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57436发布日期:2019-02-12 23:29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对呈筒状地连接的一侧编织物部和另一侧编织物部增加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用横编机编织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编织物)的技术。在此,在编织具有相对于针织品的宽度方向(编织宽度方向)具有角度的倾斜缘部的u字型、v字型的颈孔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与颈孔的周长相比,沿颈孔排列的线圈的数量不足,颈孔会收缩为较小。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技术,通过在前身片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空针,并在该空针处形成增圈,从而增加前身片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3842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在前身片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空针,使前身片的一部分向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但是,虽然该方法适合于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形成领口的位置未呈筒状地连接的针织背心的领口的编织,但对应用于前身片和后身片在该位置呈筒状地连接的针织套衫(日文:せーター)的领口的编织而言,存在课题。作为该课题,可列举如下情形:在前身片和后身片呈筒状地连接的情况下,若前身片向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变长,则过度的张力会作用于将前身片与后身片连接的编织纱线。若过度的张力作用于编织纱线,则在为容易断开的编织纱线的情况下,编织纱线有可能会断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形而作出,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增加呈筒状地连接的一侧编织物部和另一侧编织物部中的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前后相向的一侧针床和另一侧针床、以及对编织纱线进行供给的第一供纱构件和第二供纱构件的横编机,增加前后相向的一侧编织物部和另一侧编织物部中的、所述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其中,

卡定于所述一侧针床的所述一侧编织物部和卡定于所述另一侧针床的所述另一侧编织物部呈筒状地连接,

反复进行多次工序a、工序b以及工序c,增加所述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

在所述工序a中,使用所述第一供纱构件,预先在所述一侧编织物部与所述另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边界侧形成与所述一侧编织物部的所述一侧针床中的端部线圈连接的端部侧增圈,将所述端部侧增圈配置在所述另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

在所述工序b中,使所述一侧编织物部的一部分向所述一侧针床中的所述边界侧移动,在所述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形成至少一个一针量的线圈插入空间,

在所述工序c中,使用所述第二供纱构件,形成所述一侧编织物部中的与接近所述线圈插入空间的已有线圈连接的内部侧增圈,利用所述已有线圈或所述内部侧增圈填充所述线圈插入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案,能够列举如下方案:在所述工序b中形成多个所述线圈插入空间,在所述工序c中形成与所述线圈插入空间相同数量的所述内部侧增圈,利用所述已有线圈或所述内部侧增圈填充各所述线圈插入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案,能够列举如下方案:在所述工序a之前,使用所述第一供纱构件对在所述一侧编织物部的端部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的端部线圈进行编织,在从所述第一供纱构件延伸的编织纱线与该新的端部线圈直接连接的状态下,使所述新的端部线圈向所述另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

在上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工序a中形成一侧编织物部的端部侧增圈,将该端部侧增圈配置在另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使卡定另一侧编织物部的另一侧针床中的线圈的卡定宽度比卡定一侧编织物部的一侧针床中的线圈的卡定宽度长。因此,在工序b中,在使一侧编织物部的一部分向边界侧移动时,一侧针床的卡定宽度与另一侧针床的卡定宽度之差变小,因此,根据上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形成增圈时,在一侧编织物部与另一侧编织物部的边界,过度的张力不会作用于编织纱线,不易产生纱线断开。

另外,根据上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两个供纱构件,从而能够在沿编织宽度方向分离的一侧编织物部与另一侧编织物部的边界和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分别形成端部侧增圈和内部侧增圈。因此,能够高效地增加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

通过在工序b中形成多个线圈插入空间,在工序c中一下子形成多个内部侧增圈,从而能够使编织高效化。例如,在工序b中形成的线圈插入空间的数量能够为两个以上且五个以下,或者为三个以上且四个以下。

在工序a之前,使编织出的新的端部线圈向另一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由此,在移动新的端部线圈时,从第一供纱构件向新的端部线圈供给剩余的编织纱线。通过像这样向编织部位供给剩余的编织纱线,从而当在之后的工序中进行线圈的移动时等,容易抑制纱线断开。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包括倾斜缘部的领口的针织套衫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编织物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示的编织物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第一图。

图4是示出接着图3的编织物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第二图。

图5是示出接着图4的编织物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第三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一侧编织物部

10、13端部线圈14、15、16已有线圈

2另一侧编织物部

3端部侧增圈

4、5、6内部侧增圈

74、75、76线圈插入空间

8第一供纱构件

9第二供纱构件

100针织套衫(编织物)

50身片51左前身片52右前身片53后身片

61左袖、62右袖

70领口

80衣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使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具有身片和袖子的针织套衫(编织物)上形成领口的例子。

图1所示的针织套衫100(筒状编织物)具有身片50和装入(日文:セットイン)型的袖子(左袖61、右袖62)。为了方便起见,身片50能够分为夹着针织套衫100的中心线cl的左前身片51和右前身片52、以及后身片53。在该身片50上形成有前身片侧为大致u字状的领口70,在该领口70设置有筒状的衣领80。为了使用横编机编织该针织套衫100,对身片50和袖子61、62进行编织直至领口70的位置,接着,在前身片51、52与后身片53呈筒状地连接的状态下,保持后身片53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不变而增加前身片51、52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然后,利用环绕编织与构成领口70的线圈连续地对衣领80进行编织。

为了形成具有较深的下垂的领口70,需要使前身片51、5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数比后身片53多20~30%左右。因而,在上述针织套衫100的领口70的编织中使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首先,参照图2的编织示意图,对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概况进行说明。图中的“t+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如右端的箭头所示,编织朝向纸面上侧推进。在该图2中,将前身片51、52作为一侧编织物部1并将后身片53作为另一侧编织物部2进行说明。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用圆形标记表示,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线圈用菱形标记表示。

在图2的t0中,一侧编织物部1的所有的线圈卡定于一侧针床,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所有的线圈卡定于另一侧针床。一侧编织物部1和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左端(纸面右侧的端部)由编织纱线连接,一侧编织物部1和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右端(纸面左侧的端部)也由编织纱线连接。从该状态起,实施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在t1中,使用第一供纱构件8,预先在一侧编织物部1与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边界形成与一侧编织物部1的端部线圈13连接的端部侧增圈3,将端部侧增圈3配置在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相当于工序a)。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是指远离中心线的一侧。t1所示的端部线圈13在t0的左侧(纸面右侧)的端部线圈10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地编织。也可以不对端部线圈13进行编织,而是在端部线圈10编织集圈,将端部线圈10与端部侧增圈3连接。另外,端部侧增圈3既可以是钩圈(日文:掛け目)、扭转的钩圈,也可以是如后述的图3的编织工序图所示的那样通过加针而形成的线圈。而且,除了端部侧增圈3之外,也可以也将端部线圈13(10)配置于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

在t2中,使一侧编织物部1的一部分向一侧针床fd中的一侧编织物部1与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边界侧移动,在一侧编织物部1的编织宽度内形成至少一个一针量的线圈插入空间74(相当于工序b)。在此,在t1(工序a)中,将一侧编织物部1的端部侧增圈3配置在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使卡定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另一侧针床中的线圈的卡定宽度比卡定一侧编织物部1的一侧针床中的线圈的卡定宽度长。因此,在工序b中,在使一侧编织物部1的一部分向边界侧移动时,由于一侧针床的卡定宽度与另一侧针床的卡定宽度之差变小,所以在一侧编织物部1与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边界,过度的张力不会作用于编织纱线,不易产生纱线断开。

在t3中,使用第二供纱构件9,形成一侧编织物部1中的与接近线圈插入空间74的已有线圈14连接的内部侧增圈4,利用已有线圈14或内部侧增圈4填充线圈插入空间74(相当于工序c)。在t3中,针对t2的线圈插入空间74,在与用单点划线表示的中心线侧相邻的已有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地编织新的已有线圈14。也可以不对新的已有线圈14进行编织,而是在t2的已有线圈编织集圈,将已有线圈与内部侧增圈4连接。另外,内部侧增圈4既可以是钩圈、扭转的钩圈,也可以是如后述的图4的编织工序图所示的那样通过加针而形成的线圈。在此,在t3中,利用内侧增圈4填充线圈插入空间74,但在如图4的编织工序图所示的那样通过加针而形成内侧增圈4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已有线圈14填充线圈插入空间74。

接着,如t4~t6所示,在编织物的右侧(纸面左侧)也进行与t1~t3同样的编织。t4、t5以及t6分别与t1、t2以及t3的编织对应。但是,在t4~t6中使用的供纱构件8、9是区别于在t1~t3中使用的供纱构件8、9的另外的供纱构件。

通过反复进行多次t1~t3以及t4~t6的编织而在一侧编织物部1编织期望的数量的增圈3、4,从而能够编织图1所示那样的领口70。由于与将一侧编织物部1(图1的前身片51、52)的编织宽度加宽的量相应地形成增圈3、4,因此,即使在领口70之后接着对衣领80进行编织,在两者70、80之间也不易空出孔。在此,既可以在将t1~t3作为一个单元反复进行多次后,将t4~t6作为一个单元反复进行多次,也可以将t1~t6作为一个单元反复进行多次。也可以在反复进行上述单元时,在单元间使增圈3、4的数量变化。例如可列举如下情况:与在第一次的t1(t3)中形成的增圈3(4)的数量相比,增加或减少在第二次的t1(t3)中形成的增圈3(4)的数量。

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t1中加宽另一侧针床中的线圈的卡定宽度,之后,在t2中,在一侧针床的一侧编织物部1形成线圈插入空间74,对内部侧增圈4进行编织,因此,在增加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数时,不易产生纱线断开。例如,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线圈数将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数增加20~30%左右。当然,也能够根据使用的编织纱线等条件,进一步增加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数。通过增加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数,从而能够加深图1的领口70的前部下垂。例如,也能够编织v领的针织套衫100。

接着,基于图3~5,对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具体的编织工序进行说明。在图3~5中,仅示出图2的纸面右半部分,进行图2的t1~t3的说明。图中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fd表示下部前针床(一侧针床),fu表示上部前针床(一侧针床),bd表示下部后针床(另一侧针床),bu表示上部后针床(另一侧针床)。bd、bu能够相对于fd、fu左右转移,并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fd、fu的织针的位置用大写字母表示,bd、bu的织针的位置用小写字母表示。图中的标记的意义与图2相同,在各编织工序中与编织动作有关的部分用粗线表示,并且在该工序中新编织的线圈全面涂抹地进行表示。

在图3的s0中示出如下状态:在fd的织针a~p卡定有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圆形标记),在bd的织针a~p卡定有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线圈(菱形标记)。在该图中,由于仅图示图2的右半部分,所以织针p的线圈与织针p的线圈连接,织针a的线圈不与织针a的线圈连接。

在s1中,在使第一供纱构件8向编织物中央侧移动后,使卡定于fd的织针p的端部线圈10向bu的织针p移动,在s2中,使第一供纱构件8向边界侧移动,对在bu的端部线圈10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的端部线圈13进行编织。该新的端部线圈13的编织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进行s1、s2地使端部线圈10向bd的织针q移动,并进行后述的s5以后的编织。

在s3中,在从第一供纱构件8延伸的编织纱线与新的端部线圈13直接连接的状态下,使新的端部线圈13从bu的织针p向fd的织针p移动。在接下来的s4中,使bd、bu向纸面左方(与边界侧相反的一侧)转移一个间距,使新的端部线圈13向bd的织针q移动。织针q是位于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织针。

在s5中,使bd、bu向右方转移一个间距,对卡定于bd的织针q的新的端部线圈13进行加针。通过加针,使端部线圈13向fu(也可以是fd)的织针q移动,并且在bd的织针q上形成从该端部线圈13抽出的线圈(端部侧增圈3)。在此,也能够形成在端部侧增圈3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的端部侧增圈3。通过形成新的端部侧增圈3,从而使旧端部侧增圈3从织针脱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旧端部线圈3连接的新的端部线圈13的移动。

在s6中,使bd、bu向左方转移一个间距,使卡定于fu的织针q的端部线圈13向bd的织针r移动。通过s1~s6所示的编织,使作为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的端部侧增圈3和端部线圈13向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bd中的线圈的卡定宽度变为比fd中的线圈的卡定宽度宽三针量。

在图4的s7~s10中,形成三个线圈插入空间74、75、76(工序b)。在此,在形成多个线圈插入空间74、75、76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央侧朝向端部侧形成内部侧增圈4、5、6。若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在s7中,使bd、bu向左方转移两个间距,使卡定于fd的织针h~o的一侧编织物部1的一部分的线圈向bu的织针k~r移动。在s8中,使bd、bu向右方转移一个间距,使卡定于fd的织针g的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向bu的织针i移动,在一侧编织物部1的编织宽度内的织针j的位置形成线圈插入空间76。在s9中,使bd、bu向右方转移一个间距,使卡定于fd的织针f的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向bu的织针g移动,在织针h的位置形成线圈插入空间75。

在s10中,在使bd、bu向右方转移一个间距之后,使第二供纱构件9向右方移动,对卡定于fd的织针e的一侧编织物部1的已有线圈14进行加针(工序c的一部分)。通过加针,使已有线圈14向bu的织针e移动,在fd的织针e对从已有线圈14抽出的线圈(内部侧增圈4)进行编织。而且,在bu的织针f的位置形成线圈插入空间74。

在s11中,使第二供纱构件9向左方移动,对在内部侧增圈4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的内部侧增圈4进行编织。s11的编织并不是必须的,但通过进行s11,可使旧内部侧线圈4从织针脱离,因此,容易使与旧内部侧线圈4直接连接的已有线圈14移动。

在s12中,使bd、bu向右方转移一个间距,使已有线圈14从bu的织针e向fd的织针f移动,在s13中,使bd、bu向左方转移一个间距,使已有线圈14配置在线圈插入空间74(工序c的剩余部分)。而且,在s13中,使预先放置在bu的织针g的已有线圈15向fd的织针g移动。

在图5的s14中,使第二供纱构件9向右方移动,对fd的织针g的已有线圈15(参照图4的s13)进行加针。通过该加针,使已有线圈15向bu的织针g移动,在fd的织针g对内部侧增圈5进行编织。此外,由于fd、fu是不动的,所以在图5中,表示fd、fu的织针的位置的大写字母仅在s14中示出。参照s14进行织针的位置的确认。

在s15中,使第二供纱构件9向左方移动,对在内部侧增圈5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的内部侧增圈5进行编织。与图4的s11的内部侧增圈4同样地,新的内部侧增圈5的编织并不是必须的。

在s16中,使bd、bu向右方转移一个间距,使卡定于bu的织针g的已有线圈15向fd的织针h移动,在s17中,使bd、bu向左方转移一个间距,使bu的织针i的已有线圈16向fd的织针i移动。通过s16、s17,利用已有线圈15填充线圈插入空间75(参照s16)。

在s18中,使第二供纱构件9向右方移动,对fd的织针i的已有线圈16(参照s17)进行加针。通过该加针,使已有线圈16向bu的织针i移动,在fd的织针i对内部侧增圈6进行编织。

在s19中,使第二供纱构件9向左方移动,对在内部侧增圈6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的内部侧增圈6进行编织。与s15的内部侧增圈5同样地,新的内部侧增圈6的编织并不是必须的。

在s20中,使bd、bu向右方转移一个间距,使卡定于bu的织针i的已有线圈16向fd的织针j移动。在s21中,使bd、bu向左方转移一个间距,使预先放置在bu的织针k~r的一侧编织物部1的线圈向fd的织针k~r移动。通过s20、s21,利用已有线圈16填充线圈插入空间76(参照s20)。

在s21以后,反复进行与对应于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工序a~工序c的s1~s21同样的编织。在该情况下,将新的工序a的端部侧增圈3形成在比旧工序a的端部侧增圈3靠一侧编织物部1侧的位置即可。具体而言,将s21中的卡定于fd的织针r的线圈作为一侧编织物部1的fd中的端部线圈,进行新的工序a。另外,将新的工序c的内部侧增圈4、5、6形成在比旧工序c的内部侧增圈4、5、6靠另一侧编织物部2侧的位置即可。即,在反复进行工序a~工序c时,工序a的端部侧增圈3和工序c的内部侧增圈4、5、6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增加即可。

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图,在bd的织针q编织端部侧增圈3,在fd的织针e、g、i编织内部侧增圈4、5、6。即,一侧编织物部1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增加四个。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够用于针织套衫以外的编织物的编织。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应用于针织袋等开口部的编织。另外,除了一侧编织物部1之外,也可以在另一侧编织物部2形成增圈来增加另一侧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线圈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