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滚双槽烫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7443阅读:7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烫平机,具体涉及一种双滚双槽烫平机。



背景技术:

工业熨平设备广泛应用于宾馆酒店、医院、纺织厂、印染厂、大型洗衣房等场所,其主要作用是将经洗涤脱水后的床单、床罩、台布等平面布料烫干及熨平。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工业熨平设备主要有两种:滚槽式烫平机和辊式烫平机。其中,滚槽式烫平机又分为单滚槽烫平机、双滚双槽烫平机和多滚槽烫平机,而对于现有的双滚双槽烫平机来说,只是简单地将两个单滚槽烫平机连接在一起,其依然是通过两个电机通过两组传动部件驱动两个滚槽运转,对生产成本和运作成本来说,其本质上还是两个单滚槽烫平机的成本的叠加,并不能起到节省生产成本和运作成本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成本和运作成本均较低的双滚双槽烫平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滚双槽烫平机,包括机架、电机、分别通过转轴设于机架上的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分别设于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各自的转轴的同向端的第一从动带轮和第二从动带轮、各自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活动连接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连接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另一端的第一主动带轮和第二主动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通过皮带与第一主动带轮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皮带与所述第二主动带轮连接,第一主动带轮和第二主动带轮分别通过皮带与第一从动带轮和第二从动带轮连接,一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铰接,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摆臂相对电机的另一侧连接,其另一端连接于机架上。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撑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底端。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弹簧与第一摆臂间的连接处为第一摆臂底端。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间的皮带上、所述第一主动带轮与所述第一从动带轮间的皮带上、所述第二主动带轮与所述第二从动带轮间的皮带上均设有张紧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双滚双槽烫平机通过第一主动带轮与第二主动带轮皮带连接、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分别与撑杆两端铰接、弹簧将第一摆臂拉紧的结构改进,将两滚筒各自的传动机构相互连接,进而实现一电机驱动两滚筒运作的效果,有效降低双滚双槽烫平机的生产成本和双滚双槽烫平机的运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如下:

机架1;电机2;第一滚筒3A;第二滚筒3B;第一从动带轮4A;第二从动带轮4B;第一摆臂5A;第二摆臂5B;第一主动带轮6A;第二主动带轮6B;撑杆7;弹簧8;张紧轮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双滚双槽烫平机,包括机架1、电机2、分别通过转轴设于机架1上的第一滚筒3A和第二滚筒3B、分别设于第一滚筒3A和第二滚筒3B各自的转轴的同向端的第一从动带轮4A和第二从动带轮4B、各自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滚筒3A和第二滚筒3B活动连接的第一摆臂5A和第二摆臂5B、分别连接于第一摆臂5A和第二摆臂5B的另一端的第一主动带轮6A和第二主动带轮6B。电机2通过皮带与第一主动带轮连接6A,第一主动带轮6A通过皮带与第二主动带轮6B连接,第一主动带轮6A和第二主动带轮6B分别通过皮带与第一从动带轮4A和第二从动带轮4B连接,从而实现一电机2驱动两滚筒运转。

由于第一摆臂5A和第二摆臂5B分别与第一滚筒3A和第二滚筒3B活动连接,当滚筒升降或其它外在原因使第一摆臂5A和第二摆臂5B不同步摆动时,容易出现第一主动带轮6A和第二主动带轮6B间的皮带松脱的情况,为防止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撑杆7,其 两端分别与第一摆臂5A和第二摆臂5B的底端铰接,从而让第一摆臂5A和第二摆臂5B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有效防止皮带松脱的情况发生。

同样,由于第一摆臂5A与第一滚筒3A活动连接,当滚筒升降或其它外在原因使第一摆臂5A靠电机2一侧摆动时,容易出现电机2和第一主动带轮6A间的皮带松脱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弹簧8,其一端与第一摆臂5A相对电机2的另一侧的底端连接,其另一端连接于机架1上,弹簧8将第一摆臂5A往与电机2相反方向拉,能保持电机2和第一主动带轮6A间的皮带的紧度,有效防止皮带松脱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在电机2与第一主动带轮6A间的皮带上、第一主动带轮6A与第一从动带轮4A间的皮带上、第二主动带轮6B与第二从动带轮4B间的皮带上均设有张紧轮9,从而有效保持上述各部位的皮带的紧度,其中,在电机2与第一主动带轮6A间的皮带上的张紧轮9和第一主动带轮6A与第一从动带轮4A间的皮带上的张紧轮9分别通过摆臂活动连接在第一摆臂5A上,第二主动带轮6B与第二从动带轮4B间的皮带上的张紧轮9通过摆臂活动连接在第二摆臂5B上。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