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和油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7609发布日期:2018-08-08 08:54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向缝纫机供油的供油机构和油容器。



背景技术:

有一种使油循环地向梭子机构、驱动机构等供给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例如在日本特许公开1996年196771号公报所记载的供油机构中,在缝纫机的机座部的下部设置油盘,利用油盘接收向作为驱动机构的传递机构供给后的油。供油机构利用泵将收纳于油盘的油吸上来,并向缝纫机机臂内的传递机构供油。供给后的油沿缝纫机机臂内滴下,返回到油盘。供给到缝纫机机臂内的传递机构之后的油有时含有铁粉、线头等杂质。由于供油机构使油循环,因此,有时供油机构将供给到传递机构之后的油向梭子机构供给。当向使用精密零件的梭子机构供给含有杂质的油时,有可能导致供油状态变得不稳定,梭子机构产生烧损等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将润滑油循环地向梭子机构和驱动机构供给时能够使供油状态稳定化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和油容器。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具有:油容器,其设于缝纫机的机座部,该油容器的上部开放,且该油容器收纳有润滑油;吸引部,其设于所述油容器内,用于吸引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流通管,其供所述吸引部所吸引的润滑油流通;驱动供给部,其借助所述流通管与所述吸引部相连接,该驱动供给部在所述缝纫机内设于比所述机座部靠上方的位置,用于向利用缝纫机马达驱动针杆的驱动机构供给润滑油;以及梭子供给部,其用于向设于所述机座部内的梭子机构供给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利用所述油容器接收由所述驱动供给部供给到所述驱动机构的润滑油和由所述梭子供给部供给到所述梭子机构的润滑油,该缝纫机的供油机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油容器内设有从所述油容器的底壁向上方延伸并将所述油容器内的区域分隔为两个区域的分隔部,所述油容器具有:第一区域,其为由所述分隔部分隔成的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在该第一区域设有所述吸引部,该第一区域收纳有向所述驱动机构供给的润滑油,且接收供给到所述梭子机构的润滑油和供给到所述驱动机构的润滑油;第二区域,其为由所述分隔部分隔成的两个区域中的另一个区域,该第二区域收纳有向所述梭子机构供给的润滑油,且该第二区域与所述梭子供给部相连接;以及流通部,其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连通,供润滑油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流通,所述分隔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在满量时的油面位置靠下方的位置,所述流通部为所述第二区域的上部,该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具有第一过滤构件,该第一过滤构件覆盖所述流通部,用于将润滑油过滤。第一区域收纳向梭子机构和驱动机构供给且在缝纫机内循环后的润滑油。在缝纫机内循环后的润滑油有可能含有杂质。第一过滤构件将从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移动的润滑油过滤,因此,移动到第二区域的润滑油难以含杂质。供油机构能够利用梭子供给部从第二区域向梭子机构供给杂质较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机构的烧损等。因此,供油机构在将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循环地向梭子机构和驱动机构供给时能够使供油状态稳定化。

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分隔部具有将所述上端向下切除而成的缺口部,所述流通部包括所述缺口部的上侧的空间。分隔部具有将分隔部的上端向下切除而成的缺口部,流通部包括缺口部的上侧的空间,因此,即使油容器内的润滑油为少量,润滑油也能够容易地从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移动。还利用第一过滤构件将从第一区域经由流通部向第二区域移动的润滑油过滤,因此,移动到第二区域的润滑油难以含杂质。供油机构能够向梭子机构供给杂质较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机构的烧损等。因此,供油机构在将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循环地向梭子机构和驱动机构供给时能够使供油状态稳定化。

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区域内设有:磁力构件,其能够产生磁力;以及第二过滤构件,其固定于用于向所述梭子供给部输送所述润滑油的送油管的安装孔,该第二过滤构件的过滤能力比所述第一过滤构件的过滤能力高。磁力构件去除混入到润滑油的铁粉,第二过滤构件去除经过了第一过滤构件的杂质。因此,供油机构能够向梭子机构供给杂质更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机构的烧损等。

在技术方案4~6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底壁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以所述第二区域侧的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侧的部分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润滑油沿底壁的倾斜面从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移动。因此,即使油容器内的润滑油为少量,供油机构也能够确保向梭子机构供给的第二区域的润滑油。

在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缝纫机具有:开口部,其在所述机座部的上表面开口;安装部,其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向下方延伸,将所述机座部内的部分和所述开口部内的部分之间隔离开;以及支柱部,其从所述开口部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在该支柱部的内部设置有所述驱动机构,供给到所述驱动机构的润滑油在该支柱部的内部流动,所述油容器的上端面紧贴地固定于所述安装部的下表面。油容器接收在供给到驱动机构之后沿支柱部经由开口部流动的润滑油。油容器紧贴地固定于安装部的下表面,因此能够防止杂质从缝纫机外部混入润滑油。

在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柱部能够与所述机座部一同在立起状态和倾倒状态之间切换,该立起状态是所述支柱部相对于水平面垂直地立起的状态,该倾倒状态是所述支柱部相对于水平面倾倒的状态,所述第二区域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而言与所述缝纫机的倾倒方向相反的一侧。当在保养缝纫机时使支柱部成为倾倒状态时,相对于第一区域位于与缝纫机的倾倒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区域在油容器中位于比第一区域靠上部的位置。由于油容器倾斜,因此第二区域内的润滑油向第一区域内移动。因此,在缝纫机处于倾倒状态时油容器不会从安装孔送出润滑油,梭子机构不会沾满润滑油。

在技术方案9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油容器具有:台阶部,其设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而言与所述第二区域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该台阶部位于比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在满量时的油面高度位置靠上方的位置;连接路,其将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底壁的上表面和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连接起来;以及排出孔,其在所述台阶部位于相对于所述连接路而言与所述第一区域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用于将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向外部排出。当在保养缝纫机时使支柱部成为倾倒状态时,第二区域内的润滑油向第一区域内流动,第一区域内的润滑油经连接路流向台阶部。在从排出孔排出润滑油时,由于连接路与第一区域内的底壁相连接,因此,油容器能够将第一区域内的润滑油无残留地排出。

在技术方案10~12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缝纫机具有:机臂部,其从所述支柱部的上部与所述机座部相对地延伸,该机臂部在内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缝纫机的挑线杆的挑线机构;以及第一输送管,其从所述挑线机构穿过所述机臂部内延伸到所述支柱部内,该第一输送管在内部穿有第一芯材,该第一芯材利用灯芯供油向所述挑线机构输送润滑油,所述第一芯材在所述支柱部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下方从所述第一输送管露出,所述第一芯材的顶端部位于所述油容器的上方。在向驱动机构供油后,沿支柱部流动并流向油容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附着于从第一输送管露出的第一芯材。从第一输送管露出的第一芯材不是始终处于浸于润滑油的状态。因此,供油机构能够抑制向挑线机构供给的润滑油的量,因此挑线机构不会沾满润滑油。

在技术方案13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缝纫机具有:送布机构,其设于所述机座部,用于驱动在缝制时输送布料的送布台;第二输送管,其从所述第一区域延伸到所述机座部内,在该第二输送管的内部穿有第二芯材,该第二芯材利用灯芯供油将润滑油向所述送布机构输送;第三输送管,其从所述送布机构延伸到所述机座部内,在该第三输送管的内部穿有所述第二芯材;以及接头,其固定于所述机座部内,将所述第二输送管和所述第三输送管连结起来,所述接头的与所述第三输送管相连接那一侧的端部位于比与所述第二输送管相连接那一侧的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第二输送管和第三输送管利用第二芯材的灯芯供油来向送布机构供油。送布机构位于靠近梭子机构的位置,向梭子机构供给后的润滑油有时会附着于第三输送管。由于接头的与第二输送管相连接的端部位于上方,因此沿第三输送管到达接头的润滑油不会流向第二输送管而是在接头处积存并滴下。因此,供油机构能够防止润滑油在第二输送管的铺设部分附着于机座部内。

在技术方案14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接头在与所述第三输送管相连接那一侧的端部和与所述第二输送管相连接那一侧的端部之间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沿第三输送管到达接头的润滑油沿突出部流动,在突出部的下端部积存并滴下。因此,供油机构能够防止润滑油在第二输送管的铺设部分附着于机座部内。

在技术方案15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油容器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底壁设有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用于固定从所述第二输送管延伸的所述第二芯材的端部。固定构件在第一区域内将第二芯材的端部定位。因此,供油机构能够维持使第二芯材始终浸于第一区域内的润滑油的状态,能够实现灯芯供油。

技术方案16的缝纫机的油容器设于缝纫机的机座部,该油容器的上部开放,该油容器收纳有润滑油,且接收由用于向利用所述缝纫机的缝纫机马达驱动针杆的驱动机构供给润滑油的驱动供给部供给到所述驱动机构的润滑油和由用于向设于所述机座部内的梭子机构供给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的梭子供给部供给到所述梭子机构的润滑油,该缝纫机的油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油容器内设有从所述油容器的底壁向上方延伸并将所述油容器内的区域分隔为两个区域的分隔部,所述油容器具有:第一区域,其为由所述分隔部分隔成的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在该第一区域设有与所述驱动供给部相连接且用于吸引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的吸引部,该第一区域收纳有向所述驱动机构供给的润滑油,且接收供给到所述梭子机构的润滑油和供给到所述驱动机构的润滑油;第二区域,其为由所述分隔部分隔成的两个区域中的另一个区域,该第二区域收纳有向所述梭子机构供给的润滑油,且该第二区域与所述梭子供给部相连接;以及流通部,其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连通,供润滑油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流通,所述分隔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在满量时的油面位置靠下方的位置,所述流通部为所述第二区域的上部,该缝纫机的油容器具有第一过滤构件,该第一过滤构件覆盖所述流通部,用于将润滑油过滤。第一区域收纳向梭子机构和驱动机构供给且在缝纫机内循环后的润滑油。在缝纫机内循环后的润滑油有可能含有杂质。第一过滤构件将从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移动的润滑油过滤,因此移动到第二区域的润滑油难以含杂质。油容器能够利用梭子供给部从第二区域向梭子机构供给杂质较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机构的烧损等。因此,油容器在将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循环地向梭子机构和驱动机构供给时能够使供油状态稳定化。

在技术方案17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分隔部具有将所述上端向下切除而成的缺口部,所述流通部包括所述缺口部的上侧的空间。分隔部具有将分隔部的上端向下切除而成的缺口部,流通部包括缺口部的上侧的空间,因此,即使油容器内的润滑油为少量,润滑油也能够容易地从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移动。还利用第一过滤构件将从第一区域经由流通部向第二区域移动的润滑油过滤,因此移动到第二区域的润滑油难以含杂质。油容器能够向梭子机构供给杂质较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机构的烧损等。因此,油容器在将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循环地向梭子机构和驱动机构供给时能够使供油状态稳定化。

在技术方案18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区域内设有:磁力构件,其能够产生磁力;以及第二过滤构件,其固定于用于向所述梭子供给部输送所述润滑油的送油管的安装孔,该第二过滤构件的过滤能力比所述第一过滤构件的过滤能力高。磁力构件去除混入到润滑油的铁粉,第二过滤构件去除经过了第一过滤构件的杂质。因此,油容器能够向梭子机构供给杂质更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机构的烧损等。

在技术方案19~21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所述底壁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以所述第二区域侧的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侧的部分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润滑油沿底壁的倾斜面从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移动。因此,即使油容器内的润滑油为少量,油容器也能够确保向梭子机构供给的第二区域的润滑油。

在技术方案22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缝纫机的支柱部从在所述机座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向上方延伸,所述支柱部能够与所述机座部一同在立起状态和倾倒状态之间切换,该立起状态是所述支柱部相对于水平面垂直地立起的状态,该倾倒状态是所述支柱部相对于水平面倾倒的状态,所述第二区域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而言与所述缝纫机的倾倒方向相反的一侧,所述油容器具有:台阶部,其设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而言与所述第二区域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该台阶部位于比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在满量时的油面高度位置靠上方的位置;连接路,其将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底壁的上表面和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连接起来;以及排出孔,其在所述台阶部位于相对于所述连接路而言与所述第一区域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用于将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向外部排出。当在保养缝纫机时使支柱部成为倾倒状态时,第二区域内的润滑油向第一区域内流动,第一区域内的润滑油经连接路流向台阶部。在从排出孔排出润滑油时,由于连接路与第一区域内的底壁相连接,因此,油容器能够将第一区域内的润滑油无残留地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主视图。

图2是倾倒状态的缝纫机1的外观和机座部2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地观察图1的圆A内的结构所得到的缝纫机1的纵剖视图。

图4是在图1的I-I线处俯视到的机座部2的剖视图。

图5是缝纫机1内部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油容器100的立体图。

图7是在图6的II-II线处从左侧观察到的油容器100的剖视图。

图8是在图6的III-III线处从右侧观察到的油容器100的剖视图。

图9是从左侧观察倾倒状态的机座部2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10是供油机构80的俯视图。

图11是接头94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在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缝纫机1设于缝纫机台6,缝纫机台6具有矩形孔6A。缝纫机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

如图1~图4所示,机座部2为缝纫机1的基座。机座部2具有机座主体20和下罩23。机座主体20具有机座21和固定部22。机座21为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在缝纫机1为立起状态时,机座21卡合于缝纫机台6的矩形孔6A。立起状态为支柱部3相对于缝纫机台6的上表面(水平面)垂直地立起的状态。在机座21的左部设有针板11(参照图5)。针板11具有容针孔。针板11在容针孔的周围开设有送布齿孔12。机座21在右端部具有开口部27。固定部22从机座2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沿机座21的外周设为壁状。下旋转轴37、梭子驱动机构30以及送布台驱动机构40分别组装于固定部22。关于下旋转轴37、梭子驱动机构30以及送布台驱动机构4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固定部22的右端部具有用于安装后述的油容器100的安装部26。安装部26在机座21的开口部27的周围向下方延伸。安装部26内与开口部27连通。固定部22具有前壁26A、后壁26B、右壁26C以及分隔壁26D,前壁26A、后壁26B、右壁26C以及分隔壁26D构成安装部26。分隔壁26D为沿前后方向将前壁26A和后壁26B之间连接起来的壁部。分隔壁26D将由分隔壁26D、前壁26A、后壁26B以及右壁26C包围的部分和比分隔壁26D靠左侧的部分之间分隔开。前壁26A、后壁26B、右壁26C以及分隔壁26D的下表面位于相同的高度,并形成安装部26的下端面29(参照图3)。下端面29呈环状。

缝纫机1具有用于向驱动机构供给润滑油的供油机构80。供油机构80具有用于收纳润滑油的油容器100。油容器100为上部开放的箱状的容器,其上端面100A(参照图6)呈环状。上端面100A的形状是与安装部26的下端面29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密封件28(参照图3)呈环状,夹在油容器100的上端面100A和安装部26的下端面29之间。油容器100使上端面100A隔着密封件28紧贴于安装部26的下端面29,油容器100利用螺钉固定于安装部26。油容器100内的空间和安装部26内的空间与机座部2内的其他的空间隔绝。油容器100接收并收纳沿支柱部3内且从开口部27向安装部26内滴下的油滴。油容器100与安装部26内和支柱部3内以密闭状态相连接。因此,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一定积存在油容器100内。关于供油机构8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固定部22在前壁26A的右端部具有注入口24(参照图4)。注入口24向前方开口,并位于油容器100的上方。注入口24将安装部26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油容器100将润滑油收纳为满量时的油面C(参照图7)的高度低于油容器100的第一底壁105的上表面的高度。对于注入口24的高度而言,与将注入口设于油容器100的前壁101时相比,注入口24位于向上方远离油面C位置的位置。因此,注入口24的高度为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即使在伴随着缝纫机1的驱动进行振动的油面C飞溅也难以到达注入口24的高度。在通常使用缝纫机1时,注入口24由栓构件25堵塞。栓构件25用于防止油容器100内的润滑油从注入口24向缝纫机1的外部泄漏。

下罩23为上部开放的箱状,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下罩23对准矩形孔6A的形成位置且安装于缝纫机台6的下表面。矩形孔6A的内表面和下罩23的内表面形成凹部。在缝纫机1为立起状态时,机座21从上方覆盖矩形孔6A和下罩23所形成的凹部。机座21的下表面、矩形孔6A的内表面以及下罩23的内表面在机座部2内形成内部空间。内部空间收纳下旋转轴37、梭子驱动机构30、送布台驱动机构40以及油容器100。

支柱部3设于机座部2的右端并向上方延伸。支柱部3在下端具有开口部3A。支柱部3内和机座部2的安装部26内经由开口部3A和机座21的开口部27相连接。即,支柱部3从机座部2的开口部27的位置向上方延伸。支柱部3具有缝纫机马达10和连结旋转轴36。缝纫机马达10固定于支柱部3的上部的右侧面。带轮9设于缝纫机马达10右侧,且固定于向缝纫机马达10的右侧延伸的驱动轴。向缝纫机马达10的左侧延伸的驱动轴借助接头13与上旋转轴35相连结。连结旋转轴36在支柱部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连结旋转轴36将上旋转轴35的旋转驱动力向下旋转轴37传递。

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端向左方延伸,并与机座部2的上表面相对。上旋转轴35设于机臂部4内,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机臂部4的左端部为顶端部5。顶端部5向下方延伸。顶端部5在下方具有压脚15和机针8。在顶端部5的内部具有压杆16、弹簧17、压脚驱动机构50、挑线杆驱动机构70以及针杆驱动机构75。压杆16在顶端部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从顶端部5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压脚15设于压杆16的下端。弹簧17与压杆16的上端相连接。设于顶端部5的上端的旋钮18将弹簧17的上端固定。因此,弹簧17向下方对压杆16施力。压脚驱动机构与在支柱部3内和机座部2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膝部抬压脚杆58相连结。膝部抬压脚杆58的下端部58A经由油容器100的通孔114(参照图7)向油容器100的下方突出。关于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机座部2的下罩23在前表面具有操作者能够操作的膝部操作部19(参照图1)。膝部操作部19与纵轴62相连接。纵轴62向膝部操作部19的上方延伸并向右方弯曲,纵轴62借助接头59与横轴60相连结。横轴60向后方延伸,横轴60的后部位于下罩23内。下罩23的底部以横轴60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横轴60。膝部抬压脚构件61(参照图3)设于下罩23内,并固定于横轴60。膝部抬压脚构件61为弯曲的板材,并向横轴60的右方延伸。在缝纫机1为立起状态时,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位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下方。弹簧沿主视时顺时针的方向对横轴60施力,并使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向下方移动。

在压脚驱动机构未驱动时,膝部操作部19位于横轴60的左侧。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位于能够移动的范围中的下侧。膝部抬压脚杆58处于能够上下移动的状态。压脚驱动机构不会向压杆16传递驱动力。弹簧17利用施力将压杆16向下压。压脚15向下方移动,并在针板11上按压布料。在操作膝部操作部19时,操作者使用膝部使膝部操作部19向右方移动。横轴60绕主视时逆时针的方向旋转,使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向上方移动。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抵接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下端部58A,并将膝部抬压脚杆58向上方顶起。压脚驱动机构使压杆16向上方移动,压杆16克服弹簧17的施力从而上升。压脚15向针板11的上方移动,将布料释放。

参照图5说明缝纫机1的驱动机构。缝纫机1具有主驱动机构34,主驱动机构34具有上旋转轴35、连结旋转轴36以及下旋转轴37。上旋转轴35在机臂部4内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旋转轴36在支柱部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下旋转轴37在机座部2内沿左右方向延伸。上旋转轴35的右端借助接头13与缝纫机马达10相连接。缝纫机马达10用于使上旋转轴35旋转。供给部92支承上旋转轴35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供给部92呈大致圆筒形。关于供给部92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上旋转轴35在供给部92和缝纫机马达10之间具有偏心部39和锥齿轮35A。锥齿轮35A设于偏心部39的右侧。锥齿轮35A能够向连结旋转轴36传递驱动力。偏心部39的轴心相对于上旋转轴35的轴心偏心。偏心部39与杆45的上端部相连接。杆45能够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传递驱动力。上旋转轴35的左端与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相连接。缝纫机马达10使上旋转轴35旋转,并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传递驱动力。挑线杆驱动机构70具有挑线杆14,能够使挑线杆14上下运动。挑线杆驱动机构70的结构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针杆驱动机构75具有针杆7。针杆7位于针板11的上方,并在顶端部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顶端部5的下端部与针板11相对。针杆7的下端部从顶端部5的下侧露出。针杆7在下端安装有机针8。针杆驱动机构75伴随着上旋转轴35的旋转,使针杆7和机针8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在针杆7下降时,机针8的下端通过容针孔并到达旋梭31的上部。梭心套收纳卷绕有底线的梭心,并安装于旋梭31。机针8保持面线。旋梭31与机针8协同工作,使面线和底线交织。挑线杆14将交织于底线的面线提起到针板11上,从而在布料上形成线迹。

锥齿轮36A设于连结旋转轴36的上端。锥齿轮36A与上旋转轴35的锥齿轮35A啮合。连结旋转轴36伴随着上旋转轴35的旋转,借助锥齿轮35A、锥齿轮36A进行旋转。轴承部63呈圆筒形,并支承连结旋转轴36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连结旋转轴36在轴承部63的下侧具有锥齿轮36B。连结旋转轴36的下端与供油泵150相连接。供油泵150配置于油容器100内。锥齿轮37A设于下旋转轴37的右端。锥齿轮37A与连结旋转轴36的锥齿轮36B啮合。下旋转轴37伴随着连结旋转轴36的旋转,借助锥齿轮36B、锥齿轮37A进行旋转。因此,连结旋转轴36将缝纫机马达10使上旋转轴35旋转的旋转驱动力向下旋转轴37传递。轴承部64呈圆筒形,并支承下旋转轴37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下旋转轴37的左端与梭子驱动机构30相连接。梭子驱动机构30具有旋梭31,旋梭31设于下旋转轴37的左端。旋梭31伴随着下旋转轴37的旋转被驱动,并与机针8的上下运动同步地旋转。送布台驱动机构40为使送布台41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输送缝制对象物的机构。送布台驱动机构40具有送布台41、上下输送轴42、水平输送轴43以及送布马达44,送布台41在针板11的下方与针板11大致平行地设置。送布台41在上表面中央设有送布齿。送布齿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上部具有凹凸部分。送布齿的凹凸部分位于送布齿孔12内。在缝制时,送布台41使送布齿的凹凸部分从送布齿孔12突出到针板11上,在该送布齿与压脚15之间夹持布料。

机座部2以上下输送轴4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上下输送轴42。上下输送轴42在机座部2内设于下旋转轴37的后侧,并与下旋转轴37平行地延伸。上下输送轴42呈筒状,能够将由输送管85从油容器100输送来的润滑油向连杆构件46供给。上下输送轴42的右端部与杆45的下端部相连接。杆45从上旋转轴35的偏心部39向后下方延伸。杆45伴随着上旋转轴35的旋转,借助偏心部39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使上下输送轴42往复转动。连杆构件46设于上下输送轴42的左端。连杆构件46与送布台41的后端相连结。当上下输送轴42进行往复转动时,连杆构件46使送布台41沿上下方向移动。送布台41的上下运动与机针8的上下运动同步。送布马达44在机座部2内设于油容器100的左方。送布马达44为脉冲马达,能够使驱动轴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送布马达44的驱动轴与连杆机构部47的一端部相连接。连杆机构部47的另一端部固定于水平输送轴43的右端部。水平输送轴43在机座部2内设于下旋转轴37的前侧且是设于送布马达44的左侧。水平输送轴43与下旋转轴37平行地延伸。水平输送轴43呈筒状,能够将由输送管84从油容器100输送来的润滑油向连杆构件48供给。连杆构件48设于水平输送轴43的左端部,并向上方延伸。连杆构件48的上端与送布台41的前端相连结。在送布马达44驱动时,连杆机构部47使水平输送轴43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当水平输送轴43进行往复转动时,连杆构件48使送布台41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说明缝纫机1的供油机构80。供油机构80具有油容器100、供油泵150、输送管81~输送管87、接头94、柱塞泵91以及供给部92。参照图3、图4、图6~图9来说明油容器100。油容器100由铝等金属形成。油容器100具有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第一底壁105、第二后壁106、第二左壁107以及第二底壁108。第一底壁105和第二底壁108在俯视时形成于安装部26内的整个区域,并呈大致矩形形状。第二底壁108位于安装部26内的右前侧的区域。第一底壁105在俯视时呈弯曲形状,设于第二底壁108的左侧和后侧,且位于第二底壁108的上方。第二后壁106从第二底壁108的后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二左壁107从第二底壁108的左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二后壁106的上端与第一底壁105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右前端相连接。第二左壁107的上端与第一底壁105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右端相连接。第二后壁106的左端与第二左壁107的后端相连接。第一后壁102从第一底壁105的后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一左壁103从第一底壁105的左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一后壁102的左端和第一左壁103的后端相连接。前壁101从第一底壁105和第二底壁108的前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右壁104从第二底壁108的右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前壁101的左端与第一左壁103的前端相连接,前壁101的右端与右壁104的前端相连接。前壁101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与第二左壁107的前端相连接。右壁104的后端与第一后壁102的右端相连接。右壁104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与第二后壁106的右端相连接。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各自的上端位于相同的高度,构成环状的上端面100A。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各自的上端位于相同的高度。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第一底壁105所包围的区域为接收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的区域。该区域称作接油区域120。前壁101、第二后壁106、第二左壁107、右壁104、第二底壁108所包围的区域为接收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且收纳润滑油的区域。该区域称作收油区域125。收油区域125包括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梭子油区域130位于驱动油区域140的左前方。梭子油区域130用于收纳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的润滑油。驱动油区域140用于收纳向主驱动机构34、送布台驱动机构40、挑线杆驱动机构70、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的润滑油。梭子油区域130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并位于第二底壁108中的靠左前侧的部分。驱动油区域140在俯视时呈大致字母L形的弯曲形状,并位于从梭子油区域130的后侧到梭子油区域130的右侧的区域。第一分隔壁111和第二分隔壁112将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分隔开。第一分隔壁111从梭子油区域130的后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将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第一分隔壁111的左端与第二左壁107相连接。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位于第一底壁105的下方。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的高度低于油容器100内的润滑油在满量时的油面C的高度(参照图7)。第二分隔壁112从梭子油区域130的右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将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开。第二分隔壁112的前端与前壁101相连接。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开放。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为流通部113,润滑油在梭子油区域130内和驱动油区域140内之间流通。第二分隔壁112具有将上端部分向下切除而成的缺口部112A。因此,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位于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的下方。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的缺口部112A的上侧的空间也作为流通部113发挥功能。在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的量较多且油面的高度位于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的上方时,润滑油越过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在驱动油区域140和梭子油区域130之间流通。此时,润滑油能够经过流通部113在驱动油区域140和梭子油区域130之间流通。在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的量较少且油面的高度位于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以下的位置时,润滑油无法越过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地流通。此时,润滑油经过流通部113在驱动油区域140和梭子油区域130之间流通。由于油容器100能够使润滑油在收油区域125内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使向驱动机构供油的状态稳定化。

第二底壁108的上表面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去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08A(参照图8)。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沿倾斜面108A从收油区域125内的后侧向前侧移动。即使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为少量,梭子油区域130也会收纳从驱动油区域140流入的润滑油,从而确保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的润滑油。梭子油区域130的左侧后部形成有从接油区域120向左方凹陷的凹部131。通过形成有凹部131,梭子油区域130的润滑油的收纳量增加。第二左壁107和前壁101形成了包括凹部131内的区域的梭子油区域130,并形成与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相同的高度的台架部132。梭子油区域130在流通部113设有金属网状的过滤器133(参照图4)。过滤器133的缘部配置于台架部132上,并且过滤器133覆盖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的开放部分。过滤器133的右端部向下方弯折地配置在第二分隔壁112的右侧,并覆盖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的缺口部112A的上部的开放部分。过滤器133利用螺钉固定于梭子油区域130内的从第二底壁108竖立设置的凸台,从而固定于梭子油区域130。因此,接油区域120内的润滑油和驱动油区域140内的润滑油在向梭子油区域130内移动时,一定会经过过滤器133。过滤器133从向梭子油区域130内移动的润滑油中去除比网眼大的异物。

磁体136在梭子油区域130内的右前部设于第二底壁108上,其用于吸附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所含的铁粉等。用于向梭子驱动机构30输送润滑油的送油孔134在梭子油区域130内设于第二左壁107的前端部。即,送油孔134位于油容器100的前端部。如图9所示,在向油容器100供油时,缝纫机1向倾倒方向倾斜从而成为倾倒状态。倾倒状态为支柱部3相对于缝纫机台6的上表面(水平面)倾倒的状态。缝纫机1的倾倒方向为后方。在缝纫机1处于倾倒状态时,使前表面侧以机座部2的后部的铰链部2A为轴向上侧倾斜。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在接油区域120内向位于收油区域125后侧的部分移动。送油孔134在油容器100内位于与倾倒方向相反的一侧即前侧。因此,在处于倾倒状态时,送油孔134在收油区域125内位于较高的位置。送油孔134位于比在缝纫机1处于倾倒状态时的油面D的水平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在处于倾倒状态时,送油孔134不会送出润滑油。在向油容器100供油时,操作者经由设于油容器100的第一底壁105的供油窗117(参照图2)来确认供油量。由于供油窗117设于第一底壁105,因此,在缝纫机1为倾倒状态时,供油窗117朝向正面侧。因此,操作者在供油时能够容易用肉眼从供油窗117确认供油量。

如图3、图4、图6~图9所示,圆柱状的毡135设于送油孔134内(参照图6)。毡135的右端部向梭子油区域130内突出。因此,在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油时,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一定会经过毡135。毡135的过滤能力高于过滤器133的过滤能力。毡135能够从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的润滑油中去除经过过滤器133且无法附着于磁体136的异物。因此,油容器100通过去除异物从而将杂质较少的润滑油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防止梭子驱动机构30的烧损等。

供油泵150配置在驱动油区域140内,在俯视时位于梭子油区域130的右后方。供油泵150与连结旋转轴36的下端相连接。通过连结旋转轴36的旋转从而供油泵150使叶轮旋转,供油泵150将驱动油区域140内的润滑油吸起,并向输送管86送出。

相对构件141从第二底壁108的前端部大致铅垂地立起。相对构件141呈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的板状。相对构件141的下部向右方延伸,并与右壁104相连接。相对构件141的上端部141B向油容器100的上端的上方延伸,并位于机座部2的注入口24的上方。相对面141A为相对构件141的前表面,与注入口24正对。在向油容器100供油时,缝纫机1倾斜为倾倒状态(参照图9)。操作者将供油容器155的注入用喷嘴156插入注入口24来供油。注入用喷嘴156喷出的润滑油碰到相对面141A,并沿相对面141A向油容器100内流动。

相对构件141从第二底壁108向上方延伸。因此,在收纳在油容器100中的润滑油的量为缝纫机1的驱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量即下限量时,相对面141A也一定会浸于润滑油。即,在相对构件141的下端和油面之间不存在间隙。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即使在伴随着缝纫机1的驱动进行振动的油面飞溅,也不会经过相对构件141和注入口24之间,不会向注入口24飞溅。

如图3、图4、图6~图9所示,驱动油区域140的第二后壁106在左端具有连接路142。连接路142呈相对于第二后壁106倾斜的槽状,并从前侧下方向后侧上方延伸。连接路142将第二底壁108的上表面和第一底壁105的上表面连接起来。排出孔126在第一底壁105的后端设于连接路142的后方。排出孔126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底壁105,将油容器100内和外部连通。

在通常使用缝纫机1时,油容器100的排出孔126利用螺钉紧固。螺钉在螺钉头部设置O型密封圈,用于堵塞排出孔126。在排油时,缝纫机1从立起状态切换为倾倒状态。在收油区域125内,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向驱动油区域140内移动。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移动到接油区域120内。润滑油从收油区域125经过连接路142向接油区域120流动。排出孔126将接油区域120内的润滑油向油容器100的外部排出。由于连接路142倾斜,因此,即使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变为少量,也能够使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无残留地流到接油区域120。接油区域120的第一左壁103在后部开设有回收孔121(参照图6)。油容器100将在梭子驱动机构30中循环后的润滑油从回收孔121回收到接油区域120内。第一左壁103在前部开设有供给孔122。油容器100经由供给孔122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供给润滑油。接油区域120的第一底壁105具有通孔114。通孔114在第一底壁105后部开口,供膝部抬压脚杆58沿上下方向穿过。第一底壁105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筒状部115。筒状部115以通孔114为中心从第一底壁105向上方呈筒状延伸。筒状部115的筒孔115A与通孔114相连接,供膝部抬压脚杆58沿上下方向穿过。筒状部115的上端位于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以及右壁104各自的上端的上方。

覆盖部145设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侧面。覆盖部145的材料例如是橡胶等树脂,具有上侧覆盖部146和侧面覆盖部147。上侧覆盖部146为圆板状,并在中央开设有保持孔146A。侧面覆盖部147呈从上侧覆盖部146的外周侧缘部向下方延伸的筒状。保持孔146A的内表面紧贴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外表面。覆盖部145从上方覆盖筒状部115,并与膝部抬压脚杆58一同进行上下运动。

油容器100在筒状部115设有保护构件160。保护构件160的材料例如是橡胶等树脂,保护构件160具有底壁部161和周壁部162。底壁部161为圆板状,并在中央开设有保持孔161A。保持孔161A的内表面紧贴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周壁部162设于底壁部161的外周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底壁部161在外周侧缘部具有四个贯通孔163。贯通孔163使沿覆盖部145滴落到底壁部161的上表面的油滴向底壁部161的下方流动。在压脚驱动机构驱动时,覆盖部145与膝部抬压脚杆58一同向上方移动。在覆盖部145位于上下运动范围中的最上方时,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位于筒状部115的上部侧方。因此,不论覆盖部145移动到上下运动范围内的哪个位置,保护构件160都不会使筒状部115暴露,能够防止润滑油附着于筒状部115。

如图5、图10所示,供油机构80的柱塞泵91用于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润滑油。柱塞泵91设于梭子驱动机构30的旋梭31的右侧。柱塞泵91具有套筒911和柱塞912。套筒911呈大致圆筒形,其支承下旋转轴37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柱塞912设于套筒911内,并能够沿套筒911的径向进退。柱塞泵91是通过柱塞912伴随着下旋转轴37的旋转进行进退来驱动的供油泵。油容器100在第二左壁107的外壁侧且是在梭子油区域130的送油孔134设有接头137。输送管81的一端与接头137相连接。输送管81在机座部2内配管于油容器100的左方,其另一端与柱塞泵91相连接。柱塞泵91将由输送管81从油容器100输送的润滑油吸入,借助下旋转轴37向旋梭31供给润滑油。油容器100在第一左壁103的外壁侧且是在接油区域120的回收孔121设有接头123。输送管82的一端与接头123相连接。输送管82在机座部2内配置于左方,其另一端与柱塞泵91相连接。柱塞泵91将供给到旋梭31的润滑油的剩余部分回收并向输送管82送出。油容器100将输送管82所输送的润滑油从回收孔121收入到接油区域120内,并收纳于收油区域125内。供油机构80的输送管83~输送管85用于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供给润滑油。油容器100在第一左壁103的外壁侧且是在接油区域120的供给孔122设有接头124。输送管83的一端与接头124相连接。输送管83在机座部2内配置于左方,其另一端与接头94的右安装口96相连接。

如图5、图10、图11所示,接头94具有主体部95、右安装口96、左安装口97、后安装口98(参照图10)以及突出部99。右安装口96、左安装口97、后安装口98分别设于主体部95的右侧、左侧、后侧。后安装口98在主体部95上位于右安装口96和左安装口97之间。主体部95为在内部分支为两组的管,将右安装口96、左安装口97、后安装口98在主体部95内连接起来。接头94在送布马达44的左方固定于机座主体20的固定部22。安装部93设于主体部95的前侧上部,并将接头94安装于固定部22。主体部95相对于安装部93以左安装口97比右安装口96靠下侧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将接头94固定于固定部22时,左安装口97位于右安装口96的下方。后安装口98位于左安装口97的上方且位于右安装口96的下方。主体部95在左安装口97的右侧具有突出部99,突出部99从主体部95的左端向下方突出。输送管84的一端与接头94的左安装口97相连接。输送管84在机座部2内向接头94的左方延伸。输送管84的另一端与送布台驱动机构40的水平输送轴43相连接。输送管85的一端与接头94的后安装口98相连接。输送管85在机座部2内向接头94的左后方延伸。输送管85的另一端与送布台驱动机构40的上下输送轴42相连接。

输送管84经过旋梭31的前下方地延伸(参照图2)。供给到梭子驱动机构30之后的润滑油有时附着于输送管84,并沿输送管84到达接头94。此时,由于接头94倾斜且左安装口97位于右安装口96的下方,因此润滑油不会沿主体部95移动。输送管85经过旋梭31的后下方地配置(参照图2)。在附着于输送管85的润滑油到达接头94时,润滑油沿主体部95向位于后安装口98下方的左安装口97移动。润滑油沿左安装口97右侧的突出部99流动,积存于突出部99的下端部并滴下。

在输送管83~输送管85和接头94的内部穿有灯芯88。灯芯88的靠油容器100侧的端部88A从输送管83经由供给孔122在油容器100内暴露。端部88A跨过梭子油区域130的上方,并利用螺钉108B固定于驱动油区域140中的设于第二底壁108的凸台(参照图4)。端部88A不会在与缝纫机1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在油容器100内移动。因此,油容器100维持着使灯芯88始终浸于润滑油的状态。灯芯88从输送管84延伸到水平输送轴43内,并从输送管85延伸到上下输送轴42内。油容器100通过利用了灯芯88的毛细管作用的灯芯供油来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供给润滑油。供油机构80的供油泵150经由输送管86向主驱动机构34供给润滑油。输送管86配置在支柱部3内,将供油泵150和供给部92连接起来。供给部92在右侧面具有孔92A。供给部92从孔92A获取由供油泵150送出且由输送管86输送的润滑油。供给部92向设于上旋转轴35内的供油孔输送润滑油。供油孔在上旋转轴35内沿上旋转轴35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供油孔分别在偏心部39、锥齿轮35A附近具有开口,供油孔将供给部92内与偏心部39、锥齿轮35A附近连接起来。当上旋转轴35旋转时,流经供油孔的润滑油从开口溢出,将偏心部39和锥齿轮35A润湿。供给到锥齿轮35A的润滑油能够抑制锥齿轮35A和锥齿轮36A之间的摩擦热,能够防止烧损现象。伴随着锥齿轮35A和锥齿轮36A的旋转,润滑油变化为雾状并向周围释放。雾状的润滑油飞散到支柱部3内,将锥齿轮36B、锥齿轮37A等润湿。润滑油能够抑制锥齿轮36B和锥齿轮37A之间的摩擦热,能够防止烧损现象。在飞散到支柱部3内的润滑油落到下方时,位于支柱部3下方的油容器100接收并收纳润滑油。油容器100将收纳于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再利用,从而润滑油在缝纫机1内循环。

供油机构80的输送管87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润滑油。输送管87配管于机臂部4内。输送管87的一端延伸到支柱部3内,输送管87的另一端与供给部76相连接。供给部76设于顶端部5,并将由输送管86输送的润滑油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在输送管87的内部穿有灯芯89(参照图5)。灯芯89的顶端部89A从输送管87的一端在支柱部3内露出,并位于油容器100的上方。在支柱部3内以雾状飞散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附着于在支柱部3内露出的灯芯89的顶端部89A。输送管87通过利用了灯芯89的毛细管作用的灯芯供油来向供给部76输送润滑油。供给部76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润滑油。灯芯89不是始终浸于润滑油的状态。因此,输送管87能够抑制向供给部76输送的润滑油的量。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驱动油区域140向梭子驱动机构30和主驱动机构34供给润滑油,且收纳在缝纫机1内循环了的润滑油。在缝纫机1内循环了的润滑油有可能含有杂质。过滤器133将在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的流通部113从驱动油区域140向梭子油区域130移动的润滑油过滤,因此,移动到梭子油区域130的润滑油难以含杂质。供油机构80能够利用柱塞泵91从梭子油区域130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杂质较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驱动机构30的烧损等。因此,供油机构80在将油容器100内的润滑油循环地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时,能够使供油状态稳定化。

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的缺口部112A的上侧的空间作为流通部113发挥功能。由于在第二分隔壁112设有流通部113,因此,即使油容器100内的润滑油为少量,润滑油也能够容易地从驱动油区域140向梭子油区域130移动。因此,供油机构80能够可靠地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驱动机构30的烧损等。因此,供油机构80在将油容器100内的润滑油循环地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时,能够使供油状态稳定化。

磁体136设于梭子油区域130内的第二底壁108上。毡135设于送油孔134内,并向梭子油区域130内突出。磁体136去除混入润滑油的铁粉,毡135去除经过了过滤器133的杂质。因此,供油机构80能够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杂质更少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梭子驱动机构30的烧损等。

第二底壁108的上表面形成与后侧相比前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08A。润滑油沿倾斜面108A从驱动油区域140向梭子油区域130移动。因此,即使油容器100内的润滑油为少量,供油机构80也能够确保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的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

油容器100接收在供给到主驱动机构34之后沿支柱部3经由机座21的开口部27流动的润滑油。油容器100紧密地固定于与开口部27连通的安装部26的下端面29,因此能够防止杂质从缝纫机1的外部混入润滑油。

梭子油区域130位于相对于驱动油区域140而言与缝纫机1的倾倒方向相反的一侧即前侧。当在保养缝纫机1时使支柱部3成为倾倒状态时,梭子油区域130在油容器100中位于比驱动油区域140靠上部的位置。由于油容器100倾斜,因此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向驱动油区域140内移动。因此,在缝纫机1处于倾倒状态时油容器100不会从梭子油区域130内的送油孔134送出润滑油,梭子驱动机构30不会沾满润滑油。

驱动油区域140的第二后壁106在左端具有连接路142,连接路142将第二底壁108的上表面和第一底壁105的上表面连接起来。当在保养缝纫机1时使支柱部3成为倾倒状态时,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向驱动油区域140内流动,驱动油区域140内的润滑油经过连接路142向接油区域120流动。排出孔126在第一底壁105的后端设于连接路142的后方。在从排出孔126排出润滑油时,由于连接路142与驱动油区域140内的第二底壁108相连接,因此,油容器100能够将驱动油区域140内的润滑油无残留地排出。

在输送管87的内部穿有灯芯89来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润滑油。灯芯89的顶端部89A在支柱部3内露出,并位于油容器100的上方。在向主驱动机构34供油后,沿着支柱部3流向油容器100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附着于从输送管87露出的灯芯89。从输送管87露出的灯芯89不是始终处于浸于润滑油的状态。因此,供油机构80能够抑制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供给的润滑油的量,因此挑线杆驱动机构70不会沾满润滑油。

输送管83、输送管84和输送管85利用灯芯88的灯芯供油来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供油。送布台驱动机构40位于靠近梭子驱动机构30的位置,供给到梭子驱动机构30之后的润滑油有时会附着于输送管84、输送管85。由于与输送管83相连接的接头94的右安装口96位于输送管84的左安装口97的上方,因此,沿输送管84、输送管85到达接头94的润滑油不向输送管83流动而是在该接头94处积存并滴下。因此,供油机构80能够防止润滑油在输送管83的铺设部分附着于机座部2内。

主体部95在左安装口97的右侧具有突出部99。突出部99从主体部95向下方突出。沿输送管84、输送管85到达接头94的润滑油沿突出部99流动,在突出部99的下端部积存并滴下。因此,供油机构80能够防止润滑油在输送管83的铺设部分附着于机座部2内。

灯芯88的靠油容器100侧的端部88A在油容器100内露出,并利用螺钉108B固定并定位于在驱动油区域140内设于第二底壁108的凸台。因此,供油机构80能够维持使灯芯88始终浸于驱动油区域140内的润滑油的状态,能够实现灯芯供油。

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过滤器133并不限定于金属网,例如也可以使用树脂等。过滤器133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覆盖梭子油区域130上部的开放部分的部分和覆盖流通部113的部分。在油容器100中,将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设置得比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低来形成流通部113。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油容器100中,例如在第一分隔壁111、第二分隔壁112设置贯通孔、缺口部、狭缝等来形成流通部113。油容器100也可以在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之间设置没有分隔壁的部分来形成流通部113。在油容器100中,也可以在送油孔134设置网眼比过滤器133小的金属网来替代毡135。油容器100也可以使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的高度位置相同。

第二底壁108的倾斜面108A也可以是与右侧相比左侧向下方倾斜。倾斜面108A也可以是与右后侧相比左前侧向下方倾斜。梭子油区域130位于驱动油区域140的左前方,但也可以位于驱动油区域140的前方。灯芯89的在支柱部3内露出的顶端部89A既可以悬空地位于支柱部3内,也可以固定于支柱部3的内表面。灯芯89的顶端部89A也可以延伸到油容器100内。在接头94中,也可以是,主体部95不相对于安装部93倾斜。此时,接头94以预先向使左安装口97位于右安装口96的下侧的朝向倾斜的状态固定于固定部22即可。也可以没有接头94的突出部99。

在上述说明中,供油泵15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吸引部,输送管8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流通管,主驱动机构3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供给部9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供给部,梭子驱动机构3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梭子机构,柱塞泵9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梭子供给部,第二底壁10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底壁,第一分隔壁111、第二分隔壁11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分隔部,驱动油区域14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区域,梭子油区域13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区域,流通部1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流通部,过滤器13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构件,磁体13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磁力构件,输送管8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送油管,送油孔13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孔,毡13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构件,安装部2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隔离部,接油区域12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台阶部,挑线杆驱动机构7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挑线机构,灯芯89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芯材,输送管8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输送管,送布台驱动机构4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送布机构,灯芯8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芯材,输送管8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输送管,输送管84、输送管8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输送管,螺钉108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构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