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1384发布日期:2020-04-24 18:3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平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熨烫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平烫装置。



背景技术:

熨烫设备是能够对衣物进行熨烫的机器,熨烫设备包括挂烫设备和平烫设备,挂烫设备是将衣物挂起,然后通过蒸汽熨斗对衣物进行蒸汽熨烫,这种熨烫方式特别适用于对轻质类衣物进行熨烫,或者对不宜近距离接触的衣物进行熨烫,而平烫设备是将衣物放置在平烫板上,然后通过熨斗对衣物进行近距离熨烫,这种熨烫方式特别适用于对重质类衣物进行熨烫,或者对适用于近距离接触的衣物进行熨烫。

相比于挂烫设备,平烫设备的优势在于用户无需反复扯拽衣物即可实现熨烫,然而,现有技术中平烫设备仅是将衣物放置在平烫板上,然后进行熨烫,这种熨烫方式对衣物的熨烫效果极其有限,虽然能够消除一部分褶皱,但是还是很容易出现折痕等。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平烫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平烫设备的熨烫效果有限,很容易在熨烫过程中使衣物产生折痕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烫装置,该平烫装置包括固定构件、驱动机构、平烫机构和风扇组件,驱动机构设置在固定构件上,驱动机构与平烫机构相连,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平烫机构展开,风扇组件设置在平烫机构上。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构件上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的丝杠和套设在丝杠上的螺母,螺母与平烫机构连接,驱动电机能够驱动丝杠转动以使螺母上移并因此使平烫机构展开。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平烫机构包括安装轴、平烫板和支撑杆,安装轴设置在固定构件上,平烫板转动地设置在安装轴上,支撑杆的一端与平烫板铰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螺母铰接,驱动电机能够驱动丝杠转动以使螺母上移并因此使平烫板转动到水平位置,风扇组件设置在平烫板上。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平烫板包括相扣合的底板和盖板,风扇组件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盖板上密布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平烫机构包括安装轴、第一平烫板、第二平烫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安装轴设置在固定构件上,第一平烫板和第二平烫板均转动地设置在安装轴上,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与第一平烫板铰接,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与第二平烫板铰接,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与螺母铰接,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与螺母铰接,驱动电机能够驱动丝杠转动以使螺母上移并因此使第一平烫板和第二平烫板共同转动到水平位置,风扇组件设置在第一平烫板和/或第二平烫板上。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平烫板包括相扣合的底板和盖板,风扇组件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盖板上密布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二平烫板包括相扣合的底板和盖板,风扇组件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

在上述平烫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盖板上密布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驱动机构能够使平烫机构展开,使得在应用平烫装置的时候可以将平烫装置展开,在不应用平烫装置的时候将平烫装置收起,从而便于用户对平烫装置进行存放,且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风扇组件可以进行吸风和吹风,通过吸风,可以使衣物紧贴在平烫板上,并且可以在对衣物熨烫时使蒸汽均匀地通过衣物,然后立即干燥,避免出现折痕,提高对衣物的熨烫效果,通过吹风,可以对诸如丝绸等精细纺织品进行熨烫,在熨烫过程中,可以在熨烫表面形成一层空气垫,使得在衣物熨烫时不会出现折痕。

进一步地,平烫装置采用单平烫板结构,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丝杠转动,然后通过丝杠带动螺母上移,从而使支撑杆可以将平烫板向水平角度位置推起,最终形成水平的平烫板,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用户在进行平烫时可以将平烫板推起到水平角度位置,在不进行平烫时可以将平烫板放落至竖直角度位置,从而在不用平烫装置时可以使平烫装置尽可能地不占用水平方向的空间,从而便于用户对平烫装置进行放置。

进一步地,在单平烫板结构中,将风扇组件设置在盖板和底板之间,可以对风扇组件进行容纳,避免风扇组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避免灰尘等杂质浸染风扇组件。

进一步地,在盖板上设置通风孔,使得盖板既能够对衣物起到承载作用,又能够使空气在风扇组件的作用下充分地通过盖板,从而实现更好的吸风和送风功能。

进一步地,平烫装置采用双平烫板结构,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丝杠转动,然后通过丝杠带动螺母上移,从而使支撑杆可以将第一平烫板和第二平烫板向水平角度位置的两侧推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平的平烫板,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用户在进行平烫时可以将第一平烫板和第二平烫板推起到水平角度位置,并且尽可能地向两侧伸展,增大衣物的承载面积,而在不进行平烫时可以将第一平烫板和第二平烫板都放落至竖直角度位置,从而在不用平烫装置时可以使平烫装置尽可能地不占用水平方向的空间,从而便于用户对平烫装置进行放置。

进一步地,在双平烫板结构中,将风扇组件设置在第一平烫板的盖板和底板之间,可以对风扇组件进行容纳,避免风扇组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避免灰尘等杂质浸染风扇组件。

进一步地,在第一平烫板的盖板上设置通风孔,使得盖板既能够对衣物起到承载作用,又能够使空气在风扇组件的作用下充分地通过盖板,从而实现更好的吸风和送风功能。

进一步地,在双平烫板结构中,将风扇组件设置在第二平烫板的盖板和底板之间,可以对风扇组件进行容纳,避免风扇组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避免灰尘等杂质浸染风扇组件。

进一步地,在第二平烫板的盖板上设置通风孔,使得盖板既能够对衣物起到承载作用,又能够使空气在风扇组件的作用下充分地通过盖板,从而实现更好的吸风和送风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平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平烫装置包括固定构件1、驱动机构2、平烫机构3和风扇组件4,驱动机构2设置在固定构件1上,驱动机构2与平烫机构3相连,驱动机构2能够驱动平烫机构3展开,风扇组件4设置在平烫机构3上。其中,驱动机构2可以采用液压缸、气缸驱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丝杆螺母驱动的方式,再或者采用直线电机驱动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驱动机构2的具体结构,只要能够通过驱动机构2能够驱动平烫机构3展开即可。固定构件1可以为固定座、固定板和/或固定支架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固定构件1的具体结构,只要通过固定构件1能够实现驱动机构2的承载即可。此外,平烫机构3可以采用单支撑板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多支撑板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平烫机构3的具体结构,只要能够通过平烫机构3的展开实现平烫功能以及通过平烫机构3的收起实现平烫机构3的收纳即可。此外,风扇组件4可以设置在平烫机构3的外侧面,也可以设置在平烫机构3的内部,而且风扇组件4可以采用单风扇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多风扇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风扇组件4的设置位置和具体结构,只要通过风扇组件4能够实现吸风和送风即可,下面以驱动机构2为丝杆螺母驱动机构2,风扇组件4采用多风扇结构为例,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驱动机构2包括设置在固定构件1上的驱动电机21、与驱动电机21的输出轴相连的丝杆22和套设在丝杆22上的螺母23,螺母23与平烫机构3连接,驱动电机21能够驱动丝杆22转动以使螺母23上移并因此使平烫机构3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如果是通过驱动电机21带动丝杆22正转来实现螺母23的上移,那么通过丝杆22反转即可实现螺母23的下移,从而使平烫机构3收起,如果是通过驱动电机21带动丝杆22反转来实现螺母23的上移,那么通过丝杆22正转即可实现螺母23的下移,从而使平烫机构3收起,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选择丝杆22和螺母23之间的螺旋配合形式,只要能够通过驱动电机21驱动丝杆22转动而带动螺母23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平烫机构3的展开和收起即可。

下面通过两个实施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平烫机构3包括安装轴、平烫板和支撑杆,安装轴设置在固定构件1上,平烫板转动地设置在安装轴上,支撑杆的一端与平烫板铰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螺母23铰接,驱动电机21能够驱动丝杆22转动以使螺母23上移并因此使平烫板转动到水平位置,风扇组件4设置在平烫板上。这种设置对应的是平烫装置采用单平烫板的结构,通过驱动电机21带动丝杆22转动,从而实现螺母23的上移,由于支撑杆的两端铰接结构,使得支撑杆能够将支撑板向水平角度位置推起,从而使支撑板水平地放置,便于用户平烫衣物。风扇组件4优选地设置在平烫板内,风扇组件4采用多风扇结构,多个风扇可以在平烫板内沿平烫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或者呈矩阵式排列,再或者呈环形排列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多个风扇的排列方式,只要通过多个风扇能够实现吸风和送风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风扇包括风扇电机和扇叶,通过风扇电机驱动扇叶正反转能够实现送风和吸风。

优选地,平烫板包括相扣合的底板和盖板,风扇组件4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其中,底板和盖板可以采用卡合连接,从而便于底板和盖板的拆卸与安装,并且便于对风扇组件4进行维修和更换,盖板可以采用木质板、纤维板或者高分子材料板,从而使风扇组件4产生的流动空气能够穿过盖板,当然,为了保证盖板的通风效果,还可以在盖板上设置通风孔,通风孔密布在盖板上,从而使流动的空气能够充分地穿过盖板,其中,盖板可以采用金属网(例如铁网)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通风孔密布在盖板上指的是通风孔的开口尺寸可以设置得很小并且通风孔很多,并且通风孔之间的间距也很小,从而保证空气均匀地通过盖板。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平烫机构3包括安装轴31、第一平烫板32、第二平烫板33、第一支撑杆34和第二支撑杆35,安装轴31设置在固定构件1上,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均转动地设置在安装轴31上,第一支撑杆34的第一端与第一平烫板32铰接,第二支撑杆35的第一端与第二平烫板33铰接,第一支撑杆34的第二端与螺母23铰接,第二支撑杆35的第二端与螺母23铰接,驱动电机21能够驱动丝杆22转动以使螺母23上移并因此使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共同转动到水平位置,风扇组件4设置在第一平烫板32和/或第二平烫板33上。这种设置对应的是平烫装置采用双平烫板的结构,通过驱动电机21带动丝杆22转动,从而实现螺母23的上移,由于第一支撑杆34的两端和第二支撑杆35的两端均为铰接结构,使得第一支撑杆34能够将第一平烫板32向水平角度位置推起,第二支撑杆35能够将第二平烫板33向水平角度位置推起,从而使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均水平地放置,并且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可以在水平位置时形成一个完整的熨烫板(如图1所示的结构),便于用户在承载面积比较大的熨烫板上平烫衣物。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杆34和第二支撑杆35可以设置为一对,也可以设置为多对,例如图1中所示的为第一支撑杆34和第二支撑杆35为两对,其中一对分别对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的前边缘进行支撑,另一对分别对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的后边缘进行支撑,从而提高对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的支撑稳定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第一支撑杆34和第二支撑杆35的具体数量,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的支撑、打开和收纳即可。风扇组件4优选地设置在第一平烫板32和/或第二平烫板33内,即风扇组件4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平烫板32内,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二平烫板33内,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平烫板32和第二平烫板33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风扇组件4的具体设置位置,只要通过风扇组件4能够实现送风和吹风即可。风扇组件4采用多风扇结构,多个风扇可以在第一平烫板32和/或第二平烫板33内沿平烫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或者呈矩阵式排列,再或者呈环形排列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多个风扇的排列方式,只要通过多个风扇能够实现吸风和送风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风扇包括风扇电机和扇叶,通过风扇电机驱动扇叶正反转能够实现送风和吸风。

优选地,与实施例一中的平烫板类似地,第一平烫板32包括相扣合的底板和盖板,风扇组件4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其中,底板和盖板可以采用卡合连接,从而便于底板和盖板的拆卸与安装,并且便于对风扇组件4进行维修和更换,盖板可以采用木质板、纤维板或者高分子材料板,从而使风扇组件4产生的流动空气能够穿过盖板,当然,为了保证盖板的通风效果,还可以在盖板上设置通风孔,通风孔密布在盖板上,从而使流动的空气能够充分地穿过盖板,其中,盖板可以采用金属网(例如铁网)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通风孔密布在盖板上指的是通风孔的开口尺寸可以设置得很小并且通风孔很多,并且通风孔之间的间距也很小,从而保证空气均匀地通过盖板。

优选地,与上述第一平烫板32类似地,第二平烫板33包括相扣合的底板和盖板,风扇组件4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其中,底板和盖板可以采用卡合连接,从而便于底板和盖板的拆卸与安装,并且便于对风扇组件4进行维修和更换,盖板可以采用木质板、纤维板或者高分子材料板,从而使风扇组件4产生的流动空气能够穿过盖板,当然,为了保证盖板的通风效果,还可以在盖板上设置通风孔,通风孔密布在盖板上,从而使流动的空气能够充分地穿过盖板,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通风孔密布在盖板上指的是通风孔的开口尺寸可以设置得很小并且通风孔很多,并且通风孔之间的间距也很小,从而保证空气均匀地通过盖板。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