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层面料、空气层提花面料及其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473946发布日期:2019-12-21 02:36阅读:4130来源:国知局
空气层面料、空气层提花面料及其编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编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层面料、空气层提花面料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层提花是一种两层的、图案区域中空的组织,其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同时不易产生褶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传统的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方法一般由前针床线圈和后针床线圈按提花图案要求,使用两组纱线相互交错前、后针床满针编织完成,其可视面只能形成正针效果。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空气层提花面料的提花图案均表面平整,呈现出来的效果普通,缺乏创新性,但是服装行业随着设计师对于设计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空气层提花的效果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花纹更加丰富、式样新颖的空气层提花面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视的面层具有反针线圈效果的空气层面料的编织方法。

一种空气层面料的编织方法,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在所述第一针床进行编织形成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纱线在所述第二针床进行编织形成第二线圈;

所述第一针床的编织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至所述第一针床,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针床的若干第一针位,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针位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互相间隔设置,进行所述第一纱线的编织;

所述第二针床的编织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至所述第二针床,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二针床上与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相对应的针位,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二针床的空针位,进行所述第二纱线的编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方法,所述空气层提花面料包括反针线圈区域和正针线圈区域,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反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采用所述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

翻针:将所述第二针床上的所述第一线圈翻针回所述第一针床的所述第一针位;

所述正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针床进行所述第一纱线的编织,在所述第二针床进行所述第二纱线的编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方法,所述空气层提花面料包括正面反针线圈区域和反面反针线圈区域,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正面反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采用所述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

所述反面反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回所述第一针床,在所述第一针床进行所述第二纱线的编织;再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回所述第二针床,在所述第二针床进行所述第一纱线的编织。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编织方法编织得到的空气层面料或空气层提花面料。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方法之所以无法呈现更丰富花纹的空气层提花的原因在于:传统方法编织空气层提花时,前针床线圈和后针床线圈按提花图案要求,使用两组纱线相互交错前、后针床满针编织,其织物的前、后可视面均只呈现正针线圈效果,因此花纹效果单一。同时,由于电脑横机的硬件限制,用传统方法编织空气层提花时,也只能使前、后针床直接对应编织可视面为正针线圈的提花效果。

因此,对空气层提花的编织方法进行改进,使原不可视的内层反针线圈转移到可视的面层,原可视的面层正针线圈转移到不可视的内层,且前、后可视面提花图案的反针线圈相互分开和中空,形成具反针线圈的空气层提花,在同一可视面上因正、反针线圈结合的组织差异,空气层提花时能使图案区域直接产生类似浮雕的立体效果,反针纹理细节精致,可以极大的提升其花纹的丰富性,获得式样新颖的面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方法,以翻针结合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针位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互相间隔设置的错位空针编织的方法,将原不可视的内层反针线圈呈现至可视的面层,原正针线圈移至不可视的内层,形成可视的面层具有反针线圈的空气层提花效果,成品相较于传统的空气层提花编织方法,效果新颖、图案生动、纹理细节精致、具有立体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1)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状态中的针位及线圈图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1)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2)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状态中的针位及线圈图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2)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工艺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1)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成品的正面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1)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成品的反面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2)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成品的正面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样式2)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成品的反面视图;

图9为本发明对比例中空气层提花面料的成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空气层面料、空气层提花面料及其编织方法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层面料的编织方法,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在所述第一针床进行编织形成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纱线在所述第二针床进行编织形成第二线圈;

所述第一针床的编织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至所述第一针床,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针床的若干第一针位,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针位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互相间隔设置,进行所述第一纱线的编织;

所述第二针床的编织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至所述第二针床,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二针床上与第一针床的空针位相对应的针位,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二针床的空针位,进行所述第二纱线的编织。

可以理解地,如上所示一个完整行的编织方法,按照该编织方法循环编织即可获得空气层面料。上述编织方法形成可视的面层具有反针线圈的空气层面料的原理如下(为便于描述,以所述第一针床为后针床、所述第二针床为前针床作为举例说明):

所述后针床的编织设定为:通过将所有线圈同时翻针至后针床,使第一纱线利用后针床上的第一针位进行编织,呈现前可视面的反针线圈,且形成的反针线圈可以始终覆盖所述第二纱线,呈现在前可视面;同时,第一针床的空针位被所述第二线圈占据,由此在第一纱线编织时可以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互相交叉粘合,使编织可以顺利进行;

所述前针床的编织设定为:将所有线圈同时翻针至前针床的相应针位,使第二纱线利用前针床上与第一针床的空针位相对应的针位进行编织,呈现后可视面的反针线圈,且形成的反针线圈可以始终覆盖所述第一纱线,呈现在后可视面;同时,第二针床的空针位被所述第一线圈占据,由此在第二纱线编织时可以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互相交叉粘合,使编织可以顺利进行。

以此作为前、后可视面的一个完整行,循环编织,形成具有反针线圈的空气层效果,成品相较于传统的空气层编织方法,效果新颖、图案生动、纹理细节精致、具有立体感。根据需要,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可以是异色纱也可以是同色纱。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两个所述第一针位之间间隔1~3个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

作为优选地,每两个所述第一针位之间间隔1个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举例如所述第一针位采用所述第一针床上的偶数针位,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相应则为所述第一针床上的奇数针位。反之亦反。间隔1个的空针做法,可以使前、后可视面的纹理均匀,图案细节表达好,所以一般图案提花情况下推荐使用1个的空针位做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纱线和/或所述第二纱线的纱支为2/30s。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设备为德国stollcms530系列机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纱线和/或所述第二纱线的材质为羊毛。

具体地,上述编织方法可用于编织样式1和样式2的空气层提花面料。

样式1:前、后可视面均为正、反针线圈混合式样,其编织方法如下:

所述空气层提花面料包括反针线圈区域和正针线圈区域,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反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采用前述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

翻针:将所述第二针床上的所述第一线圈翻针回所述第一针床的所述第一针位;

所述正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针床进行所述第一纱线的编织,在所述第二针床进行所述第二纱线的编织。

更为具体地,以2个提花图案色区,每两个所述第一针位之间间隔1个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为例,样式1的编织方法如下,工艺表示如图1和2所示:

所述空气层提花面料包括正针线圈区域(a色区)和反针线圈区域(b色区),采用包括前针床和后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如下步骤:

a色区一个完整行编织方法:前针床编织设置,设定第一纱线在前针床作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空针,第2、4、6、8、10、……、n成圈,线圈位置始终不变;后针床编织设置,设定第二纱线在后针床作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成圈,第2、4、6、8、10、……、n空针,线圈位置始终不变。a色区以此作为前、后可视面的一个完整行,循环编织。

b色区一个完整行编织方法:前针床编织设置,设定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有线圈同时翻至前针床,第一纱线借用前针床2、4、6、8、10、……、n针位准备编织后可视面的反针线圈,第1、3、5、7、9、……、n-1空针位由第二线圈占据,待第一纱线编织时可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叉粘合,同时使得该第一纱线形成的反针线圈始终位于第二纱线圈后面,第一纱线作前针床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空针,第2、4、6、8、10、……、n成圈;后针床编织设置,第二纱线编织设定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有线圈同时翻至后针床,第二纱线借用后针床1、3、5、7、9、……、n-1针位准备编织前可视面的反针线圈,第2、4、6、8、10、……、n空针位由第一纱线圈占据,待第二纱线编织时可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叉粘合,同时使得该第二纱线形成的反针线圈始终位于第一纱线圈前面,第二纱作后针床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成圈,第2、4、6、8、10、……、n空针。b色区以此作为前、后可视面的一个完整行,循环编织。

a色区和b色区的翻针衔接:当由b色区经向转换到a色区编织时,首个编织行前应先对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线圈进行归位的翻针动作,使得第一线圈归位至前针床第2、4、6、8、10、……、n针位,第二线圈保持占据后针床第1、3、5、7、9、……、n-1针位。以确保编织时每个线圈经向串连。

经过上述a、b色区的编织方法,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纱以a、b色区边界为分界,分别转换连接至前、后针床进行编织。提花图案a色区前可视面始终为第一纱线正针线圈,后可视面始终为第二纱线正针线圈。提花图案b色区前可视面始终为第二纱线反针线圈,后可视面始终为第一纱线反针线圈。即a、b色区的前、后可视面纱线颜色分布呈对称和反相效果。同时前、后可视面的线圈相互分开和中空,形成前、后可视面为正、反针线圈混合的空气层提花。

样式2:前、后可视面皆为反针线圈,且包括正面反针线圈区域和反面反针线圈区域,其编织方法如下:

所述正面反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采用上述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

所述反面反针线圈区域的编织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回所述第一针床,进行所述第一纱线的编织;再将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翻针回所述第二针床,进行所述第二纱线的编织。

更为具体地,以2个提花图案色区,每两个所述第一针位之间间隔1个所述第一针床的空针位为例,样式2的编织方法如下,工艺表示如图3和4所示:

样式2的空气层提花面料包括正面反针线圈区域(以下简称c色区)和反面反针线圈区域(以下简称d色区),采用包括前针床和后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如下步骤:

c色区一个完整行的编织方法:后针床编织设置,设定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有线圈同时翻至后针床,第一纱线借用后针床2、4、6、8、10、……、n针位准备编织前可视面的反针线圈,第1、3、5、7、9、……、n-1空针位由第二线圈占据,待第一纱线编织时可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叉粘合,同时使得该第一纱线形成的反针线圈始终位于第二纱线圈前面,第一纱线作后针床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空针,第2、4、6、8、10、……、n成圈;前针床编织设置,第二纱线编织设定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有线圈同时翻至前针床,第二纱线借用前针床1、3、5、7、9、……、n-1针位准备编织后可视面的反针线圈,第2、4、6、8、10、……、n空针位由第一纱线圈占据,待第二纱线编织时可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叉粘合,同时使得该第二纱线形成的反针线圈始终位于第一纱线圈后面,第二纱作前针床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成圈,第2、4、6、8、10、……、n空针。c色区以此作为前、后可视面的一个完整行,循环编织。

d色区一个完整行的编织方法:前针床编织设置,设定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有线圈同时翻至前针床,第一纱线借用前针床2、4、6、8、10、……、n针位准备编织后可视面的反针线圈,第1、3、5、7、9、……、n-1空针位由第二线圈占据,待第一纱线编织时可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叉粘合,同时使得该第一纱线形成的反针线圈始终位于第二纱线圈后面,第一纱线作前针床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空针,第2、4、6、8、10、……、n成圈;后针床编织设置,第二纱线编织设定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有线圈同时翻至后针床,第二纱线借用后针床1、3、5、7、9、……、n-1针位准备编织后前视面的反针线圈,第2、4、6、8、10、……、n空针位由第一纱线圈占据,待第二纱线编织时可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叉粘合,同时使得该第二纱线形成的反针线圈始终位于第一纱线圈前面,第二纱作前针床1x1错位空针编织一行,即第1、3、5、7、9、……、n-1成圈,第2、4、6、8、10、……、n空针。d色区以此作为前、后可视面的一个完整行,循环编织。

经过上述c、d色区的编织方法,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以c、d色区边界为分界,分别转换连接至前、后针床进行1x1错位空针编织。提花图案c色区前可视面始终为第一纱线的反针线圈,后可视面始终为第二纱线的反针线圈。提花图案d色区前可视面始终为第二纱线的反针线圈,后可视面始终为第一纱线的反针线圈。即c、d色区的前、后可视面纱线颜色分布呈对称和反相效果。同时前、后可视面的线圈相互分开和中空,形成前、后可视面皆为反针线圈的空气层提花。

上述图1-4由stollm13.15版本的电脑横机软件系统制作展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图1-4直接了解样式1和样式2的技术要点。

以下为具体的实施例,实施例中采用的制版系统均为德国stollm13.15版本。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一种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方法,其成品的提花样式为样式1,其步骤如下:

1、在制版系统中制作电脑横机资料,导入所需图案,图案包含a色区和b色区;

2、a、b色区采用上述样式1的提花图案,a色区前、后可视面均为正针线圈,b色区前、后可视面均为反针线圈,色区采用图1和2所示编织工艺中的翻针和1x1错位空针编织方法循环填充;

3、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选用2/30100%羊毛3条纱;第一纱线为白色,第二纱线为黑色;

4、将资料导入电脑横机进行编织,得到前、后可视面正、反针线圈混合的空气层提花布片成品。成品如图5和6所示,其中,图5为前可视面成品效果,图6为后可视面成品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一种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方法,其成品的提花样式为样式2,其步骤如下:

1、在制版系统中制作电脑横机资料,导入所需图案,图案包含c色区和d色区;

2、c、d色区采用样式2的提花图案,前、后可视面均为反针线圈,色区采用图3和4所示的编织工艺中的翻针和1x1错位空针编织方法循环填充;

3、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选用2/30100%羊毛3条纱;第一纱线为白色,第二纱线为黑色;

4、将资料导入电脑横机进行编织,得到具反针线圈的空气层提花布片成品。成品如图7和8所示,其中,图7为前可视面成品效果,图8为后可视面成品效果。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为传统的空气层提花面料的编织方法,其步骤如下:

1、在制版系统中制作电脑横机资料,导入所需图案,图案包含e色区和f色区;

2、e、f色区采用常规空气层提花方法提花,即前、后可视面均为正针线圈;所述常规空气层提花方法步骤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在第一、第二针床以满针(不间隔空针)或1x1间隔空针以针对针方式(即线圈不错位)编织;

3、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选用2/30100%羊毛1条纱;第一纱线为白色,第二纱线为黑色。

4、将资料导入电脑横机进行编织,得到空气层提花的布片成品。成品如图9所示。

将对比例1的成品(图9)与实施例1-2的成品(图5-8)进行比较,对比例1的布片前、后可视面只能呈现正针纹理,图案表面平整、效果普通缺乏新意、无立体感。而实施例1-2在同一可视面上因正、反针线圈结合的组织差异,空气层提花时能使图案区域直接产生类似浮雕的立体提花效果,反针纹理细节精致,效果新颖。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