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缝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车缝设备。
背景技术:
在加工鞋舌等料件时,通常需要先对料件的一面进行车缝,之后翻转料件,车缝另一面。现有的车缝设备通常仅具有一个车缝工位,在该车缝工位上完成料件正面和反面的缝制。一个车缝工位的单位产出少,工作效率低。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自动车缝设备,该自动车缝设备的单位产出量较多,工作效率较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车缝设备,该自动车缝设备具有两台缝纫机,两台缝纫机同时作业,从而提高单位产出量,提高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车缝设备,包括:
驱动装置;
控制驱动装置启停的按钮;
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旋转的转盘;
位于所述转盘外的第一缝纫机和第二缝纫机,所述第一缝纫机和所述第二缝纫机的连线经过所述转盘的圆心,所述转盘上最靠近所述第一缝纫机的位置为第一车缝工位,最靠近所述第二缝纫机的位置为第二车缝工位;
控制装置;
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一换料机构,所述第一换料机构在接收到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一换料信号后,能够将所述第一缝纫机处的料件和所述第一车缝工位上的料件互换位置;
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换料机构,所述第二换料机构在接收到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二换料信号后,能够将所述第二缝纫机处的料件和所述第二车缝工位上的料件互换位置;
所述转盘还具有人工上料工位和人工翻料工位,所述人工上料工位和所述人工翻料工位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车缝工位和所述第二车缝工位的连线,沿着所述转盘的转动方向,依次为所述人工上料工位、所述第一车缝工位、所述人工翻料工位、所述第二车缝工位。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固定料件的料件夹具,所述转盘上设置有围绕所述转盘的圆心均匀布置的四个料件夹具安装孔,所述四个料件夹具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人工上料工位、所述第一车缝工位、所述人工翻料工位、所述第二车缝工位内;
所述第一缝纫机和所述第二缝纫机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料件夹具固定部和第二料件夹具固定部;所述第一换料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一缝纫机处的料件夹具和所述第一车缝工位处的料件夹具互换位置,所述第二换料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二缝纫机处的料件夹具和所述第二车缝工位处的料件夹具互换位置。
优选地,
所述第一缝纫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缝纫机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一加工完成信号;
所述第一车缝工位处设置有用于感应所述第一车缝工位是否有料件的第一料件感应器,所述第一料件感应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一有料件信号,所述第一换料信号包括所述第一加工完成信号和所述第一有料件信号;
所述第一换料机构包括:
第一无杆气缸,所述第一无杆气缸的移动块在所述第一车缝工位和所述第一缝纫机之间往复移动;
与所述第一无杆气缸的移动块连接的第一旋转气缸;
与所述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块连接的第一支撑板;
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直线型气缸和第二直线型气缸,所述第一直线型气缸和所述第二直线型气缸位于所述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块的两侧,所述第一直线型气缸和所述第二直线型气缸的活塞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所述第一吸盘和所述第二吸盘均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方,均用于吸附所述料件夹具。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线型气缸的活塞通过第一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一吸盘连接;所述第二直线型气缸的活塞通过第二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二吸盘连接。
优选地,
所述第二缝纫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缝纫机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二加工完成信号;
所述第二车缝工位处设置有用于感应所述第二车缝工位是否有料件的第二料件感应器,所述第二料件感应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二有料件信号,所述第二换料信号包括所述第二加工完成信号和所述第二有料件信号;
所述第二换料机构包括:
第二无杆气缸,所述第二无杆气缸的移动块在所述第二车缝工位和所述第二缝纫机之间往复移动;
与所述第二无杆气缸的移动块连接的第二旋转气缸;
与所述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块连接的第二支撑板;
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三直线型气缸和第四直线型气缸,所述第三直线型气缸和所述第四直线型气缸位于所述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块的两侧,所述第三直线型气缸和所述第四直线型气缸的活塞上分别连接有第三吸盘和第四吸盘,所述第三吸盘和所述第四吸盘均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方,且均用于吸附所述料件夹具。
优选地,所述第三直线型气缸的活塞通过第三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三吸盘连接;所述第四直线型气缸的活塞通过第四浮动接头与所述第四吸盘连接。
优选地,
还包括:
第三料件传感器,所述第三料件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料件夹具从所述第二车缝工位转到所述人工上料工位,所述第三料件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三有料件信号;
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一顶升气缸,所述第一顶升气缸位于所述人工上料工位的下方,在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三有料件信号后,控制所述第一顶升气缸将位于所述人工上料工位上的料件夹具顶起;
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三无杆气缸,所述第三无杆气缸的移动块能够作远离或靠近所述转盘的往复移动,所述第三无杆气缸的移动块上设置有第一钩具,所述料件夹具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钩具配合的钩孔。
优选地,
还包括:
第四料件传感器,所述第四料件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料件夹具从所述第一车缝工位转到所述人工翻料工位,所述第四料件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四有料件信号;
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顶升气缸,所述第二顶升气缸位于所述人工翻料工位的下方,在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四有料件信号后,控制所述第二顶升气缸将位于所述人工翻料工位上的料件夹具顶起;
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四无杆气缸,所述第四无杆气缸的移动块能够作远离或靠近所述转盘的往复移动,所述第四无杆气缸的移动块上设置有第二钩具,所述料件夹具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钩具配合的钩孔。
优选地,还包括围绕所述转盘设置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上开设有人工上料窗口,人工翻料窗口、第一车缝窗口以及第二车缝窗口。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分割器。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中的自动车缝设备具有人工上料工位、第一车缝工位、人工翻料工位以及第二车缝工位,第一车缝工位处的第一缝纫机和第二车缝工位处的第二缝纫机同时作业,这样就提高了单位产出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车缝设备的俯视图。
其中,1为第一缝纫机、11为第一无杆气缸、12为第一支撑板、13为第一直线型气缸、2为第二缝纫机、21为第二无杆气缸、23为第三直线型气缸、3为料件夹具、4为转盘、10为人工上料工位、20为第一车缝工位、30为人工翻料工位、40为第二车缝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车缝设备,该自动车缝设备具有两台缝纫机,两台缝纫机同时作业,从而提高单位产出量,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附图1。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自动车缝设备包括:驱动装置、按钮、转盘4、第一缝纫机1、第二缝纫机2、控制装置、第一换料机构以及第二换料机构。
驱动装置受控于按钮,按钮能够控制驱动装置的启停。转盘4由驱动装置驱动。第一缝纫机1和第二缝纫机2位于转盘4外,且第一缝纫机1和第二缝纫机2的连线经过转盘4的圆心。转盘4上最靠近第一缝纫机1的位置为第一车缝工位20,最靠近第二缝纫机2的位置为第二车缝工位40。转盘4上还具有人工上料工位10和人工翻料工位30。人工上料工位10和人工翻料工位30的连线垂直于第一车缝工位20和第二车缝工位40的连线。沿着转盘4的转动方向,依次为人工上料工位10、第一车缝工位20、人工翻料工位30、第二车缝工位40。
第一换料机构位于第一车缝工位20和第一缝纫机1之间,待第一缝纫机1上的料件加工完毕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换料机构将第一缝纫机1上加工完成的料件和第一车缝工位20上待加工的料件互换位置。第二换料机构位于第二车缝工位40和第二缝纫机2之间,待第二缝纫机2上的料件加工完毕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二换料机构将第二缝纫机2上加工完成的料件和第二车缝工位40上待加工的料件互换位置。人工上料工位10需要完成的作业是:将从第二车缝工位40上转过来的加工好的料件取下来,将新的、待加工的料件放到人工上料工位10上。人工翻料工位30需要完成的作业是:将从第一车缝工位20转过来的料件取出,人工翻转,之后将翻转后的料件再放入人工翻料工位30上。待人工取下加工完成的料件,并将新的料件放到人工取料工位上,将第一缝纫机1加工好的料件放到第一车缝工位20上,将翻转后的料件重新放到人工翻料工位30上,将第二缝纫机2加工好的料件放到第二车缝工位40上,之后人工按动按钮,转盘4转动45度,重复以上作业。料件经过了上料、第一次车缝、翻料、第二次车缝、取料的流水式工序。
本实施例中的自动车缝设备具有人工上料工位10、第一车缝工位20、人工翻料工位30以及第二车缝工位40,第一车缝工位20处的第一缝纫机1和第二车缝工位40处的第二缝纫机2同时作业,这样就提高了单位产出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料件夹具3。料件夹具3用于固定料件。转盘4上设置有四个料件夹具3安放孔,四个料件夹具3安放孔围绕转盘4的圆心均匀布置。四个料件夹具3安放孔分别位于人工上料工位10、第一车缝工位20、人工翻料工位30、第二车缝工位40内。第一缝纫机1和第二缝纫机2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料件夹具3固定部和第二料件夹具3固定部。上述中的第一换料机构能够将第一缝纫机1处的料件夹具3和第一车缝工位20处的料件夹具3互换位置。第二换料结构能够将第二缝纫机2处的料件夹具3和第二车缝工位40处的料件夹具3互换位置。本实施例中料件均是固定在料件夹具3中。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缝纫机1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待第一缝纫机1加工完成后,会向控制装置发送第一加工完成信号。第一车缝工位20处设置有用于感应第一车缝工位20是否有料件的第一料件感应器。第一料件感应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并向控制装置发送第一有料件信号。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换料信号即包括第一加工完成信号和第一有料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料机构包括:第一无杆气缸11、第一旋转气缸、第一支撑板12、第一直线型气缸13、第二直线型气缸、第一吸盘以及第二吸盘。第一无杆气缸11和第一旋转气缸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一旋转气缸连接在第一无杆气缸11的移动块上。第一支撑板12与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块连接。第一直线型气缸13和第二直线型气缸均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2上,并且第一直线型气缸13和第二直线型气缸分布于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块的两侧。第一吸盘连接于第一直线型气缸13的活塞上,第二吸盘连接于第二直线型气缸的活塞上,并且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均位于第一支撑板12的下方。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均用于吸附料件夹具3。待控制装置接收到第一料件传感器的第一有料件信号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直线型气缸13的活塞杆下伸,第一吸盘接触到第一车缝工位20上的料件夹具3,并将料件夹具3吸附起,之后,第一无杆气缸11的移动块带动第一旋转气缸、第一支撑板12、第一直线型气缸13、第二直线型气缸、第一吸盘、第二吸盘、以及来自第一车缝工位20处的料件夹具3移动到第一缝纫机1处,待控制装置接收到第一缝纫机1发送的第一加工完成信号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直线型气缸的活塞下伸,第二吸盘将位于第一缝纫机1处的料件夹具3吸附起。之后,第一旋转气缸转动180度,第一直线型气缸13和第二直线型气缸对调位置,即来自第一车缝工位20的料件夹具3和来自第一缝纫机1的料件夹具3对调位置,之后,第一直线型气缸13下放料件夹具3,将来自第一车缝工位20的料件夹具3放置在第一缝纫机1的第一料件夹具3固定部内,之后,第一无杆气缸11的移动块带动第一旋转气缸、第一支撑板12、第一直线型气缸13、第二直线型气缸、第一吸盘、第二吸盘以及第二吸盘上来自第一缝纫机1处的料件夹具3移动到第一车缝工位20处,之后第二直线型气缸控制第二吸盘解除对料件夹具3的吸附,将来自第一缝纫机1处的料件夹具3放置在第一车缝工位20对应的料件夹具3安放孔内。至此,完成了换料的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电磁铁吸附料件夹具3,本文对吸附料件夹具3的吸附装置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确保第一直线型气缸13和第二直线型气缸工作的稳定性,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增设了第一浮动接头和第二浮动接头,第一直线型气缸13的活塞通过第一浮动接头与第一吸盘连接,第二直线型气缸的活塞通过第二浮动接头与第二吸盘连接。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车缝工位40处的第二换料机构与第一换料机构的换料原理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缝纫机2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待第二缝纫机2加工完成后,会向控制装置发送第二加工完成信号。第二车缝工位40处设置有用于感应第二车缝工位40是否有料件的第二料件感应器。第二料件感应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并向控制装置发送第二有料件信号。所述第二换料信号即包括第二加工完成信号和第二有料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料机构包括:第二无杆气缸21、第二旋转气缸、第二支撑板、第三直线型气缸23、第四直线型气缸、第三吸盘以及第四吸盘。第二无杆气缸21和第旋转气缸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二旋转气缸连接在第二无杆气缸21的移动块上。第二支撑板与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块连接。第三直线型气缸23和第四直线型气缸均固定于第二支撑板上,并且第三直线型气缸23和第四直线型气缸分布于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块的两侧。第三吸盘连接于第三直线型气缸23的活塞上,第四吸盘连接于第四直线型气缸的活塞上,并且第三吸盘和第四吸盘均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下方。第三吸盘和第四吸盘均用于吸附料件夹具3。待控制装置接收到第二料件传感器的第二有料件信号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三直线型气缸23的活塞杆下伸,第三吸盘接触到第二车缝工位40上的料件夹具3,并将料件夹具3吸附起,之后,第二无杆气缸21的移动块带动第二旋转气缸、第二支撑板、第三直线型气缸23、第四直线型气缸、第三吸盘、第四吸盘、以及来自第二车缝工位40处的料件夹具3移动到第二缝纫机2处,待控制装置接收到第二缝纫机2发送的第二加工完成信号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三直线型气缸23的活塞下伸,第三吸盘将位于第二缝纫机2处的料件夹具3吸附起。之后,第二旋转气缸转动180度,第三直线型气缸23和第四直线型气缸对调位置,即来自第二车缝工位40的料件夹具3和来自第二缝纫机2的料件夹具3对调位置,之后,第三直线型气缸23下放料件夹具3,将来自第二车缝工位40的料件夹具3放置在第二缝纫机2的第二料件夹具3固定部内,之后,第二无杆气缸21的移动块带动第二旋转气缸、第二支撑板、第三直线型气缸23、第四直线型气缸、第三吸盘、第四吸盘以及第四吸盘上来自第二缝纫机2处的料件夹具3移动到第二车缝工位40处,之后第四直线型气缸控制第四吸盘解除对料件夹具3的吸附,将来自第二缝纫机2处的料件夹具3放置在第二车缝工位40对应的料件夹具3安放孔内。至此,完成了换料的过程。
为了确保第三直线型气缸23和第四直线型气缸工作的稳定性,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增设了第三浮动接头和第四浮动接头,第三直线型气缸23的活塞通过第三浮动接头与第三吸盘连接,第四直线型气缸的活塞通过第四浮动接头与第四吸盘连接。
在人工上料工位10,需要专门的设备将加工好的料件运送到人工可触及的范围,从而方便工人将加工好的料件取下。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增设了第三料件传感器、第一顶升气缸、第三无杆气缸。
第三料件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料件夹具3从第二车缝工位40转到人工上料工位10上。第三料件传感器与控制装置连接,并向控制装置发送第三有料件信号。第一顶升气缸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一顶升气缸位于人工上料工位10的下方。第三无杆气缸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三无杆气缸位于转盘4旁,第三无杆气缸的移动块能够作远离或靠近转盘4的往复移动。第三无杆气缸的移动块上设置有钩具,料件夹具3上设置有与钩具配合的钩孔。
在控制装置接收到第三有料件信号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顶升气缸的活塞杆上伸,将位于人工上料工位10上的料件夹具3从对应的料件夹具3安放孔内顶起,被顶起后的料件夹具3的钩孔刚好和移动块上的钩具配合,第三无杆气缸的移动块通过钩具带动料件夹具3移动,一直移动到工人可触及的位置。之后,工人将加工好的料件取下,使待加工的料件的料件夹具3的钩孔与移动块的钩具配合好,之后移动块带动待加工的料件移动到顶升气缸的活塞上,顶升气缸的活塞收缩,待加工的料件随之下落到料件安放孔内。当然,还可以设置料件夹具3的专用轨道,在移动块带动料件夹具3移动时,料件夹具3能够沿着专用轨道移动,这样就提高了料件夹具3移动的平稳性。
同样道理,在人工翻料工位30,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将加工好的料件运送到人工可触及的范围,从而方便工人翻转料件。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增设了第四料件传感器、第二顶升气缸、第四无杆气缸。
第四料件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料件夹具3从第二车缝工位40转到人工上料工位10上。第四料件传感器与控制装置连接,并向控制装置发送第四有料件信号。第二顶升气缸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二顶升气缸位于人工上料工位10的下方。第四无杆气缸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四无杆气缸位于转盘4旁,第四无杆气缸的移动块能够作远离或靠近转盘4的往复移动。第四无杆气缸的移动块上设置有钩具,料件夹具3上设置有与钩具配合的钩孔。
在控制装置接收到第四有料件信号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顶升气缸的活塞杆上伸,将位于人工翻料工位30上的料件夹具3从对应的料件夹具3安放孔内顶起,被顶起后的料件夹具3的钩孔刚好和移动块上的钩具配合,第四无杆气缸的移动块通过钩具带动料件夹具3移动,一直移动到工人可触及的位置。之后,工人翻转料件,之后重新使料件夹具3的钩孔与移动块的钩具配合好,之后移动块带动翻转后的料件移动到顶升气缸的活塞上,顶升气缸的活塞收缩,料件夹具3随之下落到对应的料件安放孔内。
为了提高自动车缝设备的安全性能,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增设了防护网,该防护网围绕转盘4设置。另外,防护网上开设了人工上料窗口,供加工好的料件运出,待加工的料件进入;人工翻料窗口,供待翻转的料件运出,翻转后的料件进入;第一车缝窗口,供待加工的料件移入第一缝纫机1,加工好的料件从第一缝纫机1移入到第一车缝工位20;第二车缝窗口,供待加工的料件移入第二缝纫机2处,加工好的料件从第二缝纫机2处移入到第二车缝工位40处。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中的驱动装置优选为分割器,分割器同向、间隙性转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