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96162发布日期:2019-02-15 23:4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衣物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衣物烘干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其排放单元具有改进的结构的衣物烘干机。



背景技术:

衣物烘干机是利用高温干燥空气对洗涤的和湿的衣物进行干燥的装置。

一般来说,衣物烘干机根据动力源分为气体式烘干机和电动式烘干机,根据对从将被干燥的对象中吸收的水分的处理方法分为通风式烘干机和冷凝式烘干机。

通风式烘干机通过细长的通风管道将从滚筒流来的湿空气排放到外部。

冷凝式烘干机使用利用热交换装置移除和干燥来自从滚筒流来的湿空气的水分并将所述空气送回滚筒以使空气循环的方法。由于空气的流动构成闭合环路,所以难以使用气体作为热源,并且冷凝式烘干机主要使用电力并需要相对大量的维护费用。然而,由于空气在滚筒中将被干燥的对象和热交换装置之间循环,所以冷凝式烘干机不需要通风管道,从而可简单地安装冷凝式烘干机。

当使用衣物烘干机的除湿单元将水分从湿空气中移除时产生冷凝水。这些冷凝水被收集在衣物烘干机的基座上。如果收集了预定量的冷凝水,则通过泵将冷凝水从基座移除。

排放衣物烘干机中的冷凝水的方法包括使用回收水桶排放冷凝水的方法和直接将冷凝水从基座排放到衣物烘干机的外部的方法。根据现有技术,为了让用户选择排水方法,排放单元所需的组件的数量大,因此材料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衣物烘干机,所述衣物烘干机能够改进衣物烘干机的排放单元的结构,从而可减少所需组件的数量,可改善排放单元的装配特性,并且同时可防止冷凝水涌出。

本公开的其他方面一部分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阐述,一部分将通过该描述而变得明显,或者可通过对本公开的实施而了解。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衣物烘干机包括:主体;滚筒,可旋转地安装在主体内并容纳将被干燥的对象;基座,设置在滚筒的下部;第一水桶,安装在基座上,用于收集当执行干燥操作时产生的冷凝水;多个排放管,与第一水桶的一侧结合并使冷凝水运动,其中,为了改变所述多个排放管与第一水桶彼此结合的位置,第一水桶与基座的边缘结合,使得第一水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暴露在外部。

所述衣物烘干机还可包括第一水桶盖,第一水桶盖与第一水桶结合,以保护第一水桶内的电子单元。

第一水桶可包括位于第一水桶的上表面上的排放孔,排放孔与所述多个排放管结合,冷凝水运动到排放孔,并且第一水桶盖可包括凹入部,在该凹入部处,第一水桶盖的至少一部分凹入,以使排放孔能够暴露在外部。

至少一个固定器可设置在第一水桶盖上,以固定所述多个排放管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衣物烘干机还可包括第二水桶,用于排放收集在第一水桶中的冷凝水。

所述多个排放管可包括第一排放管,冷凝水通过第一排放管从第一水桶运动到第二水桶。

所述衣物烘干机还可包括支管台,支管台设置在第一水桶的一侧,并且所述支管台用于与第一排放管结合。

所述多个排放管还可包括第二排放管,第二排放管连接第一水桶和第二水桶,以使在第二水桶中溢流的冷凝水运动到第一水桶中。

所述多个排放管还可包括与排放孔结合的第三排放管,用于将第一水桶中的冷凝水朝向主体的外部排放。在第二水桶的一侧可设置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与第一排放管结合,运动通过第一排放管的冷凝水穿过连通孔被容纳在第二水桶的内部。

连通孔可以设置为朝向第二水桶的内侧倾斜。

连通孔可以包括第一肋和至少一个第二肋,第一肋设置在连通孔的内侧并且对应于连通孔的形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肋设置在第一肋的内侧。

第二肋的高度可小于第一肋的高度。

突起部可以设置在第一肋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从第一肋的上侧突出,以防止流入到连通孔的冷凝水朝向连通孔的外部涌出。

溢流孔可以设置在第二水桶的另一侧,以将在连通孔中溢流的冷凝水引导到第二水桶的内部。

连通孔可以设置为比溢流孔从第二水桶的表面突出得更多。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衣物烘干机包括:主体;滚筒,可旋转地安装在主体内并容纳将被干燥的对象;基座,设置在滚筒的下部;排放单元,安装在基座上并收集和排放冷凝水,其中,排放单元包括:第一水桶,用于收集冷凝水;多个排放管,与第一水桶结合并使冷凝水被排放;第一水桶盖,保护位于第一水桶的一侧的电子单元,并且与第一水桶结合,使得多个排放管的一部分能够被暴露。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一种衣物烘干机包括:主体;滚筒,可旋转地安装在主体内并容纳将被干燥的对象;基座,设置在滚筒的下部;第一水桶,当干燥将被干燥的对象时产生的冷凝水被容纳在第一水桶中;第二水桶,用于将被收集在第一水桶中的冷凝水从主体的内部取出,以排放冷凝水;多个排放孔,与排放管结合,使得第一水桶中的冷凝水能够朝向第二水桶或者主体的外部排放,其中,设置所述多个排放孔以使用户能够选择冷凝水从第一水桶排放或从第二水桶排放到外部的排放流道。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一种排放单元包括:第一水桶,当干燥将被干燥的对象时产生的冷凝水被容纳在第一水桶中;第二水桶,排放被收集在第一水桶中的冷凝水;第一排放管,使第一水桶中的冷凝水运动到第二水桶,其中,第二水桶包括设置在第二水桶的表面上的连通孔,以与第一排放管连通,并且连通孔设置为从第二水桶的表面朝向第二水桶的内部倾斜。

连通孔可以包括第一肋和至少一个第二肋,第一肋设置在连通孔的内侧并且对应于连通孔的形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肋设置在第一肋的内侧,以引导冷凝水流入到连通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肋的高度可小于第一肋的高度。

突起部可设置在第一肋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从第一肋的上侧突出,以防止流入到连通孔的冷凝水朝向连通孔的外部涌出。

溢流孔可设置在第二水桶的另一侧,以将在连通孔中溢流的冷凝水引导到第二水桶的内部,并且连通孔可设置为比溢流孔从第二水桶的表面突出得更多。

流道可设置在第二水桶的表面上,以将冷凝水引导至连通孔和溢流孔的至少一个。

排放单元还可包括第二排放管和第三排放管,第二排放管使在第二水桶中溢流的冷凝水运动到第一水桶,第三排放管与第一水桶的一侧结合以将冷凝水排放到第一水桶的外部。

排放单元还可包括:排放孔,设置在其中容纳冷凝水的第一水桶主体中,第一排放管和第二排放管中的至少一个与排放孔结合;第一水桶盖,与第一水桶主体结合,使得第一排放管和第二排放管中的至少一个能够被固定并且排放孔能够被暴露在外部。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将变得明显并且更易于理解,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衣物烘干机的前侧的视图;

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衣物烘干机的后侧的视图;

图3是示出图1中的衣物烘干机的构造的视图;

图4是示出图1中的衣物烘干机的基座的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水桶的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第一水桶的盖子的分解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当使用第二水桶排放冷凝水时排放管结合结构的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当使用排放管朝向主体的外部排放冷凝水时排放管结合结构的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水桶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第二水桶的第二水桶盖被移除的状态的视图;

图11是示出图9中的第二水桶的排水孔的放大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中所示的线aa'截取的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后盖的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中所示的线bb'截取的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变形构件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结合的状态的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5中所示的防变形构件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拆卸的状态的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5中的防变形构件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结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从不同的角度示出图15中的防变形构件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结合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指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衣物烘干机的前侧的视图,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衣物烘干机的后侧的视图,图3是示出图1中的衣物烘干机的结构的视图。

如图1至图3中所示,衣物烘干机100包括主体10、滚筒20、驱动单元30、除湿单元(参见图4中的80)以及排放单元50和60。

主体10可包括框架12、用于盖住框架12的上部的上盖11和设置在框架12的前侧的前面板13。主体10还可包括第一水桶60和第二水桶50(即,排放单元50和60)。第一水桶60是冷凝水被收集在其中的排水桶(waterspouttub),第二水桶50是可拆卸的水桶,用户可以将第二水桶50从主体10拆卸,并且可将第一水桶60中的冷凝水从第二水桶50中移除。第一水桶60设置在主体10的下侧并容纳当干燥将被干燥的对象时产生的冷凝水。第二水桶50可设置在主体10的上侧。第一水桶60中的冷凝水可被排放到第二水桶50,用户可通过将第二水桶50从主体10取出而从第二水桶50移除冷凝水。第一水桶60中的冷凝水可直接朝向主体10的外部排放,这将在以下进行描述。

由于第二水桶50的手柄部52设置在前面板13上,所以用户可根据需要从主体10中取出第二水桶50并可将被容纳在第二水桶50中的冷凝水排掉。显示窗口51可设置在第二水桶50的前侧。显示窗口51可以以透明形式设置,以便用户可确定容纳在第二水桶50中的冷凝水的量。下面将描述第二水桶50。另外,控制面板15可设置在前面板13上,控制面板15上设置有用于控制衣物烘干机100的各种按钮和显示器。

衣物口16设置在主体10的前侧,将被干燥的对象可穿过衣物口16放入到滚筒20中,门14铰接到衣物口16的前部,以打开和关闭衣物口16。

排放单元50和60的第一水桶60设置在主体10的后侧。第一水桶60可设置在主体10的后侧的边缘处。第一水桶60可包括第一水桶主体61和第一水桶盖70。由于第一水桶主体61和第一水桶盖70彼此结合,所以用户无需将第一水桶盖70与第一水桶60分离便可确定冷凝水将朝向主体10的外部排放还是朝向第二水桶50排放。流入管道41可与主体10的后侧结合,从而湿气被移除的空气可从流入管道41的内部流入到滚筒20。

其中容纳将被干燥的对象的滚筒20可旋转地安装在主体10中。多个提升件21沿着滚筒20的圆周方向布置在滚筒20中。多个提升件21使将被干燥的对象上升或下降,从而可有效地干燥将被干燥的对象。

滚筒20由驱动单元30驱动。驱动单元30可包括被安装在基座90上的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可包括带轮32和带33,带轮32通过驱动电机31的旋转力旋转,带33通过连接带轮32和滚筒20将驱动电机31的动力传递到滚筒20。

滚筒20的前侧敞开,从而将被干燥的对象可放入到滚筒20中,并且通过门14将滚筒20的前侧关闭。热风进口22形成在滚筒20的后侧,由除湿单元80加热的空气经由热风进口22流入到滚筒20中。

可通过流入到滚筒20中的空气对将被干燥的对象进行干燥。从滚筒20排出的湿空气沿着排放管道42流入到除湿单元80中。在穿过除湿单元80后被干燥的空气沿着流入管道41循环到滚筒20中。

由于安装在流入管道41的下侧的鼓风机43而发生上面描述的空气的流动。

排放管道42设置在滚筒20的前部,并引导穿过滚筒20的内部的高温湿空气的排放。过滤器(未示出)可安装在排放管道42上以过滤杂质(诸如细毛)。

流入管道41设置在滚筒20的后部,并经由形成在滚筒20上的热风进口22与滚筒20的内部连通。

鼓风机43设置在流入管道41的内部。鼓风机43吸收穿过除湿单元80的高温干燥空气并将高温干燥空气排放到流入管道41,从而产生穿过滚筒20的空气循环。鼓风机43可由用于驱动滚筒20的驱动电机31一起驱动。

图4是示出图1中的衣物烘干机的基座的视图。

如图4中所示,基座90安装在滚筒20的下部。基座主体91构成基座90的外观。后主体92可安装在基座主体91的后部,在后主体92上安装有鼓风机43并形成有下面将描述的第一水桶60。

在上面描述的除湿单元80、驱动单元30、鼓风机43和排放单元50和60中的第一水桶60可安装在基座90上。详细地讲,除湿单元80和驱动单元30可安装在基座主体91上,鼓风机43和第一水桶60可安装在后主体92上。

排放管道42的一部分可形成在其上安装有鼓风机43的后主体92的一部分上。第一水桶盖70可另外与后主体92的其中设置有第一水桶60的部分结合,以便保护第一水桶60中的电子单元。

基座盖(未示出)可与基座主体91的上部结合,以覆盖除湿单元80和驱动单元30。

除湿单元80可包括蒸发器81、冷凝器82和压缩机83。虽然未示出,但是除湿单元80还可包括膨胀阀。

从滚筒20排放的高温湿空气流到除湿单元80中。

高温湿空气首先穿过除湿单元80的蒸发器81。由于压降而膨胀并吸热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器81。制冷剂通过蒸发器81蒸发并吸热,同时,高温湿空气被冷却,失去水分,并变成低温干燥空气。即,从滚筒20排放的高温湿空气穿过蒸发器81并变为低温干燥空气。

穿过蒸发器81的低温干燥空气穿过冷凝器82。通过压缩机83压缩并被过度加热的制冷剂穿过冷凝器82的内部。被过度加热的制冷剂穿过冷凝器82并放热,同时,低温干燥空气被加热并变成高温干燥空气。即,从蒸发器81排放的低温干燥空气穿过冷凝器82并变成高温干燥空气。

穿过冷凝器82的高温干燥空气沿着引导管道84被引导至流入管道41。被引导至流入管道41的高温干燥空气因鼓风机43而沿着流入管道41流入到滚筒20中。

如果干燥操作开始被执行,则驱动电机31运转,从而滚筒20和鼓风机43运转。鼓风机43引起空气的流动。空气穿过蒸发器81和冷凝器82变成高温干燥空气,并流到滚筒20中。流到滚筒20中的高温干燥空气从被放入到滚筒20中的将被干燥的对象中获取水分并对将被干燥的对象进行干燥。同时,所述空气变为高温湿空气。高温湿空气沿着排放管道42进入到除湿单元80中,并变为高温干燥空气。高温干燥空气再次进入到滚筒20中。

当从滚筒20排放的高温湿空气通过蒸发器81冷却并排放水分时,可产生冷凝水。冷凝水被收集到安装在基座90上的第一水桶60中。所收集的冷凝水可运动到第二水桶50,并且用户可取出第二水桶50以排放冷凝水,或者可将冷凝水从第一水桶60朝向主体10的外部排放。冷凝水被放置在第一水桶60中的状态被定义为第一状态,冷凝水被抽取并运动到第二水桶50的状态被定义为第二状态。另外,冷凝水被抽取并朝向主体10的外部排放的状态被定义为第三状态。另外,第二水桶50内部的冷凝水溢流并运动到第一水桶60的状态被定义为第四状态。用户可改变排放管与第一水桶60彼此结合的位置,并且可确定冷凝水是处于第二状态还是处于第三状态。即,用户可选择从第一水桶60排放的冷凝水的排放流道。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水桶的视图,图6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第一水桶的盖子的分解视图。

如图5和图6中所示,第一水桶60可形成在后主体92的后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后主体92的一部分可以是凹入的,第一水桶60可以与后主体92的凹入部一体地形成。然而,与此不同的,第一水桶60与后主体92分开形成并且第一水桶60安装在后主体92上的结构可包括在本公开的精神内。

第一水桶60可包括第一水桶主体61。排放管85、86和87(参见图8)可与第一水桶60结合。在其中冷凝水从第一水桶60运动到第二水桶50的排放管被定义为第一排放管85,在其中冷凝水从第二水桶50运动到第一水桶60的排放管被定义为第二排放管86,在其中冷凝水从第一水桶60运动到主体10的外部的排放管被定义为第三排放管87。

排放孔62和64可设置在第一水桶60的上表面上。根据附图,与第一排放管85或第三排放管87结合的第一排放孔62和与第二排放管86结合的第二排放孔64可设置在第一水桶60的上表面上。在第二状态下不使用第三排放管87,并且在第三状态下,第三排放管87另外与第一排放孔62结合。因此,将第三排放管87另外提供给用户。另外,当在第三状态下第一排放管85不用于排水的目的时,与第一排放管85结合的支管台(boss)63可靠近第一排放孔62设置。

用于排放冷凝水的电子单元可设置在第一排放孔62和第二排放孔64内。用于抽取并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泵65和用于感测冷凝水的水位的水位感测传感器66可被设置为电子单元。排水泵65可抽取冷凝水,使得冷凝水可朝向第二水桶50排放或朝向主体10的外部排放。

第一水桶盖70可与第一水桶主体61结合,以保护第一水桶主体61内部的电子单元。第一水桶盖70可与第一水桶主体61结合,使得第一排放孔62和第二排放孔64中的至少一个可被暴露在外部。第一水桶盖70包括凹入部71,其中,第一水桶盖70的至少一部分是凹入的。结果,排放孔62和64中的至少一个会被暴露在外部。根据附图,由于凹入部71,第一排放孔62和支管台63可被暴露在外部。然而,本公开的各方面不限于此。

第一水桶盖70可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器72,以固定排放管85、86和87中的至少一个。排放管85、86和87中的至少一个可插入到由固定器72形成的空间72a和72b中,使得排放管85、86和87中的至少一个可被固定。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设置固定器72,从而可形成两个排放管可插入到其中的空间72a和72b。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当使用回收水桶排放冷凝水时排放管结合结构的视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当使用排放管朝着主体的外部排放冷凝水时排放管结合结构的视图。

现在将参照图7和图8对根据排水状态的排放管的连接结构进行描述。

图7示出了在第二状态下的排放管结合结构,在第二状态下,使用第二水桶50排放冷凝水。

第二排放管86与第二排放孔64结合,并且在第四状态下使用,在第四状态下,在第二水桶50中溢流的冷凝水运动到第一水桶60。第一排放管85与第一排放孔62结合并使收集在第一水桶60中的冷凝水运动到第二水桶50。第一排放管85可被插入到固定器72中并固定到固定器72。

图8示出了在第三状态下的排放管结合结构,在第三状态下,冷凝水从第一水桶60排放到主体10的外部。

第二排放管86与第二排放孔64结合,并使在第二水桶50中溢流的冷凝水运动到第一水桶60。然而,第三排放管87与第一排放孔62结合,并使第一水桶60中的冷凝水朝向主体10的外部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在冷凝水的排放中不使用第一排放管85,因此,第一排放管85与支管台63结合。

即,在第一状态下,冷凝水被容纳在第一水桶60中。在第二状态下,容纳在第一水桶60中的冷凝水经过与第一排放孔62结合的第一排放管85运动到第二水桶50。第三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用户将第一排放管85与支管台63结合并将第三排放管87与第一排放孔62结合,使得冷凝水能够朝向主体10的外部排放。第四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排放管86与第二排放孔64结合,在第二水桶50中溢流的冷凝水运动到第一水桶60。除非第二排放管86的结合结构改变,否则不会同时出现冷凝水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的运动。

按照这种方式,由于第一水桶盖70与第一水桶主体61结合使得第一排放孔62可被暴露在外部,所以用户可不需要移除第一水桶盖70根据期望的排水方法将第一排放管85或第三排放管87与第一排放孔62结合。另外,由于第一水桶盖70包括用于固定排放管85、86和87的固定器72,所以可减少制造排放单元50和60所需的组件的数量,从而可提高排放单元50和60的装配特性,并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水桶的视图,图10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第二水桶的第二水桶盖被移除的状态的视图。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第二水桶50可包括第二水桶主体55和第二水桶盖54。第二水桶50可包括设置在衣物烘干机100的前侧的手柄部(参见图1中的52)并且用户可通过该手柄部抓住并取出第二水桶50(即,回收水桶)。

第二水桶盖54可与第二水桶主体55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结合。与第一水桶60结合的第一排放管85可与第二水桶盖54的一侧结合。第一排放管85可与第二水桶盖54的流入管54a结合。第二水桶盖54可与主体10结合。这样,当用户取出第二水桶50时,第二水桶盖54未被取出,而仅仅第二水桶主体55被取出。当第二水桶主体55插入到主体10中时,第二水桶主体55的后侧和第二水桶盖54的内侧彼此接触。

连通孔56可设置在第二水桶主体55的上表面的一侧,冷凝水穿过连通孔56被引导到第二水桶50的内部。连通孔56被设置为使得第一排放管85中的冷凝水可流到连通孔56中。稍后将对连通孔56进行描述。

溢流孔57可设置在第二水桶主体55的上表面的另一侧,没有流到连通孔56中的溢流的冷凝水可穿过溢流孔57被容纳在第二水桶50中。流道58可设置在第二水桶主体55的上表面上,以引导冷凝水的运动。另外,连通孔56可设置为比溢流孔57从第二水桶主体55的上表面突出更多。这用于引导从连通孔56溢流出的冷凝水,以流到溢流孔57中。

图11是示出图9中的回收水桶的排放孔的放大视图,图12是沿着图11中所示的线aa'截取的视图。

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连通孔56可包括设置在连通孔56的内部的肋56a、56b、56c。连通孔56设置为从连通孔56的外侧向内侧倾斜,以将冷凝水引导到第二水桶50的内部。

第一肋56a可设置在连通孔56的内部,以和连通孔56的形状相对应。另外,第二肋56b和56c可设置在第一肋56a的内侧。第二肋56b和56c可设置为多个。根据附图,设置了两个第二肋56b和56c,然而,本公开的各方面不限于此。第二肋56b和56c的设置在外侧的第二肋被定义为外部第二肋56b,第二肋56b和56c的设置在内侧的第二肋被定义为内部第二肋56c。

第一肋56a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肋56b和56c的高度。即,肋56a、56b、56c可朝向连通孔56的内侧倾斜。另外,外部第二肋56b的高度可大于内部第二肋56c的高度。即,第一肋56a和外部第二肋56b之间会存在高度差d1。另外,外部第二肋56b和内部第二肋56c之间会存在高度差d2。

另外,突起部56d可设置在第一肋56a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可比第一肋56a向上突出更多。根据附图,两个突起部56d可设置在第一肋56a上,并且两个突起部56d可彼此面对。突起部56d可突出而低于第二水桶主体55的上表面。因此,突起部56d可防止容纳在第二水桶50中的冷凝水向第二水桶主体55的外部涌出。向上突出的突起58a可围绕连通孔56设置在第二水桶主体55上,并且可以以加倍的方式来防止冷凝水从第二水桶50的内部涌出。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后盖的视图,图14是沿着图13中所示的线bb'截取的视图。

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热风进口22a、22b和22c可设置在后盖12a上,高温干燥空气穿过热风进口22a、22b和22c流入到滚筒20中。根据附图,热风进口22包括三个热风进口,即,第一热风进口22a、第二热风进口22b和第三热风进口22c。

针对第三热风进口22c,鼓风机43设置得更靠近第三热风进口22c。因此,与流入到第一热风进口22a和第二热风进口22b中的高温湿空气相比,流入到第三热风进口22c中的高温湿空气更少。因此,高温湿空气不均匀地流入到滚筒20中,并且干燥效率降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设置后盖凹入部41a,第三热风进口22c的下侧在后盖凹入部41a处凹入。还可设置后盖突起部41a,第三热风进口22c的上侧在后盖凹入部41a处突出。

因此,在第三热风进口22c的周围出现高度差,高温湿空气被引导以流入到第三热风进口22c中,从而可提高干燥效率。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变形构件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结合的状态的视图,图16是示出图15中所示的防变形构件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拆卸的状态的视图,图17是示出图15中的防变形构件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结合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8是从不同的角度示出图15中的防变形构件与衣物烘干机的框架结合的状态的视图。

如图15至图18中所示,衣物烘干机100可包括防变形构件17,防变形构件17具有与前滚筒23结合的一侧和与后框架12a结合的另一侧。

防变形构件17可包括前结合部17a和17b与后结合部17c、17d和17e。前结合部17a和17b可包括第一弯曲部17a和从第一弯曲部17a延伸的第二弯曲部17b。第二弯曲部17b可近似垂直于第一弯曲部17a弯曲并可与前滚筒23结合。还可以设置防变形构件结合部23a,使得前滚筒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上突出。前结合部17a和17b可安装在防变形构件结合部23a上。

后结合部17c、17d和17e可包括第三弯曲部17c和从第三弯曲部17c延伸的第四弯曲部17d。后结合部17c、17d和17e还可包括从第四弯曲部17d延伸的结合部17e。结合部17e可插入到后框架12a的结合槽12c中。因此,第四弯曲部17d安装在后框架12a的上表面12d上。

前结合部17a、17b和前滚筒23可使用另外的紧固构件(未示出)彼此结合。为此,第二弯曲部17b可包括紧固槽17f,在防变形构件结合部23a中也设置紧固槽23b,使紧固构件(未示出)穿过紧固槽23b并与紧固槽23b结合。

另外,框架结合部23c、23d、23e和23f可设置在前滚筒23的两侧并可与两个侧框架12b结合。框架结合部23c、23d、23e和23f与另外的紧固构件(未示出)可被插入以使两个侧框架12b与前滚筒23能够彼此结合。框架结合部23c、23d、23e和23f可设置在前滚筒23的两侧。根据附图,可在前滚筒23的两侧中的每一侧上设置框架结合部23c、23d、23e和23f中的两个;然而,本公开的各方面不限于此。位于附图的上侧的框架结合部被定义为第一框架结合部23c和第二框架结合部23e,位于附图的下侧的框架结合部被定义为第三框架结合部23d和第四框架结合部23f。

在防变形构件17安装在前滚筒23上之后,构成另外的上盖11的上框架18可与防变形构件结合部23a的上侧结合。

前滚筒23的两侧可经由第一框架结合部23c和第二框架结合部23e与两个侧框架12b结合,并且前滚筒23的两侧可经由防变形构件17与后框架12a结合。即,前滚筒23具有三点支撑结构,其中,前滚筒23由三个点支撑。前滚筒23可由塑料材料形成,衣物烘干机100使用热来干燥将被干燥的对象,因此,前滚筒23会由于热而变形。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前滚筒23与框架12结合,以具有三点支撑结构,因此,可防止前滚筒23发生下垂变形。另外,防变形构件17保持衣物烘干机100的密封状态,从而可减少由热引起火灾的风险。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衣物烘干机的排放单元的结构得到改进,从而可减少制造排放单元所需的组件的数量,可降低其材料成本,可改进排放单元的装配特性并可提高生产率。

另外,衣物烘干机的排放单元的结构得到改进,从而用户能够容易地选择排放方法。

虽然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做出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