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三工位双面提花机,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针织机是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成针织物的工艺过程。针织物质地松软,有良好的抗皱性与透气性,并有较大的延伸性与弹性,穿着舒适。针织产品除供服用和装饰用外,还可用于工农业以及医疗卫生和国防等领域。针织分手工针织和机器针织两类。手工针织使用棒针,历史悠久,技艺精巧,花形灵活多变,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但手工针织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所以现在工厂生产中大都使用机器针织,其中双面针织机的应用较为广泛;现有的双面针织机所针织的面料,其表面大部分无法呈现高毛、低毛的效果,不能够满足对面料内侧带有毛面组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三工位双面提花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三工位双面提花机,包括大盘齿轮、上盘切块、珠仔盘、与珠仔盘固定连接的中仁轴、位于珠仔盘上方的针盘、针筒以及位于针筒外侧的下圈,所述上盘切块位于针盘的上方,所述针筒与针盘上分别设置有竖向织针和横向织针,其特征是:所述针筒与大盘齿轮之间设置有针筒底座,所述下圈包括山角座、中盘、下盘,所述中盘位于山角座与下盘之间,所述中盘与下盘之间连接有多个下盘立柱,多个所述下盘立柱的间隔处设置有选针器,所述选针器的靠近针筒的一侧设置有提花片,所述提花片与竖向织针之间连接有中间针,所述山角座上设置有压针机构,所述山角座靠近针筒的一侧安装有多个下山角,所述压针机构可带动下山角上下移动,所述上盘切块靠近针盘的一侧安装有多个上山角和起针山角,所述上山角上设置有两个山角槽,所述山角槽的一端呈凸形,所述山角槽内设置有活动山角,所述活动山角的一端与山角槽相配,所述上盘切块的顶面设置有带动活动山角往复运动的气动控制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气动控制机构由两个相向分布的气缸、滑块和连接块组成,所述滑块的一端与左侧所述气缸的活塞螺纹连接,且另一端与右侧所述气缸的缸体滑动连接,所述上盘切块上设置有多个腰形通槽,所述连接块位于腰形通槽内,所述滑块通过连接块与活动山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山角、滑块和连接块均为L形,所述活动山角滑动的最大距离为6mm。
作为优选:所述压针机构包括步进电机、山角滑块、齿形块,所述山角滑块为T形且与山角座滑动连接,所述齿形块、下山角分别安装在山角滑块的两侧,所述齿形块与步进电机通过齿轮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选针器的下方设置有与下盘固定连接的选针座,所述选针座的外形为凹字形。
作为优选:所述横向织针的外侧设置有开针器,所述开针器安装在中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选针器可以根据面料的不同组织结构选择不同的提花片,针筒上的竖向织针与提花片之间连接有中间针,使得竖向织针在提花片的作用下前后移动,完成选针过程,压针机构可以带动下山角上下运动,使得下山角上的走针轨迹发生变化,竖向织针沿下山角上的走针轨迹运动而织出不同组织结构的面料,而横向织针的走针轨迹由上山角与起针山角控制,上山角内设置有往复运动的活动山角,活动山角由气动控制机构控制,使得上山角上的局部走针轨迹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横向织针在针织过程中可以起到局部拉毛的作用,而局部拉毛的高低可以由气缸带动活动山角的移动距离来实现,结构简单,拉毛的高度控制灵活,可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要,开针器可以在将横向织针上的勾针打开,以便拉毛过程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三工位双面提花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盘切块与气动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针筒底座;2、下盘立柱;3、提花片;4、针筒;5、开针器;6、竖向织针;7、上盘切块;8、中仁轴;9、气动控制机构;10、压针机构;11、中盘;12、选针器;13、选针座;14、大盘齿轮;15、针盘;16、珠仔盘;17、活动山角;18、连接块;19、上山角;20、横向织针;21、山角座;22、步进电机;23、齿形块;24、山角滑块;25、下山角;26、气缸;27、滑块;28、山角槽;29、起针山角;30、下盘。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三工位双面提花机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三工位双面提花机,包括大盘齿轮14、上盘切块7、珠仔盘16、与珠仔盘16固定连接的中仁轴8、位于珠仔盘16上方的针盘15、针筒4以及位于针筒4外侧的下圈,所述上盘切块7位于针盘15的上方,所述针筒4与针盘15上分别设置有竖向织针6和横向织针20,所述针筒4与大盘齿轮14之间设置有针筒底座1,所述下圈包括山角座21、中盘11、下盘30,所述中盘11位于山角座21与下盘30之间,所述中盘11与下盘30之间连接有多个下盘立柱2,多个所述下盘立柱2的间隔处设置有选针器12,所述选针器12的靠近针筒4的一侧设置有提花片3,所述提花片3与竖向织针6之间连接有中间针,所述山角座21上设置有压针机构10,所述山角座21靠近针筒4的一侧安装有多个下山角25,所述压针机构10可带动下山角25上下移动,所述上盘切块7靠近针盘15的一侧安装有多个上山角19和起针山角29,所述上山角19上设置有两个山角槽28,所述山角槽28的一端呈凸形,所述山角槽28内设置有活动山角17,所述活动山角17的一端与山角槽28相配,所述上盘切块7的顶面设置有带动活动山角17往复运动的气动控制机构9;所述气动控制机构9由两个相向分布的气缸26、滑块27和连接块18组成,所述滑块27的一端与左侧所述气缸26的活塞螺纹连接,且另一端与右侧所述气缸26的缸体滑动连接,所述上盘切块7上设置有多个腰形通槽,所述连接块18位于腰形通槽内,所述滑块27通过连接块18与活动山角17连接,所述活动山角17、滑块27和连接块18均为L形,所述活动山角17滑动的最大距离为6mm,所述压针机构10包括步进电机22、山角滑块24、齿形块23,所述山角滑块24为T形且与山角座21滑动连接,所述齿形块23、下山角25分别安装在山角滑块24的两侧,所述齿形块23与步进电机22通过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选针器12的下方设置有与下盘30固定连接的选针座13,所述选针座13的外形为凹字形,所述横向织针20的外侧设置有开针器5,所述开针器5安装在中盘11上。
选针器12可以根据面料的不同组织结构选择不同的提花片3,针筒4上的竖向织针6与提花片3之间连接有中间针,使得竖向织针6在提花片3的作用下前后移动,完成选针过程,压针机构10可以带动下山角25上下运动,使得下山角25上的走针轨迹发生变化,竖向织针6沿下山角25上的走针轨迹运动而织出不同组织结构的面料,而横向织针20的走针轨迹由上山角19与起针山角29控制,上山角19内设置有往复运动的活动山角17,活动山角17由气动控制机构9控制,使得上山角19上的局部走针轨迹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横向织针20在针织过程中可以起到局部拉毛的作用,而局部拉毛的高低可以由气缸26带动活动山角17的移动距离来实现,结构简单,拉毛的高度控制灵活,可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要,开针器5可以在将横向织针20上的勾针打开,以便拉毛过程的顺利进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