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型机的入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3986发布日期:2018-09-14 20:30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型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定型机的入料装置。



背景技术:

定型机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包括上料部分、纬纱器、链条、烘箱体及其落布装置。其中上料部分是指将布放入料槽内,带上化工料,然后经轧辊将多余的化工料压榨干净。

目前,公告号为CN20306581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拉幅定型机轧车上料机构,包括轧水槽,轧水槽外安装有第一电机;轧水槽内分别有主动轧辊、第一被动轧辊、第二被动轧辊、第三被动轧辊;第一电机与主动轧辊相连。

这种拉幅定型机轧车上料机构通过双重轧辊的夹压和轧筒的压榨使化工料在布面上的分布均匀,提高了多余的化工料压榨效果,从而有效保证布料的定型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人工将布料展平,继而将布料置于上述的拉幅定型机轧车上料机构中进行压榨,以避免布料产生较为严重的褶皱;但是人工将布料展平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定型机的入料装置,通过在压榨布料之前先将布料通过机械部件展平,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定型机的入料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沿布料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张紧机构、传动机构、展平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辊和防滑套,所述的防滑套固定于传动辊的外壁上,所述的传动辊转动连接于支撑架上并且位于张紧机构上方,所述的展平机构包括与布料抵触的第一展平辊,所述的第一展平辊的外壁上开设有相互反向的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辊转动带动防滑套转动,继而使布料能够依次经过张紧机构以及展平机构,通过第一展平辊旋转,在布料与第一螺纹、第二螺纹接触时,能够往两侧展开,继而实现对布料的展平,最后将布料进行压榨时,不易产生严重褶皱,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展平机构还包括与布料抵触的第二展平辊,所述的第二展平辊与第一展平辊轴心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二展平辊的外壁上开设有相互反向的第三螺纹和第四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布料在经过第一展平辊时,通过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与布料抵触,能够将布料展开,展开后的布料在经过第二展平辊时,通过第三螺纹和第四螺纹与布料接触,能够进一步将布料展开,使布料能够更为平整,在压榨的过程中更不易产生严重褶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张紧机构包括转动架、张紧辊和支撑辊,所述支撑辊固定于支撑架上,所述的转动架通过驱动机构转动连接于支撑架上,所述的张紧辊固定于转动架上,相邻所述张紧辊之间形成用于夹紧布料的张紧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布料通过支撑辊支撑,继而经过张紧区,实现对布料的张紧,便于实现布料的展平,操作简便,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张紧辊的外壁上套设并固定有摩擦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套能够增加对布料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使布料便于张紧,同时能够便于布料传动更为平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张紧辊上套设有用于与布料侧壁抵触的定位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套能够对布料进行限位,便于对布料传动方向的引导,使布料能够在传动辊上初步展开,更利于布料展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架、蜗轮、蜗杆和驱动杆,所述的蜗轮与蜗杆均转动连接于安装架上,所述的安装架固定于支撑架上,所述的蜗轮与转动架固定,所述驱动杆与蜗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蜗杆转动,使蜗杆带动蜗轮旋转,继而使蜗轮带动安装架转动,是张紧辊与传动辊之间的布料得以张紧或者放松;同时,蜗轮蜗杆具有自锁性,使安装架能够放置稳定,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机构还包括转向组件,所述驱动杆通过所述转向组件与蜗杆连接,所述的转向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所述的驱动杆与第一伞齿轮固定,所述第二伞齿轮与蜗杆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带动第一伞齿轮转动,第一伞齿轮带动第二伞齿轮转动,第二伞齿轮带动蜗杆转动,从而实现蜗轮的转动,同时,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之间能够形成小于180°的夹角,从而便于调节驱动杆的位置,便于生产加工,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杆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的第一连接段一端与第一伞齿轮固定,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固定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与第二连接段发生磕碰时,第二连接段沿着铰接处翻转,从而不易对工人造成较大的身体伤害;当通过把手转动第二连接段时,第二连接段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段发生转动,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把手的外壁上开设有防滑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凹槽能够增加工人的手部与把手的外壁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架背对展平机构的一端固定有防护板,所述的防护板上开设有多个缓冲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板能够用以阻挡工人进入到支撑架中;当工人与防护板发生碰撞时,缓冲通孔能够增加防护板的形变能力,不易使工人受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布料通过传动机构传送,先经过张紧机构张紧,继而进入到展平机构展平后进行压榨,有效减少布料的褶皱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展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现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架;2、张紧机构;21、转动架;211、固定板;212、转动轴;22、张紧辊;23、支撑辊;24、张紧区;25、摩擦套;26、定位套;3、驱动机构;31、安装架;32、蜗轮;33、蜗杆;34、转向组件;35、驱动杆;41、第一连接段;42、第二连接段;43、第一伞齿轮;44、第二伞齿轮;5、把手;51、防滑凹槽;6、传动机构;61、传动辊;62、防滑套;63、输送辊;7、展平机构;71、第一展平辊;72、第二展平辊;73、第一螺纹;74、第二螺纹;75、第三螺纹;76、第四螺纹;8、传送辊;9、防护板;91、缓冲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一种定型机的入料装置,包括支撑架1,沿着布料的传输方向,在支撑架1上依次设置有张紧机构2、传动机构6以及展平机构7,布料经过展平机构7展平之后进行压榨,有效减少褶皱量,同时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张紧机构2位于支撑架1的前端,包括转动架21、张紧辊22和支撑辊23。支撑辊23呈圆柱形,固定于支撑架1的前端。转动架21包括固定板211和转动轴212。转动轴212固定于固定板211的一侧。两个张紧辊22固定于固定板211背对转动轴212的一侧,并且两个张紧辊22平行放置,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布料的张紧区24。在张紧辊22的外壁上套设有摩擦套25和定位套26。摩擦套25置于张紧辊22的中部,定位套26置于摩擦套25的两端。本实施例中,摩擦套25和定位套26均采用布料制成。

如图1和图3所示,转动轴212远离固定板211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支撑架1上。在支撑架1上设置有驱动机构3,用以驱动转动轴212旋转。驱动机构3包括安装架31、蜗轮32、蜗杆33、转向组件34和驱动杆35;驱动杆35包括第一连接段41和第二连接段42;转向组件34包括第一伞齿轮43和第二伞齿轮44。

将相互啮合的蜗轮32和蜗杆33转动连接于安装架31上,将安装架31固定于支撑架1的侧壁上。蜗轮32的端部从安装架31上伸出并与上述的转动轴212固定连接。将蜗杆33远离蜗轮32的一端和第二伞齿轮44固定连接;将第一伞齿轮43和第二伞齿轮44啮合,第一伞齿轮43与第一连接段4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段41远离第一伞齿轮43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段42铰接。第一连接段41转动连接于安装架31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伞齿轮43的外径小于第二伞齿轮44的外径,通过杠杆远离,使工人驱动蜗杆33转动能够更为省力。

第二连接段42远离第一连接段41的一端固定有呈圆盘状设置的把手5。把手5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防滑凹槽51。多个防滑凹槽51沿着把手5的外壁均匀分布。

传动机构6包括传动辊61和防滑套62。传动辊6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支撑架1上,并且传动辊61位于支撑架1中部上端。将采用布料制成的防滑套62套设在传动辊61上。

在支撑架1中部的下端转动连接有两个平行放置的输送辊63。两个输送辊63通过电机驱动,并反向转动,将布料从两个输送辊63夹持,并从两个输送辊63之间穿过。

见图2,展平机构7位于支撑架1的后端,包括第一展平辊71和第二展平辊72。在第一展平辊71的外壁上开设相互反向设置的第一螺纹73和第二螺纹74。在第二展平辊72的外壁上开设相互反向设置的第三螺纹75和第四螺纹76。第一展平辊71和第二展平辊72上下平行排列,并通过电机驱动而旋转。使第一展平辊71和第二展平辊72与布料抵触,并将布料往两侧展平。

在支撑架1的后端还转动连接有两个传送辊8。布料经过第二展平辊72后,从两个传送辊8之间输送出去并进行压榨。

见图1,为了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在支撑架1的前端固定有一块防护板9,防护板9上开设有多个缓冲通孔91。

综上所述,动态过程为:将布料通过支撑辊23支撑,继而穿入到张紧区24中,继而向上移动绕过传动辊61后通过第一展平辊71和第二展平辊72展平,继而从两个输送辊63之间穿出,通过输送辊63对布料的运动提供动力,最后将布料从两个传送辊8之间输送出去,操作简便,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