应的微波屏蔽门5连接从而带动微波屏蔽门5纵向移动;

进料输送装置1、输送带2及出料输送装置16;所述进料输送装置1设在机壳7的进口处,所述出料输送装置16设在机壳7的出口处,所述输送带2设在进料输送装置1及出料输送装置16上从而将带动工件经过微波腔71中;

第二纵向动力结构9、上挤压结构12及下支撑结构15;所述下支撑结构15设在机壳7内并位于输送带2的下方从而支撑位于输送带2上的板材工件;所述第二纵向动力结构9设在机壳7内,第二纵向动力结构9的输出端与上挤压结构12连接从而带动上挤压结构12纵向移动,上挤压结构12向下移动后能与下支撑结构15配合挤压输送带2上的板材工件;以及

微波发生器13及排湿结构14;所述微波发生器13设在微波腔71内从而对微波腔71中的板材工件进行加热,所述排湿结构14的进口设在微波腔71内从而对微波腔71进行抽湿,排湿结构14的出口与外界连通。

微波是一种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很短,具有可见光的性质,沿直线传播。微波在遇到金属材料时能反射,遇到玻璃、塑料、陶瓷等绝缘材料可以穿透,在遇到例如含有水分等有极性介质可被吸收,并将微波的电磁能量变为热能。由于微波的频率较高,它的传输需要用高导电率的波导管来传输。微波的频段虽然很宽,但是真正用于微波加热的频段却很窄,主要原因是避免所以使用较多的频率,防止对微波通讯造成干扰。国际上,家用微波炉有915MHz和2450MHz两个频率,2450MHz用于家庭烹调炊具,915MHz用于干燥、消毒。在微波中被加热的介质一般可分为无机性分子电介质和有极性分子电介质。有极性分子在没有外加电场时不显示极性。如果将这种介质放在外加电场中,每个极性分子会沿着电场力的方向形成有序排列,并在电介质表面会感应出相反的电荷,这一过程称为极化。外加电场越强,极化作用也越强。当外加电场改变方向时,极性分子也随之以相反的方向形成有序排列。若外加的是交变电场和磁场,极性分子将被反复交变磁化,交变电场的频率越高,极性分子反复转向的极化也就越快。此时,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增大,也就是热量增加,食物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便完成了电磁能向热能的转换。微波炉的工作过程是通过电控系统将220V交流电压通过高压变压器和高压整流器,转换成4000V左右的直流电压,送到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微波能通过波导管传入炉热腔里.由于炉热腔是金属制成的,微波不能穿过.只能在炉腔里反射,并反复穿透工件,加热工件.从而完成加热过程。

工作时,第二纵向动力结构9控制上挤压结构12向下移动,上挤压结构12向下移动与下支撑结构15配合能挤压输送带2上的工件,从而使工件紧紧贴合在一起,微波发生器13开启,微波发生器13从内而外对工件进行加热,加热效率高,使胶水能快速凝固,排湿结构14将微波腔71中的湿气抽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挤压结构12包括上安装台121及上挤压台122;所述上安装台121设在第二纵向动力结构9的输出端上,所述上挤压台122设在上安装台121下部,上挤压台122与下支撑结构15配合对输送带2上的板材工件施压,上安装台121是金属材料构成,如热轧钢板与不锈钢板组合件,所述上挤压台122是无机材料构成,如PP板组合件。工作时,无机材料不吸收微波能量,从而使微波只能对工件进行加热,提高了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结构15包括下安装台151及下支撑台152;所述下安装台151设在机壳7内,所述下支撑台152设在下安装台151的上部且位于输送带2的下方,下支撑台152与上挤压台122配合对输送带2上的工件施压,下安装台151是金属材料构成,如热轧钢板与不锈钢板组合件,下支撑台152是无机材料构成,如PP板组合件。工作时,工作时,无机材料不吸收微波能量,从而使微波只能对工件进行加热,提高了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两安全锁结构6;两所述安全锁结构6均包括安全气缸61及安全插销62,两所述安全气缸61分别设在机壳7的进口及出口处,所述安全插销62的一端设在安全气缸61的输出端上,在两所述微波屏蔽门5上设有插孔或插槽51,当两微波屏蔽门5升起时,两所述安全插销62可插设在对应的插孔或插槽51中从而使两微波屏蔽门5升起后定位。工作时,当微波屏蔽门5升起时,安全插销62插设在插孔或插槽51中从而使微波屏蔽门5定位,防止微波屏蔽门5突然下降,使用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两条以上的齿条10及平衡结构11;两所述齿条10分别设在上挤压结构12的两侧,所述平衡结构11包括转轴111及两外齿轮112,所述转轴111设在机壳7上并能转动,两所述外齿轮112分别设在转轴111的两端部,两外齿轮112分别与对应的齿条10啮合。工作时,当上挤压结构12纵向移动时,齿条10与对应的外齿轮112相互啮合,使上挤压结构12纵向移动平稳,不会产生偏差。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抽风机8,所述抽风机8的进口与排湿结构14的出口连通,抽风机8的出口与外界连通。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