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木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木材加工用中心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木材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在生产加工木材时,需要将木材原料进行旋切成圆柱形,便于后期的加工处理,但是在木材的加工中工作效率慢,不容易固定、过程复杂,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目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木材加工用中心架,包括中心外套,还包括中心套、锥形刀片、中心架螺丝、螺丝垫片、固定孔a、固定孔b、通孔、外套开口与中心套开口,所述中心外套紧贴中心套的外壁,所述中心外套与中心套呈同心圆结构,所述中心外套的一端侧壁开有外套开口,所述外套开口的厚度小于中心外套的厚度,所述中心套的一端侧壁开有中心套开口,所述中心套开口的厚度小于中心套的厚度,所述中心外套的侧壁设有固定孔b,所述外套开口的一端设有固定孔a,所述固定孔a延伸至中心外套的内部,所述锥形刀片设于外套开口内,所述锥形刀片开有通孔,所述通孔上表面设有螺丝垫片,所述中心架螺丝依次穿过螺丝垫片、通孔、外套开口螺纹连接于中心外套。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固定孔b贯穿中心外套并与中心套接触。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中心外套与中心套呈环形结构。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中心外套与外套开口的厚度相同且组成扇形结构。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锥形刀片的一端延伸至中心套开口的一端,所述锥形刀片的宽度与中心外套的厚度相同。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中心套的外壁呈圆柱形结构,所述中心套的内壁开有中心套开口的一端呈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台结构,所述中心套远离中心套开口的一端呈圆柱形结构。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锥形刀片靠近中心套的一端的上表面向内凹陷且不接触中心套的内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拆卸简单,需要加工的木棍直径小于中心套内壁靠近锥形刀片一端的内径,木棍旋转,通过锥形刀片进行旋切,由于中心套内壁的直径逐渐减小,待加工的木棍直径也越来越小,中心套远离锥形刀片的一端内径不变,加工好的部分木棍经过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穿过其中进行固定,防止晃动,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加工木棍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固定了待加工木棍防止移动,增强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心外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心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锥形刀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心外套;2-中心套;3-锥形刀片;4-中心架螺丝;5-螺丝垫片;6-固定孔a;7-固定孔b;8-通孔;9-外套开口;9-中心套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木材加工用中心架,包括中心外套1,还包括中心套2、锥形刀片3、中心架螺丝4、螺丝垫片5、固定孔a6、固定孔b7、通孔8、外套开口9与中心套开口9,所述中心外套1紧贴中心套2的外壁,所述中心外套1与中心套2呈同心圆结构,所述中心外套1的一端侧壁开有外套开口9,所述外套开口9的厚度小于中心外套1的厚度,所述中心套2的一端侧壁开有中心套开口9,所述中心套开口9的厚度小于中心套2的厚度,所述中心外套1的侧壁设有固定孔b7,所述外套开口9的一端设有固定孔a6,所述固定孔a6延伸至中心外套1的内部,所述锥形刀片3设于外套开口9内,所述锥形刀片3开有通孔8,所述通孔8上表面设有螺丝垫片5,所述中心架螺丝4依次穿过螺丝垫片5、通孔8、外套开口9螺纹连接于中心外套1,所述固定孔b7贯穿中心外套1并与中心套2接触,所述中心外套1与中心套2呈环形结构,所述中心外套1与外套开口9的厚度相同且组成扇形结构,所述锥形刀片3的一端延伸至中心套开口9的一端,所述锥形刀片3的宽度与中心外套1的厚度相同,所述中心套2的外壁呈圆柱形结构,所述中心套2的内壁开有中心套开口9的一端呈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台结构,所述中心套2远离中心套开口9的一端呈圆柱形结构,所述锥形刀片3靠近中心套2的一端的上表面向内凹陷且不接触中心套2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放置于待加工木棍的一端,木棍的两端进行固定,旋转木棍,本实用新型匀速向木棍的另一端进行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锥形刀片3将木棍的直径逐渐旋切变小从而穿过中心外套1远离锥形刀片3的一端,直到运动至待加工木棍的另一端,整条木棍被旋切成圆柱状的木棍。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拆卸简单,需要加工的木棍直径小于中心套2内壁靠近锥形刀片3一端的内径,木棍旋转,通过锥形刀片3进行旋切,由于中心套2内壁的直径逐渐减小,待加工的木棍直径也越来越小,中心套2远离锥形刀片3的一端内径不变,加工好的部分木棍经过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穿过其中进行固定,防止晃动,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加工木棍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固定了待加工木棍防止移动,增强了实用性。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