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脱机管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0353发布日期:2020-04-14 20:5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洗脱机管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脱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洗脱机管道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洗衣机目前正朝着自动化、人性化、环保化方向快速发展,就市场上工业洗涤设备普遍存在着高耗水、人工添加化料的缺陷。

另外,目前市场上工业洗脱机的在对清洗后产生的废水都是直接进行排放,一方面,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排出的废水含有清洁剂的成分,增加了环境污染的负担,从而造成水的浪费以及人工加料时间不对和剂量的偏差,造成对布草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提高洗衣机使用的自动化程度,并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回收率的一种洗脱机管道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洗脱机管道系统,包括:

洗衣缸,设有投料口、进水口和出水口;

控制装置;

进水机构,包括进水阀组和进水管,所述进水管通过进水阀组与进水口连接;

排水机构,包括第一排水阀组、第二排水阀组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阀组和第二排水阀组均连接有所述排水管,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排水阀组和第二排水阀组连接;

投料机构,包括投料箱、投料管和投料阀,所述投料箱通过所述投料阀与进水管连接,所述投料箱通过所述投料管与投料口连接;

所述进水阀组、第一排水阀组、第二排水阀组和投料阀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进水机构的数量至少有两组。

可选的,还包括蒸汽机构,所述蒸汽机构包括蒸汽阀组和蒸汽管,所述蒸汽管通过蒸汽阀组与进水口连接,所述蒸汽阀组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洗衣缸开设有蒸汽出口,所述蒸汽出口连接有排气管。

可选的,所述进水阀组和蒸汽阀组均包括单作用气缸和二位三通电磁阀,所述单作用气缸与二位三通电磁阀连通,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阀组和第二排水阀组均包括双作用气缸和二位三通电磁阀,所述双作用气缸与二位三通电磁阀连通,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排水机构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洗衣缸开设有溢水口,所述溢水管一端与溢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排水管连通。

可选的,所述投料箱包括若干个用于存放不同种类清洗剂的分料腔,所述分料腔通过投料阀与进水管连通,所述投料口通过投料管与分料腔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气源三联件,所述气源三联件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所述进水阀组、第一排水阀组合第二排水阀组均与所述气源三联件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液态投料装置,所述液态投料装置包括进料管和用于与外设液态投料系统连接的液态投料泵,所述液态投料泵通过所述进料管与投料管连通。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进水阀组、第一排水阀组以及第二排水阀组的开关,实现进水和排水的自动化控制,且设置有投料箱通过投料阀与进水管连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投料阀的开关,可进行洗衣过程的自动投料;另外,排水机构设有第一排水阀组和第二排水阀组,使用时,由于后续的清洗步骤所产生的水质较为干净,可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在不同的清洗步骤排水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排水阀组或第二排水阀组开启,将可循环利用的水与不可循环的污水通过不同的排水管进行排出,如将预洗、主洗和第一次漂洗产生的较污浊的废水通过第一排水阀组排出,第二次漂洗的较清洁的水通过第二排水阀组排出并通过回收箱收集循环使用,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率,降低清洁布草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阀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洗衣缸,2、控制装置,3、进水阀组,4、进水管,5、第一排水阀组,6、第二排水阀组,7、排水管,8、投料箱,9、投料管,10、投料阀,11、蒸汽阀组、12、蒸汽管,13、排气管,14、溢水管,15、气源三联件,16、单作用气缸,17、双作用气缸,18、二位三通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洗脱机管道系统,包括:

洗衣缸1,设有投料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且投料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在洗衣缸1中设置的位置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洗衣缸的不同位置;

控制装置2;

进水机构,包括进水阀组3和进水管4,进水管4通过进水阀组3与进水口连接;

排水机构,包括第一排水阀组5、第二排水阀组6和排水管7,第一排水阀组5和第二排水阀组6均连接有排水管7,出水口与第一排水阀组5和第二排水阀组6连接;

投料机构,包括投料箱8、投料管9和投料阀10,投料箱8通过投料阀10与进水管4连接,投料箱8通过投料管9与投料口连接;

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第二排水阀组6和投料阀10均与控制装置2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控制装置2控制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以及第二排水阀组6的开关,实现进水和排水的自动化控制,且设置有投料箱8通过投料阀10与进水管4连接,通过控制装置2控制投料阀10的开关,可进行洗衣过程的自动投料;另外,排水机构设有第一排水阀组5和第二排水阀组6,使用时,由于后续的清洗步骤所产生的水质较为干净,可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在不同的清洗步骤排水时,通过控制装置2控制第一排水阀组5或第二排水阀组6开启,将可循环利用的水与不可循环的污水通过不同的排水管7进行排出,如将预洗、主洗和第一次漂洗产生的较污浊的废水通过第一排水阀组5排出,第二次漂洗的较清洁的水通过第二排水阀组6排出并通过回收箱收集循环使用,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率,降低清洁布草的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2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现有技术中的控制器通过plc等进行编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得到的。

本实施例的洗衣缸1设有水位感应器,水位感应器与控制装置2电连接,通过水位感应器检测洗衣缸1内的水位,并将水位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2,控制装置2控制进水阀组3、投料阀10的开关。

参考图1和图2,进一步的,进水机构的数量至少有两组,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机构的数量有三组,分别用于不同温度的水进入洗衣缸1中,针对不同布草在清洗时的不同要求,提高布草清洗的质量,减少对布草清洗的伤害,适用于更多样的清洗环境。

进一步的,三组进水机构的其中一组可与第二排水阀组6连接的回水箱连接,从而从回水箱进水,实现用水的循环,减少水资源浪费。

本实施例还包括蒸汽机构,蒸汽机构包括蒸汽阀组11和蒸汽管12,蒸汽管12通过蒸汽阀组11与进水口连接,蒸汽阀组11与控制装置2连接,通过设置蒸汽机构,对洗衣缸1内让通入高温蒸汽,用于加热洗衣缸1内的水,使洗衣缸1内的水升温到预设的温度,实现杀菌以及增强洗涤剂洗涤的效果,且通过控制装置2控制蒸汽阀组11的开关,进一步提高了洗脱机使用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的投入,另外,洗衣缸1开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连接有排气管13,便于维持洗衣缸1内的气压稳定。

具体的,进水阀组3和蒸汽阀组11均包括单作用气缸16和二位三通电磁阀18,单作用气缸16与二位三通电磁阀18连通,二位三通电磁阀16与控制装置2电连接,使设备发生故障时,进水管4和蒸汽管12通过进水阀组3和蒸汽阀组11的单作用气缸16进行自动关闭,避免洗衣缸1持续进水或蒸汽,提高设备使用的稳定性。

另外,第一排水阀组5和第二排水阀组6均包括双作用气缸17和二位三通电磁阀18,双作用气缸17与两个二位三通电磁阀18连通,二位三通电磁阀18与控制装置2电连接,使设备发生故障时,双作用气缸17保持原位,用于排空洗衣缸1的水或保持洗衣缸1内的水位正常,避免洗衣缸1中的水由于故障无法排出或排出浪费水资源。

进一步的,排水机构还包括溢水管14,洗衣缸1开设有溢水口,溢水管14一端与溢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排水管7连通,避免洗衣缸1中的水位超出最大预设水位,提高洗脱机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中,投料箱8包括若干个用于存放不同种类清洗剂的分料腔,可根据不同布草的种类在不同的分料腔放入不同的清洗剂,分料腔通过投料阀10与进水管4连通,投料口通过投料管9与分料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气源三联件15,气源三联件15与控制装置2通讯连接,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合第二排水阀组6均与气源三联件15连接,通过气源三联件15对泵入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合第二排水阀组6的进行过滤以及稳压,使气源处于恒定状态,提高洗脱机运行的稳定性,另外,气源三联件15可对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合第二排水阀组6进行润滑,提高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合第二排水阀组6的使用寿命。

还包括液态投料装置,液态投料装置包括进料管和用于与外设液态投料系统连接的液态投料泵,液态投料泵通过进料管与投料管9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第二排水阀组6和蒸汽阀均包括气动阀和驱动气缸。

综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控制装置2控制进水阀组3、第一排水阀组5以及第二排水阀组6的开关,实现进水和排水的自动化控制,且设置有投料箱8通过投料阀10与进水管4连接,通过控制装置2控制投料阀10的开关,可进行洗衣过程的自动投料;另外,排水机构设有第一排水阀组5和第二排水阀组6,使用时,由于后续的清洗步骤所产生的水质较为干净,可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在不同的清洗步骤排水时,通过控制装置2控制第一排水阀组5或第二排水阀组6开启,将可循环利用的水与不可循环的污水通过不同的排水管7进行排出,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率,降低清洁布草的成本。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