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造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合成革。
背景技术:
人造革是一种外观、手感似皮革并可代替其使用的塑料制品。通常以织物为底基,涂覆合成树脂及各种塑料添加制成。上世纪八十年代,昂贵的皮衣皮料一般人消费不起,应市场需求,仿冒皮革的人造革一度流行起来,被广泛应用于制衣、制包。这样仿冒皮革的人造革衣服、包包一度充斥街头,满足了人们穿皮戴皮的愿望。与皮革相比,人造革易于老化磨损,因含有大量化学原料而对人身健康产生危害,而且用其制作的衣包因不耐用而逐渐失去市场,直至被其他原料取代。
现有技术中的人造革为大部分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特别是与皮肤接触的皮革制品,整体皮革的抗菌、抑菌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体皮革的抗菌、抑菌效果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抗菌合成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菌合成革,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合成树脂层、第一抗菌保护层、第二抗菌保护层、吸湿层、基层和防滑底层,所述合成树脂层、第一抗菌保护层、第二抗菌保护层、吸湿层、基层和防滑底层经热压复合为一体结构,所述合成树脂层的表面均匀固定设有多个防滑耐磨颗粒,所述防滑耐磨颗粒为半圆形结构,且所述防滑耐磨颗粒的表面设有一层防滑橡胶层。
优选的,所述合成树脂层由肖氏A硬度为65-90的50-90重量%热塑性聚氨酯与肖氏A硬度为50-80的50-55重量%的丙烯类软质树脂组成,且该合成树脂层的肖氏A硬度为60-80。
优选的,所述第一抗菌保护层由多根银锌复合物纳米抗菌丝分别作为经纱和纬纱按照每根经纱经过一根纬纱,再压一根纬纱的方式循环浮沉编织而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抗菌保护层具体为纳米银抗菌母粒。
优选的,所述吸湿层由竹纤维和棉纤维分别作为经纱和纬纱按照每根经纱经过一根纬纱,再压一根纬纱的方式循环浮沉编织而成。
优选的,所述防滑底层的具体材质为无纺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菌合成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抗菌合成革,通过设有的合成树脂层,使皮革纵向与横向的伸长差小,燃烧时无熔融之虞,触感良好,具有较好的阻燃性;通过设有的第一抗菌保护层和第二抗菌保护层,银锌复合物纳米抗菌丝和纳米银抗菌母粒具有较强的抗菌抑菌效果,能够较为有效的防止皮革层内部滋生细菌;通过吸湿层的设置,竹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能力,棉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汗效果,能够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能够较为有效的防止皮革层内部的滋生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抑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抗菌合成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合成树脂层、2第一抗菌保护层、3第二抗菌保护层、4吸湿层、5基层、6防滑底层、7防滑耐磨颗粒、8防滑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一种抗菌合成革,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合成树脂层1、第一抗菌保护层2、第二抗菌保护层3、吸湿层4、基层5和防滑底层6,合成树脂层1、第一抗菌保护层2、第二抗菌保护层3、吸湿层4、基层5和防滑底层6经热压复合为一体结构,合成树脂层1的表面均匀固定设有多个防滑耐磨颗粒7,防滑耐磨颗粒7为半圆形结构,且防滑耐磨颗粒7的表面设有一层防滑橡胶层8。
合成树脂层1由肖氏A硬度为65-90的50-90重量%热塑性聚氨酯与肖氏A硬度为50-80的50-55重量%的丙烯类软质树脂组成,且该合成树脂层1的肖氏A硬度为60-80。
第一抗菌保护层2由多根银锌复合物纳米抗菌丝分别作为经纱和纬纱按照每根经纱经过一根纬纱,再压一根纬纱的方式循环浮沉编织而成。
第二抗菌保护层3具体为纳米银抗菌母粒。
吸湿层4由竹纤维和棉纤维分别作为经纱和纬纱按照每根经纱经过一根纬纱,再压一根纬纱的方式循环浮沉编织而成。
防滑底层6的具体材质为无纺布。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设有的合成树脂层1,使皮革纵向与横向的伸长差小,燃烧时无熔融之虞,触感良好,具有较好的阻燃性;通过设有的第一抗菌保护层2和第二抗菌保护层3,银锌复合物纳米抗菌丝和纳米银抗菌母粒具有较强的抗菌抑菌效果,能够较为有效的防止皮革层内部的滋生细菌;通过设有的吸湿层,竹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能力,棉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汗效果,能够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