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1085发布日期:2019-04-17 00:0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针织机是纺织业经常使用到的纺织工具,由于氨纶纱伸缩性强,具有较强的回复力,可用作紧身弹力布料等,但是其吸湿力较弱通常需要与其他纱线一并进行编织,目前针织机编织过程中,氨纶纱的切换过程一直处于技术瓶颈。

中国专利【CN 207159499 U】公开了一种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其结构包括横梁杆、基座、电机、控制器、滑块、刀架、导轨、气缸、警示器、转换驱动器;所述控制器由连接杆、电箱、方向调节旋钮、数据显示屏、控制面板、速度调节旋钮组成。该专利气缸具有缓冲效果,防止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受气压影响,出现炸裂现象但是仅依靠气缸的缓冲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可防止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受气压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包括基座、横梁杆、气缸、导轨、控制器、电机、滑块和刀架,所述基座内表面下段与所述横梁杆两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基座上表面左右两端与气缸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气缸前端分别与导轨后表面左右两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基座上表面左端边缘与控制器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电机与基座上表面左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滑块与导轨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其中,两个气缸的上端通过缓冲装置分别与刀架下表面左右两端活动连接,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壳体、套筒、弹簧座、弹簧、端盖和顶柱,所述缓冲壳体内固定有套筒,所述缓冲壳体内还活动设置有弹簧座和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弹簧座上,所述弹簧座位于所述套筒的上侧,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缓冲壳体的下端,所述气缸的伸出轴穿过所述端盖延伸到所述套筒内,所述缓冲壳体的上端套设在所述顶柱的圆柱部上,所述圆柱部连接在所述刀架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壳体的上端与所述顶柱的圆柱部固定连接,所述顶柱的下端具有延伸到所述缓冲壳体内的扩大部,所述扩大部内具有盲孔,所述弹簧的上端抵挡在所述盲孔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内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嵌设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在所述套筒和所述伸出轴之间滚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内嵌设有抵挡在伸出轴外周上的密封圈。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座的上端具有凸柱,所述弹簧的下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套设在所述凸柱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座的下部具有沉孔,所述伸出轴的上端可延伸到所述沉孔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包括端盖本体和位于所述端盖本体上端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抵挡在所述套筒的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还包括警示器,所述基座表面上段中央与所述警示器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还包括转换驱动器,所述导轨下表面与所述转换驱动器采用过渡配合方式活动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气缸的上端通过缓冲装置分别与刀架下表面左右两端活动连接,因而提高了缓冲效果,可防止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受气压影响。

2.所述气缸驱动所述伸出轴进行伸长运动时,所述伸出轴向上将所述弹簧座顶起,所述弹簧座沿所述缓冲壳体的内壁向上滑动,使得所述弹簧压缩,提高缓冲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气缸-10、伸出轴-11、端盖-20、凸出部-21、端盖本体-22第一凹槽-221、密封圈-30、套筒-40、第二凹槽-41、滚珠-50、弹簧座-60、肩面-61、凸柱-62、沉孔-63、弹簧-70、缓冲壳体-80、第一环柱部-81、第二环柱部-82、第三环柱部-83、顶柱-90、圆柱部-91、扩大部-92、盲孔-9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下面参考图1至图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包括基座、横梁杆、气缸10、导轨、控制器、电机、滑块和刀架,所述基座为长100cm的空槽状长方体结构,所述基座内表面下段与所述横梁杆两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基座上表面左右两端与气缸10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气缸10前端分别与导轨后表面左右两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基座上表面左端边缘与控制器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电机与基座上表面左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滑块与导轨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气缸10为上窄下宽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横梁杆为长80cm的长方体结构,切面为长方形,两端表面为正方形,共设有两根,所述刀架为长100cm的长方体结构,切面为长方形,两端表面为正方形。

两个气缸10的上端通过缓冲装置分别与刀架下表面左右两端活动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壳体80、套筒40、弹簧座60、弹簧70、端盖20和顶柱90,所述缓冲壳体80内固定有套筒40,所述缓冲壳体80内还活动设置有弹簧座60和弹簧70,所述弹簧70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弹簧座60上,所述弹簧座60位于所述套筒40的上侧,所述端盖20设置在所述缓冲壳体80的下端,所述气缸10的伸出轴11穿过所述端盖20延伸到所述套筒40内,所述缓冲壳体80的上端套设在所述顶柱90的圆柱部91上,所述圆柱部91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的刀架下表面,本实用新提供的缓冲装置,缓冲效果较好,可有效防止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受气压影响,出现炸裂现象。

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壳体80的上端与所述顶柱90的圆柱部91固定连接,所述顶柱90的下端具有延伸到所述缓冲壳体80内的扩大部92,所述扩大部92内具有盲孔921,所述弹簧70的上端抵挡在所述盲孔921内,所述弹簧70受到挤压时,会收缩并压紧到所述盲孔921内,从而在提高缓冲效果。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缓冲壳体8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第一环柱部81、第二环柱部82和第三环柱部83,所述圆柱部91穿过所述第一环柱部81,所述弹簧座60沿所述第二环柱部82的内壁上下滑动,所述套筒40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所述第三环柱部83内。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套筒40内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41,所述第二凹槽41内嵌设有多个滚珠50,所述滚珠50在所述套筒40和所述伸出轴11之间滚动,有利于所述伸出轴11沿所述套筒40的内壁顺利的滑动。

所述端盖20内嵌设有抵挡在伸出轴11外周上的密封圈30。

如图4所示,所述弹簧座60的上端边缘具有肩面61,所述弹簧座60的上端中心具有凸柱62,所述弹簧70的下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套设在所述凸柱62上。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弹簧座60的下部具有沉孔63,所述伸出轴11的上端可延伸到所述沉孔63内,这样在所述伸出轴11伸出时,所述伸出轴11可向上顶着所述弹簧座60沿所述第二环柱部82的内壁滑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端盖20包括端盖本体22和位于所述端盖本体22上端的凸出部21,所述凸出部21抵挡在所述套筒40的下端,且所述凸出部21与所述第三环柱部83的内壁螺纹旋合。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端盖本体22内具有环形的第一凹槽221,所述密封圈30嵌设在所述第一凹槽221内,所述密封圈30的设置,可防止外界的灰尘杂质进入到所述缓冲壳体80内影响到滚珠50的滚动,从而确保所述缓冲装置可稳定的工作。

所述基座表面上段中央与所述警示器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导轨下表面与所述转换驱动器采用过渡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使用本专利的时候,首先启动电机给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提供电力,刀架进行编织布料的切割工作,气缸10具有缓冲效果,防止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受气压影响,出现炸裂现象,警示器在进行编织切换工作时,会亮起不同颜色的灯光进行有效的提示操作,转换驱动器带动滑块在导轨进行编织动作的切换操作,通过所述控制器对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进行电力控制工作,无需人工进行编织动作的切换操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省时省力,能够经一连串动作来实现平针与提花组织时的任意转换,同时也增强了针织机编织切换装置安全性能,有效减小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工作时,所述气缸10驱动所述伸出轴11进行伸长运动时,所述伸出轴11向上将所述弹簧座60顶起,所述弹簧座60沿所述缓冲壳体80的内壁向上滑动,使得所述弹簧70压缩,实现缓冲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