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3755发布日期:2022-06-18 06:1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刳刨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刳刨机(router)。


背景技术:

2.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刳刨机中,本体通过支柱可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连结于底座。而且,在本体的内部,设有马达以及控制基板,用于对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源线从本体朝上侧延伸出来。并且,将电源线连接于插座,对马达供给电力,从而对加工材实施切削加工。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036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7.此处,近年来,为了提高便利性,正在寻求取代电源线而安装电池,通过电池来供给电力的作业机。并且,在所述刳刨机中设有电池的情况下,由于所安装的电池的重量,刳刨机的姿势的稳定性有可能下降。
8.本发明考虑到所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抑制稳定性的恶化,又能通过电池来驱动的刳刨机。
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0.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对加工材实施切削加工,所述刳刨机的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壳体,收容马达;底座,设在所述本体壳体的下方侧,能够抵接于加工材;升降机构,能够相对移动地支撑所述本体壳体以使其相对于所述底座而沿上下方向接触/分离;一对把手,设在所述本体壳体,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电池支座,设在所述本体壳体;以及电池,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所述电池支座,从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观察,通过所述底座的外周下端部及所述刳刨机的重心的假想线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为80度以下。
11.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用于从所述电池对所述马达供给电力的电力线与所述马达通过连接器而连接,所述连接器被配置在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12.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所述底座形成为在前端部具有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切开的切开部的圆板状,所述连接器相对于所述马达的轴线而配置在后侧。
13.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所述电池支座包含多个支座构件,所述本体壳体具有固定所述支座构件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被配置在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14.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控制所述马达的控制部被收容于所述电池支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马达以及所述固定部的上侧。
15.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控制所述马达的控制部被收容于所述电池支座,所述连接器通过所述控制部来进行定位。
16.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在所述本体壳体,在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卡合部,在所述电池支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17.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在所述电池的侧部,形成有电池侧进气孔,在所述电池的下部,形成有电池侧排气孔,在所述电池支座的上端部,形成有支座侧进气孔,所述电池侧排气孔与所述支座侧进气孔沿上下方向相向地配置。
18.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控制所述马达的控制部被配置在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19.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所述重心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把手的至少一部分处于相同位置。
20.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在上下方向上,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直至所述电池的上表面为止的长度为300mm以下。
21.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在所述本体壳体,设有用于将所述把手固定至所述本体壳体的把手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从所述把手固定部的中心直至所述重心为止的距离比从所述把手固定部的中心直至所述把手的上端位置为止的距离小。
22.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所述电池是从左向右地安装于所述电池支座。
23.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刳刨机,其中,所述升降机构具有两根支柱,在所述本体壳体的左侧,设有收容其中一个所述支柱的左侧收容部,在所述本体壳体的右侧,设有收容另一个所述支柱的右侧收容部,所述右侧收容部的上端位置比所述左侧收容部低,所述电池支座的内部空间位于所述右侧收容部的上方。
24.发明的效果
2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既能抑制稳定性的恶化,又能实现借助电池的驱动。
附图说明
26.[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刳刨机的从前侧观察的正面图。
[0027]
[图2]是图1所示的刳刨机的从右侧观察的侧面图。
[0028]
[图3]是图1所示的刳刨机的从上侧观察的平面图。
[0029]
[图4]是表示从电池支座拆卸了图1所示的电池的状态的刳刨机的从左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0030]
[图5]是图2所示的刳刨机的从前侧观察的剖面图(图2的5-5线剖面图)。
[0031]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刳刨机的电池支座的内部的从右侧观察的剖面图(图1的6-6线剖面图)。
[0032]
[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马达壳体与电池支座的固定状态的从上侧观察的剖面图(图5的7-7线剖面图)。
[0033]
[图8]是图1所示的马达壳体的从右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0034]
[图9](a)是用于说明从图6所示的控制基板延伸出的导线的配线状态的从后侧观察的局部切剖的说明图,(b)是用于说明从控制基板延伸出的导线的配线状态的从上侧观察的说明图。
[0035]
[图10]是表示图2所示的刳刨机本体被配置在最下位置的状态的侧面图。
[0036]
[图11]是表示图6所示的控制部的配置位置的变形例的从右侧观察的剖面图。
[0037]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刳刨机的立体图。
[0038]
[图13]是图12所示的刳刨机的局部切剖的正面图。
[0039]
[图14]是图12所示的刳刨机的从上侧观察的平面图。
[0040]
[图15]是图12所示的刳刨机的从右侧观察的侧面图。
[0041]
[图16]是以拆卸了电池的状态表示图12所示的刳刨机的从后侧观察的背面图。
[0042]
[图17]是表示图15所示的从底座水平姿势变更了姿势以使底座变得垂直的状态的刳刨机的右侧面图。
[0043]
[图18]是从图17所示的状态使刳刨机本体接近底座(最下位置)状态下的刳刨机的右侧面图。
[0044]
[图19]是表示拆卸了电池支座的左侧支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5]
[图20]是表示拆卸了电池支座的左侧支座以及右侧支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第一实施方式)
[0047]
以下,使用图1至图10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刳刨机10。另外,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up、箭头fr以及箭头rh分别表示刳刨机10的上侧、前侧以及右侧(宽度方向其中一侧)。并且,以下的说明中,在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来进行说明时,只要未特别说明,则表示刳刨机10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
[0048]
刳刨机10构成为被载置在加工材w的上侧,对所述加工材w实施切削加工的工具。如图1至图4所示,刳刨机10是包含底座20、刳刨机本体30、作为“电池支座”的电池支座60、作为“电池”的电池70以及控制部80(参照图5)而构成。以下,对刳刨机1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0049]
(关于底座20)
[0050]
底座20构成刳刨机10的下端部。底座20形成为将上下方向设为板厚方向的板状,并且形成为俯视大致d字形状。具体而言,在底座20的前端部,形成有切开部20a,底座20的前端部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更详细而言,底座20的外周部包含:直线状外周部20b,构成底座20的前端部,且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以及圆弧状外周部20c,连接直线状外周部20b的长边方向两端部,且呈朝后侧凸出的圆弧状延伸。而且,在底座20的大致中央部,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圆形状的插通部20d。并且,插通部20d的中心线cl与圆弧状外周部20c的中心线一致。由此,若将中心线cl与底座20的外周部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则中心线cl与直线状外周部20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之间的距离l成为最小的距离l(参照图3)。
[0051]
在底座20,设有升降机构22。升降机构22具有左右一对支柱23,支柱23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支柱23的下端部被固定在底座2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支柱23从底座20朝上侧延伸。而且,前后方向上的支柱23的轴线的位置与中心线cl的位置一致。
[0052]
进而,升降机构22具有位置调整螺栓24。位置调整螺栓24在左侧的支柱23的后侧沿上下方向延伸。位置调整螺栓24的下端部被固定于底座20,位置调整螺栓24从底座20朝上侧延伸。而且,在位置调整螺栓24的上端部,螺合有位置调整螺母25(参照图4)。
[0053]
(关于刳刨机本体30)
[0054]
如图1至图5所示,刳刨机本体30是包含:构成刳刨机本体30的外廓的本体壳体31、被收容在本体壳体31内部的马达40及保持环50、以及被安装于本体壳体31的左右一对把手52而构成。而且,本体壳体31是包含:构成本体壳体31的下部的端部托架32、以及构成本体壳体31的上部的马达壳体33而构成。以下,对刳刨机本体3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0055]
<关于端部托架32>
[0056]
端部托架32包含金属材。端部托架32形成为朝上侧开放且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箱状。端部托架32是设为一体结构,构成为不能分割。如图5所示,在端部托架32的左右方向两端侧部分,形成有一对连结筒部32a。连结筒部32a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并且从端部托架32的底壁朝上侧以及下侧突出。并且,前述的支柱23可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插入连结筒部32a的内部。
[0057]
在端部托架3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在一对连结筒部32a之间,形成有用于收容后述的风扇47的风扇收容部32b。风扇收容部32b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从端部托架32的底壁朝上侧突出。而且,在端部托架32,在风扇收容部32b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支撑筒部32c,支撑筒部32c的内部沿上下方向贯穿。而且,支撑筒部32c是与风扇收容部32b配置在同轴上,支撑筒部32c的轴线与中心线cl一致。在支撑筒部32c,形成有朝下侧开放的多个逃逸槽32d,逃逸槽32d沿着支撑筒部32c的周方向而排列配置。进而,在支撑筒部32c的径向内侧,设有用于支撑后述的马达40的旋转轴41的轴承34。
[0058]
而且,在端部托架32的底壁,在风扇收容部32b与支撑筒部32c之间,形成有多个排气孔32e。多个排气孔32e形成为沿着风扇收容部32b的周方向的长孔状,并且沿着风扇收容部32b的周方向排列配置。
[0059]
而且,在端部托架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把手52的把手固定部32g。把手固定部32g形成为将左右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且从端部托架32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
[0060]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端部托架32的左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朝后侧突出的挡块部32h。挡块部32h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筒状。并且,前述的位置调整螺栓24插通挡块部32h的内部,并且挡块部32h被配置在位置调整螺母25的下侧。
[0061]
<关于马达壳体33>
[0062]
如图5至图8所示,马达壳体33包含树脂材,并且邻接于端部托架32的上侧而配置。马达壳体33形成为朝下侧开放的大致矩形箱状(筒状)。马达壳体33是一体地形成,例如构成为不能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分割。而且,马达壳体33的开口部形成为与端部托架32的开口部对应的形状。并且,马达壳体33以封闭端部托架32的开口部的方式而紧固固定于端部托架32。
[0063]
在马达壳体33的上壁,在左右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隆起部33ar、33al。隆起部33ar、33al形成为朝上侧隆起且朝下侧开放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并且与端部托架32的连结筒部32a配置在同轴上。而且,在马达壳体33的内部,设有构成升降机构22的左右一对连结轴26(参照图5),连结轴26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连结轴26从隆起部33ar、33al的上壁朝下侧延伸,并且可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插入支柱23内。而且,构成为压缩盘簧的施力弹簧27(参照图5)被外插于连结轴26,施力弹簧27构成升降机构22的一部分。施力弹簧27的上端部卡止于隆起部33ar、33al的上壁。另一方面,施力弹簧27的下部被插入支柱23内,施力弹簧27的下端部卡止于底座20。另外,在上下方向上,作为“右侧收容部”的右侧的隆起部33ar的上端位置与作为“左侧收容部”的左侧的隆起部33al的上端位置被设定为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右侧的隆起部33ar的上端位置被设定为低于左侧的隆起部33al。由此,能够加大位于隆起部33ar上方的电池支座60内的空间,确保配线空间,详细将后述。
[0064]
并且,通过施力弹簧27,马达壳体33(即,刳刨机本体30)朝上侧受到施力,刳刨机本体30的挡块部32h从下侧抵接于位置调整螺栓24的位置调整螺母25。因此,刳刨机本体30被保持在挡块部32h抵接于位置调整螺母25的位置(以下,将此位置称作刳刨机本体30的初始位置)。并且,成为下述结构:通过变更位置调整螺母25相对于位置调整螺栓24的位置,从而刳刨机本体30在上下方向上的初始位置受到变更。具体而言,图1及图2所示的刳刨机本体30的位置被设定为刳刨机本体30配置在最上侧的初始位置(以下,将此位置称作最上位初始位置)。并且,成为下述结构:通过克服施力弹簧27的施加力而从初始位置朝下侧按下刳刨机本体30,从而刳刨机本体30相对于底座20朝下侧相对移动而接近底座20。而且,将刳刨机本体30最接近底座20的位置称作最下位置(参照图10)。
[0065]
在马达壳体3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收容后述的马达40的马达收容部33b。马达收容部33b形成为朝下侧开放的大致有底圆筒状,马达收容部33b的上端部比马达壳体33的上壁稍稍朝上侧突出,并且比起隆起部33ar、33al的上端部而配置在下侧。而且,马达收容部33b的轴线与中心线cl一致。
[0066]
在马达收容部33b的上壁的中央部,形成有轴承固定部33c,轴承固定部33c形成为朝下侧开放的有底圆筒状。进而,在马达收容部33b的上壁,在轴承固定部33c的径向外侧,贯穿形成有四处连通孔33d1~33d4(参照图7以及图8),连通孔33d1~33d4形成为俯视大致扇形状。而且,一处连通孔33d1被配置在轴承固定部33c的左斜后侧,四处连通孔33d1~33d4是在马达收容部33b的周方向上每隔90度而配置。
[0067]
在马达收容部33b的侧壁的内周面,形成有八处导向凸肋(guide rib)33e(参照图7及图8),导向凸肋33e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导向凸肋33e中,将一对导向凸肋33e作为一组,在马达收容部33b的周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有四组导向凸肋33e。
[0068]
在马达壳体33的上端部,形成有作为用于固定后述的电池支座60的“固定部”的壳体侧固定部33f。壳体侧固定部33f形成在轴承固定部33c的右侧且马达收容部33b的上壁与侧壁的边界部分。即,上下方向上的轴承固定部33c的位置与壳体侧固定部33f的位置大致一致。壳体侧固定部33f形成为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在壳体侧固定部33f的内部,在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朝径向内侧伸出的圆筒状的固定壁33f1(参照图7),固定壁33f1的内部构成为固定孔33f2(参照图7)。由此,壳体侧固定部33f的前侧以及后侧的开
口部通过固定孔33f2而连通。
[0069]
在马达壳体33的上壁,在马达收容部33b的径向外侧,形成有连接器收容部33g(参照图7以及图8)。具体而言,连接器收容部33g被配置在连通孔33d1的径向外侧。连接器收容部33g形成为朝上侧开放的凹状,并且在俯视时沿着马达收容部33b的周方向而延伸。而且,连接器收容部33g的前端部被配置在左侧的隆起部33al与马达收容部33b之间。
[0070]
在马达收容部33b的上端部的外周部,在连通孔33d2以及连通孔33d3的前侧,形成有上下一对作为“卡合部”的壳体侧卡合凸肋33h。壳体侧卡合凸肋33h是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而且,在马达收容部33b的上端部的外周部,在连通孔33d4的后侧,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上下一对壳体侧卡合凸肋33j。壳体侧卡合凸肋33j是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
[0071]
而且,在马达壳体33的上壁,在壳体侧固定部33f的后侧的位置,贯穿形成有配线孔33k(参照图7以及图8)。配线孔33k被配置在马达收容部33b的径向外侧。由此,在马达收容部33b的径向外侧,马达壳体33的内部与外部通过配线孔33k而连通。进而,在马达壳体33的下端部的右端部,形成有朝下侧开放的配线槽33l(参照图8),马达壳体33的内部与外部通过配线槽33l而连通。
[0072]
<关于马达40>
[0073]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马达40被收容在马达壳体33的马达收容部33b内。马达40是包含: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旋转轴41、被固定于旋转轴41的大致圆筒状的转子42、以及配置在转子42的径向外侧的大致圆筒状的定子43而构成。马达40是对转子42使用永磁铁,且控制对设于定子43的线圈的通电来驱动的无刷马达。
[0074]
旋转轴41是与马达收容部33b配置在同轴上,旋转轴41的下端部从马达壳体33朝下侧突出,而插通端部托架32的支撑筒部32c内。并且,旋转轴41的下端部由支撑在端部托架32的支撑筒部32c内的轴承34可旋转地予以支撑,旋转轴41的上端部由固定在马达壳体33的轴承固定部33c的轴承35可旋转地予以支撑。由此,前述的马达壳体33的壳体侧固定部33f配置在旋转轴41(马达40)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马达壳体33与端部托架32均呈不能分割的一体结构,因此支撑筒部32c与轴承固定部33c也各呈一体结构。由此,轴承34与轴承35牢固地得到支撑,因此能够牢固且精度良好地进行旋转轴41的旋转支撑。而且,在旋转轴41的下端部,经由弹簧夹紧夹头(collet chuck)45而安装有前端工具t。由此构成为,通过从初始位置朝下侧按下刳刨机本体30,从而前端工具t插通底座20的插通部20d内。
[0075]
定子43具有定子支座44,定子支座44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定子支座44中,卷绕有未图示的定子线圈(省略图示),定子线圈连接于设在马达40的上端部的马达基板40a。并且,在马达40收容在马达收容部33b内的收容状态下,马达壳体33的导向凸肋33e邻接于定子支座44的径向外侧而配置(参照图7)。由此,定子支座44(定子43)与旋转轴41配置在同轴上。而且,通过形成于马达壳体33的凸肋(省略图示),定子支座44朝向上侧的移动受到限制,通过后述的保持环50,定子支座44朝向下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0076]
如图5所示,在旋转轴41的下端部,在转子42以及定子43的下侧,可一体旋转地设有风扇47。具体而言,风扇47被配置在端部托架32的支撑筒部32c的上侧且风扇收容部32b上部的径向内侧。而且,风扇47的上部从风扇收容部32b朝上侧突出。风扇47具有多个叶片47a。叶片47a沿旋转轴41的径向延伸,并且沿着风扇47的旋转方向排列配置。而且,本实施
方式中,风扇47构成为所谓的轴流风扇。并且,构成为:当风扇47旋转时,从后述的第一进气孔62c、第一进气孔64c以及第二进气孔60b流入的空气(冷却风)对控制部80进行了冷却后,从马达壳体33的连通孔33d1~33d4流入马达收容部33b内部而对马达40进行冷却。而且,成为下述结构:所述空气在马达40的冷却后,朝风扇47的下侧受到整流而从排气孔32e朝下侧流出。
[0077]
<关于保持环50>
[0078]
保持环50整体上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环状(大致圆筒状),并且在从其周方向观察的剖视时,形成为朝上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保持环50在端部托架32的内部配置在风扇47的径向外侧。具体而言,保持环50的底部邻接于端部托架32的风扇收容部32b的上侧而配置,保持环50的外周部邻接于马达壳体33中的下端部的一部分的下侧而配置。由此,保持环50在上下方向上被端部托架32以及马达壳体33包夹而固定于两者。而且,保持环50的内周部抵接于定子支座44的下端。由此,通过保持环50来限制定子43朝向下侧的移动。
[0079]
<关于把手52>
[008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把手52在正视时形成为旋转了90度的中空的大致t字形状。具体而言,把手52是包含:将左右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安装部52a、以及从安装部52a的左右方向外侧端部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握持部52b而构成。而且,把手52在握持部52b的部分沿左右方向一分为二,包含两个构件。具体而言,把手52是包含:构成把手52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的把手本体53、以及构成把手52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的把手罩54而构成。并且,端部托架32的把手固定部32g内插至安装部52a的内部,把手本体53被紧固固定至端部托架32。进而,在将把手本体53固定至端部托架32后,利用螺丝将把手罩54紧固固定至把手本体53。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从右侧的把手52的右端位置直至左侧的把手52的左端位置为止的距离w(图1)为275mm。而且,把手52自身的上下长度ha1(图1)为96mm,从把手固定部32g的中心位置直至把手52的上端位置为止的长度ha2(图1)为55mm。
[0081]
在右侧的把手52上,在上部,可进行按压操作地设有开关按钮55,在后部,可进行扳扣操作地设有扳机56。进而,在右侧的把手52的内部,设有通过开关按钮55以及扳机56的操作来运转的开关电路部57,开关电路部57被固定于把手本体53。开关电路部57具有通过开关按钮55以及扳机56来操作的未图示的开关。成为下述结构:所述开关电连接于后述的控制部80,将与开关按钮55及扳机56的操作状态相应的输出信号输出至后述的控制部80。
[0082]
(关于电池支座60)
[0083]
如图1至图7所示,电池支座60被设在马达壳体33的上侧,并且形成为朝下侧开放的大致箱形状。电池支座60在前后方向上一分为二。即,电池支座60是包含:作为构成电池支座60的前部的“支座构件”的前支座62、以及作为构成电池支座60的后部的“支座构件”的后支座64而构成。前支座62以及后支座64包含树脂材。
[0084]
如图7所示,在前支座62的前壁的下端部,在与马达壳体33的壳体侧固定部33f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固定凸起(boss)62a。固定凸起62a形成为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且从前支座62的前壁朝后侧突出。并且,固定凸起62a的前端部(后端部)被插入至壳体侧固定部33f的前侧开口部内,并且邻接于固定壁33f1的前侧而配置。
[0085]
而且,在后支座64的后壁的下端部,在与壳体侧固定部33f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
被固定筒部64a。被固定筒部64a形成为朝后侧开放的大致阶梯式的圆筒状,且从后支座64的后壁朝前侧突出。具体而言,被固定筒部64a的前部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被固定筒部64a的后部的直径尺寸,且被固定筒部64a的内部前后贯穿。而且,被固定筒部64a的前部插入至马达壳体33的壳体侧固定部33f的后侧开口部内,且邻接于固定壁33f1的后侧而配置。并且,固定螺丝66(广义上,是作为“固定构件”而理解的元件)从后侧插入被固定筒部64a内,插通马达壳体33的固定孔33f2并螺合于固定凸起62a的内周面。由此,通过固定螺丝66,前支座62以及后支座64以前后包夹马达壳体33的方式而固定于马达壳体33。因此,前支座62以及后支座64在马达40(旋转轴41)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固定于马达壳体33。
[0086]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前支座62的前壁的下端部,在大致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三处作为“被卡合部”的支座侧卡合凸肋62b。支座侧卡合凸肋62b是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沿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排列配置。并且,马达壳体33的壳体侧卡合凸肋33h被插入支座侧卡合凸肋62b之间,壳体侧卡合凸肋33h与支座侧卡合凸肋62b在上下方向上卡合。由此,前支座62的下端部在马达40(旋转轴41)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卡合于马达壳体33,从而前支座62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0087]
在后支座64的后壁的下端部,在右侧部分,形成有三处作为“被卡合部”的支座侧卡合凸肋64b。支座侧卡合凸肋64b是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沿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排列配置。并且,马达壳体33的壳体侧卡合凸肋33j被插入支座侧卡合凸肋64b之间,壳体侧卡合凸肋33j与支座侧卡合凸肋64b在上下方向上卡合。由此,后支座64的下端部在马达40(旋转轴41)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卡合于马达壳体33,从而后支座64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0088]
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在前支座62的前壁,在左右方向中间部且支座侧卡合凸肋62b的上侧,形成有两处第一进气孔62c。两处第一进气孔62c是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并且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并且,第一进气孔62c被配置在马达壳体33的马达收容部33b的上斜前方。而且,左侧的第一进气孔62c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右侧的第一进气孔62c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0089]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后支座64的后壁,与前支座62同样地,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两处第一进气孔64c。即,第一进气孔64c形成在后支座64的后壁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且支座侧卡合凸肋64b的上侧。而且,两处第一进气孔64c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并且被配置在马达壳体33的马达收容部33b的上斜后方。而且,左侧的第一进气孔64c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右侧的第一进气孔64c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0090]
并且,成为下述结构:从第一进气孔62c(第一进气孔64c)流入电池支座60内的空气流ar1(参照图6)流入到马达收容部33b的连通孔33d1~33d4内。
[0091]
如图4所示,在电池支座60的上端部,在右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的电池70的电池安装部60a。电池安装部60a形成为俯视朝左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而且,在电池支座60中,设有电池用连接器68,电池用连接器68的上部以可与后述的电池70连接的方式,在电池安装部60a的内部露出。为了使电池70的中心位置位于中心线cl上,电池用连接器68使其中心位置比起中心线cl位于右侧。因而,来自电池用连接器68的配线(未图示)穿过电池支座60的右侧区域连接于控制基板82或马达40。此时,如前所述,通过使位于右侧的隆起部
33ar的上端位置比左侧的隆起部33al低,从而能够加大电池支座60内部的右侧区域。由此,能够在后述的基板支座84的右侧确保配线空间,因此无须在基板支座84的上下空间设置配线空间,能够减小刳刨机10的高度h而确保稳定性。这能够通过采用下述结构来实现,即,使滑动装卸型的后述的电池70从左侧朝右侧安装至电池支座60。
[0092]
而且,在电池支座60的上壁,在电池用连接器68的左侧,形成有作为“支座侧进气孔”的第二进气孔60b。第二进气孔60b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并且配置在电池支座6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即,第二进气孔60b是跨及前支座62以及后支座64而形成。
[0093]
(关于电池70)
[0094]
如图1至图3以及图5所示,电池7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并且,电池70从左侧安装至电池支座60的电池安装部60a。即,电池70构成为,可沿左右方向相对于电池支座60而装卸。电池70具有未图示的连接器,且成为下述结构:在电池70安装至电池安装部60a的安装状态下,所述连接器连接于电池用连接器68,对后述的控制部80供给电力。而且,电池70具有一对锁定构件72,锁定构件72被设在电池70的前后的侧部。并且,成为下述结构:在电池70安装至电池安装部60a的安装状态下,锁定构件72卡合于电池支座60,以维持电池70的安装状态。通过操作锁定构件72,能够从电池支座60朝左方向拆卸电池70。
[0095]
在电池70的右壁,在大致中央部,贯穿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八处)电池侧进气孔70a。电池侧进气孔70a形成为将前后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孔状。并且,作为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四处电池侧进气孔70a的一组,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两组电池侧进气孔70a。
[0096]
而且,在电池70的下壁,在左侧部分,贯穿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八处)电池侧排气孔70b(参照图3及图5)。电池侧排气孔70b形成为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孔状,且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而且,电池侧排气孔70b被配置在电池支座60的第二进气孔60b的上侧,电池侧排气孔70b以及第二进气孔60b是沿上下方向相向地配置。由此,成为下述结构:通过风扇47旋转,从电池70的电池侧进气孔70a流入电池70内部的空气流ar3(参照图5)通过电池70的电池侧排气孔70b以及电池支座60的第二进气孔60b而流入到电池支座60的内部。并且,构成为:流入到电池支座60内部的空气流ar3从马达壳体33的连通孔33d1~33d4流入到马达壳体33内。
[0097]
(关于控制部80)
[0098]
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控制部80具有控制基板82。控制基板82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且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而且,控制基板82是由基板支座84予以保持,基板支座84被收容在电池支座60的内部而固定于电池支座60。具体而言,控制部80接近马达壳体33的马达收容部33b的上侧而配置。即,前述的马达壳体33的壳体侧固定部33f与电池支座60的固定凸起62a及被固定筒部64a被配置在马达40的径向外侧且控制部80的下侧。而且,控制部80被配置在第一进气孔62c(引导部62d)的后侧且第一进气孔64c的(引导部64d)的前侧。由此构成为:从第一进气孔62c(第一进气孔64c)流入电池支座60的内部且经引导部62d(引导部64d)分流的空气流ar2流向控制部80(控制基板82)的上侧。
[0099]
而且,成为下述结构:控制基板82连接于电池用连接器68,将电池70的电力供给至控制基板82。如图9所示,在控制基板82上,延伸出作为“电力线”的导线86,导线86经由连接器88而与从马达40的马达基板40a延伸出的马达线87连接。由此,成为从电池70对马达40供给电力的结构。连接器88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且被收容在马达壳体
33的连接器收容部33g内。由此,连接器88在旋转轴41的后侧,配置于马达40的径向外侧。另外,从马达基板40a延伸出的马达线87插通马达收容部33b的连通孔33d1而延伸至连接器收容部33g内。而且,如图9所示,收容在连接器收容部33g中的连接器88的一部分与控制部80(基板支座84)的一部分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重合。由此,控制部80限制连接器88朝向上方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88从连接器收容部33g掉出的情况。即,能够将控制部80用作连接器88的定位。
[0100]
进而,从控制基板82延伸出的导线89连接于开关电路部57,控制部80与开关电路部57电连接。具体而言,导线89插通马达壳体33的配线孔33k内,且在马达收容部33b的径向外侧布设在马达壳体33内。而且,导线89插通马达壳体33的配线槽33l内而布设在把手52内,且连接于开关电路部57。并且,成为下述结构:在开关按钮55的接通状态下操作扳机56,由此,控制部80控制对马达40的运转。
[0101]
(关于刳刨机10的重心位置)
[0102]
接下来,使用图1以及图2来说明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时的刳刨机10的重心位置。从前侧观察,刳刨机10的重心g位于中心线cl上。而且,在正视时,重心g重合于马达40(图1以及图2中未图示),并且位于左右一对把手52之间。进而,从左右方向观察,刳刨机10的重心g位于中心线cl的稍稍后侧。
[0103]
并且,构成为,从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观察,通过底座20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为80度以下。具体而言,正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左右侧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圆弧状外周部20c)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被设为61度。而且,侧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前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直线状外周部20b)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被设为69度。另一方面,侧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后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圆弧状外周部20c)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被设为62度。而且,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将从把手固定部32g的中心位置直至重心为止的距离设为25mm,比从把手固定部32g的中心位置直至把手52的上端位置为止的长度ha2小。
[0104]
另外,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下位置时的刳刨机10的重心位置比起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时的刳刨机10的重心位置处于下侧(图10)。因此,构成为:在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下位置,从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观察,通过底座20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b、c、d)也为80度以下。尤其重要的是,将成为最钝的角度c设为80度以下。
[0105]
(作用效果)
[0106]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刳刨机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107]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刳刨机10中,电池支座60被设在马达壳体33的上侧,电池70可装卸地安装于电池支座60。因此,能够从电池70对马达40供给电力而使马达40驱动。由此,例如与从刳刨机本体30延伸出有电源线的结构的刳刨机相比,能够提高便利性。
[0108]
而且,电池70被安装于电池支座60,构成刳刨机10的上端部。因此,存在下述倾向:由于电池70的重量,刳刨机10的重心g的位置位于上侧。由此,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性有可能下降而导致刳刨机10容易倾倒。具体而言,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时的刳刨机10的重心g的位置变得最高,此状态下的刳刨机10的姿势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0109]
此处,从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观察,通过底座20的外周下端部及刳刨机10的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b、c、d均被设定为80度以下。具体而言,在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处,正视时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b)被设为61度。而且,在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处,侧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前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直线状外周部20b)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最钝的角度c被设为69度。进而,在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处,侧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后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圆弧状外周部20c)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d被设为62度。因此,例如即便在刳刨机10以底座20的外周下端部为起点而倾倒的情况下,当刳刨机10的倾倒角度小于10度时,也能够使刳刨机10的姿势恢复为倾倒前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性的恶化。而且,即便在作业时位于底座20下方的加工材w自身的上表面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稳定的作业。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更佳的稳定性,而构成为,即便刳刨机10的倾倒角度达到25度也不会翻倒。
[0110]
而且,在正视时,刳刨机10的重心g被配置在左右一对把手52之间,并且从左右方向观察,配置在与把手52重合的位置。由此,例如能够实现作业者握持住把手52来提起刳刨机10时的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即,假设在刳刨机10的重心g比起把手52配置在上侧的情况下,当作业者握持住把手52来提起刳刨机10时,可能会有欲朝前侧或后侧倾倒的旋转力矩作用于刳刨机10。由此,在提起刳刨机10时,作业者必须以不会使刳刨机10旋转的方式来握持住把手52。其结果,作业者用于握持把手52的力变高,对作业者的负担有可能变高。
[0111]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观察,刳刨机10的重心g配置在与把手52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便作业者握持住把手52来提起刳刨机10,与所述情况相比,也难以有欲朝前侧或后侧倾倒的旋转力矩作用于刳刨机10。由此,与所述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作业者握持住把手52来提起刳刨机10时的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其结果,能够减轻对作业者的负担。
[0112]
而且,本体壳体31是包含:构成本体壳体31的下部的金属制的端部托架32、以及构成本体壳体31的上部的树脂制的马达壳体33而构成。进而,电池支座60被设为树脂制,且设在马达壳体33的上侧。由此,例如与将马达壳体33及电池支座60设为金属制的情况、或者将端部托架32设为树脂制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刳刨机10的重心g的上下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性。
[0113]
而且,用于从电池70对马达40供给电力的导线86与从马达40的马达基板40a延伸出的马达线87通过连接器88而连接,连接器88被收容在马达壳体33的连接器收容部33g内,且被配置在马达40的径向外侧。即,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将连接器88以及马达40配置在相同的位置。由此,与将连接器88配置在电池70与马达40之间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上下方向上的电池70的位置设定得低。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将最上位初始位置时的刳刨机10的上下方向高度h设为280mm,从而设定得小于300mm。其结果,能够降低刳刨机10的重心g的位置而使其靠近底座2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
[0114]
而且,底座20形成为在前端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切开部20a的圆板状。具体而言,底座20的外周部是包含:构成底座20的外周部的前端部的直线状外周部20b、以及朝后侧凸出地呈圆弧状弯曲的圆弧状外周部20c而构成。由此,在俯视时,从中心线cl直至底座20的外周部为止距离l在直线状外周部20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达到最短。进而,如上所述,假
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在直线状外周部20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达到最大(角度c)。因此,刳刨机10构成为,易朝前侧倾倒。
[0115]
此处,连接器88相对于马达40的旋转轴41而配置在后侧。由此,与将连接器88相对于旋转轴41而配置在前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将重心g的位置设定在后侧。其结果,能够抑制刳刨机10朝向前侧的倾倒。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
[0116]
而且,电池支座60在前后方向上一分为二,包含前支座62与后支座64而构成。进而,在马达壳体33中,形成有用于固定前支座62以及后支座64的壳体侧固定部33f,壳体侧固定部33f被配置在马达40(旋转轴41)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即,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将壳体侧固定部33f以及马达40(旋转轴41)配置在相同的位置。由此,与将壳体侧固定部33f配置在马达40的上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上下方向上的电池70的位置设定得低。其结果,能够降低刳刨机10的重心g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
[0117]
而且,控制部80被收容在电池支座60内且被固定于电池支座60。进而,控制部80被配置在马达40以及壳体侧固定部33f的上侧。换言之,壳体侧固定部33f被配置在马达40的径向外侧且控制部80的下侧。由此,既能抑制壳体侧固定部33f妨碍到电池支座60内的用于收容控制部80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又能通过壳体侧固定部33f来将电池支座60固定于马达壳体33。因此,与在上下方向上将壳体侧固定部33f配置在马达40与控制部80之间的结构相比,能够将控制部80的上下位置设定得低,并且能够将电池70的上下位置设定得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
[0118]
而且,在马达壳体33的马达收容部33b中,形成有朝前侧突出的上下一对壳体侧卡合凸肋33h与朝后侧突出的上下一对壳体侧卡合凸肋33j。进而,在电池支座60的前支座62的下端部,形成有支座侧卡合凸肋62b,在后支座64的下端部,形成有支座侧卡合凸肋64b。并且,支座侧卡合凸肋62b(支座侧卡合凸肋64b)在上下方向上与壳体侧卡合凸肋33h(壳体侧卡合凸肋33j)卡合,并且被配置在马达40(旋转轴41)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即,电池支座60的下端部在马达40的径向外侧卡合于马达收容部33b。因此,与使电池支座60的下端部在马达40的上侧卡合于马达收容部33b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马达收容部33b的上端部的位置。即,既能抑制马达收容部33b妨碍到电池支座60内的用于收容控制部80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又能使马达收容部33b与电池支座60卡合。因此,既能良好地维持电池支座60的下端部的组装状态,又能实现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
[0119]
而且,在电池支座60的前支座62(后支座64),形成有第一进气孔62c(第一进气孔64c)。由此,能够通过从第一进气孔62c(第一进气孔64c)流入电池支座60内的空气流ar1来冷却马达40。
[0120]
而且,在电池70,形成有多个电池侧进气孔70a以及电池侧排气孔70b。并且,电池侧排气孔70b被配置在电池支座60的第二进气孔60b的上侧,且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进气孔60b相向地配置。由此,通过风扇47,能够产生从电池70的电池侧进气孔70a流入电池70内部的空气流ar3。并且,能够使空气流ar3从电池70的电池侧排气孔70b以及电池支座60的第二进气孔60b流入电池支座60的内部。因此,即便设为将电池70安装于刳刨机10的结构,也能够对电池70进行冷却而抑制电池70的发热。而且,由于电池70被配置在刳刨机10的上部,因此在下部产生的加工屑(切屑)难以接近设于电池70的电池侧进气孔70a,从而能够抑制加工屑侵入电池70内。
[0121]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被收容在电池支座60中,且被配置在马达40的上侧,但也可如图11所示,将控制部80配置在马达40的径向外侧。此时,也可构成为,将马达40的径向作为板厚方向来配置控制基板82,例如将控制部80安装于马达壳体33的后部。并且,此时,由于控制部80被配置在马达40的径向外侧,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将电池70的位置设定得低。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刳刨机10的姿势的稳定化。
[0122]
(第二实施方式)
[0123]
以下,使用图12?图20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刳刨机100。第二实施方式的刳刨机100中,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刳刨机10同样地构成。另外,图12?图20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
[0124]
即,第二实施方式中,取代电池支座60,而在马达壳体33的上侧设有作为“电池支座”的电池支座110。电池支座110被一分为二,包含:构成电池支座110的左侧部分的左侧支座112、以及构成电池支座110的右侧部分的右侧支座114而构成。并且,通过组装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而构成电池支座110。马达壳体33呈不能分割的一体结构。
[0125]
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具有覆盖马达壳体33的上壁与隆起部33ar、33al的外侧顶壁部112a、114a。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背面壁部112b、114b与外侧顶壁部112a、114a相连。背面壁部112b、114b分别与外侧顶壁部112a、114a一体地形成,从外侧顶壁部112a、114a沿着马达壳体33的背面部而延伸。外侧顶壁部112a为覆盖马达壳体33的上壁的左部的第一外侧顶壁部,外侧顶壁部114a为覆盖马达壳体33的上壁的右部的第二外侧顶壁部。背面壁部112b为第一背面壁部,背面壁部114b为第二背面壁部。
[0126]
各个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具有接抵至马达壳体33的基端部侧的开口端的接抵部112c、114c,在背面壁部112b、114b的侧边一体地设有侧壁部112d、114d,各个侧壁部112d、114d接抵至马达壳体33的背面。
[0127]
如图12所示,两个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分别利用接抵端部而接抵,从而装配成电池支座110。在接抵端部的其中一者设有凸部,在另一者设有供突部卡合的凹部,通过凸部与凹部的咬合,防止被装配好的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分离。左侧支座112通过固定螺丝122而螺固于马达壳体33,右侧支座114通过固定螺丝124而螺固。如图20所示,各个固定螺丝122、124贯穿设在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的螺丝安装孔112e、114e,并螺固至设在马达壳体33的上壁的螺丝容纳部33m。
[0128]
在外侧顶壁部112a、114a,如图15、图19以及图20所示,设有进气口115,进气口115在上下方向上与控制部80相向。由此,当风扇47受到旋转驱动时,从进气口115流入电池支座110内的外界气体被喷吹至控制部80。
[0129]
如图16所示,在各个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的背面壁部112b、114b,设有电池安装部片116a、116b。当将两个左侧支座112以及右侧支座114加以组合时,由两个电池安装部片116a、116b装配成电池安装部116。电池70被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16。电池安装部116被设在刳刨机本体30(本体壳体31)的背面部。由此,第二实施方式中,成为电池70被配置在刳刨机本体30以及电池支座110的后侧的结构。
[0130]
在电池安装部116中,设有包括多个机器侧的端子117的连接部118。在各个电池安装部片116a、116b的侧边设有导轨119,在电池70设有与导轨119卡合的未图示的滑轨。因此,当使电池70的滑轨咬合于电池安装部116的导轨119而滑动时,电池70被安装至电池安
装部116。在导轨119的开放端设有卡合槽120,在电池70设有与各个卡合槽120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合爪。当各个卡合爪卡合于卡合槽120时,电池70被锁定至电池安装部116。
[0131]
通过对设在电池70侧面的锁定构件72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在卡合于卡合槽120的位置与脱离卡合槽120的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在进行电池70的装卸操作时,对锁定构件72进行操作。
[0132]
如图12所示,在马达壳体33的前表面,设有操作开关130,当操作开关130受到操作时,对控制部80发送通断检测信号。在右侧的把手52上,设有速度设定拨盘132,当速度设定拨盘132受到操作时,操作信号被送往控制部80,马达40以所设定的转速受到旋转驱动。当马达40受到旋转驱动时,风扇47也受到旋转驱动。由此,如图1所示,冷却风从外部经由形成于电池支座110的多个进气口115被导入至电池支座110内,控制部80受到冷却。
[0133]
并且,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电池70安装在刳刨机100的背面部,因此与将电池70安装在电池支座60的上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刳刨机10相比较,能够缩短刳刨机100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而能够提高刳刨机100的作业性。
[0134]
(关于刳刨机100的重心位置)
[0135]
接下来,使用图13以及图15来说明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时的刳刨机100的重心位置。从前侧观察,刳刨机100的重心g位于中心线cl上。而且,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电池70安装在刳刨机100的背面部,因此从左右方向观察,刳刨机100的重心g跟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相对于中心线cl而位于后侧。
[0136]
并且,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构成为,从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观察,通过底座20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b、c、d)为80度以下。具体而言,正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左右侧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圆弧状外周部20c)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b被设为58度。而且,侧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前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直线状外周部20b)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c被设为63度。另一方面,侧视时的、通过底座20的后端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圆弧状外周部20c)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d被设为67度。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重心位置相对于中心线cl而位于后侧,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角度c为最钝,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角度d为最钝,但另一方面,由于重心位置也朝下方移动,因此角度d也能够设为80度以下,从而能够确保适当的稳定性。
[0137]
另外,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下位置时的刳刨机100的重心位置比起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上位初始位置时的刳刨机100的重心位置处于下侧。因此,构成为,在刳刨机本体30的最下位置,从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观察,通过底座20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和重心g的假想线il与底座20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a、b、c、d)也为80度以下。具体而言,最钝的角度d被设为56度,其他角度(a、b、c)被设为56度以下。
[0138]
根据以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抑制刳刨机100的姿势的稳定性的恶化。而且,在作业时,即便位于底座20下方的加工材w自身的上表面发生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稳定的作业。
[0139]
而且,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将底座20配置为水平方向而将前端工具t设为垂直姿势来进行切削加工时,如图15那样从侧面观察刳刨机100时的侧视时的左右方向即刳刨机100在前后方向上的重心位置处于马达40与电池70之间,且处于靠近电池70的位置。如图15所
示,把手52的握持部52b从底座20侧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而朝刳刨机100的背面侧倾斜,因此在将前端工具t设为垂直姿势而进行加工时,将握持住刳刨机100的靠近水平方向重心的位置来进行操作,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0140]
而且,如图15所示,刳刨机100对被削材的切削作业能够将前端工具t设为垂直姿势来进行,并且存在将前端工具t设为水平姿势来对加工材w进行加工的情况。
[0141]
图17表示将前端工具设为水平姿势来对加工材w进行加工时的刳刨机100的姿势。当使底座20接触至垂直姿势的加工材w时,底座20成为垂直姿势,马达40的旋转轴41以及刳刨机100成为水平姿势即横向姿势。图18表示从图17所示的状态使刳刨机本体30朝向底座20最为接近的状态。
[0142]
这样,在将底座20设为垂直姿势来对加工材w进行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前端工具的种类来任意设定本体壳体31(刳刨机本体30)相对于底座20的接近位置。进而,在加工中途或加工结束后,有时会将刳刨机100设为水平姿势即横向姿势而配置到基台等的载置面上。例如,存在下述情况:在一处切削作业结束,且进行其他处的切削作业之前,保持使前端工具从底座20的底面突出的状态,将刳刨机100横向地配置到基台或支撑台等的构件上。此时,电池70的背面成为下表面而配置在基台或支撑台等的构件上。
[0143]
若将电池70的底座20侧的端面设为前端面,将相反侧的端面设为基端面,则它们间的电池70的长度如图17以及如图18所示为尺寸n。电池70的基端面与本体壳体31的基端面为大致同一面。而且,若将把手52的底座20的端面设为前端面,将相反侧的端面设为基端面,则它们间的把手52的长度为尺寸m。
[0144]
将底座20设为垂直姿势,使刳刨机本体30离开底座20至图17所示的位置为止时的刳刨机100的侧视时的重心位置处于符号g1所示的位置。如图17所示,此时的重心位置g1处于电池70的前端面与基端面之间的长度n的范围内。进而,刳刨机100的侧视时的重心位置g1处于把手52的底座20的前端面与基端面之间的长度m的范围内。
[0145]
将底座20设为垂直姿势,使刳刨机本体30最接近底座20至图18所示的位置为止时的刳刨机100的侧视时的重心位置处于符号g2所示的位置。此时的重心位置g2也如图18所示,处于电池70的前端面与基端面之间的长度l的范围内。进而,刳刨机100的侧视时的重心位置g2处于把手52的底座20的前端面与基端面之间的长度m的范围内。这样,各个重心位置g1、g2被设定在电池70的长度n以及电池70的背面(图18中的电池70的下侧面)的范围内,并且被设定在把手52的长度m的范围内。
[0146]
因此,作业者在从刳刨机本体30的基端面侧即图17以及图18中的右侧的端面侧握持住刳刨机100来进行作业时,重心位置g1、g2处于把手的长度m的范围内,因此处于握住把手的手的位置的范围内。由此,即便在将底座20设为垂直姿势来对加工材w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刳刨机100的平衡也变得良好,从而作业性提高。
[0147]
进而,存在下述情况:在加工中途或加工结束后,将刳刨机100配置为水平姿势即横向姿势时,保持使前端工具从底座20的底面突出的状态,而将刳刨机100横向地配置到基台等上。此时,电池70的背面(底面)成为下表面而配置在基台上,重心位置g1、g2处于电池70的长度n的范围内,因此刳刨机100不会倾斜或翻倒而能够稳定地受到支撑,从而能够切实地提起刳刨机100来开始作业以便后续的作业,刳刨机100的作业性提高。换言之,构成为,在使电池70的背面(底面)抵接于基台的载置面而设为载置状态时,电池70被安装于电
池安装部116的状态下的重心g1、g2在背面的法线方向上观察时位于背面的区域内,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横向载置。
[0148]
而且,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电池70配置于刳刨机本体30(本体壳体31)的背面侧,因此如图13所示,能够使装入有转子42的定子43位于电池70的长度n的范围内。由此,即便使刳刨机本体30相对于底座20的距离发生变化,刳刨机100的重心位置也不会大幅变化,无论是将刳刨机100设为垂直方向姿势来使用,还是设为水平方向姿势来使用,均能够提高操作性以及作业性。即,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比较,能够使重心位置位于更下方,从而能够确保稳定性。另外,先的实施方式
[0149]
符号的说明
[0150]
10:刳刨机
[0151]
20:底座
[0152]
20a:切开部
[0153]
22:升降机构
[0154]
23:支柱
[0155]
31:本体壳体
[0156]
32g:把手固定部
[0157]
33al:隆起部(左侧收容部)
[0158]
33ar:隆起部(左侧收容部)
[0159]
33f:壳体侧固定部(固定部)
[0160]
33h:壳体侧卡合凸肋(卡合部)
[0161]
33j:壳体侧卡合凸肋(卡合部)
[0162]
52:把手
[0163]
60:电池支座(电池支座)
[0164]
60b:第二进气孔(支座侧进气孔)
[0165]
62:前支座(支座构件)
[0166]
62b:支座侧卡合凸肋(被卡合部)
[0167]
64:后支座(支座构件)
[0168]
64b:支座侧卡合凸肋(被卡合部)
[0169]
68:连接器
[0170]
70:电池(电池)
[0171]
70a:电池侧进气孔
[0172]
70b:电池侧排气孔
[0173]
80:控制部
[0174]
86:导线(电力线)
[0175]
g:重心
[0176]
ir:假想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