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叠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4886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堆叠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涤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堆叠座。



背景技术:

目前,洗衣机、干衣机作为常规的家用电器,已经在家庭或洗衣店中被大量使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台洗衣机已经较难满足家庭内部对洗衣的需求,通常需要一台或多台洗衣机以及干衣机一起使用,同时在洗衣机店中也需要设置多个洗衣机以及多个干衣机,以满足顾客的使用;而无论在家庭或者洗衣店,都会面临洗衣机与干衣机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洗衣机-干衣机组合使用,或者多台洗衣机组合使用,或者多台干衣机组合使用的情况下,如何对洗衣机和/或干衣机进行连接设置,以提高其空间利用率,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申请号为CN200410103644.X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堆叠洗衣机和/或烘干机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到第一洗衣机或烘干机顶部的托架,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到托架上的固定器以固定放在第一洗衣机或烘干机上的第二洗衣机或烘干机的支腿,通过该装置将洗衣/烘干机、洗衣机、或烘干机进行堆叠。但该专利文件中的所述装置包括的附属件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安装及拆卸过程较为繁琐;同时所述装置在堆叠洗衣机和/或烘干机的过程中,固定器对放在第一洗衣机或烘干机上的第二洗衣机或烘干机的支腿,仅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了较为牢固地固定,而在竖直方向上对支腿没有进行有效地固定;另外,该专利文件若要将托架固定在第一洗衣机或烘干机的顶部,需要第一洗衣机或烘干机的顶部具有装配孔,同时由于托架与辅助托架之间构成特有的固定结构,因此该专利文件中的装置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机器上,不能广泛适用于市场上购买的洗衣机,有较大的使用局限性,不利于提高其通配性能。

申请号为CN201520243226.4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洗衣机组件和洗衣机,所述复合式洗衣机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堆叠的多个洗衣机,上洗衣机可松脱地堆叠在下洗衣机上,所述下洗衣机的顶部设有承接座件,所述承接座件呈上端敞开且下端封闭的形状,所述上洗衣机的底部设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的下端伸入所述承接座件内并可脱离地支撑在所述承接座件上。该专利文件中的结构较为简单,但该结构中的承接座件对支撑部件仅仅能起到容纳限位的作用,较难避免承接座件与支撑部件之间松动情况的发生,使上洗衣机相对于下洗衣机发生相对晃动或震动,从而不能有效地在水平方向乃至竖直方向上对上洗衣机进行固定;另外,该申请中的承接底座需要与下洗衣机的顶部固定连接,优选采用双面胶进行连接,这不便于对承接底座进行拆卸,不便于将同一承接底座应用在不同的洗衣机上,不利于提高其在应用过程中的通配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何将洗衣机/干衣机、洗衣机、或干衣机进行简捷且牢固地堆叠,在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增强安装及拆卸的简便性,以及连接上的牢固性能等问题,提出一种堆叠座,同时也解决了堆叠座在使用上的通配性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堆叠座,所述堆叠座设置在下机和上机之间,堆叠座卡接在下机上,所述堆叠座包 括承接座、固定夹板、活动夹板,所述承接座分别与下机顶面板、上机底面板配合,所述固定夹板与承接座固定连接,固定夹板与下机的第一侧面板配合,所述活动夹板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承接座连接,活动夹板与下机的第二侧面板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座在朝向上机的一侧设置有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与上机底面板相配合,容纳部内设置有支撑脚容纳槽,用于容纳上机的支撑脚。

优选的,所述承接座在与活动夹板连接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锁紧孔。

进一步的,活动夹板包括侧板、装配板;

所述侧板与装配板连接,侧板与下机的第二侧面板配合;

所述装配板上设置有装配加强部,所述装配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二锁紧孔;

第一锁紧孔与第二锁紧孔相配合,通过锁紧螺栓将承接座与活动夹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锁紧孔与第二锁紧孔均为水平设置。

作为优选,在水平方向上,锁紧螺栓依次穿入第一锁紧孔与第二锁紧孔。

进一步的,所述堆叠座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支撑脚容纳槽连接,支撑脚被配置在固定件与支撑脚容纳槽之间。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限位爪、端盖;

所述端盖与限位爪连接,在端盖下部设置有凸肋;

所述端盖上设置有固定孔,固定螺栓通过固定孔将固定件与支撑脚容纳槽连接;

限位爪与支撑脚容纳槽配合,限位爪与螺柱卡接,对上机的支撑脚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与固定孔配合,用于在对固定件的拆装过程中提供复位作用。

优选的,所述限位爪与螺柱之间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支撑脚容纳槽包括前支撑脚容纳槽、后支撑脚容纳槽,前支撑脚容纳槽与上机的前支撑脚相配合,后支撑脚容纳槽与上机的后支撑脚相配合;

固定件与后支撑脚容纳槽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堆叠座,下机与上机之间通过堆叠座进行连接,将上机固定在下机的上方,充分利用了下机上方的闲置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同时堆叠座采用一侧固定夹持,另一侧可活动的夹持方式,不仅便于堆叠座在下机上进行安装或拆卸的过程,而且使得堆叠座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机,即本实施例中的堆叠座能够安装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的洗衣机/干衣机上,提高了堆叠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通配性能。

另外,由于固定件的设置,不仅确保了堆叠座能够较为牢固地对上机的支撑脚进行固定,而且使上机与堆叠座之间能够进行较为简捷的拆装,增强了堆叠座在安装及拆卸过程中的便捷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上机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活动夹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固定件与支撑脚容纳槽的装配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固定件与支撑脚容纳槽的装配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安装方法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堆叠座的拆卸方法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堆叠座;2、承接座;21、容纳部;22、支撑脚容纳槽;22-a、前支撑脚容纳槽;22-b、后支撑脚容纳槽;23、第一锁紧孔;3、固定夹板;4、活动夹板;41、侧板;42、装配板;43、装配加强部;44、第二锁紧孔;5、固定件;51、限位爪;52、固定孔;53、复位弹簧;54、端盖;55、凸肋;6、锁紧螺栓;7、下机;71、第一侧面板;72、第二侧面板;8、上机;81、支撑脚;82、螺柱;9、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附图1-2所示,一种堆叠座,所述堆叠座1设置在下机7和上机8之间,堆叠座1卡接在下机7上,所述堆叠座1包括承接座2、固定夹板3、活动夹板4,所述承接座2分别与下机7的顶面板、上机8的底面板配合,所述固定夹板3与承接座2固定连接,固定夹板3与下机7的第一侧面板71配合,所述活动夹板4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承接座2连接,活动夹板4与下机7的第二侧面板72配合。

其中,下机7及上机8均可以是常规的洗衣机或干衣机中的任一种,至少包括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顶面板、底面板、前面板、后面板以及两个侧面板,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下机7及上机8不仅仅限于洗衣机或干衣机。

与现有技术相同,所述上机8具有支撑脚81,支撑脚81通过螺柱82与上机8的底面板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下机7与上机8之间通过堆叠座1进行连接,将上机8固定在下机7的上方,充分利用了下机7上方的闲置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另外,堆叠座1卡接在下机7上,通过设置的固定夹板3与第一侧面板71配合,活动夹板4与第二侧面板72配合,用来将堆叠座1夹持在下机7上,以固定整个堆叠座1;同时由于固定夹板3与承接座2固定连接,活动夹板4是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承接座2连接,使得堆叠座1夹持在下机7上的夹板,一侧固定,另一侧可以活动,这不仅便于堆叠座1在下机7上进行安装或拆卸的过程,而且使得堆叠座1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机7,即本实施例中的堆叠座1能够安装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的洗衣机/干衣机上,提高了堆叠座1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通配性能。

为了确保承接座2与固定夹板3之间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同时便于堆叠座1的加工制造,作为优选,承接座2与固定夹板3一体成型。

实施例2

为了对承接座2与活动夹板4之间的可拆卸结构做进一步说明,如附图3-6所示,所述承接座2在与活动夹板4连接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锁紧孔23;

活动夹板4包括侧板41、装配板42;

所述侧板41与装配板42连接,侧板41与下机7的第二侧面板72配合;

所述装配板42上设置有装配加强部43,所述装配加强部43上设置有第二锁紧孔44;

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相配合,通过锁紧螺栓6将承接座2与活动夹板4连接。

优选的,侧板41与第二侧面板72配合,并且侧板41的配合面与第二侧面板72的配合面完全贴合,相应的,固定夹板3与第一侧面板71配合,并且固定夹板3的配合面与第一侧面板71的配合面完全贴合;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堆叠座1与下机7在活动夹板4处的卡接牢靠性,所述装配板42与侧板41一体成型,且装配板42与侧板41之间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装配加强部43与装配板42一体成型。

为了进一步使堆叠座1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机7,所述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均为水平设置;

所述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为内壁光滑的孔结构、内壁具有螺纹的孔结构中的任一种,优选的,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均为内壁具有内螺纹的通孔,且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的内螺纹规格相同,锁紧螺栓6具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应的外螺纹结构,通过锁紧螺栓6旋入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内,将承接座2与活动夹板4连接在一起。

考虑到堆叠座1在安装及拆卸过程中具有较合理的操作顺序,避免误操作乃至意外情况的发生,优选的,所述锁紧螺栓6需在水平方向上依次穿入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将承接座2与活动夹板4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提出的承接座2与活动夹板4之间的可拆卸结构,不仅确保了堆叠座1能够较为牢固地卡接在下机7上,而且使下机7与堆叠座1之间能够进行较为简捷地拆装,增强了堆叠座在安装及拆卸过程中的简便性,同时确保了堆叠座1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机7,提高了堆叠座1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通配性能。

实施例3

为了确保堆叠座1对上机8能够进行简单且牢固的固定,如附图2-9所示,本实施例对堆叠座1与上机8之间的连接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上机8与现有技术中的洗衣机/干衣机相同,在上机8的底面板上设有支撑脚81,支撑脚81通过螺柱82固定连接在上机8的底面板上。

所述承接座2在朝向上机8的一侧设置有容纳部21,所述容纳部21与上机8底面板相配合,容纳部21内设置有支撑脚容纳槽22,用于容纳上机8的支撑脚81。

通过将上机8放置在承接座2上,使上机8的支撑脚81放置在支撑脚容纳槽22内,同时将容纳部21与上机8的底面板进行配合,不仅为上机8的底面板以及支撑脚81提供了容纳空间,而且也对上机8在水平方向上提供了一定的限位及固定作用。

优选的,支撑脚容纳槽22的尺寸与上机8的支撑脚81的尺寸相适应,从而实现对上机8的支撑脚8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固定。

另外,为了实现对上机8的支撑脚8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固定,以及进一步对支撑脚8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固定,确保上机8较为牢固地固定在堆叠座1上,所述堆叠座1包括至少一个固定件5,所述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连接,支撑脚81被配置在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其中,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空间,上机8的支撑脚81卡接在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中,这一结构不仅对支撑脚8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了固定,同时也在水平方向上也进行了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5包括限位爪51、端盖54;

所述端盖54与限位爪51连接,在端盖54下部设置有凸肋55,便于用户将固定件1的限位爪51从支撑脚容纳槽22中拔出;

所述端盖54上设置有固定孔52,所述固定孔52被配置于限位爪51的两侧,固定螺栓 9通过固定孔52将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连接;

优选的,所述端盖54与限位爪51一体成型。

限位爪51与支撑脚容纳槽22配合,限位爪51与螺柱82卡接,对上机8的支撑脚81进行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爪51与螺柱82之间过盈配合。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支撑脚容纳槽22上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与固定孔52相配合,所述装配孔与固定孔52为内壁光滑的孔结构、内壁具有螺纹的孔结构中的任一种,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孔52为内壁光滑的通孔,装配孔为内壁具有内螺纹的孔结构,固定螺栓9具有与装配孔内螺纹相适应的外螺纹结构,通过固定螺栓9插入固定孔52,然后旋入装配孔内,将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连接在一起。

所述固定件5的构造,在确保堆叠座1能够较为牢固地对上机8的支撑脚81进行固定的同时,使上机8与堆叠座1之间能够进行较为简捷的拆装,增强了堆叠座在安装及拆卸过程中的便捷性能。

此外,固定件5还包括复位弹簧53,所述复位弹簧53与固定孔52配合;

在上机8在正常装配时,支撑脚81被配置于支撑脚容纳槽22内,固定件5通过固定螺栓9与支撑脚容纳槽22连接,此时,复位弹簧53处于受力压缩状态,限位爪51与螺柱82卡接,限位爪51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支撑脚81被固定在限位爪51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当将上机8从堆叠座1上进行拆卸的过程中,首先将固定螺栓9卸下,然后利用凸肋55对固定件5进行拔动,将限位爪51与螺柱82分离,同时进一步将限位爪51从支撑脚容纳槽22中拔出,从而解除了限位爪51对支撑脚81的限位作用,此时上机8可直接从堆叠座1上取下。

另外在将上机8从堆叠座1上进行拆卸的过程中,由于复位弹簧53的弹力对固定件5提供了复位作用,避免在固定螺栓9拆卸之后,因固定件5与螺柱82或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连接过于紧密或摩擦阻力等因素,导致限位爪51较难从支撑脚容纳槽22中拔出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在将上机8从堆叠座1上进行拆卸的过程中,将限位爪51从支撑脚容纳槽22中拔出之后,固定件5仍保持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的连接关系,即固定件5仍被配置在堆叠座1上,从而避免了在拆卸上机8之后,因固定件5与堆叠座1脱离,所导致的部件遗失或损坏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免去了用户对配件管理的繁琐;与此同时,在限位爪51从支撑脚容纳槽22中拔出之后,由于复位弹簧53对固定件5提供一定的阻碍,使限位爪51不会因堆叠座1倾斜而自动进入支撑脚容纳槽22中,确保支撑脚容纳槽22处空间上的畅通,从而便于后续的堆叠座1的安装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脚容纳槽22包括前支撑脚容纳槽22-a、后支撑脚容纳槽22-b,前支撑脚容纳槽22-a与上机8的前支撑脚相配合,后支撑脚容纳槽22-b与上机8的后支撑脚相配合;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固定件5与后支撑脚容纳槽22-b连接,即仅在后支撑脚容纳槽22-b处设置相应的固定件5,这在确保堆叠座1对上机8具有较为牢固的固定作用的前提下,减少了需要拆装的固定件5的个数,提高了堆叠座1与上机8之间进行拆装的便捷性能。

实施例4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中堆叠座的安装过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座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M1、将堆叠座1配置在下机7上;

M2、将活动夹板4安装在堆叠座1上,使堆叠座1以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下机7上;

M3、将上机8配置在堆叠座1上;

M4、安装固定件5,将上机8固定在堆叠座1上。

在步骤M1中,将承接座2与下机7的顶面板进行配合,相应的固定夹板3与下机7的第一侧面板71配合,堆叠座1即配置在下机7上。

在步骤M2中,将锁紧螺栓6旋入承接座2的第一锁紧孔23与活动夹板4的第二锁紧孔44内,将承接座2与活动夹板4连接在一起,相应的活动夹板4与下机7的第二侧面板72配合,从而堆叠座1通过固定夹板3与活动夹板4分别夹持在第一侧面板71与第二侧面板72上,使堆叠座1以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下机7上。

考虑到堆叠座1在安装过程中具有较合理的操作顺序,避免误操作乃至意外情况的发生,优选的,所述锁紧螺栓6需在水平方向上依次穿过第一锁紧孔23与第二锁紧孔44,将承接座2与活动夹板4连接在一起,即锁紧螺栓6需从承接座2的容纳部21内进行安装,由于上机8与容纳部21之间的配合关系,若在步骤M2之前,先进行步骤M3,则会对锁紧螺栓6的安装起到阻碍作用,从而确保了在安装过程中必须先进行步骤M2,然后才能进行步骤M3,即先安装锁紧螺栓6,将堆叠座1固定在下机7上,然后再将上机8与堆叠座1进行配合放置;相应的,若先进行步骤M3,然后进行步骤M2,则无法将堆叠座1与下机7进行固定,同时也容易在安装过程中发生意外。

在步骤M3中,将承接座2的容纳部21与上机8的底面板进行配合,相应的上机8的支撑脚也被配置在承接座的支撑脚容纳槽22内,不仅为上机8的底面板以及支撑脚提供了容纳空间,而且也对上机8在水平方向上提供了一定的限位及固定作用。

在步骤M4中,在朝向上机8的水平方向上,推动固定件5,使限位爪51与螺柱82卡接,再在固定孔52中安装固定螺栓9,将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固定连接,从而完成安装固定件5的过程,使得固定件5的限位爪51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空间,上机8的支撑脚81卡接在限位爪51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中,不仅对支撑脚8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了固定,同时也在水平方向上也进行了固定,从而实现了将上机8的支撑脚81固定在堆叠座1上,完成堆叠座1对上机8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的安装方法中,较为简便地将堆叠座1卡接并固定在下机7上,同时由于堆叠座1采用一侧固定夹持,另一侧可以进行活动夹持的方法,使得堆叠座1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机7,提高了堆叠座1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通配性能。

另外,本方法中对上机8的支撑脚不仅仅提供容纳的作用,而且通过在支撑脚容纳槽22处安装固定件5,使得上机8的支撑脚卡接并固定在固定件5与支撑脚容纳槽22之间,从而较为简便地实现了堆叠座1对上机8的固定。

实施例5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中堆叠座的拆卸过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座的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1、从堆叠座1上拆卸固定件5;

N2、将上机8从堆叠座1上取出;

N3、从堆叠座1上拆卸活动夹板4;

N4、从下机7上取下堆叠座1。

在步骤N1中,先从固定孔52中拆卸固定螺栓9,然后利用凸肋55拉动固定件5,将限位爪51与螺柱82分离,同时将限位爪51从支撑脚容纳槽22中拔出,从而解除了限位爪51对支撑脚81的限位作用,即完成了对固定件5的拆卸;相应的,也解除了固定件5的限位爪51对螺柱82和支撑脚81的固定以及限位作用,此时堆叠座1对上机8仅起到了承载的作用。

在步骤N2中,由于上机8与堆叠座1之间已没有固定作用,同时堆叠座1仍固定在下 机7上,用户仅需将上机8从堆叠座1上取出即可。

在步骤N3中,通过将锁紧螺栓6从承接座2的第一锁紧孔23与活动夹板4的第二锁紧孔44中拆卸出来,同时活动夹板4与承接座2脱离,即解除了活动夹板4与承接座2之间的固定作用,然后将活动夹板4取出即可。

在拆卸活动夹板4之后,相应的,活动夹板4对第二侧面板72的夹持作用也被解除,堆叠座1仅依靠固定夹板3与第一侧面板71的配合关系,已经不能使堆叠座1牢固地夹持在下机7上,从而堆叠座1与下机7之间的固定作用也被解除,此时堆叠座1仅仅是相配合地放置在下机7上;因此,在步骤N4中,用户仅需将承接座2以及与承接座2固定连接的固定夹板3,一并从下机7上取下,即完成了堆叠座1的拆卸过程。

在所述的拆卸方法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在步骤N3中,锁紧螺栓6在水平方向上依次从第二锁紧孔44与第一锁紧孔23中卸下,即锁紧螺栓6需从承接座2的容纳部21内取出,由于在步骤N3之前,上机8与容纳部21之间的配合关系,对锁紧螺栓6的拆卸起到阻碍作用,从而确保了在拆卸过程中必须先进行步骤N2,然后才能进行步骤,N3,即先将上机8从堆叠座1上取下,然后才能对锁紧螺栓6进行拆卸,即对堆叠座1进行拆卸,避免了拆卸过程中意外情况发生;

另外,在上机8与下机7正常放置或工作的情况下,堆叠座1上承载并固定着上机8,若此时能对锁紧螺栓6进行直接拆卸,使得堆叠座1不能有效地固定在下机7上,则容易导致上机8跌落等意外情况发生,而本实施例中通过锁紧螺栓6在水平方向上依次从第二锁紧孔44与第一锁紧孔23中卸下的过程,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因此,无论在拆卸过程中还是相关设备正常放置或工作中,锁紧螺栓6在水平方向上依次从第二锁紧孔44与第一锁紧孔23中卸下的过程,确保了需先将上机8从堆叠座1上取下,然后才能对锁紧螺栓6进行拆卸,从而避免了因拆卸不当导致上机8跌落等意外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