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人体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需求的压力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5307发布日期:2019-02-22 22:2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符合人体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需求的压力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力袜的结构与编织工艺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符合人体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需求的压力袜。



背景技术:

压力袜又称压缩袜,是一种特殊的纺织品,用于预防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其应用领域更加广阔。国际国内对压力袜的需求正呈爆发式增长。压力袜做为一种预防与治疗静脉曲张等疾病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能够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压力袜,压力分布应该呈现由心脏远端向心脏近端递减的压力分布规律,也就是踝部压力值最大,沿腿部向上压力值递减。这种分布的结果是促进人体远端血液的回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目前,我国压缩袜的压力与压力分布执行的是医药行业标准YY/T 0853—2011。如图1所示,其中,AD为中筒袜,AF为中长筒袜,AG为长筒袜。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不同部位的压力分布,如下表1所示:

压力袜踝部的最小周长处(B)、腓肠肌的止点(B1)、小腿的最大周长处(C)、胫骨节的下端(D)的压力分布标准如上表所示。压缩袜根据压缩力的大小,可分为多级,压缩力的等级是由施加在脚踝处的压力值确定的,如下表2所示:

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现阶段根据压力分布需要设计了多种类型的压力袜,包括涉及压力与压力分布,如专利CN201120338372.7的技术方案中涉及压力袜脚踝处压力最大,由下向上循序减压符合人体血液回流压力需要;专利 CN201210372362.4涉及产品能产生由脚踝部开始向小腿处渐次递减的压力梯度效果;专利CN200980127130.9提供自远侧位置至近侧位置逐渐减小的压力;专利CN201310572494.6,专利CN201307237667.3在由下向上循序减压的同时,设计了压力稳定区、压力渐变区、压力差异区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涉及压力袜形状与人体需求以及涉及压力区域设计等多种类型的压力袜。但目前的压力袜类型仅限于在用户静止状态下的需要,而没有讨论人体日常活动状态下如何保证压力袜的压力与压力分布合理问题。且目前在压力袜产品领域,产品压力控制的通用方法是:采用模拟的柱形腿模,测试静止状态下不同部位的压力值以判断压力袜的压力与压力分布是否符合行业标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

1.作为日常使用的、预防与治疗静脉曲张等疾病的辅助手段,压力袜需要长时间穿着才有效。人们日常穿着压力袜时,会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人体处于不断的运动时,人体腿部重要部位筋骨、肌肉等会随着人体的运动而呈现不同的状态,静止时压力与压力分布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与人体需求的,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不能保证压力与压力分布符合人体需求。

2.人体活动状态不同,人体腿部重要部位筋骨、肌肉等的变化状态不同,都会影响到压缩袜施加在人体上的压力与静止时呈现不同的压力值,压力袜的压力值不能随人体的运动状态自动调整,使得人体不同的活动状态下的压力与压力分布都符合人体需求。

3.以上情况可能会造成在静止状态测试符合行业要求的压缩袜在实际穿用过程中呈现不符合由心脏远端向心脏近端递减的压力分布规律。这种分布的结果是非常有害的,不仅不能促进人体远端血液的回流,反而会造成人本远端血液向心脏回流的阻碍,不仅起不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可能还会加重病情。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压力袜,以解决人体活动时压力袜压力分布不合理问题,使得压力袜不仅在人体静止状态下保持正确的压力与压力分布,而且在人体不同的活动状态下也保持正确的压力与压力分布,符合由心脏远端向心脏近端递减的压力分布规律,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符合人体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需求的压力袜,以解决人体活动时压力袜压力分布不合理问题,使得压力袜在人体静止与活动状态下均保持正确的压力与压力分布,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符合人体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需求的压力袜,所述压力袜自人体踝部向上压力逐渐减小,所述压力袜的编织线圈包括正常线圈,所述正常线圈由平针衬垫组织由下至上编织形成,所述压力袜还包括在平针衬垫组织间间隔插入的调节线圈,所述调节线圈由平针组织编织形成,所述调节线圈与正常线圈上下衔接;体表未拉伸或收缩时,调节线圈整体被挤出并悬浮于压力袜表面,正常线圈间上下紧密配合,体表拉伸时,正常线圈受力向上或向下展开形成间隙,调节线圈填充于该间隙内,所述正常线圈与调节线圈配合形成风琴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压力袜包括正常压力区域与调节压力区域,所述调节压力区域包括对应于跟腱部位与腓肠肌部位的跟腱调节区域与腓肠肌调节区域,所述调节线圈成型于跟腱调节区域与腓肠肌调节区域处。

优选的,根据日常活动中人体运动引起的体表变化幅度不同,设计调节压力区域的大小以及调节线圈的配置方案。

优选的,所述调节线圈配置方案包括横向配置方案与纵向配置方案,横向配置方案为:调节线圈的编织宽度与调节压力区域的宽度一致;纵向配置方案为:所述调节压力区域内包括若干组正常线圈横列与若干组调节线圈横列,正常线圈横列组与调节线圈横列组依次相间设置。

优选的,所述腓肠肌调节区域至少覆盖腓肠肌部位后侧、内侧与外侧,根据人体运动时腓肠肌引起的体表变化将腓肠肌调节区域分为上部区域、中间区域与下部区域。

优选的,跟腱调节区域与腓肠肌调节区域内的正常线圈横列360度编织成型,调节线圈横列编织宽度与对应区域宽度一致,正常线圈横列与调节线圈横列一体编织成型。

优选的,中间区域等分为两个区域,配合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共将腓肠肌调节区域等分位四个区域;跟踺调节区域等分为上下两个区域。

优选的,所述调节线圈采用单股或双股弹力纱,调节线圈采用平针组织编织而成;所述压力袜整体采用弹力包芯纱,采用平针衬垫组织编织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符合人体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需求的压力袜的优点是:

通过在压力袜正常线圈横列间间隔设置调节线圈横列,正常线圈横列与调节线圈横列配合形成风琴式结构。体表未拉伸或收缩时,调节线圈横列整体被正常线圈横列挤出至压力袜表面,上下各正常线圈横列紧密配合,体表拉伸时,正常线圈横列受力向上或向下展开形成间隙,调节线圈横列填充于该间隙内,根据人体的日常活动引起筋骨、肌肉等的变化会引起体表尺寸的变化,自动调节袜身尺寸,以满足运动中人体体表的变化需求,并进而消除或减轻人体不同的活动状态下筋骨、肌肉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压力与压力分布不合理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针对人体日常穿着压力袜时,日常活动特点引起的压力变化以及人体对压力袜压力与压力分布的需求,对压力袜结构进行分区设计,使得压力袜能够根据日常运动状态自主调节压力值,使得人体日常穿着压力袜时,人体静止状态下、人体不同的活动状态、人体不同的动作水平下,压力袜施加于人体的压力与压力分布都符合血液动力学原理,呈现由心脏远端向心脏近端递减的压力分布规律,压力值与压力分布规律都符合人体需求,有效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压力袜与压力袜压力测试部位示意图.

图2a、2b为本技术实用新型中的压力袜调节压力区域分布图。

图3a、3b为小腿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压力袜调节压力区域内正常状态与拉伸状态下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5为腓肠肌调节区域分布图。

图6为跟腱调节区域编织示意图。

图7为腓肠肌调节区域中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的编织示意图。

图8为腓肠肌调节区域中中部区域的编织示意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袜脚 2、袜筒 11、正常线圈 12、调节线圈 A、跟腱调节区域 A1、腓肠肌调节区域 13、腓骨长肌 14、趾长伸肌 15、腓骨短肌 16、胫骨前肌 17、拇长前肌 18、腓肠肌 19、比目鱼肌 20、跟腱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传统的压力袜仅限于在用户静止状态下的需要,无法实现人体日常活动状态下压力与压力分布合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人体结构特点,解决人体日常活动造成的压力袜压力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压力袜不仅在人体静止状态下保持正确的压力与压力分布,而且在人体不同的活动状态下也保持正确的压力与压力分布,使得人体穿着压力袜时,在任意的日常生活状态下都能保证压力袜正确的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a、2b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符合人体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需求的压力袜,包括袜脚1与袜筒2,压力袜自人体踝部向上压力逐渐减小,满足由心脏远端向心脏近端递减的压力分布规律。压力袜的编织线圈包括正常线圈,其中正常线圈11由平针衬垫组织由下至上编织形成,压力袜还包括在平针衬垫组织间间隔插入的调节线圈12,调节线圈由平针组织编织形成,调节线圈12与正常线圈11上下衔接,体表未拉伸或收缩时,调节线圈整体被挤出并悬浮于压力袜表面,正常线圈间上下紧密配合,体表拉伸时,正常线圈受力向上或向下展开形成间隙,调节线圈填充于该间隙内,正常线圈与调节线圈配合形成风琴式结构。

由于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预防与治疗小腿静脉曲张的中筒袜。根据人体腿部的筋骨、肌肉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的伸缩变形,以及这些变形引起的压力变化,对压力袜进行分区结构设计。

人体小腿部位因日常活动而引起穿着压力袜时压力袜对人体施加的压力与压力规律的变化主要是图2a、2b所示的筋骨与肌肉的伸展引起的,腿部后侧的腓肠肌、比目鱼肌、跟腱,外侧的腓骨长肌、趾伸长肌、腓骨短肌,内侧的胫骨前肌、拇长前肌运动引起的。一个实测的人体穿着合格的压力袜时,静止站立以及不同活动状态的压力情况如下表3所示,图中加外框与下划线部分分别表示了两种压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如上表所示,人体静止时,压力与压力分布合格的压力袜,在日常活动状态下,出现了三个问题:

1)C处在测量的三个侧面:内侧、外侧与后侧都出现了压力增加,使得C 处的压力明显大于B1处(表3中加外框的数据),压力分布不再合理,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日常活动中,肌肉的伸缩引起的,由于腓肠肌是浅表肌肉,腓肠内心的伸缩对压力值的影响最大。

2)在人体小腿后中线测量时,人体日常活动使得跟腱部位B处的压力值猛增,这是因为运动时后跟腱部位的伸缩引起的。B1处压力值的增加,使得B与 B1两个位置的压力比例关系不再正确,如表1所示,B1处的压力应为B处压力的70-100%;但人体运动使得B处压力增加,如表3所示,这时B1处的压力相对于B处降低到60%以下,压力分布规律不再合理。

3)在人体小腿后中线测量时,人体日常活动使得跟腱部位B处的压力值猛增(表3中下划线数据),相对静止状态时增加将近一倍。虽然相关标准规定中,压力袜足部的压力值不进行测量和控制,但实际应用中,压力袜足部的压力值不低于B处的压力值,这样才能保证足部血液的回流。但人体日常活动使得B 处压力值猛增,会使得足部血液回流受阻。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压力袜进行分区设计,在普通压力袜的结构上,将压力值在人体活动时不呈现合理分布的区域设置为特殊区域,并对特殊区域进行区别设计。

具体地,将压力袜分为正常压力区域与调节压力区域,正常压力区域与传统的压力袜结构形式及编织方式相同,调节压力区域为增设有调节线圈的区域,具体设置在压力袜上对应人体活动肌肉伸缩变化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调节压力区域包括对应于跟腱部位与腓肠肌部位的跟腱调节区域与腓肠肌调节区域,调节线圈成型于跟腱调节区域与腓肠肌调节区域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人体活动伸缩变化需要还可在压力袜其他位置处设置调节压力区域,以应对不同位置处的人体活动变化,具体不做限制。

如图2a、2b所示,图中A为跟腱调节区域,对应的是跟腱部位,A1为腓肠肌调节区域,对应的是人体腓肠肌区域。通过在调节区域A与A1内增加设置调节线圈,将正常线圈与调节线圈间间隔设置形成风琴式线圈组合结构,使得压力袜的尺寸可以随着跟腱与肌肉的伸缩而伸缩。增加的调节线圈横列只适应人体体表的伸缩变化,而不改变压力袜各部位的压力值。即,人体体表缩短时,增加的调节线圈横列内收,压力袜呈现正常的尺寸,人体体表延伸时,增加调节线圈横列显露,根据人体体表的伸展情况,可适应的增加或减小区域A 与区域A1的尺寸。

如图4所示,调节压力区域内包括若干组正常线圈横列与若干组调节线圈横列,正常线圈横列组与调节线圈横列组依次相间设置。调节线圈采用单股或双股弹力纱编织成型,压力袜整体采用平针衬垫组织,调节线圈为平针组织。

图中的正常线圈由压力袜正常的平针衬垫组织形成,地组织采用40/40/40 的包芯纱或其它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40D的氨纶,衬垫纱采用 280/40/40的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280D的氨纶,或420/40/40以及其它包芯纱与弹性纱线。图中的调节线圈,采用40D单股或双股锦纶弹力纱或其它弹力纱,仅编织平针组织。采用上述纱线及编织方式的结果是:

1)正常线圈采用高弹性的包芯纱编织衬垫组织,调节线圈采用细纱支的弹力纱编织平针组织,压力袜下机后正常的包芯纱收缩挤紧,调节线圈的插入不会影响压力袜的正常尺寸,如图4中的正常状态。

2)在人体运动时,人体体表拉伸,拉伸状态如图4中的受力拉伸状态所示,这时,调节线圈填补了人体体表拉伸所需尺寸。

3)压力袜的弹力主要是衬垫纱赋予的。调节线圈采用较细纱线进行平针编织,插入后呈现图4中正常状态,对压力袜的正常压力分布不会造成影响,使得正常状态下,压力袜的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不变。

4)调节线圈采用较细纱线进行平针编织,随人体体表拉伸时,呈现图4中特殊状态,虽然压力袜的尺寸发生了变化,压力袜的弹力主要是衬垫纱赋予的,因此,插入的调节线圈不会对压力袜的正常压力分布造成影响,使得拉伸状态下,压力袜的压力与压力分布规律不变。

综上,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风琴式线圈组合设计的优点是:压力袜在人体静止、体表没有拉伸时以及人体运动体表处于收缩状态时,插入的调节线圈被挤出浮在压力袜表面,不会影响压力袜的尺寸与压力及压力分布;在人体活动状态下,体表拉伸时,插入的调节线圈填补到正常线圈之间,填补了拉伸所需的尺寸增加,但由于压力袜的弹力主要是衬垫纱赋予的,插入的调节线圈采用平针线圈,也不会影响压力袜的压力与压力分布。因此,保证了人体穿着压力袜时,在日常活动中的不同运动状态下,不同的活动水平下,压力袜的压力与压力分布都符合人体需求。

其中,调节压力区域内的线圈分布情况如下:

跟腱调节区域:在人体活动时,跟腱的最大延伸可达到50%。因此,跟腱调节区域A内每三个正常线圈横列配置两个调节线圈横列。

腓肠肌调节区域:腓肠肌调节区域至少覆盖腓肠肌部位后侧、内侧与外侧,由于腓肠肌区域较大,人体活动状态下肌肉变化与体表变化情况比跟腱部位复杂,因此根据人体运动时腓肠肌引起的体表变化将腓肠肌区域分为上部区域、中间区域与下部区域。其中中间区域又等分为两个区域,配合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共将腓肠肌调节区域等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上部区域A1-1,中部区域A1-2、A1-3以及下部区域A1-4。如图5所示,其中,区域A1-2与A1-3位于中心部位,肌肉运动与体表变化大,区域A1-2与A1-3内调节线圈每三个正常线圈横列配置两个调节线圈横列。区域A1-1与A1-4位于腓肠肌区域两端,在人体运动时,体表的伸缩比例小于中心部位。因此,区域A-1与A1-4内每四个正常线圈横列配置两个调节线圈横列。此外,由于人体体型各异,压力分布需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在保证正常线圈横列组与调节线圈横列组间隔设置的同时,相应的调节每个横列组中实际编织线圈横列的数量,且每组线圈横列的数量可相同也可不同,具体根据需要而定,在此不做限制。

调节压力区域的大小设计如下:

1)跟腱调节区域:人体运动时,跟腱部位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狭窄的部位上发一人体体表的延伸,因此,根据人体运动时跟腱拉伸部位特点,跟腱部位调节线圈插入区域设计为宽度3cm,高度4cm的一个定尺寸区域。具体尺寸大小还可根据不同用户需要而调节。

2)腓肠肌调节区域:人体日常活动会引起腿部腓肠肌部位后侧、内侧、外侧三个侧面的压力增加,因此,特殊配置的调节线圈横列区域要覆盖这三个侧面,区域的设计方案是:

2.1)区域高度

高度采用定长设计,根据人体腓肠肌的实际状态,高度设计为16cm,高度上四等分分为4个区域。其中高度尺寸根据需要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具体不做限制。

2.2)区域宽度

区域宽度采取比例设置方法。压力袜的线圈纵行总数是由机器的总针数确定的。区域A1中线设定为腿部后中线,宽度设计根据腓肠肌特点分为两种方案:中部区域A1-2与A1-3宽度设计为为袜筒直径的3/5;上下部区域A1-1与A1-4 宽度设计为为袜筒直径的2/5,具体宽度尺寸根据需要而定,在此不做限制。

此外,为成型上述结构形式的压力袜,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该类压力袜的编织方法,压力袜采用圆纬袜机编织成型。

压力袜是在专用的圆纬袜机上编织而成。在编织袜筒过程中,针筒正常运动方式是针筒向一个方向旋转,做圆周运动。但本实用新型中的风琴式结构不需要在压力袜的整个圆周方向插入,而只是在人体日常活动中体表发生伸缩的特殊部位插入,如图2a、2b所示的跟腱调节区域A与腓肠肌调节区域A1,调节压力区域的宽度就是风琴式结构的编织长度。但这些风琴式线圈依照正常的编织袜筒的方法,在针筒正常沿一个方向旋转的方式无法编织,因此,需要改变针筒的圆周运动为针筒可以做往复运动,即针筒方向可以不按同一个方向旋转做圆周运动,而是可以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后,针筒转为反方向运动,再正时针转到一定的角度,形成非全袜筒贯通横列,而且只在设计好的调节压力区域A与A1内,在调节压力区域的宽度范围内进行往复式编织,进而完成风琴式线圈的编织。因此,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可实现整周编织与往复可逆编织相结合的圆纬机。

具体地,跟腱调节区域与腓肠肌调节区域内的正常线圈横列360度编织成型,调节线圈横列编织宽度与对应区域宽度一致,正常线圈横列与调节线圈横列一体编织成型。具体编织步骤如下:

S1:首先编织正常压力区域,正常压力区域内由正常的平针衬垫组织形成,针筒内一圈织针都出针,针筒旋转一周,完成一个或几个正常线圈横列的编织,以此方式周期循环完成正常压力区域的编织。

S2:编织跟腱调节区域:编织方案为,三个正常线圈横列正常圆周编织,插入两个调节线圈横列的往复编织。其中三个正常线圈横列组合形成一组正常线圈横列,两个调节线圈横列组合形成一组调节线圈横列。

S21:跟腱调节区域由正常线圈横列与调节线圈横列相间分布形成,编织该区域内正常线圈横列时,针筒内一圈360枚织针都出针,编织平针衬垫组织,针筒旋转一周,完成一个或几个正常线圈横列的编织,以此方式周期循环完成一组正常线圈横列即三个正常线圈的编织,如图6中第一、第二、第三横列的编织,其中,X表示不出针,不编织;图中表示出针编织,……表示与其项邻的针出针相同。第一横列、第二横列、第三横列由编织平针衬垫组织形成,地组织采用40/40/40的包芯纱或其它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40D的氨纶,衬垫纱采用280/40/40的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280D的氨纶或 420/40/40,以及其它包芯纱与弹性纱线。

S22:编织该区域内调节线圈横列时,与跟腱调节区域位置及宽度一致的若干枚织针出针,其余针织不出针,针筒沿该若干枚织针形成的弧形路径完成一个调节线圈横列的编织,之后针筒反向转动,针筒沿该若干枚织针形成的弧形路径运动完成一个调节线圈横列的编织,以此方式反复循环完成一组调节线圈横列的编织,调节线圈横列编织宽度与弧形路径长度一致。其中一组调节线圈横列为即两个调节线圈的编织。如图6中第四与第五横列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第四横列、第五横列编织平针线圈,采用40D单股或双股锦纶弹力纱或其它弹力纱,仅编织平针组织,只有后中心部位120枚针编织平针组织,假设压力袜后中线对应的两枚针的编织分别是360和1,织针301-360与1-60 总共120枚出针编织调节线圈。

S23:之后按照步骤S21与S22依次间隔编织,形成风琴式结构的跟腱调节区域,其中,弧形路径的长度根据跟腱调节区域内不同位置增加或减少。

S3:完成跟腱调节区域的编织后,采用步骤S1的方式继续编织正常压力区域。

S4:编织腓肠肌调节区域:上部区域A1-1,下部区域A1-4编织方案相同,编织方案为,四个横列的正常圆周编织,插入两个横列的往复编织。调节线圈横列宽度为袜筒周长的2/5,以总针数为360针的袜机为例,编织过程如下:总针数N=360,编织调节线圈的针数N1=360*2/5=144。

S41:腓肠肌调节区域由正常线圈横列与调节线圈横列相间分布形成,编织该区域内正常线圈横列时,针筒内一圈360枚织针都出针,针筒旋转一周,完成一个或几个正常线圈横列的编织,以此方式周期循环完成一组正常线圈横列的编织。

S42:编织该区域内调节线圈横列时,与腓肠肌调节区域宽度一致的若干枚织针出针,其余织针不出针,针筒沿该若干枚织针形成的弧形路径完成一个调节线圈横列的编织,之后针筒反向转动,针筒沿该若干枚织针形成的弧形路径运动完成一个调节线圈横列的编织,以此方式反复循环完成一组调节线圈横列的编织,调节线圈横列编织宽度与弧形路径长度一致。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横列、第二横列、第三横列、第四横列编织平针衬垫组织形成,地组织采用40/40/40的包芯纱或其它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 40D的氨纶,衬垫纱采用280/40/40的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280D的氨纶,或420/40/40,以及其它包芯纱与弹性纱线。具体材质不做限制。图7中的第五横列、第六横列编织平针线圈,采用40D单股或双股锦纶弹力纱或其它弹力纱,仅编织平针组织。

前四个横列针筒全部360枚针都出针,编织平针衬垫组织,第五和第六横列只有后中心部位144枚针编织平针组织。假设压力袜后中线对应的两枚针的编织分别是360和1,仅织针289-360与1-72总共144枚出针。

S43:之后按照步骤S41与S42依次间隔编织,完成下部区域的编织,其中,弧形路径的长度根据腓肠肌调节区域内不同位置增加或减少。

之后编织中部区域A1-2与A1-3,A1-2,A1-3两个区域编织方案相同,编织方案为:三个横列的正常圆周编织,插入两个横列的往复编织。

A1-2,A1-3两个区域内,每编织三个正常线圈横列,编织两个调节线圈横列,调节线圈横列宽度为袜筒周长的3/5。以总针数为360针的袜机为例,编织风琴式线圈的针数N1=360*3/5=216,编织过程如下:

如图8所示,前三个横列针筒全部360枚针都出针,编织平针衬垫组织,第四和第五横列只有后中心部位216枚针编织平针组织。假设压力袜后中线对应的两枚针的编织分别是360和1,仅织针253-360与1-108总共216枚出针。

其中,第一横列、第二横列、第三横列编织平针衬垫组织形成,地组织采用40/40/40的包芯纱或其它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40D的氨纶,衬垫纱采用280/40/40的包芯纱,即两根40D的锦纶包覆280D的氨纶,或420/40/40,以及其它包芯纱与弹性纱线。第四横列、第五横列编织平针线圈,采用40D单股或双股锦纶弹力纱或其它弹力纱,仅编织平针组织。

之后按照上述步骤依次间隔编织,完成中部区域的编织。

之后按照下部区域编织的方式完成上部区域的编织。

S5:完成腓肠肌调节区域的编织后,采用步骤S1的方式继续编织正常压力区域,最终编织形成各种高度的压力袜。

以上编织方式仅为同时设置跟腱调节区域与腓肠肌调节区域两处调节区域的压力袜的编织,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编织成型一处调节压力区域的压力袜,也可为增设多个调节压力区域的压力袜,成型方式与上述一致,具体不做限制。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