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7116发布日期:2019-11-12 22:50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纺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家纺用品已经不仅仅满足面料实用性和耐用性的基本要求,现在已经开始追求面料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环保性。

纱布是一种经纬稀疏而轻薄的棉织品,有明显的网格。纱布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较好的抗寒作用,良好的吸水性,其良好的皮肤接触感,可以避免皮肤因为潮湿而引发的刺痒过敏,同时透气性特别好。目前纱布多用于医疗行业,用于床品的非常的少,只是作为被芯的里料,并没有直接接触人体表肤。

中国专利CN207736865U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纱布面料,其结构包括底部的甲壳素纤维层,甲壳素纤维层的底部设有若干纯棉袋体,纯棉袋体底部设有纯棉底盖;其主要用于医疗包扎伤口用,其主要抗菌性能在于采用甲壳素纤维层实现抗菌功能,以及在纯棉袋体中放入药物,对伤口起到治疗作用。该发明甲壳素的含量直接影响其抗菌性能的效果,但本身甲壳素的成本较高,加的太少抗菌效果不明显;而且其设有的装药结构,不能广泛用于家纺行业。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持久抗菌、不易变形、保暖不闷热、透气易排汗、耐水洗的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其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六层纱布结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依次层叠,每层纱布均为平纹组织,第一层和第六层通过“下接上”接结组织将各层连接;

所述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均为含有天然矿物抗菌元素的棉纱线,所述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的细度均为30~60英支,所述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的密度均为30~80根/英寸。

优选地,所述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的细度均为40~50英支,所述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的密度均为40~60根/英寸。

优选地,所述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纬纱均为纯棉纱线,所述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细度均为30~60英支,经纱密度均为15~30根/英寸,所述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纬纱细度均为6~20英支,纬纱密度均为10~20根/英寸。

优选地,所述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纬纱均为再生纤维和聚酯纤维的混纺纱线,该混纺纱线兼具有再生纤维和聚酯纤维的优良特性,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瞬间吸水性,加入聚酯纤维提高面料的强度及尺寸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再生纤维为莱赛尔纤维,面料强度高,吸湿透气性好,面料舒适环保。

优选地,所述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细度均为30~60英支,经纱密度均为15~30根/英寸,所述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纬纱细度均为6~20英支,纬纱密度均为10~20根/英寸。

优选地,所述混纺纱线的经纱细度为30~60英支,经纱密度为15~30根/英寸,所述混纺纱线的纬纱细度为6~20英支,纬纱密度为10~20根/英寸。

优选地,所述天然矿物抗菌元素为钙、镁、铜、铁、锌、钾、钠复合成的无机微量元素。

优选地,所述“下接上”接结组织为八枚三飞纬面缎纹组织。

本实用新型所获得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解决了现有床品中较少应用具有抗菌性能纱布面料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多层纱布面料具有不易变形、保暖不闷热、透气易排汗的特点,抗菌性能好且持久的特性;

2)本实用新型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采用六层纱布结构,织造采用多种密度不同的纤维纱线,形成了自然的空气隔层,且将第一层和第六层采用通过“下接上”接结组织将各层连接,使得多层纱布面料蓬松,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达到保暖不闷热,透气易排汗的特点;

3)本实用新型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表层采用现有加入天然矿物抗菌元素的棉纱线,抗菌性能好且持久,耐水洗性高,水洗100次,依旧能保持99%的抑菌率,天然矿物抗菌元素为钙、镁、铜、铁、锌、钾、钠复合成的无机微量元素,对人体安全无害,遇到细菌游离出来杀菌,能同时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

4)本实用新型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中间第二、第五层采用再生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的纱线,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更有瞬间吸水性,加入聚酯纤维提高面料的强度及尺寸稳定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所述多层纱布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所述多层纱布面料第一层和第六层之间的接结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实施例1

一种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包括六层纱布结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依次层叠,每层纱布均为平纹组织,第一层和第六层之间通过“下接上”的接结组织将各层连接;

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均采用深圳市御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的含有天然矿物抗菌元素的棉纱线,天然矿物抗菌元素为钙、镁、铜、铁、锌、钾、钠复合成的无机微量元素,对人体安全无害,遇到细菌游离出来杀菌,能同时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其面料抗菌性能好且持久,耐水洗性高,水洗100次,依旧能保持99%的抑菌率;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的细度均为30英支,经纱、纬纱密度均为30根/英寸。

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纬纱均为混纺纱线,所述混纺纱线为粘胶再生纤维素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的纱线,采用粘胶再生纤维素纤维使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瞬间吸水性,加入聚酯纤维提高面料的强度及尺寸稳定性;混纺比例为再生纤维60~80%,聚酯纤维20~40%,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细度均为30英支,经纱密度均为15根/英寸,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纬纱细度均为6英支,纬纱密度均为10根/英寸。

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纬纱均为纯棉纤维纱线,成本低,实用性高;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细度均为30英支,经纱密度均为15根/英寸,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纬纱细度均为6英支,纬纱密度均为10根/英寸。

实施例2

一种抗菌的多层纱布面料,包括六层纱布结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依次层叠,每层纱布均为平纹组织,第一层和第六层之间通过“下接上”的接结组织将各层连接;

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均采用深圳市御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的含有天然矿物抗菌元素的棉纱线,天然矿物抗菌元素为钙、镁、铜、铁、锌、钾、钠复合成的无机微量元素,对人体安全无害,遇到细菌游离出来杀菌,能同时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其面料抗菌性能好且持久,耐水洗性高,水洗100次,依旧能保持99%的抑菌率;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的细度均为50英支,经纱、纬纱密度均为50根/英寸。

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纬纱均为混纺纱线,所述混纺纱线为天丝再生纤维素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的纱线,采用天丝再生纤维素纤维使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瞬间吸水性,加入聚酯纤维提高面料的强度及尺寸稳定性;混纺比例为再生纤维60~80%,聚酯纤维20~40%,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的细度均为40英支,经纱的密度均为20根/英寸,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纬纱细度均为13英支,纬纱密度均为15根/英寸。

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纬纱均为纯棉纤维纱线,成本低,实用性高;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细度均为40英支,经纱密度均为20根/英寸,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纬纱细度均为13英支,纬纱密度均为15根/英寸。

实施例3

基于上述实施例1-2,本实施例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层和第六层的经纱、纬纱的细度均为60英支,经纱、纬纱密度均为80根/英寸,提高面料的保形性、抗菌性及耐水洗性。

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纬纱均为混纺纱线,所述混纺纱线为再生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的纱线,其中,再生纤维为莱赛尔纤维,提高面料强度,吸湿透气性,面料舒适环保;混纺比例为再生纤维65~70%,聚酯纤维25~35%,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经纱细度均为60英支,经纱密度均为30根/英寸,第二层和第五层的纬纱细度均为20英支,纬纱密度均为20根/英寸。

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纬纱均为纯棉纤维纱线,成本低,实用性高;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经纱细度均为60英支,经纱密度均为30根/英寸,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纬纱细度均为20英支,纬纱密度均为20根/英寸。

如附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的六层纱布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从上向下分别为六层纱布面料的第一层1、第二层2、第三层3、第四层4、第五层5和第六层6,该多层面料在织造过程中,其通过第六层的经纱提升作为接结纱7,依次穿过第五层5、第四层4、第三层3及第二层2后到达第一层1与第一层1的相应纬纱交织形成的“下接上”的接结组织将各层连接。如附图2所示,以11、21、......、71、81表示第一层纬纱顺序,以16、、26、......、76、86表示第六层经纱顺序,该第六层相应的经纱提升在接结点处与第一层的对应纬纱交织形成接结点(图中“■”表示经纱接结点),将多层纱布的第一层和第六层之间通过“下接上”方式形成的八枚三飞纬面缎纹组织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