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02061发布日期:2020-07-14 17:41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成吊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具体来说,最常见的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取暖器,也可叫做电采暖器。暖风机取暖器作为取暖器的一种,主要通过风扇将电热丝、石英管、陶瓷、卤素管、导热油或碳素纤维等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吹出去,从而起到取暖作用。

目前市面上的浴室取暖器日趋丰富,出现了许多可以隐藏出风口或进风口的浴室取暖器,该结构可以保持浴室取暖器内部的清洁但是常见的结构实现方式多为靠面板在同一平面或小斜面上的滑动来实现,该结构存在机构复杂、实现成本高等缺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浴室晾衣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急需有适合浴室取暖器的晾衣系统进入大家生活,来解决因梅雨潮湿天气下衣物无法晾干的苦痛,当然部分家庭会在浴室取暖器下安装一个晾衣杆来晾晒衣物,又或者是在浴室取暖器下放一个大的晾衣架的方式进行衣物的晾晒。

但是,现有的晾衣杆通常都是固定在墙上无法进行拆除收纳,而晾衣架虽然起到了晾晒功能,但是占用了浴室大量空间,直接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暖器,以在能够实现对晾衣杆上的衣物进行干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过多地占用额外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暖器,包括:主机以及罩设在所述主机上的面板;

所述主机内设置有出风风机,所述出风风机的出风端设置有出风部,所述面板上设置有面板出风口,所述出风风机输出的气流依次经所述出风部以及所述面板出风口吹出;

晾衣杆通过连接线挂设于所述主机,所述晾衣杆位于所述出风部的下侧;

所述主机内部设置有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与所述连接线连接,以驱动所述晾衣杆接近或者远离所述出风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主机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出风风机、第二出风风机以及换气风机;

所述第一出风风机以及所述第二出风风机分别通过风道与ptc加热部的进风端连接,所述出风部设置所述ptc加热部的出风端;

其中,所述风道中间设置隔断,以隔离所述第一出风风机与所述第二出风风机吹入所述风道的气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出风风机以及所述第二出风风机为离心式风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有绕线盘,所述绕线盘包括第一绕线区与第二绕线区;

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架以及两个第二支架,并且,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两侧;

所述壳体两侧的所述第一支架上均设置压线滑轮,所述壳体两侧的所述第二支架上均设置限位滑轮,所述第一绕线区与所述第二绕线区上的连接线分别依次穿过对应侧的所述压线滑轮以及所述限位滑轮后与所述晾衣杆的一端连接;

当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绕线盘转动时,所述第一绕线区与所述第二绕线区均卷收或者释放所述连接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面板包括:面板框、出风面板以及进风面板;

所述面板框上设置有面板出风口以及面板进风口;

所述进风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面板框靠近所述面板进风口的一侧转动连接;

所述进风面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出风面板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出风面板的第二端与所述面板框滑动连接;

当所述出风面板的第二端滑动至所述面板框的第一位置时,所述出风面板遮蔽所述面板出风口,所述进风面板遮蔽所述面板进风口;当所述出风面板的第二端滑动至所述面板框的第二位置时,所述出风面板与所述进风面板相对折叠,以露出所述面板出风口,且使所述出风面板与所述进风面板折叠后所形成的侧面与所述面板进风口贯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面板框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杆机构与所述进风面板在相对于所述面板进风口的一侧连接,以使所述电机通过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进风面板相对于所述面板框进行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折叠摆臂以及第一折叠支架;

所述第一折叠摆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折叠支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支架的第二端与所述进风面板在相对于所述面板进风口的一侧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面板包括:面板壳体、面板底座以及出风面板;

所述面板壳体与所述面板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出风面板滑动连接在所述面板壳体上;

所述面板底座上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主动轮连接,所述主动轮与设置有齿轮的摆杆啮合,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摆杆的第一端;

所述摆杆的第二端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末端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末端与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与所述出风面板转动连接;

所述电机为所述主动轮输入动力,以使所述主动轮驱动所述摆杆摆动,以使所述摆杆的第二端驱动所述第二导轨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第一导轨滑动,以使所述转动杆运动,以驱动所述出风面板在所述面板壳体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其中,所述出风面板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出风面板遮蔽所述面板壳体上的面板出风口,所述出风面板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风面板远离所述面板出风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座上对称设置有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其中,所述第一摆杆的第一端设置第一齿轮,所述第二摆杆的第一端设置第二齿轮;

所述支座上还设置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包括: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一体成型且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主动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晾衣杆,包括:杆体、杆套、限位部以及连接线;

所述杆套上开设有杆套腔,所述杆体两端分别套接有所述杆套,所述杆体端部插接在所述杆套腔中;

所述杆套远离所述杆体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杆套沿所述杆体方向开设有出线部,所述杆套的底部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限位部;

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限位部外径小于所述导向孔内径,所述限位部外径大于所述出线部的宽度;

所述限位部经所述导向孔卡接入所述容置槽,所述连接线从所述出线部穿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暖器,通过在主机内设置有出风风机,并在出风风机的出风端设置有出风部,且在面板上设置有面板出风口,出风风机输出的气流依次经出风部以及面板出风口吹出,而晾衣杆通过连接线挂设于主机,且晾衣杆位于出风部的下侧,此外,在主机内部还设置有收放机构,收放机构与连接线连接,以驱动晾衣杆接近或者远离出风部,从而实现对晾衣杆上的衣物进行干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过多地占用额外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主机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晾衣杆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a出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闭合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

图6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开启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的面板的侧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面板的侧视图;

图9为图6所示的面板的轴测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闭合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开启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

图12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面板在打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5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6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17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四视角示意图;

图18为面板与轨道配合结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9为面板与轨道配合结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2为图20所示晾衣杆b处的放大视图;

图23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杆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杆套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主机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包括:主机1以及罩设在主机1上的面板2。

其中,主机1内设置有出风风机,出风风机的出风端设置有出风部12,面板2上设置有面板出风口,出风风机输出的气流依次经出风部以及面板出风口吹出。而晾衣杆8则是通过连接线7挂设于主机1,晾衣杆8位于出风部12的下侧。并且,在主机1内部还设置有收放机构,收放机构与连接线7连接,以驱动晾衣杆8接近或者远离出风部1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出风部12上设置有晾衣杆容置槽,当主机1通过卷收连接线7将晾衣杆8提升至行程末端时,晾衣杆8嵌设在晾衣杆容置槽中。

值得说明地,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对晾衣杆容置槽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晾衣杆容置槽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晾衣杆的具体形状进行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机内设置有出风风机,并在出风风机的出风端设置有出风部,且在面板上设置有面板出风口,出风风机输出的气流依次经出风部以及面板出风口吹出,而晾衣杆通过连接线挂设于主机,且晾衣杆位于出风部的下侧,此外,在主机内部还设置有收放机构,收放机构与连接线连接,以驱动晾衣杆接近或者远离出风部,从而实现对晾衣杆上的衣物进行干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过多地占用额外空间。

继续参照图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主机1,包括:壳体11,设置在壳体11内的第一出风风机12、第二出风风机14以及换气风机15。

第一出风风机13以及第二出风风机14分别通过风道与ptc加热部的进风端连接,ptc加热部的出风端处设置有出风部12。其中,风道中间设置隔断,以隔离第一出风风机13与第二出风风机14吹入风道的气流。

由于在取暖器的主机1上设置有晾衣杆8,第一出风风机13与第二出风风机14吹出的风需要对晾衣杆8上的衣物进行干燥,因此,可以将第一出风风机13以及第二出风风机14设置为离心式风机,离心风机风压大,能够将气流有效地输送至晾衣杆8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第一出风风机、第二出风风机以及换气风机,并将第一出风风机以及第二出风风机分别通过风道与ptc加热部的进风端连接,而ptc加热部的出风端处则设置有出风部,其中,风道中间设置隔断,以隔离第一出风风机与第二出风风机吹入风道的气流,此外,在出风部下侧设置有晾衣杆,晾衣杆通过连接线挂设于壳体,通过设置两台出风风机实现两段式出风,有效地拓展了出风部的长度,尤其适用于对较长晾衣杆上的衣物进行干燥的应用场景,以满足用户的衣物干燥需求。

图3为晾衣杆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a出的放大示意图。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晾衣杆升降装置包括:壳体11以及安装在壳体11上的电机9。其中,电机9输出端连接有绕线盘3,绕线盘3包括第一绕线区31与第二绕线区32,壳体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架4以及两个第二支架5,并且,两个第一支架4分别设置在电机9输出轴的两侧,两个第二支架5分别设置在电机9输出轴的两侧,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可以是以电机9输出轴为对称轴,壳体11上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支架4两个第二支架5。壳体11两侧的第一支架4上均设置压线滑轮41,壳体11两侧的第二支架5上均设置限位滑轮51,第一绕线区31与第二绕线区32上的连接线7分别依次穿过对应侧的压线滑轮41以及限位滑轮51后与晾衣杆8的一端连接。当电机9驱动绕线盘3转动时,第一绕线区31与第二绕线区32均卷收或者释放连接线7。

值得理解地,当电机9驱动绕线盘3转动时,为了实现第一绕线区31与第二绕线区32完成协同卷收或者释放连接线7的动作,第一绕线区31与第二绕线区32一个是从绕线盘3的上端收线或者放线,而另一个则是从绕线盘3的下端收线或者放线。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9驱动绕线盘3,而使得第一绕线区31与第二绕线区32协同卷收或者释放连接线7,从而使得晾衣杆8在连接在晾衣杆8两端的连接线7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升降功能。

考虑到当晾衣杆8上晾晒衣物时,重量较大,需要扭矩较大的动力源,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机9可以选择为管状电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7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升降装置的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壳体11上还设置有出风部12,出风部12上设置有第一微动开关6,在电机9驱动绕线盘3转动对连接线7进行卷收操作过程中,当晾衣杆8触发第一微动开关6时,第一微动开关6向控制器发送终止指令,以使控制器控制电机9停止转动。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晾衣杆8组件上升时,管状电机由预先设置的程序控制,开启后旋转带动绕线盘3转动,从而收紧连接线7,连接线7经过压线滑轮41及限位滑轮51向上运动,当上升到对应位置,随即第一微动开关6,第一微动开关6给控制器一个信号,从而控制器控制管状电机停止工作,晾衣杆8组件即停止到该位置。

此外,出风部12上设置有晾衣杆8容置槽,第一微动开关6设置在晾衣杆8容置槽内,而当晾衣杆8触发第一微动开关6时,晾衣杆8嵌设在晾衣杆8容置槽中。

其中,对于出风部12的风源可以采用离心式风机,离心式风机的风压大,有利于吹干晾晒在晾衣杆8上的衣物。

压线滑轮41的转轴与第一支架4沿着晾衣杆8的升降方向设置有压线弹簧91,压线滑轮41的转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接线7与晾衣杆8的升降方向平行。当压线滑轮41的转轴位于第一位置时,压线弹簧91处于拉伸状态,压线滑轮41压住连接线7;当压线滑轮41的转轴位于第二位置时,压线弹簧91从拉伸状态恢复自由状态。并且,在第一支架4上设置有第二微动开关92,当压线滑轮41的转轴从第一位置从第一位置脱离向第二位置运动时,第二微动开关92状态发生改变,第二微动开关92向控制器发送终止指令,以使控制器控制电机9停止转动。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晾衣杆8下降时,管状电机由预先设置的程序控制,开启后旋转带动绕线盘3转动,从而释放连接线7,连接线7在晾衣杆8重力作用下经过压线滑轮41及限位滑轮51向下运动,当下降途中晾衣杆8组件遇到障碍物,随即触动的第二微动开关92,第二微动开关92给控制器一个信号,从而控制器控制管状电机停止工作,晾衣杆8即停止到该位置。

而在晾衣杆8升降装置接收到上升指令之后,可以是通过设置重量传感器来进行自动判断是直接将晾衣杆8升到最顶部,还是将晾衣杆8停留在一定高度,以使出风部12能够有效地对晾晒在晾衣杆8上的衣物进行干燥,其中上升指令可以是通过控制面板或其他控制方式输入的上升指令。具体地,重量传感器用于获取连接线7所悬挂的重量,通过重量传感器所获取到的重量是否超出预设阈值来确定晾衣杆8上是否悬挂有衣物,其中,该阈值可以设定为晾衣杆8的重量。当确定晾衣杆8上悬挂有衣物时,在晾衣杆8升降装置接收到上升指令之后,是将晾衣杆8停留在一定高度,以使出风部12能够有效地对晾晒在晾衣杆8上的衣物进行干燥;而当确定晾衣杆8上未悬挂衣物时,在晾衣杆8升降装置接收到上升指令之后,则是直接将晾衣杆8升到最顶部。

图5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闭合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图6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开启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图7为图5所示的面板的侧视图,图8为图6所示的面板的侧视图,图9为图6所示的面板的轴测视图。如图5-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面板,包括:面板框20、出风面板21以及进风面板22。

具体地,面板框20上设置有面板出风口211以及面板进风口221。其中,面板出风口211以及面板进风口221可以为条形孔,且面板出风口211以及面板进风口221平行设置在面板框20上,值得说明地,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对面板出风口211以及面板进风口221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只需保证其二者分布在面板框1的两侧即可。

进风面板211的第一端与面板框20靠近面板进风口221的一侧转动连接,进风面板211的第二端与出风面板2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出风面板21的第二端与面板框1滑动连接。

其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出风面板21的第二端设置有导向部,面板框20上设置导轨26,导向部滑动连接在导轨26中。

而为了减小导向部与导轨26在发生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可以在导向部上设置有滚轮,以使得导向部与导轨26在发生相对滑动时,导向部与导轨26之间为滚动摩擦。

其中,值得理解地,上述的滚轮数量为至少一个,而其具体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不进行具体限定。

而进风面板21的第一端与面板框20靠近面板进风口221的一侧通过第一销轴222转动连接,进风面板22的第二端与出风面板21的第一端通过第二销轴212转动连接。

当出风面板21的第二端滑动至面板框20的第一位置时,出风面板21遮蔽面板出风口211,进风面板22遮蔽面板进风口221;当出风面板11的第二端滑动至面板框20的第二位置时,出风面板21与进风面板22相对折叠,以露出面板出风口211,且使出风面板21与进风面板22折叠后所形成的侧面与面板进风口221贯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面板框上设置有面板出风口以及面板进风口,然后将进风面板的第一端与面板框靠近面板进风口的一侧进行转动连接,进风面板的第二端与出风面板的第一端设置为转动连接,出风面板的第二端与面板框设置为滑动连接,以使得当出风面板的第二端滑动至面板框的第一位置时,出风面板遮蔽面板出风口,进风面板遮蔽面板进风口,而当出风面板的第二端滑动至面板框的第二位置时,出风面板与进风面板相对折叠,以露出面板出风口,且使出风面板与进风面板折叠后所形成的侧面与面板进风口贯通,以实现同时开启或关闭进出风口的功能,从而对进出风口进行保护,实现在工作时,同时打开进出风口,而在取暖器停止工作时,同时关闭进出风口,此外,在出风面板的第二端滑动至面板框的第二位置时,通过出风面板与进风面板折叠后所形成的侧面作为面板进风口的进风入口,可以利用出风面板与进风面板折叠后所形成的三角拱起结构对进风气流与出风气流进行隔离,以避免二者气流相互干扰而形成紊流以影响进出风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出风面板21以及进风面板22运动的驱动,可以是在面板框20上安装有电机23,其中,该电机23可以为步进电机,而当面板较大,步进电机的力矩不够时,还可以采用同步电机作为驱动源。

具体地,电机23的输出轴通过连杆机构与进风面板22在相对于面板进风口121的一侧连接,以使电机2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进风面板22相对于面板框20进行转动。

而对于连杆机构,具体地,连杆机构可以包括:第一折叠摆臂24以及第一折叠支架25,其中,第一折叠摆臂24的第一端与电机23的输出轴连接,第一折叠摆臂24的第二端与第一折叠支架25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折叠支架25的第二端与进风面板22在相对于面板进风口221的一侧转动连接。

其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折叠摆臂24的第二端与第一折叠支架25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销轴251转动连接,而第一折叠支架25的第二端与进风面板22在相对于面板进风口221的一侧通过第四销轴252实现转动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对出风面板21以及进风面板22的位置起始点位置进行判断,还可以在面板框20上还设置有第三微动开关27,当出风面板21的第二端滑动至面板框20的第二位置时,连杆机构或者进风面板22就会触发第三微动开关27。

具体地,当电机23驱动第一折叠摆臂24以及第一折叠支架25,以使得出风面板21的第二端滑动至面板框20的第二位置时,进风面板22或者第一折叠支架触发第三微动开关27。

而为了使得驱动更加平稳,进风面板22可以与电机23通过两套连杆机构进行转动连接,其中,在面板框20上相对于电机23的位置上还设置有转动支座,而转动支座与第二折叠摆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二折叠摆臂的第二端与第二折叠支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支架的第二端与进风面板在相对于面板进风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一折叠摆臂与第二折叠摆臂通过转动轴连接,以使得第一折叠摆臂与第二折叠摆臂在电机的驱动下协同转动。

此外,为了能够具有更大的驱动力,还可以进一步地在转动支座处再设置一个电机,然后通过控制板控制两个电机工作,以使得第一折叠摆臂与第二折叠摆臂分别在两个电机的驱动下协同转动。

此外,为了实现对电机23的控制,电机23还需要与控制板进行连接,同时,第三微动开关27也需要与控制板进行连接。控制板程序控制两侧步进电机工作,两侧步进电机通过旋转带动各自对应的折叠摆臂运动,相应的折叠摆臂再带动折叠支架运动,折叠支架带动折叠进风面板22运动,折叠进风面板22带动出风面板21在导轨26中滑动,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正反转从而完成折叠面板的开启与关闭。

当折叠面板要打开时,两侧步进电机由预先设置的程序控制,开启后旋转带动对应的折叠摆臂,相应的折叠摆臂再带动折叠支架运动,两侧折叠支架带动折叠底部面板运动,折叠进风面板22带动出风面板21在导轨26中滑动当折叠进风面板12运动到一定位置时,触动第三微动开关27,第三微动开关27给控制板一个信号,从而控制板控制步进电机停止工作,折叠面板即停止到指定位置。

当折叠面板要关闭时,两侧步进电机由预先设置的程序控制,开启后旋转带动对应的折叠摆臂,相应的折叠摆臂再带动折叠支架运动,两侧折叠支架带动折叠进风面板12运动,通过程序预定的时间控制步进电机旋转的圈数,从而控制折叠面板到达指定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出风面板11的外侧还可以设置显示面板,而在面板框1上设置过滤网,其中,过滤网用于覆盖面板进风口,以对进入主机的气流进行过滤。

对于面板结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9为图6所示的面板的轴测视图,图10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闭合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图11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面板开启状态下的结构轴测视图,图12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面板在打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4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15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16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三视角示意图,图17为面板在关闭状态下的传动机构结构的第四视角示意图。如图9-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面板包括:面板壳体2001、面板底座2004以及出风面板2002。

具体地,面板壳体2001与面板底座2004可拆卸连接,出风面板2002滑动连接在面板壳体2001上。并且,在面板底座2004上设置有支座203,支座203上设置有电机2031,电机2031的输出轴与主动轮2032连接,主动轮2032与设置有齿轮的摆杆啮合,齿轮设置在摆杆的第一端。值得理解地,摆杆和齿轮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固接在一起的。

而摆杆的第二端与第二导轨206滑动连接,第二导轨206末端与第一导轨204滑动连接,第二导轨206末端与转动杆207转动连接,而转动杆207与出风面板2002转动连接。

其中,电机2031为主动轮2032输入动力,值得说明地,上述电机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规格依据产品尺寸而定,产品尺寸越大,门板越大,需要的驱动力就越大,相应的选择驱动力较大的步进电机。

电机2031驱动主动轮2032,以使主动轮2032驱动摆杆摆动,以使摆杆的第二端驱动第二导轨206运动,以使第二导轨206沿第一导轨204滑动,以使转动杆207运动,以驱动出风面板2002在面板壳体2001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其中,出风面板2002在第一位置时,出风面板2002遮蔽面板壳体2001上的面板出风口2003,出风面板2002在第二位置时,出风面板2002远离面板出风口2003。而对于面板出风口2003可以为条形孔,但是,值得说明地,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对面板出风口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为主动轮输入动力,以使主动轮驱动摆杆摆动,以使摆杆的第二端驱动第二导轨运动,以使第二导轨沿第一导轨滑动,以使转动杆运动,从而驱动出风面板在面板壳体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其中,出风面板在第一位置时,出风面板遮蔽面板壳体上的面板出风口,出风面板在第二位置时,出风面板远离面板出风口,以对出风口进行保护,实现在工作时,打开出风口,而在停止工作时,关闭出风口。

值得理解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摆杆包括第一摆杆20341和第二摆杆20351,其中,支座203上对称设置有第一摆杆20341和第二摆杆20351,而第一摆杆20341的第一端设置第一齿轮2034,第二摆杆20351的第一端设置第二齿轮2035。

第一摆杆20341和第一齿轮203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固接在一起的,第二摆杆20351和第二齿轮2035可以二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固接在一起的。

此外,支座203上还设置有从动轮2033,从动轮包括:第一从动轮20331和第二从动轮20332,值得说明地,第一从动轮20331和第二从动轮20332一体成型且同轴设置。

其中,第一从动轮20331与主动轮2032啮合,第二从动轮20332与第二齿轮35啮合,第二齿轮2035与第一齿轮2034啮合。

并且为了减小摩擦,第一摆杆20341的第二端和第二摆杆20351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2036,第一滚轮2036设置在第二导轨206中。而在第二导轨206两端均设置有滚轮车205,滚轮车205设置在第一导轨204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可以将滚轮车205设置为四轮结构。

此外,第二导轨206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2071与转动杆207转动连接。

并且,转动杆207上设置有转动座2072,出风面板2011底部设置有转动卡20112,转动卡20112与转动座2072配合,并通过转轴进行转动连接。

其中,电机2031为主动轮输入动力,值得说明地,上述电机2031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规格依据产品尺寸而定,产品尺寸越大,门板越大,需要的驱动力就越大,相应的选择驱动力较大的步进电机。

电机2031驱动主动轮2032,以使主动轮2032驱动第一从动轮20331,由于第一从动轮20331和第二从动轮20332一体成型且同轴设置,第一从动轮20331就会带动第二从动轮20332同轴转动,第二从动轮20332与第二齿轮2035啮合,以使第二齿轮2035随第二从动轮20332转动,第二齿轮2035与第一齿轮2034啮合,以使第一齿轮2034随第二齿轮2035转动。

其中,在主动轮2032的驱动下,第一齿轮2034随第二齿轮2035转动方向相反,进而使得第一摆杆20341和第二摆杆20351相对运动或者是相离运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18为面板与轨道配合结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19为面板与轨道配合结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如图18-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出风面板两端均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二滚轮20111,而面板底座侧壁2021上开设有第三导轨20211,第二滚轮20111设置在第三导轨211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对出风面板2011的位置起始点位置进行判断,还可以在面板底座上还设置有第四微动开关,当出风面板11位于第二位置时,第四微动开关被触发,值得说明地,对于第四微动开关的具体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定,只需保证当出风面板2011位于第二位置时,出风面板2011或者是其他运动机构能够触发该第四微动开关即可。

当折叠面板要关闭时,步进电机由预先设置的程序控制,开启后旋转带动主动轮,通过程序预定的时间控制步进电机旋转的圈数,从而控制出风面板到达第一位置。

下面针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晾衣杆结构进行说明,图20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21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装配示意图,图22为图20所示晾衣杆b处的放大视图,图23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杆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所示杆套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5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图25所示,晾衣杆包括:杆体81、杆套、限位部以及连接线。杆套上开设有杆套腔834,杆体81两端分别套接有杆套,杆体81端部插接在杆套腔中,而杆套远离杆体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孔831,杆套沿杆体81方向开设有出线部832,杆套的底部开设有容置槽833,容置槽833用于容置限位部。值得说明地,其中,连接线7的一端与限位部连接,限位部外径小于导向孔831内径,限位部外径大于出线部832的宽度,以使得限位部经导向孔831卡接入容置槽833,连接线从出线部832中穿出。

其中,值得理解地,杆体11通常为两端进行悬挂,因此,杆套包括:第一杆套82以及第二杆套83,值得说明地,第一杆套82以及第二杆套83可以为相同结构,也可以为不同结构,而在实际设计中,为了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出发,优选将第一杆套82与第二杆套83设置为相同的结构。

此外,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86以及第二限位部87。

下面结合第二杆套83一侧与杆体81以及连接线7之间的连接关系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晾衣杆连接结构进行说明,而当将第一杆套82设置为与第二杆套83结构相同时,其原理相同。具体如下:

第二杆套83上开设有杆套腔834,杆体81端部插接在杆套腔834中,而第二杆套83远离杆体81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孔831,第二杆套83沿杆体81方向开设有出线部832,第二杆套83的底部开设有容置槽833,容置槽833用于容置第二限位部87。其中,连接线7的一端与第二限位部87连接,第二限位部87外径小于导向孔831内径,第二限位部87外径大于出线部832的宽度,以使得第二限位部87经导向孔831卡接入容置槽833,连接线7从出线部832中穿出。

通过设置在杆套上开设有杆套腔,而杆体两端分别套接有杆套,并将杆体端部插接在杆套腔中,此外,在杆套远离杆体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孔,杆套沿杆体方向开设有出线部,杆套的底部开设有容置槽,容置槽用于容置限位部,并且将连接绳的一端与限位部进行连接,其中,限位部外径小于导向孔内径,限位部外径大于出线部的宽度,当限位部经导向孔卡接入容置槽时,连接绳从出线部穿出,在进行安装时通过利用杆体悬挂时的重力以及结构上的尺寸设置将限位部卡接在杆套中,而在进行拆卸时,直接通过将限位部与杆套进行脱离即可完成拆卸,大大简化了晾衣杆的拆卸和安装过程,并且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

为了能够在杆体81与杆套配合时,能够有效地约束杆体81与杆套之间的周向位移,杆体81端部侧壁上开设有端部限位槽811,杆套腔134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卡836,当杆体81端部插接在杆套腔834中时,限位卡136卡接在端部限位槽811中,以限制杆体81与杆套之间的周向位移。

此外,为了能够在杆体81与杆套配合时,能够有效地约束杆体81与杆套之间的轴向位移,还可以在杆体81端部上设置有端部螺纹孔812,杆套腔834的底部开设有安装过孔835,当杆体81端部插接在杆套腔834中时,螺纹孔812与安装过孔835同轴,以使螺钉能够穿过安装过孔835与螺纹孔812形成螺纹连接,从而约束杆体81与杆套之间的轴向位移。

其中,为了减轻杆体81的重量,可以将杆体81设置为包括:外杆体、内杆体以及杆体连接板,外杆体与内杆体同轴设置,杆体连接板用于沿径向方向连接外杆体与内杆体,而端部限位槽811开设在外杆体的端部侧壁上,并且端部螺纹孔812开设在内杆体端部。值得说明地,为了节省制造成本,对于杆体81还可以选取对应形状的型材,只需将型材裁剪至指定长度即可。

限位部可以设置为球体,此外,对于限位部的具体形状还可以是椭圆体、柱体以及其他形状的物体,在本实施中并不对限位部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可以将导向孔831设置为圆形,此外,对于导向孔831的具体形状还可以是椭圆形、方形以及其他形状,在本实施中并不对导向孔831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

图13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对于限位部与连接线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在限位部上开设有螺纹孔,连接线用于与限位部连接的末端设置有安装部841,安装部841外侧设置有安装外螺纹8411,当限位部与连接线连接时,安装外螺纹8411与螺纹孔配合连接。

图26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27为本发明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晾衣杆的结构装配示意图。如图26-图27所示,为了方式悬挂在杆体81上的衣架在整根杆体81范围内任意滑动,而导致衣物堆叠不易烘干,还可以沿杆体81长度方向设置有防滑部。

对于防滑部的具体结构,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可以是沿杆体81长度方向开设有防滑件安装孔813,防滑件安装孔813上卡接有防滑件814,防滑件814设置在杆体81朝向连接绳的侧壁上。其中,防滑件安装孔813可以是沿杆体81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