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缝制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缝纫双层布料的过程中,如果缝纫的布料有褶皱或者凸起,就会造成布料进给时遇到过坎处会卡顿,进而造成缝纫线迹的不美观。现有对边机构没有充分考虑该方面的影响,对布料进给时的卡顿处理效果不好。
我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公告号CN101864644B),其包括有进给齿、进给脚、下侧滚轮、下侧驱动单元、上侧滚轮、上侧驱动单元、分离板、上侧传感器、下侧传感器、控制单元、下侧螺线管、上侧螺线管、下侧连结机构、上侧连结机构;其中,所述下侧连结机构具有:
下侧基座,其将所述下侧驱动单元固定;
下侧旋转轴,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基座上的一端;
下侧驱动杆,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以及
下侧传递杆,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驱动杆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以及可以与所述下侧螺线管的柱塞抵接的另一端,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向所述下侧螺线管及上侧螺线管通电的电流量。
上述上下进给缝纫机虽然解决了对上、下侧滚轮压力的调节,以避免在布料有褶皱或者凸起时遇到过坎处会卡顿的情况。但是其下侧滚轮的调节方式是由下侧螺线管的柱塞驱动下侧驱动杆,下侧驱动杆通过下侧旋转轴进而带动下侧基座产生旋转动作,最终实现调节下侧滚轮压力的目的。存在着:结构复杂、传递环节复杂、转动惯量大,传动效率底、对边效率低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对边装置及缝纫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传动效率、减少转动惯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边装置,包括进给齿、进给脚、下侧滚轮、下侧驱动单元、上侧滚轮、上侧驱动单元、分离板、上侧传感器、下侧传感器、下侧连结机构、上侧连结机构、控制单元,所述下侧连结机构包括有:
下侧基座:用于固定下侧驱动单元;
下侧动力源:用于驱动下侧基座转动;
所述下侧基座通过下侧传动机构与下侧滚轮连结,由下侧动力源驱动下侧基座转动进而将下侧滚轮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上。
在上述的一种对边装置中,所述下侧传动机构包括有摇臂及设置在摇臂上的同步带传动装置。
在上述的一种对边装置中,所述下侧动力源为下侧螺线管,在下侧基座上连接有下侧驱动杆,下侧驱动杆的另一端与下侧螺线管的柱塞抵接,通过下侧螺线管通电电流量的变化控制下侧螺线管的柱塞的移动量进而将下侧滚轮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上。
在上述的一种对边装置中,所述下侧基座的上端还与下侧旋转轴的一端连接,下侧旋转轴的另一端悬空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对边装置中,所述下侧驱动杆呈L形,其中一端连接在下侧基座的外侧面上。
在上述的一种对边装置中,所述下侧动力源为电机,电机与下侧旋转轴的一端连接,下侧旋转轴的另一端设置在下侧基座上,由电机通过带动下侧旋转轴转动进而带动下侧基座转动将下侧滚轮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对边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优化了下侧连结机构的结构,结构更加紧凑、轻盈,使得转动惯量小,提高控制分辨率及控制灵敏度,有利于精确快速地控制下侧滚轮的压力,提高了对边效率及质量,提高了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落针附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给齿;2、下侧被缝制物;3、进给脚;4、上侧被缝制物;5、下侧滚轮;6、下侧驱动单元;7、上侧滚轮;8、上侧驱动单元;9、分离板;10、上侧传感器;11、下侧传感器;12、下侧基座;13、摇臂;14、下侧螺线管;15、下侧驱动杆;16、下侧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一种对边装置,包括:
进给齿1:其从下方与载置在针板上的下侧被缝制物2接触,进行进给动作。
进给脚3:其从上方与重叠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3上的上侧被缝制物4接触,进行进给动作。
下侧滚轮5:其与所述进给齿相1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下方与所述下侧被缝制物2接触,使所述下侧被缝制物2向与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
下侧驱动单元6:其使所述下侧滚轮5旋转。
上侧滚轮7:其与所述进给齿1相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上方与所述上侧被缝制物4接触,并使所述上侧被缝制物4向与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
上侧驱动单元8:其使所述上侧滚轮7旋转。
分离板9:其配置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2和上侧被缝制物4之间,各个被缝制物分别被夹在该分离板9与所述上侧滚轮7以及该分离板9与所述下侧滚轮5之间。
上侧传感器10与下侧传感器11:其检测上侧被缝制物4、下侧被缝制物2是否位于规定位置;
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传感器10、11的检测结果,控制各驱动单元6、8的动作,以决定各滚轮5、7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
下侧连结机构: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所述下侧滚轮5,并且与所述下侧动力源连结,由下侧动动力源使所述下侧滚轮5沿对下侧被缝制物2的按压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下侧连结机构包括有:
下侧基座12:用于固定下侧驱动单元6。
下侧动力源:用于驱动下侧基座12转动。
所述下侧基座12通过下侧传动机构与下侧滚轮5连结,由下侧动力源驱动下侧基座12转动进而将下侧滚轮5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2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下侧传动机构包括有摇臂13及设置在摇臂13上的同步带传动装置。当然,也可以是链条传动机构。
具体地,所述下侧动力源为下侧螺线管14,在下侧基座12上连接有下侧驱动杆15,通过螺钉固定。下侧驱动杆15的另一端与下侧螺线管14的柱塞抵接,通过由控制单元控制下侧螺线管14通电电流量的变化控制下侧螺线管14的柱塞的移动量进而将下侧滚轮5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2上及调节下侧滚轮5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2上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下侧基座12的上端还与下侧旋转轴16的一端连接,下侧旋转轴16的另一端悬空设置。下侧旋转轴16与下侧基座2一起转动,起到旋转支点的作用,减少传递环节,提高传动效率。
更具体地,所述下侧驱动杆15呈L形,其中一端连接在下侧基座12的外侧面上。
另外,本实施例的下侧螺线管14也可以用电磁阀来替代。
作为另一实施例,所述下侧动力源为电机,电机与下侧旋转轴16的一端连接,下侧旋转轴16的另一端设置在下侧基座12上,由电机通过带动下侧旋转轴16转动进而带动下侧基座12转动将下侧滚轮5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2上。本实施例通过由控制单元调节电机的转动角度来调节下侧滚轮5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2的压力。
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包括上所述的一种对边装置。
本实用新型由下侧螺线管14直接驱动下侧基座12的驱动方式,省去了下侧旋转轴16的驱动环节。另一方案,由电机直接驱动下侧旋转轴16的驱动方式,省去了下侧驱动杆15的驱动环节。本实用新型的机构更加紧凑、轻盈,使得转动惯量小,在下侧螺线管14驱动下侧驱动杆15或下侧电机驱动下侧旋转轴16的控制中,可以提高控制分辨率及控制灵敏度,有利于精确快速地控制下侧滚轮的压力,提高对边效率及质量。另外,在由下侧螺线管14作为下侧动力源的时候,下侧旋转轴16仅仅作为旋转支点使用,传递环节减少,提高了传动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