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物处理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干衣机在烘干较多的衣物或者大件衣物时,衣物容易发生缠绕,这样不仅容易使衣物产生褶邹,而且高温干燥的空气从缠绕的衣物表面经过,难以进入衣物的内部,从而导致衣物干燥速率缓慢。另外,由于缠绕在内部的衣物不容易烘干,从而容易出现烘干结束时内部衣物仍然潮湿的情况,降低了衣物的烘干均匀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能够减少衣物缠绕,从而提高衣物干燥速率,保证衣物干燥均匀。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方法,用于衣物处理装置,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容纳衣物的内筒及与所述内筒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内筒中的衣物是否满足干燥条件;
在判断结果为否时,检测出风通道内的温度;
判断所述温度是否满足温度预设条件;
在所述温度满足所述温度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进入解缠绕状态。
优选地,
所述内筒包括筒后壁、筒侧壁及筋条,所述筒侧壁与所述筒后壁连接并围成容纳腔,所述筒后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所述筋条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安装在所述筒侧壁上,所述筋条设置有中空通道,且所述筋条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喷气孔,所述喷气孔连通所述中空通道及所述容纳腔;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筒的外部,且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第一进风道及第二进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道与各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进风道与所述中空通道连通;
其中,
所述控制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进入解缠绕状态,具体为:
控制所述第一进风道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进风道打开。
优选地,在所述温度不满足所述温度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进入干燥状态。
优选地,所述控制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进入干燥状态,具体为:
控制所述第一进风道打开,且控制所述第二进风道关闭。
优选地,所述干燥条件为所述衣物的含水率等于预设含水率。
优选地,所述检测出风通道内的温度,具体为:检测所述出风通道内的温度,得到温度变化率;
所述温度预设条件为所述温度变化率大于预设温度变化率。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使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方法,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内筒,所述内筒包括筒后壁、筒侧壁及筋条,所述筒侧壁与所述筒后壁连接并围成容纳腔,所述筋条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安装在所述筒侧壁上,所述筋条设置有中空通道,且所述筋条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喷气孔,所述喷气孔连通所述中空通道及所述容纳腔,所述筒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风口;
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内,用于检测所述出风通道内的温度;
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筒的外部,且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第二进风道及挡板,所述第二进风道与所述中空通道连通,所述挡板能够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二进风道打开或关闭。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筒后壁上的内筒轴及连接筋,
所述内筒轴能够带动所述内筒转动,且所述内筒轴设有第一送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二进风道连通;
所述连接筋设有第二送风道,所述第二送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送风道的出口及所述中空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中空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送风道的流通面积。
优选地,所述筒后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
所述进风通道还包括第一进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道与各所述通孔连通;
所述挡板具有转动行程,所述挡板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
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置处,所述第一进风道打开,且所述第二进风道关闭;
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置处,所述第一进风道关闭,且所述第二进风道打开。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出风通道内的温度,以判断内筒中的衣物是否发生缠绕,在内筒中的衣物发生缠绕时,通过挡板控制第二进风道打开,以使空气通过筋条上的喷气孔进入到容纳腔内并作用到衣物上,由于本申请中的筋条上仅设置有一个喷气孔,这样设计可以使得进入到中空通道内的空气能够集中从该喷气孔喷出,从而增大作用在衣物上的作用力,缓解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透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衣物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内筒;
10-筒后壁;
100-通孔;
11-筒侧壁;
12-筋条;
120-喷气孔;
13-容纳腔;
14-内筒轴;
140-入口;
141-出口;
15-连接筋;
2-进风通道;
20-第一进风道;
21-第二进风道;
22-主风道;
23-挡板;
3-加热装置;
4-风机;
5-箱体后面板;
50-通风口;
6-出风通道;
7-温度传感器;
8-冷凝器。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内筒1,出风通道6、温度传感器7及进风通道2,该进风通道2能够向内筒1中送风,以对内筒1中的衣物进行干燥及解缠绕处理。
具体地,内筒1包括筒后壁10、筒侧壁11及筋条12,筒侧壁11与筒后壁10连接并围成容纳腔13,该容纳腔13能够容纳衣物。筋条12位于容纳腔13内并安装在筒侧壁11上,该筋条12可以起到搅拌衣物的作用。其中,筋条12设置有中空通道,且筋条12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喷气孔120,该喷气孔120连通中空通道及容纳腔13。而进风通道2设置在内筒1的外部,且进风通道2包括第二进风道21及挡板23,第二进风道21与中空通道连通,挡板23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的温度控制第二进风道21打开或关闭。
本实施例中,当内筒内的衣物发生缠绕时,通过挡板控制第二进风道21打开,空气能够通过筋条12上的喷气孔120进入到容纳腔13内并作用到衣物上,由于本申请中的筋条12上仅设置有一个喷气孔120,这样设计可以使得进入到中空通道内的空气能够集中从该喷气孔120喷出,从而增大作用在衣物上的作用力,缓解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
其中,上述筒侧壁11上还设置有与容纳腔13连通的出风口,出风通道6与出风口连通;且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出风通道6内,用于检测出风通道6内的温度。也就是说,通过温度传感器7检测出风通道6内的温度,以判断内筒1中的衣物是否发生缠绕,在内筒1中的衣物发生缠绕时,通过挡板23控制第二进风道21打开,以使空气能够通过筋条12上的喷气孔120进入到容纳腔13内并作用到衣物上,以缓解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提高衣物干燥速率以及保证衣物干燥均匀。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筒后壁10上开设有多个与容纳腔13连通的通孔100,进风通道2还包括第一进风道20,且第一进风道20与各通孔100连通,而挡板23能够控制第一进风道20打开和关闭。也就是说,该挡板23能够控制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打开或关闭。通过设置挡板控制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打开或关闭,可使衣物处理装置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从而可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智能性。
具体地,上述挡板23具有转动行程,也就是说,该挡板23能够进行转动。其中,该挡板23可设置在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的进风处,挡板23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在第一工作位置处,第一进风道20打开,且第二进风道21关闭,此时,该衣物处理装置处于筒后壁10处进风的工作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内筒1衣物的干燥处理。在第二工作位置处,第一进风道20关闭,且第二进风道21打开,此时,该衣物处理装置处于筒侧壁11的筋条12处进风的工作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可对内筒1的衣物进行解缠绕,以提高烘干过程中的烘干效率及保证衣物干燥的均匀性。
具体地,在衣物处理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利用温度传感器7检测出风通道6内温度的变化率,若在衣物未达到干燥条件,且出风通道6内温度的变化率高于预设温度变化率时,则判断衣物发生缠绕,然后通过挡板23控制第二进风道21打开,经筋条12上的喷气孔120向内筒1中喷入高压高速的空气流,对缠绕的衣物进行解缠绕,需要说明的是,在解缠绕的过程中,挡板23控制第一进风道20处于关闭状态,保证喷气孔120向内筒1中喷入高速高压的空气流;若在衣物未达到干燥条件,且出风通道6内温度的变化率不高于预设温度变化率时,则通过挡板23控制第二进风道21关闭以及控制第一进风道20打开,即:从筒后壁10的各通孔100进风作用与衣物上,以对衣物进行干燥。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筒后壁10为内筒1上与内筒1的开口端相对的部分。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喷气孔120相对筋条12的侧壁凸出设置,可起到一定的搅拌作用,以缓解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提高衣物干燥速率以及保证衣物干燥均匀。
其中,筋条12的侧壁上靠近内筒1的开口的部位处设置有喷气孔120,这样设计相比于在筋条12的侧壁上靠近筒后壁10的部位处设置喷气孔120,更容易吹动衣物,从而可缓解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中空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进风道21的流通面积,当干燥空气从第二进风道21进入到中空通道后,由于流通面积减小,因此,使得进入到中空通道内的干燥空气形成为高速高压的空气流,该高速高压的空气流通过喷气孔120作用到衣物上,增大了衣物受到的作用力,从而进一步缓解了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
如图1至图3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安装在筒后壁10上的内筒轴14及连接筋15,内筒轴14能够带动内筒1转动,且内筒轴14设有第一送风道,而连接筋15设有第二送风道。其中,第一送风道的入口140与第二进风道21连通,优选地,第一送风道的入口140位于第二进风道21内,且该内筒轴14可相对第二进风道21转动。第二送风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送风道的出口141及中空通道连通。也就是说,该第二进风道21通过内筒轴14上的第一送风道及连接筋15上的第二送风道与筋条12的中空通道连通。这样设计可保证第二进风道21在内筒1转动时能够始终与筋条12的中空通道连通,从而保证筋条12上的喷气孔120向容纳腔13内送风的稳定性。
优选地,中空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送风道的流通面积,上述中空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送风道的流通面积,当干燥空气从第二送风道进入到中空通道后,由于流通面积减小,因此,使得进入到中空通道内的干燥空气形成为高速高压的空气流,该高速高压的空气流通过喷气孔120作用到衣物上,提高了衣物受到的作用力,从而进一步缓解了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进风道21、第一送风道及第二送风道的流通面积可设计的相等,也可设计的不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上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风机4,而进风通道2还包括主风道22,主风道22的一端与风机4连接,主风道22的另一端与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可通过同一风机4进行送风,以降低衣物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3,上述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内均可设置有此加热装置3。其中,通过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内的加热装置3可分别对流经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的空气进行加热。具体地,当第一进风道20处于打开状态时,可控制第一进风道20内的加热装置3对流经第一进风道2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可通过各通孔100作用到容纳腔13中的衣物上。当第二进风道21处于打开状态时,可控制第二进风道21内的加热装置3对流经第二进风道2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可依次流经中空通道及喷气孔120作用到容纳腔13中的衣物上,以在对衣物进行解缠绕的同时,对衣物进行干燥。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进风道20和第二进风道21内均设置加热装置3,可提高进入内筒1中的空气的温度,从而提高内筒1中衣物的干燥速率。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进风道20处于关闭状态时,可控制第一进风道20内的加热装置3停止加热,这样可以节约能源。同理,当第二进风道21处于关闭状态时,可控制第二进风道21内的加热装置3停止加热。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3,该加热装置3可设置在上述主风道22内。通过主风道22内的加热装置3可对进入主风道2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当第一进风道20处于打开状态时,主风道22内加热后的空气可依次流经第一进风道20及各通孔100作用到容纳腔13中的衣物上,以对容纳腔13中的衣物进行干燥处理。当第二进风道21处于打开状态时,主风道22内加热后的空气可依次流经第二进风道21、中空通道及喷气孔120作用到容纳腔13中的衣物上,以在对衣物进行解缠绕的同时,对衣物进行干燥。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装置3设置在主风道22内,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提高内筒1中衣物的干燥速率。
基于上述结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筋条12可设置有多个,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内筒1的结构强度,而且还可使内筒1中的衣物受到多个方向上的作用力,从而进一步缓解衣物发生缠绕的情况。
优选地,各筋条12沿内筒1的周向均匀排布在筒侧壁11上。这样设计不仅可以避免内筒1的重心发生偏移,从而保证内筒1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保证衣物干燥的均匀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出风通道6的一端可与内筒1的出风口连通,出风通道6的另一端可与风机4连通。且该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冷凝器8,冷凝器8设置在出风通道6内。其中,内筒1中的空气流经出风通道6、冷凝器8、风机4、进风通道2回至内筒1,以形成烘干回路。具体地,当风机4启动时,该风机4可将经加热器加热的干燥空气吹送至内筒1的容纳腔13中,以对容纳腔13中的衣物进行干燥,该干燥空气对衣物干燥后变成湿热的空气,然后该湿热的空气通过内筒1的出风口流动至出风通道6中,并经冷凝器8加热变成热风,在风机4的作用下,该热风进入到进风通道2内,并通过筒后壁10上的各通孔100或筋条12上的喷气孔120回至内筒1中,以对衣物进行干燥处理或解缠绕处理,如此循环,直到内筒1中的衣物烘干结束,这样设计可节约能源。
需要说明的是,该出风通道6也可不与风机4连通,即:内筒1中的湿热空气可通过出风通道6直接排出衣物处理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箱体后面板5,箱体后面板5沿内筒轴14的轴向与筒后壁10相对设置,该箱体后面板5上设置有与筒后壁10上的各通孔100连通的通风口50。其中,第一进风道20通过箱体后面板5上的通风口50与各通孔100连通。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方法,其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具体地,该衣物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s1、判断内筒中的衣物是否满足干燥条件;
步骤s2、在判断结果为否时,检测出风通道内的温度;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执行步骤s5;
步骤s3、判断上述温度是否满足温度预设条件;
步骤s4、在温度满足温度预设条件时,控制衣物处理装置进入解缠绕状态;在温度不满足预设条件时,执行步骤s6;
步骤s5、控制衣物处理装置停止干燥工作;
步骤s6、控制衣物处理装置进入干燥状态。
优选地,步骤s2,具体为:检测出风通道内的温度,即:检测出风通道内多个时刻的温度,从而得到温度变化率;此时,温度预设条件为温度变化率大于预设温度变化率。也就是说,当出风通道内的温度满足温度变化率大于预设温度变化率时,控制第一进风道及第二进风道打开,以及当检测处的出风通道内的温度不满足温度变化率大于预设温度变化率时,控制第一进风道打开及第二进风道关闭,继续对衣物进行干燥。
优选地,步骤s4,具体为:控制第一进风道关闭,且控制第二进风道打开。步骤s6,具体为:控制第一进风道打开,且控制第二进风道关闭。在本实施例中,在衣物处理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判断内筒中的衣物是否满足干燥条件,若在衣物未达到干燥条件时,检测出风通道内温度的变化率,当出风通道内温度的变化率高于预设温度变化率时,则判断衣物发生缠绕,然后控制第二进风道打开,经筋条上的喷气孔向内筒中喷入高压高速的空气流,对缠绕的衣物进行解缠绕,需要说明的是,在解缠绕的过程中,控制第一进风道处于关闭状态,保证喷气孔向内筒中喷入高速高压的空气流;若在衣物未达到干燥条件,且出风通道内温度的变化率不高于预设温度变化率时,则控制第二进风道关闭以及控制第一进风道打开,即:从筒后壁的各通孔进风作用与衣物上,以对衣物进行干燥。若在衣物达到干燥条件时,可控制衣物处理装置停止干燥工作。
优选地,上述干燥条件可为衣物的含水率等于预设含水率。也就是说,判断内筒中的衣物是否满足衣物的含水率等于预设含水率;在内筒中的衣物的含水率不等于预设含水率时,则说明内筒中的衣物未完成干燥,此时,可检测出风通道内的温度,以判断出风通道内的衣物是否发生缠绕;在内筒中的衣物的含水率等于预设含水率时,则说明内筒中的衣物已完成干燥,此时,控制衣物处理装置停止干燥工作。
其中,控制衣物处理装置停止干燥工作,具体为:控制第一进风道、加热装置、风机关闭以及控制内筒停止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