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簇绒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2145阅读:9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簇绒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簇绒机械,具体涉及一种簇绒针。



背景技术:

簇绒地毯是在基布上用簇绒机械栽绒,形成圈绒或割绒毯面的机制地毯,产品幅宽可达数米,主要用作走道、室内的地面铺设材料。

生产簇绒地毯的簇绒机中,簇绒机构主要包括针机构(即簇绒头)和勾刀机构(即圈/割绒装置)两部分,由基布放卷装置送出的基布经过针机构与勾刀机构之间时,由针机构与勾刀机构配合,在基布上对应的部位进行栽绒。

簇绒针是针机构的关键部件,在栽绒过程中簇绒针的针尖首先刺入基布,并且簇绒针继续运动而拉动纱线穿过基布;在基布的另一侧,在簇绒针通过基布缩回的同时由勾刀机构起出纱线。

现有的簇绒针一般包括针尖、针体和针尾部,针尖、针体和针尾部依次一体连接,针体上设有纱线保护凹槽,针尖处设有针孔(针孔供纱线穿过),纱线保护凹槽沿针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纱线保护凹槽的前端与针孔连通。设置纱线保护凹槽目的是在簇绒针刺入基布的过程中保护纱线,但纱线并没有被纱线保护凹槽包围住,因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针尖穿过基布至一定深度之后(即针孔穿过基布后),簇绒针上的纱线容易与周边已栽绒纱线缠绕在一起,严重时在簇绒针回缩时会将已栽绒纱线拉回基布背面(即针机构对应的一面),造成簇绒产品出现表面不平坦、图案瑕疵等缺陷。此外,在针尖穿过基布至一定深度之后(即针孔穿过基布后),纱线易被夹紧在针体与基布之间,以致送纱不够顺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簇绒针,这种簇绒针在刺入基布的过程中能够围护纱线,使送纱更加顺畅,并且有效防止簇绒针上的纱线与周边已栽绒纱线发生缠绕,确保簇绒产品(如簇绒地毯)的质量。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簇绒针,包括针尖、针体和针尾部,针尖、针体和针尾部自前至后依次一体连接,其特征是:所述针体具有护纱管段,护纱管段前端与针尖后端一体连接,护纱管段中设有供纱线自后至前通过的纱线通道。

优选方案中,上述针体还具有纱线导入段,纱线导入段后端与针尾部一体连接,纱线导入段前端与护纱管段后端一体连接(也就是说针体由一体连接的护纱管段和纱线导入段组成),纱线导入段上设有沿杆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纱线导入凹槽,纱线导入凹槽前端与纱线通道后端连通。纱线导入凹槽后端可延伸至针尾部上。纱线导入凹槽的作用是引导纱线从纱线通道后端进入纱线通道,同时对纱线起到保护作用,送纱时,纱线先从纱线导入凹槽后端进入纱线导入凹槽,在纱线导入凹槽中自后至前移动后,从纱线通道后端进入纱线通道。

优选方案中,上述护纱管段的侧壁前部上设有穿线孔,穿线孔与纱线通道连通。穿线孔的作用类似于传统簇绒针针尖上的针孔,纱线从纱线通道后端进入纱线通道后,从穿线孔穿出至护纱管段外侧(勾刀机构在护纱管段外侧起出纱线)。为了便于将纱线穿过穿线孔,更优选方案中,上述护纱管段的侧壁前端设有一开口,该开口与穿线孔连通,这样,在穿纱线的过程中,先使纱线的线头从纱线通道后端进入纱线通道,将纱线的线头从纱线通道前端拉出后,使纱线经上述开口移动至穿线孔中,即可使纱线线头穿出至护纱管段外侧。

更优选方案中,上述纱线通道后端开口设于针体一侧,纱线导入凹槽设于针体上与纱线通道后端开口所在侧相同的一侧;纱线通道前端开口设于针体上与纱线通道后端开口所在侧相对的一侧,穿线孔设于针体上与纱线通道前端开口所在侧相同的一侧。

优选方案中,上述护纱管段的外壁具有勾刀引入斜面,勾刀引入斜面便于勾刀进入到从穿线孔穿出的纱线与针体之间,以便勾刀机构顺利起出纱线。更优选上述勾刀引入斜面是沿针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斜面,勾刀引入斜面前端靠近穿线孔。

优选方案中,上述针体的外壁在穿线孔与针尾部之间具有一下凹部,这样可确保从穿线孔穿出的纱线与针体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以便勾刀机构顺利起出纱线。

本实用新型的簇绒针进行栽绒时,在针尖穿过基布后,护纱管段嵌在基布中,围护住纱线通道中的纱线,纱线通道中的纱线不会接触到基布及周边已栽绒纱线,这样,在勾刀机构起出纱线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基布及周边已栽绒纱线的影响,从而使送纱更加顺畅,并且有效防止簇绒针上的纱线与周边已栽绒纱线发生缠绕,确保簇绒产品(如簇绒地毯)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2的C-C剖视图;

图6是图2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这种簇绒针包括针尖1、针体2和针尾部3,针尖1、针体2和针尾部3自前至后依次一体连接;针体2具有护纱管段21和纱线导入段22(也就是说针体2由护纱管段21和纱线导入段22组成),护纱管段21前端与针尖1后端一体连接,护纱管段21中设有供纱线自后至前通过的纱线通道23,纱线导入段22后端与针尾部3一体连接,纱线导入段22前端与护纱管段21后端一体连接,纱线导入段22上设有沿杆体2长度方向延伸的纱线导入凹槽24,纱线导入凹槽24前端与纱线通道23后端连通。参考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纱线导入凹槽24后端延伸至针尾部3上。

参考图3和图6,本实施例中,护纱管段21的侧壁前部上设有穿线孔4,穿线孔4与纱线通道23连通;护纱管段21的侧壁前端设有开口5,该开口5与穿线孔4连通。参考图3,纱线通道后端开口231设于针体2一侧,纱线导入凹槽24设于针体2上与纱线通道后端开口231所在侧相同的一侧;纱线通道前端开口232设于针体2上与纱线通道后端开口231所在侧相对的一侧,穿线孔4设于针体2上与纱线通道前端开口232所在侧相同的一侧。

参考图2和图5,护纱管段21的外壁具有勾刀引入斜面25,勾刀引入斜面25是沿针体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斜面,勾刀引入斜面25前端靠近穿线孔4,勾刀引入斜面25便于勾刀进入到从穿线孔4穿出的纱线与针体2之间,以便勾刀机构顺利起出纱线。参考图3和图5,针体2的外壁在穿线孔4与针尾部3之间具有一下凹部26,通过设置下凹部26,使得从穿线孔4穿出的纱线与针体2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以便勾刀机构顺利起出纱线。

本簇绒针穿纱线时,纱线先从纱线导入凹槽24后端进入纱线导入凹槽24(纱线导入凹槽24的作用是引导纱线从纱线通道23后端进入纱线通道23,同时对纱线起到保护作用),在纱线导入凹槽24中自后至前移动后,从纱线通道23后端进入纱线通道23;然后纱线从穿线孔4穿出至护纱管段21外侧(在穿纱线的过程中,将纱线的线头从纱线通道23前端拉出后,使纱线经开口5移动至穿线孔4中,即可使纱线线头穿出至护纱管段21外侧)。

本簇绒针进行栽绒时,在针尖1穿过基布后至一定深度(即穿线孔4穿过基布后),此时护纱管段21嵌在基布中,围护住纱线通道23中的纱线;勾刀自勾刀引入斜面25进入到从穿线孔4穿出的纱线与针体2之间,在簇绒针通过基布缩回的同时起出纱线(纱线经纱线导入凹槽24、纱线通道23进行输送),这样,簇绒针与勾刀机构配合,实现在基布上栽绒。由于护纱管段21嵌在基布中,围护住纱线通道23中的纱线,纱线通道23中的纱线不会接触到基布及周边已栽绒纱线,因而在勾刀机构起出纱线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基布及周边已栽绒纱线的影响,送纱顺畅,并且能够防止簇绒针上的纱线与周边已栽绒纱线发生缠绕,避免在簇绒针回缩时将已栽绒纱线拉回基布背面(即针机构对应的一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