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酯短纤维或其织物的漂白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11061阅读:12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合成纤维漂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新型聚酰胺酯非氯工艺的漂白方法。



背景技术:

化纤作为纺织工业的基础产业,始终是我国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2013年1~9月我国化学纤维产量为3046万吨,其中聚酯纤维产量为2391万吨,占到78.5% 。尽管我国聚酯纤维的部分技术和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也面临着诸如高附加值功能性品种少、产量低,品质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率低等突出问题。聚酰胺酯技术代表合成纤维目前发展的最高水平,既保存天然纤维的特点,又要克服天然纤维的缺陷,是综合性能超越天然纤维的新型纤维。

聚酰胺酯是聚酰胺与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的共聚物,纤维产品外观颜色呈淡黄色。目前,对棉漂白的氧漂(过氧化氢)工艺漂白聚酰胺酯没有效果;亚氯漂能漂白仪纶,但漂白后织物强降过高,且对设备要求高,所用设备必须为耐腐蚀的不锈钢材料,此外,所用原料亚氯酸钠属于危险化学品,漂白过程中产生氯气、二氧化氯等对人身体有毒害的气体,而且会对染整设备产生腐蚀作用,国内有此设备的厂家较少,生产成本较高;次氯酸钠漂白聚酰胺酯有一定的效果,但氯漂的效果不如亚漂,目前次氯漂仅用于麻纤维的漂白,厂家也较少,次氯酸钠漂白过程中会产生有机化物AOX(可吸收有机卤化物,不包括氟化物,只指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严重污染环境,许多国家已限制使用,在我国氯漂也不再使用。

苏州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对碱敏感的新化学纤维的过乙酸漂白》报道采用双氧水/四乙酰乙二胺的溶液中生成过乙酸对大豆纤维、牛奶纤维、聚乳酸纤维漂白的方法,解决纤维的双氧水碱性漂白中存在的损伤问题,但成本较高。日本专利JP 63195333是对复合原料组成的蛋白质纤维或蛋白丙烯腈共聚物纤维和天然纤维素纤维,通过漂白用碱性溶液氧化漂白剂如一个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或其混合物在较低的温度防止损伤蛋白质纤维。过氧乙酸应用于纸浆的漂白,在合成纤维漂白上未见使用的报道,特别是用于新型聚酰胺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聚酰胺酯短纤维或其织物的漂白方法,采用过氧乙酸及部分稳定剂、活性剂等添加剂对聚酰胺酯纤维进行漂白,使漂白产品的白度可以满足后道加工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聚酰胺酯短纤维或其织物的漂白方法,以硫酸作催化剂,采用过氧化氢和乙酸或乙酸酐均匀混合后制备过氧乙酸,常温下静置24小时后加入漂白助剂,配成一定浓度和pH值的过氧乙酸水溶液,然后放入待漂白物进行氧化漂白,漂白后进行中和去酸、洗涤、酶洗、水洗、烘干,即得满足白度的聚酰胺酯短纤维或其织物。。

进一步地,所述漂白助剂为焦磷酸钠、TAED和精练剂中的一种或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中和去酸洗涤过程的洗涤剂为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棉/聚酰胺酯混纺织物漂白工作液中焦磷酸钠的浓度为0~10g/L。

进一步地,所述棉/聚酰胺酯混纺织物漂白工作液中TAED浓度为0~1.6g/L。

进一步地,所述棉/聚酰胺酯混纺织物漂白工作液中精练剂的浓度为0~10g/L。

进一步地,该方法应用于浸渍法漂白的具体参数如下:所述过氧乙酸水溶液浓度为10~100g/L,漂白助剂加入量为1~15g/L,漂白温度为80~110℃,漂白时间为0.5~1.5h,漂白溶液pH值为1~6。

进一步地,所述浸渍法漂白的漂白溶液浴比为1:4~1:30。

更进一步地,该方法应用于浸轧法漂白的具体参数如下:所述过氧乙酸水溶液浓度为10~120g/L,漂白助剂加入量为5~20g/L,漂白溶液pH值为1~6,汽蒸温度为100~120℃,时间10min~60min。

更进一步地,所述浸轧法漂白的轧余率为50~90% 。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突出特点和显著效果主要体现在:

(1)本发明采用过氧乙酸法进行聚酰胺酯纤维漂白,使漂白纤维的CIE白度大于70,纯纺织物的CIE白度大于60,可以满足白色或浅的敏感颜色织物加工要求。

(2)本发明采用过氧乙酸对聚酰胺酯纤维进行漂白减小了漂白过程对纤维强度的损伤。

(3)本发明漂白过程中不产生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气体,不会对常规的染整设备产生腐蚀,不对环境构成危害,且漂白成本与氯漂工艺相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原理是利用过氧乙酸的强氧化性,在助剂及一定温度作用下,遇有机物释放出新生态氧,从而对聚酰胺酯短纤维或者其织物起到氧化漂白的作用。具体如下:

该漂白方法以硫酸作催化剂,采用过氧化氢和乙酸或乙酸酐配置过氧乙酸,配制液在常温下静置24小时以上;以焦磷酸钠、活化剂TAED(四乙酰乙二胺,简称TAED,分子式C10H16O4N2)、精练剂等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漂白助剂,配制一定浓度和pH值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放入待漂白样品后,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氧化漂白,再对漂白样品进行碳酸钠中和去酸洗涤、酶洗、水洗、烘干,即得满足白度样品。

另外,上述漂白方法具体可应用为浸渍法漂白和浸轧法漂白。以下为本发明应用于浸渍法漂白和浸轧法漂白的详述:

(1)浸渍法漂白

具体参数如下:过氧乙酸浓度为10~100g/L,焦磷酸钠、TAED等漂白助剂加入量为1~15g/L,温度为80~110℃,时间0.5~1.5h,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调pH1~6,漂白溶液浴比为1:10~1:30。优选地,棉/聚酰胺酯混纺织物漂白工作液中精练剂的浓度为1~10g/L、TAED浓度为0~1.6g/L、精练剂的浓度为0~10g/L。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应用于浸渍法漂白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配置过氧乙酸:常温下将适量浓硫酸加入乙酸或乙酸酐中,再加入过氧化氢,充分混合均匀后静置24小时后可用,配制液在常温下静置24小时以上,配制好的过氧乙酸漂白液放置时间应不超过一周。

实施例1

在三角烧瓶中加入60mL软水,0.18g焦磷酸钠,0.10gTAED,配置好的过氧乙酸溶液5.2g,放入待漂白聚酰胺酯短纤维6g,在100℃振荡水浴锅中加热80分钟,取出纤维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纤维样品。漂白纤维CIE白度为71.5。

实施例2

在三角烧瓶中加入90mL软水,0.30g焦磷酸钠,0.22gTAED,配置好的过氧乙酸溶液7.2g,放入待漂白的聚酰胺酯短纤维6g,在100℃振荡水浴锅中加热90分钟,取出纤维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纤维样品。漂白纤维CIE白度为74.2。

实施例3

在三角烧瓶中加入120mL软水,0.60g焦磷酸钠,0.40gTAED,配置好的过氧乙酸溶液8g,放入待漂白的聚酰胺酯短纤维6g,在100℃振荡水浴锅中加热100分钟,取出纤维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纤维样品。漂白纤维CIE白度为72.9。

实施例4

在三角烧瓶中加入90mL软水,0.40g焦磷酸钠,0.2gTAED,配置好的过氧乙酸溶液10g,放入待漂白的聚酰胺酯织物6g,在100℃振荡水浴锅中加热100分钟,取出织物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织物样品。漂白织物CIE白度为60.3。

实施例5

在三角烧瓶中加入90mL软水,0.50g焦磷酸钠,精练剂0.10g,0.1gTAED,配置好的过氧乙酸溶液10g,放入待漂白的棉40/聚酰胺酯60混纺织物6g,在100℃振荡水浴锅中加热100分钟,取出织物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织物样品。漂白织物CIE白度为73.6。

(2)浸轧法漂白

具体参数如下:过氧乙酸水溶液浓度为10~120g/L,轧液率为50~90%,漂白助剂加入量为5~20g/L,漂白溶液pH值为1~6,汽蒸温度为100~120℃,时间10min~60min。优选地,棉/聚酰胺酯混纺织物漂白工作液中精练剂的浓度为1~10g/L、TAED浓度为0~1.6g/L、精练剂的浓度为0~10g/L。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应用于浸轧法漂白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配置过氧乙酸溶液:常温下将适量浓硫酸加入乙酸或乙酸酐中,再加入过氧化氢,充分混合均匀后静置24小时后可用,配制液在常温下静置24小时以上,配制好的过氧乙酸漂白液放置时间应不超过一周。

实施例1

在烧杯中加入50mL软水,加入焦磷酸钠0.25g,0.2gTAED,再加入配置好的过氧乙酸6g,搅拌均匀制成漂白工作液,将织物浸入工作液约30s,并使其全部浸透,取出,在轧车上挤轧,轧余率60%,然后放到102℃的蒸箱中汽蒸20min,取出织物,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酶洗、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织物样品。漂白织物CIE白度为61。

实施例2

在烧杯中加入50mL软水,加入焦磷酸钠0.4g,0.3gTAED,再加入配置好的过氧乙酸8g,搅拌均匀制成漂白工作液,将织物浸入工作液约30s,并使其全部浸透,取出,在轧车上挤轧,轧余率70%,然后放到102℃的蒸箱中汽蒸20min,取出织物,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酶洗、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织物样品。漂白织物CIE白度为62.5。

实施例3

在烧杯中加入50mL软水,加入焦磷酸钠0.25g、精炼剂0.4g,0.25gTAED,再加入制备好的过氧乙酸10g,搅拌均匀制成漂白工作液,将织物浸入工作液约30s,并使其全部浸透,取出,在轧车上挤轧,轧余率70%,然后放到102℃的蒸箱中汽蒸20min,取出织物,在碳酸钠溶液中中和洗涤去酸,酶洗、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即得漂白的织物样品。漂白织物CIE白度为6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