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缝纫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缝纫机,特别是一种缝纫机的压脚。
背景技术:
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设备,它能够缝制棉、麻、丝、毛、人造纤维等织物和皮革、塑料、纸张等制品,缝出的线迹整齐美观、平整牢固,缝纫速度快、使用简便。压脚是缝纫机上的重要部件,它通过在缝料表面上施加压力保证缝料的平整,从而保证缝制的效果和效率。缝纫时,上层布料和下层布料放置在压脚和牙齿之间,牙齿带动直接与下层布料接触,牙齿带动下层布料和上层布料进给移动时,由于上层布料受到压脚的摩擦力,使得下层布料的前进速度大于上层布料的前进速度,最终使得缝制过程中,上层布料和下层布料发生错位现象,影响了缝纫效果,错层的产生会影响服装的美观以及工艺。在中高档服装中允许错层的长度范围标准是:70cm长的两块布料在缝纫完后多出的上层布料长度必须在2cm以内,但市场上大部分的普通缝纫机都无法满足这一标准要求。
我国专利(公告号:cn204875088u;公告日:2015-12-16)公开了一种缝纫机的压脚结构,包括压脚本体,压脚本体呈平板状,压脚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连接可自由转动的压脚滚轮,压脚滚轮的转轴垂直于压脚本体的运动方向,压脚滚轮的底部与压脚本体的底部齐平。前方的可自由转动的压脚滚轮对皮革进行预先接触,对皮革进行下压作用,克服了皮革的回复弹性力,从而保证了压脚本体对皮革的压紧作用,不需对皮革预先砸平,提高了皮革缝合效率;压脚滚轮可自由转动,不会与皮革之间产生摩擦力。
上述专利文献中只是在压脚本体前端的第一连接结构上设置压脚滚轮,来减小摩擦力,这种滚轮结构不便于运用在压脚本体的底部,传统的压脚本体与布料的摩擦力较大,导致上下两层布料缝制时易产生位移差较大,影响缝纫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压脚,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小压脚与布料之间的摩擦力以降低缝纫布料之间的错位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缝纫机的压脚,包括压脚板,所述压脚板的底部具有压料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脚板的压料面上具有减小压料面与待缝纫布料之间摩擦系数的布料接触结构。
其原理如下:缝纫机在缝纫两块布料时,上层布料和下层布料处于压脚和送料牙之间,压脚的压脚板直接压在上层布料上;下层布料直接与送料牙的牙齿接触,缝纫机的送料牙送料时,通过牙齿给下层布料一个向里的力f1(即沿着布料前进的方向),f1的作用是让下层布料向前进给,同时由于上层布料和下层布料接触,上层布料会给下层布料产生一个向外的摩擦力f1,f1的作用会让下层布料往外运动,但因为f1>f1,所以下层布料会向前运动,实现下层布料的进给运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层布料会给上层布料产生一个向里的摩擦力f2,且f1=f2,f2的作用会让上层布料也向前进给,同时压脚板和上层布料之间产生向外的摩擦力f2,由于f2>f2,所以上层布料会随着下层布料向前运动。传统的压脚中由于f1-f1>f2-f2,导致下层布料前进的力比上层布料前进的力大很多,这样会使下层布料的前进速度大于上层布料的前进速度,最终使得缝制过程中,上下层布料发生错位现象,影响了缝纫效果。本技术方案在压脚板的压料面上设有减小压料面与待缝纫布料之间摩擦系数的布料接触结构,以减小压脚板压料面与布料之间相接触时的摩擦力;由于上述f1是电机带动送料牙动作产生的,电机的功率和布料之间的摩擦系数通常是不变的,因此f1、f1以及f2的大小也是固定不变的;减小压脚板的压料面对上层布料产生的摩擦力f2后,可以有效降低“两块布料缝合时产生错位”的现象。
在上述的缝纫机的压脚中,所述布料接触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压料面上的若干凹槽,所述凹槽由陶瓷丸或高速钢球通过高速喷射到所述压料面撞击形成。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陶瓷丸或高速钢球高速喷射撞击压料面形成凹槽,使得压脚板下表面光洁度得到极大提升,减小压脚板压料面与布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压脚板的压料面对上层布料产生的摩擦力f2后,可以有效降低“两块布料缝合时产生错位”的现象。同时通过设置上述凹槽结构也极大地增强压脚板抗磨损能力和硬度,其硬度可以达到hv600-hv1000。
在上述的缝纫机的压脚中,所述凹槽由直径为0.1mm~0.3mm的陶瓷丸高速喷射到压脚板的压料面上形成且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25μm~4.5μm。用陶瓷丸作为微粒喷射零件不仅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表面光洁度,而且还可以形成具有润滑效果的表面,最适合滑动表面的处理。当陶瓷丸直径小于0.1mm时,加工工艺达到了极高的加工精度,成本太高。当陶瓷丸直径大于0.3mm时,撞击形成的凹槽尺寸会过大,牙齿把布料顶入凹槽结构中,使布料起皱,反而会增大布料和压脚底面的摩擦力;因此将陶瓷丸的直径选取范围定在0.1mm~0.3mm之间;同理将凹槽的深度选为1.25μm~4.5μm。
在上述的缝纫机的压脚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2.0μm、3.0μm或3.5μm。这一数据尺寸能够达到较佳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的缝纫机的压脚中,所述凹槽均匀间隔分布,相邻的凹槽之间形成凸起部。凸起部对布料起到压料效果。
在上述的缝纫机的压脚中,所述压脚板包括弧形的导向部和平直的压料部,所述压料面占据整个所述压料部的底面;所述压料面和压料部的底面圆滑衔接,所述凹槽遍布在所述压料面上。保证压料可靠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压脚板对布料进给产生的摩擦力。
在上述的缝纫机的压脚中,作为另一种方案,所述布料接触结构为所述压料面上设置的电离层,所述电离层由pvd技术形成。pvd技术即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hysicalvapordeposition,在真空条件下,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的电弧放电技术,利用气体放电使靶材蒸发并使被蒸发物质与气体都产生电离,利用电场的加速作用,使被蒸发物质及其反应产物沉积在工件表面,达到提高零件表面光洁度,减小摩擦系数的目的,通过上述电离层减小压脚板压料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减小压脚板对上层布料产生的摩擦力。
在上述的缝纫机的压脚中,作为第三种方案,所述布料接触结构为所述压料面上设置的一层铁氟龙水分散液涂层。因为铁氟龙(聚四氟乙烯)本身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自润滑以及很低的摩擦系数的特点,其能够使压脚板的压料面摩擦系数得到有效降底,从而减小压脚板对上层布料产生的摩擦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中通过在压脚板的压料面上设置减小压料面与待缝纫布料之间摩擦系数的布料接触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压脚板下表面的表面光洁度,降低了压料面和上层布料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而使得压脚板与布料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使得上下两层布料的送布速度尽可能的一致,有效解决“两块布料缝纫时产生错位”的问题。
2、本发明中通过陶瓷丸或高速钢球高速喷射撞击压料面形成凹槽后极大地增强了压脚板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大大提高了压脚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压脚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压脚中压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实施例一中本压脚中压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实施例一中本压脚中压脚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脚板;11、压料部;11a、压料面;11b、凹槽;11c、凸起部;12、导向部;2、送料牙;21、牙齿;3、上层布料;4、下层布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压脚包括压脚支架、压脚护板、弹簧片、压脚爪、辅助压脚、压脚板1、板簧等部件,本实施例中主要是对压脚板1进行改进,其它部件与现有技术相同,整体连接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压脚板1的底部具有压料面11a,压脚板1的压料面11a上具有减小压料面11a与待缝纫布料之间摩擦系数的布料接触结构;具体来说,压脚板1的压料面11a上具有若干凹槽11b,凹槽11b由陶瓷丸或高速钢球通过高速喷射到压料面11a撞击形成。
其原理是:如图1所示,缝纫机在缝纫两块布料时,上层布料3和下层布料4处于压脚和送料牙2之间,压脚的压脚板1直接压在上层布料3上;下层布料4直接与送料牙2的牙齿21接触,缝纫机的送料牙2送料时,通过牙齿21给下层布料4一个向里的力f1(即沿着布料前进的方向),f1的作用是让下层布料4向前进给,同时由于上层布料3和下层布料4接触,上层布料3会给下层布料4产生一个向外的摩擦力f1,f1的作用会让下层布料4往外运动,但因为f1>f1,所以下层布料4会向前运动,实现下层布料4的进给运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层布料4会给上层布料3产生一个向里的摩擦力f2,且f1=f2,f2的作用会让上层布料3也向前进给,同时压脚板1和上层布料3之间产生向外的摩擦力f2,由于f2>f2,所以上层布料3会随着下层布料4向前运动。传统的压脚中由于f1-f1>f2-f2,导致下层布料4前进的力比上层布料3前进的力大很多,这样会使下层布料4的前进速度大于上层布料3的前进速度,最终使得缝制过程中,上下层布料4发生错位现象,影响了缝纫效果。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陶瓷丸或高速钢球高速喷射撞击压料面11a形成凹槽11b,使得压脚板1下表面光洁度得到极大提升,减小压脚板1压料面11a与布料之间的摩擦系数;由于上述f1是电机带动送料牙2动作产生的,电机的功率和布料之间的摩擦系数通常是不变的,因此f1、f1以及f2的大小也是固定不变的;减小压脚板1的压料面11a对上层布料3产生的摩擦力f2后,可以有效降低“两块布料缝合时产生错位”的现象。同时通过设置上述凹槽11b结构也极大地增强压脚板1抗磨损能力和硬度,其硬度可以达到hv600-hv1000。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凹槽11b由直径为0.1mm~0.3mm的陶瓷丸高速喷射到压脚板1的压料面11a上形成且凹槽11b的深度为1.25μm~4.5μm。本实施例中凹槽11b的深度优选为2.0μm、3.0μm或3.5μm。用陶瓷丸作为微粒喷射零件不仅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表面光洁度,而且还可以形成具有润滑效果的表面,最适合滑动表面的处理。当陶瓷丸直径小于0.1mm时,加工工艺达到了极高的加工精度,成本太高。当陶瓷丸直径大于0.3mm时,撞击形成的凹槽11b尺寸会过大,牙齿21把布料顶入凹槽11b结构中,使布料起皱,反而会增大布料和压脚底面的摩擦力;因此将陶瓷丸的直径选取范围定在0.1mm~0.3mm之间;同理将凹槽11b的深度选为1.25μm~4.5μm。
如图2至图4所示,压脚板1包括弧形的导向部12和平直的压料部11,压料面11a占据整个压料部11的底面;压料面11a和压料部11的底面圆滑衔接,凹槽11b遍布在压料面11a上;凹槽11b均匀间隔分布,相邻的凹槽11b之间形成凸起部11c;凸起部11c对布料起到压料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在压料面11a上设有电离层,电离层由pvd技术形成。pvd技术即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hysicalvapordeposition,在真空条件下,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的电弧放电技术,利用气体放电使靶材蒸发并使被蒸发物质与气体都产生电离,利用电场的加速作用,使被蒸发物质及其反应产物沉积在工件表面,达到提高零件表面光洁度,减小摩擦系数的目的,通过上述电离层减小压脚板1压料面11a的摩擦系数,从而减小压脚板1对上层布料3产生的摩擦力。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在压料面11a上设有一层铁氟龙水分散液涂层。因为铁氟龙(聚四氟乙烯)本身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自润滑以及很低的摩擦系数的特点,使压脚板1的压料面11a摩擦系数得到有效降底;从而减小压脚板1对上层布料3产生的摩擦力。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压脚板;11、压料部;11a、压料面;11b、凹槽;11c、凸起部;12、导向部;2、送料牙;21、牙齿;3、上层布料;4、下层布料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