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91495发布日期:2020-01-24 14:2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



背景技术:

罗纹组织与绞花组织的编织均为横机中常用的编织组织结构,其中,罗纹组织的针织物表面会产生一些线圈纵行凸起与另一些线圈纵行凹陷的外观,而绞花组织的针织物表面会产生线圈组与线圈组相互交叉的外观,本发明是在罗纹组织编织的基础上,通过连续的线圈与浮线编织后,在经过绞花组织的编织,让浮线处于罗纹组织之上,并形成具有类似z捻向或s捻向的加捻线,且让加捻线横向凸起在基础的罗纹组织的表面之上,因此,改变了常规的罗纹组织与绞花组织的花型结构,为羊毛衫服装等的设计增加了一种针织物花型变换的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解决现有罗纹组织与绞花组织的花型较为单调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使用前、后一对或多针床的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前后移动,各织针可单针选针进行线圈或浮线的编织,编织以b×a罗纹组织为基础,织针排列方式为针对针,其中,a和b可看成所处位置的织针、线圈或织针个数等,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进行n个横列的罗纹编织,其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b处在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将b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

工序γ:对a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n个横列的线圈编织,相对应在b处的一方针床织针进行n个横列的浮线编织;

工序δ:将a处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b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针织上;

工序ε:将工序β中,移圈到b处另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a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针织上,此处的移圈需要与工序δ的移圈组成绞花编织;

工序ζ:将工序δ中移圈到一方针床的a个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

优选的,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与工序δ有关,若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则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s捻,若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则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

优选的,当存在s捻、z捻两种捻向的仿加捻线横列交替排列在织物表面时,通过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一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再通过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二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左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s捻;重复所述两个完整的编织工序,便可编织出具有z捻向仿加捻线横列与s捻向仿加捻线横列交替置于表面的针织物。

优选的,当仅存在着z捻向的仿捻线横列置于织物表面上时,第一次通过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一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具有z捻;第二次通过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二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第三次通过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三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第四次通过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四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重复所述四个完整的编织工序,便可编织出编织出仅含z捻向仿加捻线横列置于表面的针织物。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工序α,进行n个横列的罗纹编织,该罗纹编织为整个针织物基础组织的编织,工序β,将b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这样在随后的编织工序γ中,b处编织的浮线只能处在另一方针床之前,工序δ与工序ε,实际上完成了绞花组织的编织,由于在工序γ中,a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编织的最后那一横列的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上,它将带动那些在工序γ中编织的浮线也将处在绞花编织的表面(从一方针床方向观察)之上,而在工序β中,处于另一方针床上的那些旧线圈,在随后的工序ε中,由后移圈到一方针床上,将处在绞花编织的背面,另一方面,a处的线圈编织始终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依据罗纹组织的特点,这些线圈也将自然地处于针织物的背面侧,因此,在仿加捻线横列上,只有浮线处于在针织物的表面之上,即只有仿加捻线横列横向置于针织物的表面之上。因此,在工序δ与工序ε中,a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编织的最后那一横列的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上,因此,仿加捻线的捻向只与上述线圈的移圈方向有关,若移圈方向向右,则编织z捻,若移圈方向向左,则编织s捻。2.在普通绞花组织的编织中,由于受到周围线圈的限制,一般一次移圈的针数不得超过3个针距,否则,将有断线的可能,而本发明在工序γ中,连续进行n个横列的编织,其中,a处在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始终进行线圈编织、b处的织针始终进行浮线编织,且在工序δ中,采用整个横列进行移圈,因此,不会出现因一次移圈超过3个针距时,出现断线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实物效果图。

图2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概略图。

图3与图2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4与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5实施方式二针织物的概略图。

图6与图5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7与图6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8与图7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9与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s1-s12、t1-t24为编织的工序编号,fb为前针床,bb为后针床,a表示所处位置在后针床上编织的织针或线圈或织针个数,b表示所处位置在前针床上编织的织针或线圈或织针个数。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是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实物效果图,从中可以看出,存在两种捻向的仿加捻线横列交替排列在织物表面,为更清晰地反应仿加捻线捻向的纹路效果,忽略其它因素,仅仅考虑基础组织与仿加捻线的所具有捻向横列,相对应地给出其概略图,如图2所示,图中,具有阴影部分的横条表示仿加捻线横列,由左下向右上的斜线表示仿加捻线具有z捻,由右下向左上的斜线表示仿加捻线具有s捻,为表达的方便,图中仅包含四个花宽和四个仿加捻线横列的花高。

图3是与图2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fb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bb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表示针织,“ο”表示线圈,细实线表示已存在的旧线圈,粗实线表示正在编织的新线圈,箭头表示移圈,小写英文字母a表示所处位置在后针床上编织的织针或线圈或织针个数,小写英文字母b表示所处位置在前针床上编织的织针或线圈或织针个数。

s0,b处前针床存在6个旧线圈,a处后针床存在2个旧线圈,其它织针上无线圈,从该状态开始,进行基础组织的编织与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另外,a、b两处存在旧线圈的个数并非固定,一般a=1~3个,b=4~8个。

s1,进行n个横列的罗纹编织,其中,a处在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b处在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本实施方式中,n=8,这里的8个横列并非固定,一般n≥3个,此处为基础组织的编织,下面将是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

s2,将b处前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工序β)。

s3,对a处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n个横列的线圈编织,相对应在b处的前针床织针进行n个横列的浮线编织(工序γ),本实施方式中,n=6,这里的6个横列并非固定,一般3≤n≤8个。

s4,将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b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针织上(工序δ)。本实施方式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2个旧线圈向右各移动b=6针距。

s5,将工序β中,移圈到b处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a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针织上,此处的移圈需要与工序δ的移圈组成绞花编织(工序ε)。本实施方式中,b处后针床织针上的6个旧线圈向左各移动a=2针距。

s6,将工序δ中移圈到前针床的a个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工序ζ)。

上述s1~s6,为一个完整编织工序,即: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一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其中,工序δ与工序ε为绞花编织,需要注意s7中的a与b处位置的变化,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因此,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

s7,进行n个横列的罗纹编织,其中,a处织针在后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b处织针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

s8,将b处前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工序β)。

s9,对a处后针床的织针进行n个横列的线圈编织,相对应在b处的前针床织针进行n个横列的浮线编织(工序γ)。

s10,将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b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针织上(工序δ)。

s11,将工序β中,移圈到b处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a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针织上(工序ε)。

s12,将工序δ中移圈到前针床的a个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工序ζ)。

上述s7~s12,为一个完整编织工序,即: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二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其中,工序δ与工序ε是绞花编织,需要注意s13(图中未标出)中的a与b处位置的变化,当工序ζ完成时,可以看出,a与b处的位置又重新回到s0的开始状态,即s13与s0完全相同,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左移动,因此,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s捻。

因此,一个完整的花高需要的编织工序为: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再重复1次上述编织工序,其中,第一个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第二个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左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s捻。

扩展花宽,重复上述两个完整的编织工序,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一的针织物,即编织出具有z捻向仿加捻线横列与s捻向仿加捻线横列交替置于表面的针织物。

s1中,即工序α,进行n个横列的罗纹编织,该罗纹编织为整个针织物基础组织的编织,s2中,即工序β,将b处前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这样在随后的编织工序γ中,b处编织的浮线只能处在后针床之前,s4与s5中,即工序δ与工序ε,实际上完成了绞花组织的编织,由于在工序γ中,a处后针床上的织针编织的最后那一横列的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它将带动那些在工序γ中编织的浮线也将处在绞花编织的表面之上,而在工序β中,处于后针床上的那些旧线圈,在随后的工序ε中,由后移圈到前针床上,将处在绞花编织的背面,另一方面,a处的线圈编织始终在后针床上进行,依据罗纹组织的特点,这些线圈也将自然地处于针织物的背面侧,因此,在仿加捻线横列上,只有浮线处于在针织物的表面之上,即只有仿加捻线横列横向置于针织物的表面之上。

依据上述分析,在工序δ与工序ε中,a处后针床上的织针编织的最后那一横列的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因此,仿加捻线的捻向只与上述线圈的移圈方向有关,若移圈方向向右,则编织z捻,例如本实施方式的s4中,移圈方向向右,则仿加捻线为z捻,若移圈方向向左,则编织s捻,例如本实施方式的s11中,移圈方向向左,则仿加捻线为s捻。

在普通绞花组织的编织中,由于受到周围线圈的限制,一般一次移圈的针数不得超过3个针距,否则,将有断线的可能,而本发明,在工序γ中,连续进行n个横列的编织,其中,a处在后针床上的织针始终进行线圈编织、b处的织针始终进行浮线编织,且在工序δ中,采用整个横列进行移圈,因此,不会出现因一次移圈超过3个针距时,出现断线等问题。

实施方式二

图5为实施方式二的概略图,其含义同图2,从中可以看出,仅存在着z捻向的仿捻线横列置于织物表面上。图6是与图5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7﹑图8与图9是图6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各图含义同图3。为表达的方便,图中仅包含四个花宽和四个仿加捻线横列的花高。

对比图6与图3,t0与s0、t1与s1、t2与s2、t3与s3、t4与s4、t5与s5、t6与s6的编织工序完全相同。因此,上述t1~t6为一个完整编织工序,即: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一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t4与t5,即工序δ与工序ε,是绞花编织,注意到原来处于a与b处的线圈位置发生了变化。而第一个仿加捻线的捻向与工序δ工序相关,由于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因此,仿加捻线具有z捻。

对比图7与图4,t7与s7、t8与s8、t9与s9编织工序完全相同,t10~t12与s10~s12的编织工序有所不同,t10,将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2个旧线圈向右移动6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针织上(工序δ),t11,将工序β中,移圈到b处后针床上的6个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针织上(工序ε),t12,将工序δ中,移圈到前针床的a个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工序ζ),上述t7~t12为一个完整编织工序,即: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二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需要注意t13中的a与b处位置的变化,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

t13与t7、t14与t8、t15与t9、t16与t10、t17与t11、t18与t12编织工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a与b处的位置有了不同。上述t13~t18为一个完整编织工序,即: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三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需要注意t19中的a与b处位置的变化,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

t19与t13、t20与t14、t21与t15、t22与t16、t23与t17、t24与t18编织工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a与b处的位置有了不同。上述t13~t18为一个完整编织工序,即: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完成了部分基础组织的编织与第四个仿加捻线横列的编织,需要注意t25(图中未标明)中的a与b处的位置变化。同时,在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横列的捻向为z捻。

对比t25与t0中的a与b处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二者完全一致,这表明一个完整的花高需要的编织工序为: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ζ,再重复3次上述编织工序。同时,在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工序δ中,a处后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均先向右移动,仿加捻线的捻向均为z捻。

扩展花宽,重复上述的编织工序,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二的针织物,即编织出仅含z捻向仿加捻线横列置于表面的针织物。

其它情况,当然也可编织出仅含z捻向仿加捻线横列置于表面的针织物,也可在针织物的中间部分编织一些其它基础的组织,而让两侧的仿加捻横列的捻向方向相反的针织物等。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