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05975发布日期:2020-02-22 03:3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织物的设计和织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织物为整体单层或多层,缺乏层次上的立体感,同时,由于承载服装的人体,出汗和运动的部位不同,同一块服装面料不能满足差异化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所述的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为三层,包括第一层ⅰ、第二层ⅱ和第三层ⅲ,所述第一层ⅰ的经纱1和2与纬纱1和2交织成织物,构成织物的底层,织物结构的基层;第二层ⅱ及第三层ⅲ都直接或者间接与第一层交织,第一层起到固结作用;

所述的第二层织物ⅱ的纬纱a、b首先与第一层的经纱1和2交织,构成织物的第一层,在二层区域,经纱分为两层的经纱系统,下层为第一层织物的经纱,上层为第二层织物的经纱;第二层织物ⅱ的纬纱a,b在第一层与第二层分界处离开第一层的经纱1,2去与第二层的经纱a,b交织,构成织物的第二层ⅱ,与第一层织物一起构成双层织物;

在第二层织物需要结束,恢复到一层时,全部经纱又恢复为一层系统,此时第二层的纬纱a,b再与第一层经纱交织构成单层织物;

所述的第三层织物ⅲ的纬纱a,b依次与第一层ⅰ的经纱1,2交织形成第一层的一部分,再在第一层与第二层织物的交界处,与第二层的经纱a,b交织构成第二层织物的一部分;

在第三层区域全部经纱分成了上、中、下三层系统,分别负责与对应系统的纬纱交织,构成织物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其中,第三层织物的纬纱a,b离开第二层织物的经纱a,b,和第三层的经纱ⅲ交织构成第三层织物,形成三层织物;

在第三层织物结束时,其全部经纱系统合并成为一个单层经纱系统,此时原来第一、二、三层的纬纱全部与第一层的经纱交织构成单层织物。

作为优化: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形成的空气层有助于织物保温,可以通过改变第一、第二层和第三层织物经、纬纱排列密度或者经、纬纱的线密度,即经纱、纬纱的粗细,来改变织物的保温性或者透气性。

一种根据所述的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络筒工序:清除细纱的纱疵,纱疵包括短粗节、长粗节、长细节以及棉结,设置的清纱通道参数如下:s短粗节150%,2.0cm;l长粗节35%,30cm;t长细节-50%,40cm;n棉结300%;

(2)整经工序:整经片纱张力要做到,卷绕张力、经纱排列、片纱张力的“三均匀”,边纱张力适度增加以保证后道织造工序织造时布边平直,采用间歇整经、集体换筒以保证整经机筒子架上的所用筒子直径一致,从而片纱张力彼此一致;经轴卷绕时采用变频调速+直径检测传感器保证随着整经轴卷绕半径的增加自动降低转速,从而保证从小轴到满轴卷绕张力一致;

(3)浆纱工序:浆料配方如下:pva12.5kg,固体聚丙烯酸酯20kg,酸化淀粉40kg,平滑剂3kg,防腐剂400ml;

(4)穿经工序:采用山形穿法,即停经片穿法为1,2,3,4,5,6,5,4,3,2,1的形式,使得棉短绒和花衣容易被抖落;

(5)织造工序:采用剑杆织机织造,工艺参数如下:

a.开口时间:开口时间早,有利于减少经纱之间的粘连,从而减少“跳花、跳纱、星跳”疵点,也利于织造高纬密织物时打紧纬纱;

b.进剑时间:接纬剑进足时刻早于送纬剑;

c.后梁高度:采用较高后梁工艺,后梁在经直线上方,形成上下层经纱张力不同的不等张力梭口,下层经纱张力大,上层经纱张力小;后梁位置越高,上下层经纱张力差越大;下层经纱张力大,有利于引纬和打紧纬纱;上层张力小,相邻经纱可以相互靠拢,有利于消除高密织物织造时因筘齿厚度而产生的“筘痕”现象;高后梁有利于打纬时纬纱沿经纱的运动,形成紧密织物,也有利于减少打纬时断纬的产生。

作为优化:经纱机械性能:选择拉伸和摩擦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较高的经纱,要求经纱平均拉伸断裂强度不低于24.4cn/tex。单纱强力变异系数小于12%,平均断裂伸长率要求不低于4.6%。

作为优化:纬纱机械性能:要求纬纱平均拉伸断裂强度不低于20.6cn/tex,单纱强力变异系数小于13.5%,平均拉伸断裂伸长率要求不低于3.2%。

作为优化:经、纬纱的单纱的乌斯特条干cv小于15%。

作为优化:经、纬纱的千米纱疵如下:细节(-50%):215以下;粗节(+50%):240以下;棉结(+200%):210以下。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一块织物上的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层次分布不同部位具有单层、双层、三层等织物呈阶梯状组合,使得织物具有规整的阶梯状立体感、赋予服装面料独特的装饰感;同时织物可以形成局部轻薄透气,(例如易于出汗服装的腋窝),局部双层或多层,紧密(如弯曲摩擦频率多的服装肘部)和保温的服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阶梯式组合层级织物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的界定。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在自左到右的纬向,即从左侧布边经布身到右侧布边的全部区域(如图由i区),第一层ⅰ的经纱1和2与纬纱1和2交织成织物,构成织物的底层,也是织物结构的基层。第二层ⅱ及第三层ⅲ都直接或者间接与第一层交织,即第一层还起到固结作用。

如图1,第二层织物ⅱ的纬纱a、b首先与第一层的经纱1和2交织,构成织物的第一层,在二层区域(如图1所示),经纱分为两层的经纱系统,下层为第一层织物的经纱。上层为第二层织物的经纱。第二层织物ⅱ的纬纱a,b在第一层与第二层分界处离开第一层的经纱1,2去与第二层的经纱a,b交织,构成织物的第二层ⅱ,与第一层织物一起构成双层织物。

在第二层织物需要结束,恢复到一层时,全部经纱又恢复为一层系统,此时第二层的纬纱a,b再与第一层经纱交织构成单层织物。

第三层织物ⅲ的纬纱a,b依次与第一层ⅰ的经纱1,2交织形成第一层的一部分,再在第一层与第二层织物的交界处,与第二层的经纱a,b交织构成第二层织物的一部分。

在第三层区域(如图1)全部经纱分成了上、中、下三层系统,分别负责与对应系统的纬纱交织,构成织物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其中,第三层织物的纬纱a,b离开第二层织物的经纱a,b,去和第三层的经纱ⅲ交织构成第三层织物,这样在此区域,形成三层织物。

在第三层织物结束时,其全部经纱系统合并成为一个单层经纱系统,此时原来第一、二、三层的纬纱全部与第一层的经纱交织构成单层织物。

本发明的示意图中,双层仅仅表示了四个交织循环,三层仅表示了两个交织循环,而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双层和三层等不同的经纬交织的循环数,从而形成不同的外观效果和服用性能。

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形成的空气层有助于织物保温,可以通过改变第一、第二层和第三层织物经、纬纱排列密度或者经、纬纱的线密度(即经纱、纬纱的粗细)来改变织物的保温性或者透气性,例如各层织物的经、纬纱密度增加,配合较大的经纬纱线密度,则织物的保温性增加,但透气性下降,反之透气性增加,保温性下降。

本织物经纱和纬纱密度应较普通常规织物大,这是因为:对于双层区域,经纱分为上下两层,每层的经纬纱线密度只有单层织物的一半;对于三层区域每层经纬纱线密度只有单层区域的三分之一。

而经纱密度较高,经纱间彼此摩擦会带来的经纱断头问题;纬纱密度较高会带来引纬后钢筘将纬纱时,因为纬纱密度过高,打纬频繁,造成钢筘对经纱摩擦剧烈引起断头。为此,实施如下技术措施:

1.纱线的机械性能要求

(1)经纱机械性能:选择拉伸和摩擦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较高的经纱,要求经纱平均拉伸断裂强度不低于24.4cn/tex。单纱强力变异系数小于12%,平均断裂伸长率要求不低于4.6%。例如对于线密度为5.8tex的经纱,要求拉伸断裂强力不低于142cn。

(2)纬纱机械性能:相同线密度的纬纱因为不必经过开口运动对纱线的拉伸作用,也不必经受钢筘的打纬对纱线的摩擦作用,因而纬纱的机械性能要求较经纱为低。

要求纬纱平均拉伸断裂强度不低于20.6cn/tex。单纱强力变异系数小于13.5%,平均拉伸断裂伸长率要求不低于3.2%即可,例如线密度为5.8tex的细特纬纱,要求平均断裂强力不低于120cn。

(3)要求经、纬纱的单纱的乌斯特条干cv小于15%。

(4)要求经、纬纱千米纱疵:细节(-50%):215以下;粗节(+50%):240以下;棉结(+200%):210以下。

2.各工序的生产技术关键

(1)络筒工序:该工序主要清除细纱的纱疵,避免整经、浆纱、织造工序的断头以及改善织物的外观质量。主要纱疵包括短粗节、长粗节、长细节以及棉结。

清纱工艺参数要依据织物质量要求而定,一般低特(高支)高档织物的纱疵截面增量(%)及纱疵长度(cm)参数设置值较低,以清除更多有害纱疵,但设置过低,则会造成清纱器不必要的频繁剪切,络筒机效率下降,能耗增加,不同品种参数设置。设置清纱通道参数如表1:

表1清纱通道参数表

络筒张力要根据纱线的线密度,线密度越小,断裂强力较低,则络纱张力应该越小,否则会增加纱线断头。

(2)整经工序:整经片纱张力要做到,卷绕张力、经纱排列、片纱张力的“三均匀”,边纱张力适度增加以保证后道织造工序织造时布边平直。采用间歇整经、集体换筒以保证整经机筒子架上的所用筒子直径一致,从而片纱张力彼此一致。经轴卷绕时采用变频调速+直径检测传感器保证随着整经轴卷绕半径的增加自动降低转速,从而保证从小轴到满轴卷绕张力一致。

(3)浆纱工序:本发明属于高密织物,单纱织物要上浆以增加经纱的耐磨性、拉伸断裂强力,并被覆毛羽,保证织造开口清晰,同时保证纱线的内在弹性,以低线密度织物为例,浆料配方如下表2:

表2浆料配方表

(4)穿经工序

普通织物的停经片可以采用顺穿法,本发明属于高密织物,可能由于浆纱被覆不良,产生停经片花衣积聚,织造时断经不关车,可以采用山形穿法,即停经片穿法为1,2,3,4,5,6,5,4,3,2,1的形式,使得棉短绒和花衣容易被抖落。

(5)织造工序:

采用剑杆织机织造,剑杆织机工艺参数如下:

1.开口时间

(1)较早开口:非分离筘座织机,如ga747织机:285-295°,现代分离筘座织机,如thema(天马)-11织机:300-305°。

(a)开口时间早,为引纬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打纬时开口高度大,经纱张力大,有利于开清梭口,如果经纱毛羽较长,早开口有利于减少经纱之间的粘连,从而减少“跳花、跳纱、星跳”疵点,也利于织造高纬密织物时打紧纬纱。

(b)开口时间过早,钢筘打纬时经纱拉伸过度,加上钢筘对经纱的摩擦作用,对低线密度经纱织物,容易产生断头。

(c)对剑杆织机而言:开口早的同时,梭口闭合时间也早,加剧了剑头退出梭口对上层经纱的挤压摩擦(一般要求:进剑挤压度≤25%,出剑挤压度≤60%)造成布边处上层经纱断头和产生“三跳、纬缩”疵点。

2.进剑时间

(1)进剑和退剑时间的选择,应有减少剑头进出梭口时经纱对剑头产生的挤压度,从而减少边部经纱断头。

(2)有利于提高进剑时送纬剑衔住下降到低点的选纬指中的纬纱可靠性。

(3)有利于提供足够的引纬时间,有利于增加引纬时剑头对涤棉纱的握持力。

(4)一般接纬剑进足时刻早于送纬剑。

3.后梁高度

采用较高后梁工艺,即后梁在经直线上方,形成上下层经纱张力不同的不等张力梭口,即下层经纱张力大,上层经纱张力小。后梁位置越高,上下层经纱张力差越大。下层经纱张力大,有利于引纬和打紧纬纱;上层张力小,相邻经纱可以相互靠拢,有利于消除高密织物织造时因筘齿厚度而产生的“筘痕”现象。高后梁有利于打纬时纬纱沿经纱的运动,形成紧密织物,也有利于减少打纬时断纬的产生。

但后梁位置过高,下层张力过高,会导致经纱断头增加,同时上层经纱张力过小,导致开口不清,产生“跳花、跳纱、星跳”和“纬缩”疵点。因本设计织物采用低特经纱,因而后梁高度不能过高。

本发明在一块织物上的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层次分布不同部位具有单层、双层、三层等织物呈阶梯状组合,使得织物具有规整的阶梯状立体感、赋予服装面料独特的装饰感;同时织物可以形成局部轻薄透气,(例如易于出汗服装的腋窝),局部双层或多层,紧密(如弯曲摩擦频率多的服装肘部)和保温的服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