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水编织机卷取压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8381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喷水编织机卷取压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水编织机卷取压水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喷水编织机一般用五根辊,即三根导布辊、一根卷取辊和一根压水辊来完成卷取压水操作,由于空间小、辊数量多,每根辊的直径较细,刚度不够,易弯曲,造成较密织物有缺陷,脱水效果差,且卷取辊离织口较远,由于布的张力,卷取力传到织口时变化大,不稳定,纬密和要求值易出现差异。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如何使喷水编织机织出的织物密度均匀的问题,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水编织机卷取压水机构,其具有卷取平稳、织口变化小、织出的织物密度均匀、织物脱水效率高的效果。

喷水编织机卷取压水机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布辊、压水辊、卷取辊和下导布辊,所述的上导布辊、下导布辊和卷取辊的两端分别设于左墙板和右墙板上。

所述的压水辊的一端通过左压力连杆与左墙板相连,所述的压水辊的另一端通过右压力连杆与右墙板相连。

所述的左压力连杆和右压力连杆上分别设有左旋转手柄、右旋转手柄,通过左旋转手柄和右旋转手柄调节压水辊与卷取辊之间的压力。

所述的压水辊和卷取辊的直径大于上导布辊和下导布辊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导布辊和下导布辊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固定于左墙板和右墙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卷取辊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于左墙板和右墙板上,所述的卷取辊的左端连接有齿轮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齿轮机构由电机驱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水辊的一端与左压力连杆的一端相连,所述的左压力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左墙板上;所述的压水辊的另一端与右压力连杆的一端相连,所述的右压力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右墙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左压力连杆和右压力连杆上分别设有左拉伸弹簧和右拉伸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的左拉伸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左墙板上,另一端与左旋转手柄相连;所述的右拉伸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右墙板上,另一端固定与右旋转手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水辊设于卷取辊的前侧且其安装位置高于卷取辊。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导布辊和下导布辊的表面镀铬。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水辊和卷取辊的外表面包覆橡胶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卷取辊和压水辊进行加粗处理,增加其刚度;

(2)本实用新型的卷取辊位置上移,离织口的距离拉近,增加织物在每根辊上的包角,增大摩擦力,使传动更平稳,开机更稳定;

(3)本实用新型的脱水效果明显提高,给下一道烘干工序缩短了时间;

(4)本实用新型的卷取平稳、织口变化小,提高了织机的开车效率,同时织出的织物密度均匀,满足客户的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视图;

其中,1-上导布辊,2-压水辊,3-右墙板,4-右压力连杆,5-右旋转手柄,6-下导布辊,7-卷取辊,8-左旋转手柄,9-左压力连杆,10-左墙板,11-左拉伸弹簧,12-织口,1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织物密度不均匀、脱水效果较差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喷水编织机卷取压水机构。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喷水编织机卷取压水机构,包括上导布辊1、压水辊2、卷取辊7、下导布辊6、左墙板10和右墙板3,所述的上导布辊1、压水辊2、卷取辊7、下导布辊6在左墙板10和右墙板3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所述的上导布辊1和下导布辊6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固定于左墙板10和右墙板3上。

所述的卷取辊7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于左墙板10和右墙板3上,所述的卷取辊7的左端连接有齿轮机构;所述的齿轮机构由电机驱动;所述的齿轮机构包括啮合在一起的设置于卷取辊7左端的齿轮和设置于电机轴上的齿轮。

所述的压水辊2的一端通过左压力连杆9与左墙板10相连,所述的压水辊2的一端与左压力连杆9的一端相连,所述的左压力连杆9的另一端铰接于左墙板10上;所述的左压力连杆9可相对于左墙板10摆动。

所述的压水辊2的另一端通过右压力连杆4与右墙板3相连;所述的压水辊2的另一端与右压力连杆4的一端相连,所述的右压力连杆4的另一端铰接于右墙板3上;所述的右压力连杆4可相对于右墙板3摆动。

所述的左压力连杆9上设有左旋转手柄8和左拉伸弹簧11,左旋转手柄8穿过左压力连杆9的端部(远离压水辊2的一端),左旋转手柄8的底端连接左拉伸弹簧11的一端,所述的左拉伸弹簧11的一端通过螺栓13固定于左墙板10上。

所述的右压力连杆4设有右旋转手柄5和右拉伸弹簧,右旋转手柄5穿过右压力连杆4的端部(远离压水辊2的一端),右旋转手柄5的底端连接右拉伸弹簧的一端,所述的右拉伸弹簧的一端通过螺栓13固定于右墙板3上。通过左旋转手柄8和右旋转手柄5可以调节压水辊2和卷取辊7之间的压力,以去除织物的水分;压水辊2压力的方向与卷取辊7的中心对齐。

所述的压水辊2和卷取辊7的直径大于上导布辊1和下导布辊6的直径,通过对卷取辊7和压水辊2进行加粗处理,增加其刚度。

所述的压水辊2设于卷取辊7的前侧且压水辊2的安装位置高于卷取辊7;卷取辊7的位置上移,离织口12的距离拉近,增加织物在每根辊上的包角,增大摩擦力,使传动更平稳,开机更稳定。

所述的上导布辊1和下导布辊6的表面镀铬。

所述的压水辊2和卷取辊7的外表面包覆橡胶皮。

织物的走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织物从织口12进入,依次经过上导布辊1、卷取辊7、压水辊2和下导布辊6传到机外卷布辊上;卷取平稳,织口变化小,提高了织机的开车率,同时织出的织物密度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