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袜机的翻转装置及织袜机。
背景技术: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织袜机在进行周期性的钩织、转移、翻转以及缝合的过程中,当初步织袜样品在针织工位钩织完成,通过转移装置将初步织袜样品从一侧的钩织装置转移到另一侧的缝合装置后,需要对初步织袜样品进行翻转操作,然后在内侧进行封闭式缝合。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0980108858.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管状针织物件的翻转装置,能有效的实现管状针织物件的顺利翻转,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袜筒套接在管状体上,当对袜头进行缝合完毕后,辅助滑动装置会将袜筒向下推动,尤其是在长袜的生产中,由于袜筒较长,经常出现辅助滑动装置不能将袜子与管状体分离,然后翻转装置继续下一步操作,很容易导致管状体卡死在翻转装置上,导致设备运转故障,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织袜机翻转装置,能有效监督管状体上袜筒是否脱离,从而避免设备卡顿,是该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织袜机的翻转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袜筒易停留在管状体上,导致设备卡顿出现运转故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织袜机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以及第三管状体,所述的第一管状部包括第一管状体和用于支撑第一管状体的第一支撑装置,所述的第二管状部包括第二管状体以及支撑第二管状体的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的第一管状体顶端连接抽吸装置,所述的第三管状体与第一管状体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的第三管状体能够向上滑动至与第一管状体和抽吸装置形成密闭体系,且第三管状体能够向下滑动进入第二管状体中,所述的第一支撑装置上设置检测装置,所述的第三管状体上设置有与检测装置配合的感光圈。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管状体包括设置于上端的吸入端和设置于下端的连接端,所述的吸入端端面设置为椭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感光圈设置在第三管状体上靠近吸入端的一端,第三管状体上升至最高位置时,所述的感光圈与检测装置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管状体上还设置定位槽,所述的定位槽设置在感光圈的下部且接近吸入端的一端。
进一步的,还包括运送装置以及处于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之间的夹持装置,所述的夹持装置和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位于同一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支撑装置包括有固定架和设置于固定架上方的端
盖,所述的固定架上连接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垂直的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部上设置安装部,所述的安装部用于容纳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织袜机,包括以上所述的一种织袜机的翻转装置,包含上述所述的织袜机翻转装置,所述的织袜机的翻转装置还包括夹持装置,所述的夹持装置设置在第一管状部的下端,内部包含有缝合盘。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织袜机的翻转装置及织袜机,一方面实现了袜类产品从钩织到缝头封闭的一系列自动化生产过程,不仅能生产短袜还能生产长袜,应用范围广泛,避免出现设备卡顿现象,降低维修频率,延长了织袜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通过检测装置能实时监测到第三管状体上袜筒的位置,由此能准确判断袜筒是否与翻转装置剥离,使得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方便长袜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智能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织袜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织袜机的翻转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织袜机的翻转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固定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固定架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三管状体示意图;
为进一步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给出了以下附图标记,并加以说明。
其中:1-第一管状部、2-运送装置、3-第二管状部、5-夹持装置、6-第三管状体、7-吸入端、8-定位槽、9-感光圈、10-连接端、11-固定架、12-安装部、13-连接部、15-第一侧面、16-第二侧面、19-第一管状体、20-第一支撑装置、21-第二管状体,22-第二支撑装置,100-翻转装置,200-钩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织袜机的翻转装置,具体的包括设置于上部的第一管状部1、设置于下部的第二管状部3、运送装置2、第三管状体6以及处于第一管状部1和第二管状部3之间的夹持装置5,当针织物件在钩织装置完成初步钩织后,所述的运送装置2将针织物件从钩织装置移动到翻转结构,形成自动封闭的一体式织袜机,降低了操作者的工作压力,提升织袜机的运行效率。
其中,第一管状部1包括可上下移动的第一管状体19以及用于支撑第
一管状体19的第一支撑装置20,第一管状体19顶端连接抽吸装置,第二管状部3包括第二管状体21以及支撑第二管状体21的第二支撑装置22,所述的第一管状体19、第二管状体21、第三管状体6以及夹持装置5四者位于同一轴线上,当第三管状体6向上滑动至最高位置时,第三管状体6可以与第一管状体19和抽吸装置形成密闭体系,另外,第三管状体6也可以向下滑动进入第二管状体21中,所述第三管状体6的这一系列滑动过程能够保证针织物件进行顺利的翻转和缝合,所述的第一支撑装置20上设置检测装置,所述的第三管状体6上设置有与检测装置配合的感光圈9。
优选的,当针织物件从钩织装置200移动到翻转结构时,针织物件的上端连接在运送装置2上,下部悬空设置,第三管状体6此时存在与下部的第二管状部3内,吸入端7暴露在第二管状部3顶部的外侧,第二管状部3上端向靠近钩织装置200的一侧倾斜进而将针织物件悬空的下部收入第三管状体6内,然后第三管状体6向上移动同时将针织物件的内里翻转到朝向外部,并对头部进行缝合封闭处理。缝合封闭操作完成后,辅助滑动装置会将套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的针织物件向下推动至脱离第三管状体6的薄壁落入吸收腔内,同时检测装置启动检测功能,当检测到感光圈9上没有遮盖物时,即说明针织物件已经与第三管状体6脱离,此时驱动装置带动第一管状体19向下滑动,卡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部的外侧进而形成闭合体系,然后通过抽吸装置将等和封闭完成的针织物件吸出到收纳整理工位;当检测到感光圈9上有遮盖物时,即说明针织物件还未与第三管状体6脱离,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给主控制系统,主控制系统控制控制驱动装置带动辅助滑动装置继续向下推动针织物件直至检测装置检测到感光圈9上没有遮盖物为止,然后再控制第一管状体19向下滑动。该种设置避免了第一管状体19向下滑动时由于针织物件停留在第三管状体6上而出现的设备卡顿现象,降低维修频率,延长了织袜机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3~6所示,优选的,还包括运送装置2以及处于第一管状部1和第二管状部3之间的夹持装置5,所述的夹持装置5和第一管状部1、第二管状部3位于同一轴线上,为针织物件的整理过程提供了完美的路线,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优选的,所述的第三管状体6包括设置于上端的吸入端7和设置于下端的连接端10,所述的吸入端7端面设置为椭圆形,即吸入端7的端面设置为倾斜的截面,便于对针织物件进行收入,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第一管状体19向下滑动套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端,提升设备运转的流畅性。
优选的,所述的感光圈9设置在第三管状体6上靠近吸入端7的一端,当第三管状体6上升至最高位置时,所述的感光圈9与检测装置平行,使得检测装置能准确检测到其上是否有遮挡物,提高检测装置检测的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撑装置20包括有固定架11和设置于固定架11
上方的端盖,所述的端盖连接第一管状体19,所述的固定架11上连接检测装置,所述的固定架11包括连接部13以及与连接部13垂直的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且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平行设置。所述的连接部13上设置安装部12,所述的安装部12用于容纳检测装置。其中固定架11为检测装置提供了支撑,防止在设备的长期运行过程中纤维、毛絮等进入到检测装置内部,影响其检测准确性,提高了检测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在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时,方便操作。
优选的,所述的第三管状体6上还设置定位槽8,所述的定位槽8设置在感光圈9的下部且接近吸入端7的一端,一方面定位槽8的可以使人方便、直观的观察到针织物件的长度,便于对设备的各项数据参数进行设置,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管状体19向下滑动时与第三管状体6发生错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织袜机,包含上述所述的织袜机翻转装置100,还包括钩织装置200,所述的织袜机翻转装置100还包括夹持装置,所述的夹持装置5设置在第一管状部1的下端,内部包含有缝合盘。
本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织袜机翻转装置及织袜机,实现了袜类产品从钩织到缝头封闭的一系列自动化生产过程,不仅能生产短袜还能生产长袜,应用范围广泛,避免出现设备卡顿现象,降低维修频率,延长了织袜机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织袜机在钩织长袜时的一种织袜机的翻转装置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首先,根据需求设定织袜机的各个流程环节,然后开始运行织袜机,钩织装置进行初步钩织形成圆筒状的初步针织物件,当钩织装置完成钩织后,针织物件从钩织装置转移到运送装置2上,运送装置2进而将针织物件移动到翻转结构的第二管状部3上端,此时针织物件一端连接在运送装置2上,另一端搭靠在第二管状部3上端的外侧,第三管状体6此时存在于下部的第二管状部3内,吸入端7暴露在第二管状部3顶部的外侧,第二管状部3上端向靠近钩织装置的一侧倾斜进而将针织物件悬空的下部收入第三管状体6内,然后第三管状体6向上移动同时将针织物件的内里翻转到朝向外部,并对头部进行缝合封闭处理。
对针织物件的头部进行缝合处理的过程中,袜筒套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并覆盖感光圈9,头部进行缝合完毕后,主控制系统控制辅助滑动装置将套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的针织物件向下推动,在此过程中当检测装置检测到感光圈9上仍有遮盖物时,是由于长袜的袜筒较长,通过辅助滑动装置的一次推动很难将袜筒与第三管状体6分离,此时主控制系统控制辅助滑动装置多次向下推动袜筒直至检测装置检测到感光圈9上没有遮盖物为止,即说明针织物件已经与第三管状体6脱离,此时驱动装置带动第一管状体19向下滑动,卡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部的外侧进而形成闭合体系,然后通过抽吸装置将等和封闭完成的针织物件吸出到收纳整理工位,完成整个钩织、翻转以及缝合封闭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了织袜机的翻转装置在钩织长袜时的一系列工作过程,通过检测装置能实时监测到第三管状体上袜筒的位置,由此能准确判断袜筒是否与第三管状体剥离,使得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方便长袜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智能化操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织袜机在钩织短袜时的一种织袜机的翻转装置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首先,根据需求设定织袜机的各个流程环节,然后开始运行织袜机,钩织装置进行初步钩织形成圆筒状的初步针织物件,当钩织装置完成钩织后,针织物件从钩织装置转移到运送装置2上,运送装置2进而将针织物件移动到翻转结构的第二管状部3上端,此时针织物件一端连接在运送装置2上,另一端悬空在第二管状部3的上端口,且针织物件、运送装置2与第二管状部3位于同一轴线上,然后第三管状体6向上移动同时将针织物件的内里翻转到朝向外部,并对头部进行缝合封闭处理。
对针织物件的头部进行缝合处理的过程中,袜筒套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由于袜筒较短,并不能遮盖到感光圈,因此并不需要检测装置发挥作用,在第一步设定设备流程时可关掉该检测流程。
缝合封闭处理完成后,主控制系统直接控制驱动装置带动第一管状体19向下滑动,卡接在第三管状体6上部的外侧进而形成闭合体系,然后通过抽吸装置将等和封闭完成的针织物件吸出到收纳整理工位,完成整个钩织、翻转以及缝合封闭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