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熔喷布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2380发布日期:2019-06-19 01:57阅读:135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熔喷布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纺布材料的技术领域,其是指一种熔喷布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熔喷非织造工艺是利用高速热空气对模头喷丝孔挤出的聚合物熔体细流进行牵伸,进而形成超细纤维,喷射在收集装置上,并依靠自身粘合而成为非织造布。

在中国专利CN103380242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该熔喷无纺布的装置,其通过单个导丝嘴(实质上是带空气喷嘴的纺丝喷头)喷出熔融聚合物,使这些熔喷聚合物在所喷出的空气中延伸并被捕集到收集滚筒周面上,同时,通过配置有抽吸风箱除去附着在收集滚筒上的纤维以及降温,这种采用单线制备熔喷布的方式,不仅存在有产量较低,还因为其生产时间长,会导致成网机网带堵塞、进而导致同一批次前后时间所制出的无纺布产品性能出现较大差异,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所制出的产品手感偏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线同时纺丝、带有清洁工序、高效的熔喷布生产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熔喷布生产装置,包括有收集滚筒、抽吸风箱和多个熔喷模头,其中,所述收集滚筒周面上设置有第一抽吸区域和反吹区域,多个所述熔喷模头环形分布在第一抽吸区域外围且所述抽吸风箱覆盖在反吹区域外围,所述反吹区域位于熔喷模头的上游侧。

进一步,所述收集滚筒包括有固定设置的滚筒内胆以及套设在该滚筒内胆外部并且可绕该滚筒内胆的中心轴转动的第一外滚筒,所述滚筒内胆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抽吸风口和吹风口,所述第一外滚筒周面上开有若干个气孔;所述第一外滚筒与第一抽吸风口所重叠位置作为第一抽吸区域且所述第一外滚筒与吹风口相重叠位置作为反吹区域。

进一步,还包括有邻接设置的转移滚筒和成网机,其中,所述转移滚筒邻接收集滚筒且位于熔喷模头的下游侧,所述转移滚筒周面上设置有转换吸附区域,所述转换吸附区域的入料端与第一抽吸区域的出料端相邻近且所述转换吸附区域的出料端与成网机的入料端相邻近。

进一步,所述转移滚筒包括有固定设置的转移抽风内胆以及套设在该转移抽风内胆外部并且可绕该滚筒内胆的中心轴转动的第二外滚筒,所述转移抽风内胆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抽吸风口,所述第二外滚筒周面上开有若干个气孔,所述第二外滚筒与第二抽吸风口所重叠位置作为转换吸附区域。

进一步,还包括有设于成网机下游且用于收卷的收卷机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多个熔喷模头在第一抽吸区域内同时纺丝,并且由收集滚筒进行捕集粘合成网,从而提高熔喷产量,还设置有抽吸风箱和反吹区域以除去收集滚筒所附着的残留纤维,还可以实现对收集滚筒进行冷却降温,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实现了熔喷布的高效率生产,所制备出的熔喷布性能稳定且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熔喷布生产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收集滚筒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转移滚筒的分解示意图。

其中,1-收集滚筒,1a-第一抽吸区域,1b-反吹区域,11-滚筒内胆,111-第一抽吸风口,112-吹风口,113-第一分隔板,12-第一外滚筒,2-抽吸风箱,21-抽吸风箱主体,22-风管,3-熔喷模头,4-转移滚筒,4c-转换吸附区域,41-转移抽风内胆,411-第二抽吸风口,412-第二分隔板,42-第二外滚筒,5-成网机,6-收卷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附图1和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熔喷布生产装置,包括有收集滚筒1、抽吸风箱2、四个熔喷模头3、转移滚筒4、成网机5和收卷机构6,其中,每个熔喷模头3用于喷出由预设有的挤压机(未示图)所供给的熔融聚合物,每个熔喷模头3前端部两侧利用高速热空气对熔喷模头的喷丝孔挤出的熔融聚合物细流进行牵伸,由此形成超细纤维并凝聚在收集滚筒1上,并依靠自身粘合而形成非纺织布。

参见附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收集滚筒1包括有固定设置的滚筒内胆11以及套设在该滚筒内胆11外部并且可绕该滚筒内胆11的中心轴转动的第一外滚筒12,即,滚筒内胆11与第一外滚筒12在两端部附近通过连接轴承同轴连接,本实施的滚筒内胆11与第一外滚筒12之间相对转动(滚筒内胆11固定不动且第一外滚筒12相对旋转动作),另外,在本技术领域中,第一外滚筒12与滚筒内胆11之间转动动作属于常规技术手段,可参照中国专利CN103380242A、CN202466128U、CN207552604U等现有技术,其原理结构属于公知常识,本申请中不在对其进行赘述。滚筒内胆11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抽吸风口111和吹风口112,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抽吸风口111以及吹风口112的轴线方向边缘,与第一外滚筒1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空间均固定有一对第一分隔板113(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抽吸风口111和吹风口112相邻近,故两对分隔板中邻近的两块第一分隔板113相贴合,并且第一分隔板113顶端与第一外滚筒12内表面相接触密封);利用第一分隔板113来分隔出第一外滚筒12内部空间中的第一抽吸风口111和吹风口112的外围空间(避免出现干扰),从而利用第一抽吸风口111的抽吸作用以及吹风口112的吹风作用,使得第一外滚筒12与第一抽吸风口111所重叠位置作为第一抽吸区域1a且第一外滚筒12与吹风口112相重叠位置作为反吹区域1b;第一外滚筒12周面上开有若干个第一气孔(各个第一气孔均与第一外滚筒12的空心内腔相通),使得第一外滚筒12上的第一气孔在转动至第一抽吸区域1a或反吹区域1b时,会与第一抽吸风口111或吹风口112相连通,从而在气孔处产生抽吸负压或吹离正压。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抽吸区域1a的中心角a优选为90-120°,反吹区域1b优选为60-80°,为了便于理解,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吹区域1b位于收集滚筒1的下部,第一抽吸区域1a位于收集滚筒1的中上部。

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熔喷模头3环形分布在第一抽吸区域1a外围(即,四个熔喷模头3沿收集滚筒1转动方向依次等间距环形排列,并且四个熔喷模头3均对准收集滚筒1外表面),从而使熔喷模头3所喷出的超细纤维在气流作用以及第一抽吸区域1a的抽吸作用以均匀地铺在第一外滚筒12的表面,并且超细纤维会随第一外滚筒12表面朝下游方向输送,并且各个熔喷模头3所形成的超细纤维在第一外滚筒12表面上会粘合在一起形成纤维网,采用上述的方式,多个熔喷模头3同时朝收集滚筒1喷出超细纤维,从而大幅度提升熔喷产量以及达到高效生产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反吹区域1b位于熔喷模头3的上游侧(即,沿第一外滚筒12的转动方向,第一抽吸区域1a位于反吹区域1b的下游),抽吸风箱2覆盖在反吹区域1b外围(本实施例的抽吸风箱2覆盖区域会略小于反吹区域1b),通过反吹区域1b沿第一外滚筒12轴向朝外吹出高速气流以及通过抽吸风箱2的抽吸作用,从而对收集滚筒1辊面进行清洗工序,即,随第一外滚筒12的旋转,其周面旋转经过吹风口112和抽吸风箱2之间的空间位置(即,第一外滚筒12周面经过反吹区域1b),从而有效地除去附着在第一外滚筒12表面上以及第一气孔内的残留纤维,同时,利用抽吸风箱2抽吸作用以吸走残留纤维进行集中(可通过抽吸风箱2将残留纤维集中至废料罐中,图中未示),可避免残留纤维扩散到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经过反吹区域1b进行清洗工序后的第一外滚筒12表面位置随后转动至第一抽吸区域1a进行捕集工序。

在本实施例中,抽吸风箱2包括有抽吸风箱主体21和风管22,抽吸风箱主体21具有沿收集滚筒1的外周面的开口,风管22位于抽吸风箱主体21上且用于与抽吸风机(图中未示)相连通。其次,本实施例的滚筒内胆11还配置有抽吸风机和吹风风机,其中,第一抽吸风口111与抽吸风机(图中未示)相连通且吹风口112与吹风风机(图中未示)相连通,通过抽吸风机以实现抽吸操作且通过吹风风机实现吹风操作,在本技术领域中,利用风机与滚筒内胆11端部相连通的连接方式属于常规技术手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均以知悉,可参照中国专利CN103380242A、CN202466128U、CN207552604U等现有技术,为此本申请中不在对其原理结构进行赘述。

参见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移滚筒4邻接收集滚筒1(转移滚筒外周面与收集滚筒1外表面相邻接靠近)且转移滚筒4位于熔喷模头的下游侧(即,转移滚筒位于第一抽吸区域1a下游侧),转移滚筒4包括有固定设置的转移抽风内胆41以及套设在该转移抽风内胆41外部并且可绕该转移抽风内胆41的中心轴转动的第二外滚筒42(第二外滚筒42与第一外滚筒12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外滚筒42周面上开有若干个第二气孔(若干个第二气孔与第二外滚筒42的空心内腔相通);转移抽风内胆41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抽吸风口411,第二抽吸风口411的轴线方向边缘,与第二外滚筒4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空间固定有一对第二分隔板412,利用该对第二分隔板412以分隔第二抽吸风口411与第二外滚筒42内部的其他区域空间,从而利用第二抽吸风口411的抽吸作用,使得第二外滚筒42与第二抽吸风口411所重叠位置作为转换吸附区域4c,转换吸附区域4c的入料端与第一抽吸区域1a的出料端相邻近,由转换吸附区域4c出料端所输送出的粘合在一起的纤维网在经过转换吸附区域4c时,在抽吸作用下使纤维网会被吸附在第二外滚筒42的周面上并且沿着第二外滚筒42周面输送。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转换吸附区域4c位于转移滚筒4的中下部且转换吸附区域4c对准收集滚筒1表面。优选的转换吸附区域4c优选为60-90°。

在本实施例中,成网机5与转移滚筒4相邻近布置,即,转换吸附区域4c的出料端与成网机5的入料端相邻近,本实施例中的成网机5入料端的网面位于转移滚筒4的下方,从而使得沿第二外滚筒42周面输送的纤维网离开转换吸附区域4c后(即,纤维网不再受到转换吸附区域4c的抽吸作用)而下落在成网机5入料端的网面上进行成网输送,从而实现将纤维网转移至成网机5上,转移过程方便高效。另外,纤维网在成网机5上成网形成所需熔喷无纺布并且向下游的收卷机构6输送,最终由收卷机构6(收卷机构6为收卷辊)进行收卷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