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1088发布日期:2020-04-10 16:41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板材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



背景技术:

板式家具生产及木制品厂家对于复合板的侧面进行封边,原来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封边作业方式,传统的手工封边整个工序需要至少两人封边,既花费人力,生产效率又低,并且由于手工作业,产品质量受人员不稳定、操作方法不熟练等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产品质量不稳定而难以得到保证。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自动封边机,但是这种封边机只进行单面封边,且需要工人进行上下料以及根据不同的板件进行参数调节,在人工上料时需要具有资深经验的工人对上料的板材进行位置调整周转,才能与封边机的封边位置适应,工人上下料容易造成工作的停顿,工作不稳定问题,无法解决人力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应用封边机上的进料系统由带动板材移动的直滚筒装置或辅助输送皮带装置以及用于压紧板材的斜压轮装置组成,在进料过程中,板材容易走位,特别是在封板材的短边时,压紧面积过小,板材在进料过程中易偏移倾斜,不能以平行状态送入到封边机中,导致封边机加工基准偏差大,还存在开料板材尺寸偏差超出一定范围,导致预铣后的板材对角线尺寸存在误差等问题,封边质量达不到要求,废品率高,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靠齐基准面对板材工件进行规方的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实现高度自动化加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包括用于对工件的对称侧边进行封边加工的封边线,所述封边线包括第一规方系统、第一封边装置、第一斜向传送装置、第二规方系统以及第二封边装置,所述第一规方系统、所述第一封边装置、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所述第二规方系统和所述第二封边装置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封边装置和所述第二封边装置位于所述工件的两侧,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带动所述工件斜向传输至所述第二规方系统,

所述第一规方系统和所述第二规方系统均包括输送装置、推进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上的第一靠齐装置,所述推进装置和所述第一靠齐装置具有沿着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所述第二规方系统还包括侧靠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侧靠装置上的第二靠齐装置,所述第二靠齐装置具有沿着垂直于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进料传送装置以及出料传送装置,所述进料传送装置与所述第一规方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料传送装置与所述第二封边装置相连接,所述进料传送装置上设有扫描枪。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包括直向滚筒组件以及斜向滚筒组件,所述直向滚筒组件设于所述斜向滚筒组件的两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封边装置和第二封边装置设有用于自动切换不同加工类型的伺服控制系统。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推进装置包括用于推动工件的推手组件,所述第一靠齐装置包括用于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手组件上的顶靠组件,所述输送装置的数量为多条,至少一条所述输送装置的侧端设有所述推手组件和所述顶靠组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靠装置包括若干个用于与所述工件滚动抵接的第一滚动件,所述第二靠齐装置包括若干个用于与所述工件滚动抵接的第二滚动件,所述第一滚动件与所述第二滚动件的滚动方向与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相平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封边线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封边线之间设有用于带动所述工件转动90°的第二斜向传送装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斜向传送装置包括两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的斜向滚筒组件。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配置加工信息数据库的线控制装置以及与所述封边线的各个plc控制器相连接的设备控制装置,所述线控制装置和所述设备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封边线的外侧设有围栏以及安全门。

本发明所提供的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所述工件板材进入到所述第一规方系统中,以所述推进装置为主基准面,由所述第一靠齐装置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上,使得所述工件板材保持与运输方向呈90°的位置进入到第一封边装置中,通过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带动所述工件斜向传输至所述第二规方系统,在所述第二规方系统中,以所述推进装置和所述侧靠装置为两个基准面,利用所述第一靠齐装置和所述第二靠齐装置将所述工件分别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和所述侧靠装置上,两个基准面互相垂直,实现将所述工件规整在矩形区域进入到所述第二封边装置中,实现对所述工件板材的对称侧边进行封边加工,保证加工后板材工件的对角线尺寸的精度,提高了工件加工质量和效果,实现高度自动化程度控制,减少人工操作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第一规方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第二规方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侧靠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推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的第一靠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四机连线模式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中:

1000-1.第一规方系统;1000-2.第二规方系统;1100.机架;1200.推进装置;1210.推手组件;1211.第四驱动件;1212.推动件;1213.第一转动轴;1214.第一轴承;1220.安装座;1230.横杆;1240.第一导向机构;1241.第五驱动件;1242.第三导轨;1243.第三滑块;1244.第二齿轮;1245.第二齿条;1246.联轴器;1247.传动轴;1300.第一靠齐装置;1310.顶靠组件;1311.第六驱动件;1312.顶紧件;1313.顶杆;1314.弹性部件;1315.螺母;1316.第二转动轴;1317.第二轴承;1320.第二导向机构;1321.第七驱动件;1322.第四导轨;1323.第四滑块;1400.输送装置;1500.龙门架;1600.侧靠装置;1610.移动机构;1611.移动框;1612.第一驱动件;1613.第一导轨;1614.第一滑块;1615.第一齿轮;1616.第一齿条;1620.升降机构;1621.第二驱动件;1622.第二导轨;1623.第二滑块;1624.升降板;1625.第一滚动件;1700.第二靠齐装置;1701.第三驱动件;1702.安装杆;1703.第二滚动件;1800.压板装置。

2000-1.第一封边装置;2000-2.第二封边装置;

3000.第一斜向传送装置;

4000.进料传送装置;4100.扫描枪;

5000.出料传送装置;

6000.第二斜向传送装置;

7000.围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及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包括用于对工件的对称侧边进行封边加工的封边线,所述封边线包括第一规方系统1000-1、第一封边装置2000-1、第一斜向传送装置3000、第二规方系统1000-2以及第二封边装置2000-2,所述第一规方系统1000-1、所述第一封边装置2000-1、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3000、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和所述第二封边装置2000-2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封边装置2000-1和所述第二封边装置2000-2位于所述工件的两侧,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3000带动所述工件斜向传输至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

所述第一规方系统1000-1和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均包括输送装置1400、推进装置1200以及用于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上的第一靠齐装置1300,所述推进装置1200和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具有沿着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还包括侧靠装置1600以及用于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侧靠装置1600上的第二靠齐装置1700,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具有沿着垂直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所述工件板材进入到所述第一规方系统1000-1中,以所述推进装置1200为主基准面,由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上,使得所述工件板材保持与运输方向呈90°的位置进入到第一封边装置2000-1中,通过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3000带动所述工件斜向传输至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在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中,以所述推进装置1200和所述侧靠装置1600为两个基准面,利用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和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将所述工件分别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和所述侧靠装置1600上,两个基准面互相垂直,实现将所述工件规整在矩形区域进入到所述第二封边装置2000-2中,实现对所述工件板材的对称侧边进行封边加工,以加工完成的侧边所在平面作为其中一个基准面,保证加工后板材工件的对角线尺寸的精度,提高了工件加工质量和效果,实现高度自动化程度控制,减少人工操作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封边线还包括进料传送装置4000以及出料传送装置5000,所述进料传送装置4000与所述第一规方系统1000-1相连接,所述出料传送装置5000与所述第二封边装置2000-2相连接,所述进料传送装置4000由两组3000mm直向滚筒组件和一个固定扫描枪4100组成,第一组直向滚筒组件为上料位,第二组直向滚筒组件为不同的工件板材的间距拉开距离,所述扫描枪4100用于读取工件板材上的标签信息,后续工序中根据扫描到的信息进行自动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向传送装置3000包括两组800mm的直向滚筒组件以及一组7000mm的斜向滚筒组件,所述直向滚筒组件设于所述斜向滚筒组件的前后两端,所述斜向滚筒组件实现将工件板材从封边线的一侧边传送到封边线的另一侧边,分别用第一封边装置2000-1和第二封边装置2000-2分别单独进行左侧和右侧的封边,有利于保证封边质量,不会出现卡死或封边过于蓬松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边装置2000-1和第二封边装置2000-2均由靠档、预铣装置、第一涂胶装置、第一送带装置、第一压轮装置、第二涂胶装置、第二送带装置、第二压轮装置、齐头装置、粗修装置、精修装置、跟踪装置、刮刀装置、铲刀装置、开槽装置以及抛光装置等组成,所述第一封边装置2000-1和第二封边装置2000-2设有用于自动切换不同加工类型的伺服控制系统,该伺服控制系统控制靠档、预铣装置、第一送带装置、第一压轮装置、第二送带装置、第二压轮装置、齐头装置、精修装置、跟踪装置、刮刀装置等装置,根据收到的加工信息,控制不同装置上的plc控制器进行调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封边装置2000-1和所述第二封边装置2000-2可以采用现有的封边机进行装配,其具体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规方系统1000-1和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均包括机架1100、推进装置1200、第一靠齐装置1300以及若干条输送装置1400,所述推进装置1200、第一靠齐装置1300以及输送装置1400均设于所述机架1100上,所述推进装置1200和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具有沿着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其中,所述推进装置1200包括若干个用于推动工件的推手组件1210,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包括若干个用于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手组件1210上的顶靠组件1310,至少一条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侧端设有所述推手组件1210和所述顶靠组件1310。

所述输送装置1400用于运送板材工件,当所述工件运送通过所述推进装置1200后,控制所述推手组件1210推动所述工件前进,同时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的顶靠组件1310可以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上,对所述工件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避免在输送过程中偏移,且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数量为多条,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侧端设有所述推手组件1210和所述顶靠组件1310,适用多种尺寸的板材工件运输进料,提高了工件加工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推进装置1200还包括横杆1230以及与所述机架1100相连接的第一导向机构1240,所有所述推手组件1210设于所述横杆1230上,所述第一导向机构1240能保证推进方向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相同,所述横杆1230实现对所有所述推手组件1210一起推进,保证推进速度相同。

进一步的,如图8及图9所示,所述推进装置1200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推手组件1210的安装座1220,所述安装座1220与所述横杆1230相连接,实现对所述推手组件1210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推手组件1210包括第一驱动件1211以及推动件1212,所述第一驱动件1211设于所述安装座1220上,所述推动件1212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1220可转动连接,所述推动件1212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件相抵接,所述第一驱动件1211的输出端与所述推动件1212相连接,所述推动件1212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在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平面上下摆动,当所述板材工件运送进所述输送装置1400时,所述推动件1212收缩下摆,供所述工件在所述推动件1212的上方通过,当所述工件通过后,所述推动件1212上摆推动所述工件前进,具体的,所述推动件1212通过第一转动轴1213和第一轴承1214实现与所述安装座1220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1211为气缸,每个所述推动件1212的设有传感器,当所述传感器有检测到所述工件经过时,控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1211驱动所述推动件1212上摆,其它没有检测到工件经过的传感器,无需控制对应的所述推动件1212上摆,实现对不同尺寸工件的推动前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手组件1210设于所述安装座1220的两端,每个所述推进装置1200均设有两组沿着输送方向排列分布的所述推手组件1210,当所述工件的长度较短时,可以使用位于输送方向前端的所述推手组件1210,当所述工件的长度较长时,可以使用位于输送方向后端的所述推手组件1210,适用面更加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机构1240包括第二驱动件1241、第一导轨1242、第一滑块1243、第一齿轮1244以及第一齿条1245,所述第一导轨1242与所述第一齿条1245设于所述机架1100上,所述第二驱动件1241、所述第一滑块1243与所述第一齿轮1244设于所述横杆1230上,所述第二驱动件124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齿轮1244相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244所述第一齿条1245相啮合,所述第一滑块1243与所述第一导轨1242可滑动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齿轮1244和所述第一齿条1245的啮合传动,实现控制所述横杆1230前进,所述第一滑块1243和所述第一导轨1242对所述横杆1230实现导向作用,具体的,所述第二驱动件1241通过联轴器1246连接两端的传动轴1247,所述传动轴1247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244,从而实现控制两端的所述第一齿轮1244转动,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件1241为伺服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还包括与所述机架1100相连接的第二导向机构1320,所述顶靠组件1310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机构1320上,所述第二导向机构1320能保证顶靠所述工件后的推进方向还是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顶靠组件1310包括第三驱动件1311、顶紧件1312、顶杆1313以及弹性部件1314,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机构1320上,所述顶杆1313套设于所述弹性部件1314上,所述顶紧件1312的一端与所述弹性部件1314相连接,所述顶紧件13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机构1320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的输出端与所述顶紧件1312相连接,所述顶杆1313与所述工件相抵接,在所述弹性部件1314的弹力作用下,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所述顶杆1313对所述工件造成损害,所述顶杆1313可以通过螺母1315固定在所述顶紧件1312上,所述顶紧件1312通过第二转动轴1316和第二轴承1317实现与所述第二导向机构1320的可转动连接,当检测到所述工件靠近于所述顶靠组件1310时,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控制所述顶紧件1312上摆,实现将所述工件顶紧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上,对所述工件实现夹持作用,避免所述工件在运输过程偏移,所述弹性部件1314为弹簧,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为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向机构1320包括第四驱动件1321、第二导轨1322以及用于安装所述顶紧件1312和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的第二滑块1323,所述第四驱动件1321和所述第二导轨1322设于所述机架1100上,所述第二滑块1323与所述第二导轨1322可滑动连接,所述第四驱动件132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滑块1323相连接,所述第二滑块1323和所述第二导轨1322实现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的导向作用,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为气缸,当所述顶杆1313与所述工件顶靠后,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的推力下,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受力压缩,所述第一滑块1243可以沿着所述第二导轨1322滑动,实现所述顶靠组件1310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后还能沿着输送方向推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1400为传送带装置,各所述输送装置1400之间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较小尺寸的工件可以在间隔距离较窄的输送装置1400进行运输,保证运输过程的稳定性,所述推手组件1210和所述顶靠组件1310位于相邻的所述输送装置1400之间的间隔区域处,所述输送装置1400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规方系统1000-2还包括侧靠装置1600以及用于将所述工件顶靠在所述侧靠装置1600上的第二靠齐装置1700,所述侧靠装置1600和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具有沿着垂直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所述侧靠装置1600包括若干个用于与所述工件滚动抵接的第一滚动件1625,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包括若干个用于与所述工件滚动抵接的第二滚动件1703,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与所述第二滚动件1703的滚动方向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相平行。

当所述工件运送通过所述推进装置1200后,控制所述推进装置1200推动所述工件前进,所述侧靠装置1600与所述工件抵接,以所述推进装置1200和所述侧靠装置1600为两个基准,利用所述第一靠齐装置1300和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将所述工件分别顶靠在所述推进装置1200和所述侧靠装置1600上,所述工件能沿着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和所述第二滚动件1703滚动前进,实现将所述工件规整在矩形区域进入到第二封边装置2000-2进行预铣加工,进一步保证预铣后板材工件的对角线尺寸的精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侧靠装置1600的龙门架1500,所述龙门架1500位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上方,所述龙门架1500的横梁垂直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所述龙门架1500可以实现对所述侧靠装置1600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调整。

进一步的,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侧靠装置1600包括升降机构1620以及移动机构1610,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移动机构1610相连接,所述移动机构1610设于所述龙门架1500上,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设于所述升降机构上,所述侧靠装置1600通过所述移动机构1610实现沿着垂直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移动,通过所述升降机构1620实现高度的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1610包括移动框1611、第五驱动件1612、第三导轨1613、第三滑块1614、第二齿轮1615以及第二齿条1616,所述第三导轨1613和所述第二齿条1616设于所述龙门架1500上,所述第五驱动件1612、所述第三滑块1614和所述第二齿轮1615设于所述移动框1611上,所述第五驱动件161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齿轮1615相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615与所述第二齿条1616相啮合,所述第三滑块1614与所述第三导轨1613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导轨1613设于所述龙门架1500的两端,所述第三导轨1613和所述第三滑块1614实现所述移动框1611在水平方向的导向作用,所述第二齿条1616设于所述龙门架1500的下端,所述移动框1611呈u字型通过所述第三滑块1614挂靠在所述第三导轨1613上,所述移动框1611在所述第二齿轮1615和所述第二齿条1616的啮合传动下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及精确定位,其中,所述第五驱动件1612为伺服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1620包括第六驱动件1621、第四导轨1622、第四滑块1623以及升降板1624,所述第六驱动件1621和所述第四滑块1623设于所述移动框1611上,第四导轨1622和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设于所述升降板1624上,所述第四滑块1623与所述第四导轨1622可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滑块1623和所述第四导轨1622实现所述升降板1624在竖直方向上的导向作用,在所述第六驱动件1621的控制下,所述升降板1624可以在竖直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其中,所述第六驱动件1621为气缸。

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呈沿着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排列分布,使得所述工件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推动前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靠装置16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靠装置1600相平行设置;所述升降机构162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升降机构1620呈沿着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排列分布,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板材工件,使用不同的所述侧靠装置1600以及所述升降板162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设于所述机架1100上,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位于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侧端,实现将所述工件靠齐在所述侧靠装置1600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包括第七驱动件1701以及安装杆1702,所述第七驱动件1701设于所述机架1100上,所述第七驱动件1701的输出端与所述安装杆1702相连接,各所述第二滚动件1703沿着所述输送装置1400的输送方向排列分布设置于所述安装杆1702上,在所述第七驱动件1701的推动下,实现将所述工件靠齐在所述侧靠装置1600上,所述工件能沿着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和所述第二滚动件1703前进输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还包括用于压紧所述工件的压板装置1800,所述压板装置18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压板装置1800,实现将所述工件压紧于所述输送装置1400上,为了更加简洁描述,所述压板装置18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前工序通过扫描枪4100扫描已确定板材工件的尺寸,光电开关传感器检测所述工件的位置。当所述工件进入第二规方系统1000-2时,控制所述输送装置1400带动所述工件移动输送。当所述工件通过所述推手组件1210后,所述第一驱动件1211伸出推动所述推动件1212上摆,露出可以推动所述工件的基准面。同时,所述侧靠装置1600的升降板1624下降到合适的位置,在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到与所述工件相抵接,所述第一滚动件1625作为供所述工件靠齐的另一基准面。随着所述推手组件1210推动所述工件向前移动,直到触碰到第一靠齐装置1300的光电开关时,所述第三驱动件1311和所述第四驱动件1321同时伸出,控制所述顶紧件1312上摆且与所述工件相抵接,将所述工件靠齐于所述推手组件1210上,所述第四驱动件1321在推动过程中可以受力压缩,所述第二靠齐装置1700上的第七驱动件1701伸出,推动所述工件靠齐于所述侧靠装置1600的基准面上。此时,所述工件靠齐于所述推进装置1200的基准面和所述侧靠装置1600的基准面,输送进第二封边装置2000-2,当所述工件的前端200mm进入第二封边装置2000-2后,所有装置的气缸收缩,归回原来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封边线的数量为两条,装配成四机连线模式对工件的四个侧边进行封边加工,两条所述封边线之间设有用于带动所述工件转动90°的第二斜向传送装置6000,两个所述封边线分别对所述工件板材的不同对称侧边进行封边加工,实现对其四个侧边自动化封边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斜向传送装置6000包括两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的斜向滚筒组件以及一个四分之一圆的圆弧传送带,工件传送过程中,通过所述圆弧传送带转向90°,再通过相互垂直的斜向滚筒组件实现加工侧面的自动转换90°,使得两条封边线呈平行回转的形式,减少占用面积,进一步减少了人员的干预,且利用所述斜向滚筒组件,保证工件自动传送到封边生产线的侧边进行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封边线还包括配置加工信息数据库的线控制装置以及与所述封边线的各个plc控制器相连接的设备控制装置,所述线控制装置和所述设备控制装置通信连接,实现加工信息数据自动下发和反馈封边线的生产完成情况,具体的,每一条条柔性封边线由1台线控制装置、2台设备控制装置组成,一台设备控制装置对应工件的一个侧边的封边加工,线控制装置连接上层mes和云端,线控制装置配置加工信息数据库,和上层mes直接对接,数据直接下发到线控制装置本地的数据库,当扫描枪4100扫描到工件板材的信息,线控制装置会把加工的信息分派给2台设备控制装置,设备控制装置根据收到的加工信息,指挥不同装置上的plc控制器进行不同的调整。当某一产品生产完成以后,反馈的信息可以回传给mes及云端,实现产品状态的实时跟踪和数据报表信息的收集。信息流实现柔性化生产,不需要对产品进行分类,直接可以进入机器加工,机器会根据工件板材的条码信息进行自动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2所示,所述封边线的外侧设有围栏7000以及安全门,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定制家具生产的智能柔性封边生产线具有以下优点:(1)柔性化生产,不需要对产品进行分类,直接可以进入封边线加工,线控制装置获取工件板材的条码信息,根据不同规格、不同花色、不同厚度等等来进行相应的自动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2)信息化生产,加工信息数据通过网络直接给到封边线上的线控制装置,线控制装置通过扫描到的信息,分配给设备控制装置进行不同产品的加工和调整,同时把加工完成的信息反馈到上层系统,实现下单和生产的全程无人化流程;(3)减少人工操作,降低错误率,生产线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以及设备自动调整,减少了人员的干预,降低了人员的投入成本和产品的废品率;(4)保证产品质量,以加工完成的侧边所在平面作为其中一个基准面,保证加工后板材工件的对角线尺寸的精度,实现高度自动化程度控制,可以适当范围内解决上工序中产生的误差,保证成品的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