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菌、电磁屏蔽功能的镀银织物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62365发布日期:2019-09-13 19:35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磁屏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菌、电磁屏蔽功能的镀银织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日常生活中有害细菌的传播和蔓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同时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电磁污染的日益加重,所以对纺织品抗菌/抗电磁屏蔽功能的研究和开发己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电磁屏蔽的机理是:一是,当电磁波到达屏蔽体表面时,由于空气与金属的交界面上阻抗的不连续,对入射波产生的反射。这种反射不要求屏蔽材料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只要求交界面上的不连续;二是,未被表面反射掉而进入屏蔽体的能量,在体内向前传播的过程中,被屏蔽材料所衰减。也就是所谓的吸收;三是,在屏蔽体内尚未衰减掉的剩余能量,传到材料的另一表面时,遇到金属-空气阻抗不连续的交界面,会形成再次反射,并重新返回屏蔽体内。这种反射在两个金属的交界面上可能有多次的反射。总之,电磁屏蔽体对电磁的衰减主要是基于电磁波的反射和电磁波的吸收。

影响屏蔽体屏蔽效能的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整个屏蔽体表面必须是导电连续的,另一个是不能有直接穿透屏蔽体的导体。屏蔽体上有很多导电不连续点,最主要的一类是屏蔽体不同部分结合处形成的不导电缝隙。这些不导电的缝隙就产生了电磁泄漏,如同流体会从容器上的缝隙上泄漏一样。解决这种泄漏的一个方法是在缝隙处填充导电弹性材料,消除不导电点。这就像在流体容器的缝隙处填充橡胶的道理一样。这种弹性导电填充材料就是电磁密封衬垫。在许多文献中将电磁屏蔽体比喻成液体密封容器,似乎只有当用导电弹性材料将缝隙密封到滴水不漏的程度才能够防止电磁波泄漏。实际上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缝隙或孔洞是否会泄漏电磁波,取决于缝隙或孔洞相对于电磁波波长的尺寸。当波长远大于开口尺寸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的泄漏。

而当下社会是一个基本互联网+的网络社会。电子设备、电子终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载体。笔记本电脑、gps、adsl和移动电话等3c产品都会因高频电磁波干扰产生杂讯,影响通讯品质。另若人体长期暴露于强力电磁场下,则可能易患癌症病变。因此防电磁干扰已是必备而且势在必行的制程。

传统的制备抗菌/抗电磁屏蔽功能性纺织品的方法有多种:在合成纤维表面进行化学镀银、化学镀铜、化学镀镍等。由于铜、镍属于重金属,对人体有害,而银具有高的导电性和光谱长效抗菌性,镀银织物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电磁屏蔽材料,尤其是在纺织服装领域。但是传统的化学镀工艺采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污染环境,而且需要经过除油、粗化、敏化、活化等多道工序,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抗菌、电磁屏蔽功能的镀银织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抗菌、电磁屏蔽功能的镀银织物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步骤一,织物盐酸多巴胺处理:

将纤维织物放入盐酸多巴胺溶液中浸泡处理,使其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薄膜,形成初始处理织物;

步骤二,织物表面浸泡硝酸银溶液处理:

将步骤一中的初始处理织物再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利用多巴胺对金属银的螯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银离子膜,形成半成品处理织物;

步骤三,紫外光还原化学镀银处理:

采用紫外光辐照步骤二中的半成品处理织物,通过紫外光对银离子的还原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银层,形成产成品处理织物;

步骤四,定型处理:

将步骤三制得的产成品处理织物经过烘箱定型,得定型镀银织物。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的织物为涤纶织物、锦纶织物、氨纶织物或者其他化纤织物。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的纤维织物放入盐酸多巴胺溶液中浸泡处理的时间为20-120min。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的=盐酸多巴胺浓度为0.5-10g/l,ph为7.5-9.5。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的硝酸银浓度为1-20g/l。

进一步地,步骤四中的烘箱温度为70-150℃,处理速度为1-5m/min。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抗菌、电磁屏蔽功能的镀银织物的制备方法,它通过利用多巴胺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以及光还原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存在的污染严重,工艺复杂等问题,具有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屏蔽效能高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具有抗菌、电磁屏蔽功能的镀银织物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步骤一,织物盐酸多巴胺处理:

将纤维织物放入盐酸多巴胺溶液中浸泡处理,处理时间为20-120min,使其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薄膜,形成初始处理织物;

其中:盐酸多巴胺浓度为0.5-10g/l,ph为7.5-9.5;

其中:织物为涤纶织物、锦纶织物、氨纶织物或者其他化纤织物;

步骤二,织物表面浸泡硝酸银溶液处理:

将步骤一中的初始处理织物再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浓度为1-20g/l;利用多巴胺对金属银的螯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银离子膜,形成半成品处理织物;

步骤三,紫外光还原化学镀银处理:

采用紫外光辐照步骤二中的半成品处理织物,通过紫外光对银离子的还原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银层,形成产成品处理织物;

步骤四,定型:

将步骤三制得的产成品处理织物经过烘箱定型;其中烘箱温度为70-150℃,处理速度为1-5m/min,得定型镀银织物。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

(1)将涤纶纤维织物放入1g/l盐酸多巴胺溶液中浸泡处理,处理时间为30min,ph为8,使其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薄膜。

(2)将步骤(1)处理过的织物浸入10g/l硝酸银溶液中,利用多巴胺对金属银的螯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银离子膜。

(3)采用100w紫外光辐照步骤(2)处理过的织物,利用紫外光对银离子的还原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银层。

(4)将步骤(3)制得的镀银织物在100℃下定型处理,处理速度为2m/min。

采用上述工艺制得的镀银织物表面电阻为0.01欧姆,电磁屏蔽性能超过60db,抗菌效果达到99%,具有良好的抗菌电磁屏蔽效果。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二:

(1)将锦纶纤维织物放入5g/l盐酸多巴胺溶液中浸泡处理,处理时间为60min,ph为8.5,使其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薄膜。

(2)将步骤(1)处理过的织物浸入15g/l硝酸银溶液中,利用多巴胺对金属银的螯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银离子膜。

(3)采用80w紫外光辐照步骤(2)处理过的织物,利用紫外光对银离子的还原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银层。

(4)将步骤(3)制得的镀银织物在120℃下定型处理,处理速度为3m/min。

采用上述工艺制得的镀银织物表面电阻为0.01欧姆,电磁屏蔽性能超过60db,抗菌效果达到99%,具有良好的抗菌电磁屏蔽效果。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三:

(1)将氨纶纤维织物放入10g/l盐酸多巴胺溶液中浸泡处理,处理时间为45min,ph为9,使其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薄膜。

(2)将步骤(1)处理过的织物浸入10g/l硝酸银溶液中,利用多巴胺对金属银的螯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银离子膜。

(3)采用80w紫外光辐照步骤(2)处理过的织物,利用紫外光对银离子的还原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银层。

(4)将步骤(3)制得的镀银织物在150℃下定型处理,处理速度为5m/min。

本发明中,多巴胺作为一种新兴环境友好型,对金属离子具有很好螯合作用的仿生材料用于改性,具有操作简单,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多巴胺的邻苯二酚基团能够对金属产生一定强度的束缚力,且复合层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当表面沉积聚多巴胺层的改性材料浸入金属盐溶液中时,聚多巴胺复合层从中还原金属离子并使其沉积在材料表面。同时,采用紫外光源对银的前驱体进行照射,诱导其产生自由电子或还原性自由基,再将其还原形成金属原子态的晶核,然后逐渐形成纳米颗粒。

本发明采用上述工艺制得的镀银织物表面电阻为0.01欧姆,电磁屏蔽性能超过60db,抗菌效果达到99%,具有良好的抗菌电磁屏蔽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抗菌、电磁屏蔽功能的镀银织物的制备方法,它通过利用多巴胺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以及光还原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存在的污染严重,工艺复杂等问题,具有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屏蔽效能高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