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藻酸钠/甲壳素纤维仿真丝绸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9779发布日期:2020-04-28 21:3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藻酸钠/甲壳素纤维仿真丝绸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仿真丝绸面料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海藻酸钠/甲壳素纤维仿真丝绸面料。



背景技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的主流,我国纺织品产业正向高科技,功能性,多样性及绿色环保等方向发展。仿真丝绸面料是相对于真丝面料而言的,一般真丝绸面料所用织造原料指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但真丝产品十分昂贵,且产量有限,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仿真丝绸面料应运而生,仿真丝绸面料所用织造原料为化学纤维中的长丝,包括锦纶、涤纶、粘胶纤维的超细丝和异型丝;真丝面料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的绸品种划分14大类;其中真丝绉是很重要的一大类,是应用平纹或其他组织,经或纬加强捻,或经纬均加强捻,呈明显绉疚并富有弹性的织品,细分有真丝双绉、真丝乔其、真丝碧绉、真丝顺纡。众所周知,真丝面料质地柔软光滑,手感柔和、轻盈,花色丰富多彩,穿着凉爽舒适,主要用作夏天衬衫、睡衣、连衣裙面料及头巾等等,是人们十分青睐的纺织品。

海藻酸钠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海洋纤维的研发开拓了海洋生物资源应用新领域,海洋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阻燃、防辐射等性能,作为生物质纤维的重要品种,海洋纤维产品具有可降解的特点,符合低碳环保趋势;且海洋纤维具有高吸湿性和保湿性能,能够形成皮肤与面料之间的良性微气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抑菌作用,且不会脱水收缩。

目前,现有技术中较少有将海洋纤维应用于仿真丝绸面料中,且海洋纤维在仿真丝绸面料中的应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海藻酸钠/甲壳素纤维仿真丝绸面料,其实现将海洋纤维应用到仿真丝绸面料中,并能促进仿真丝绸面料产生类似于丝绸的光泽感,使得海洋纤维在仿真丝绸面料中的应用效果得以提升。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藻酸钠/甲壳素纤维仿真丝绸面料,由复合纱线织成,所述复合纱线包括海藻酸钠纤维丝、甲壳素纤维丝及仿丝型纤维丝,所述仿丝型纤维丝的截面呈四角星形,所述海藻酸钠纤维丝和甲壳素纤维丝均位于仿丝型纤维丝的凹陷处,且海藻酸钠纤维丝和甲壳素纤维丝的外侧端与仿丝型纤维丝截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等于仿丝型纤维丝的尖端与仿丝型纤维丝截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仿丝型纤维丝包括氨纶纤维丝、涤纶纤维丝和锦纶纤维丝中的至少一种。氨纶纤维、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均为仿真丝绸面料中应用较多的原料,相关处理技术已经成熟,采用较为方便。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复合纱线分为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所述经向纤维线由四根海藻酸钠纤维丝和一根仿丝型纤维丝混合而成,所述纬向纤维线由四根甲壳素纤维丝和一根仿丝型纤维丝混合而成。这样设置使得每根仿丝型纤维丝均分别与单独的一种海洋纤维混合,使得复合纱线的混合较为方便。

作为本方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复合纱线分为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所述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均由两根海藻酸钠纤维丝、两根甲壳素纤维丝与一根仿丝型纤维丝混合而成。这样设置使得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同时具备两种海洋纤维的性能,使得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的性能更为多样,且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的形态规格均一致,便于织造仿真丝面料,且可提升仿真丝绸面料质地的均匀性。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优化,所述仿丝型纤维丝的中心处中空。可减轻复合纱线的自重,提高松软程度,降低纤维的变形刚度,提高变形能力,提高手感的柔软性,从而能使仿真丝绸面料的手感仿真度更佳。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优化,所述仿丝型纤维丝对应其截面的尖端由呈“v”形的凸棱构成,所述凸棱沿仿丝型纤维丝长度方向螺旋式分布,单根所述海藻酸钠纤维丝或甲壳素纤维丝均位于相邻的两条凸棱之间并呈螺旋式缠绕在仿丝型纤维丝上。这样设置可增加复合纱线单位长度内各原料的长度,从而可增强复合纱线的强度,提升复合纱线的抗拉性能。

3.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海藻酸钠纤维和甲壳素纤维混合到仿丝型纤维中纺织成仿真丝绸面料,实现了将海洋纤维应用到仿真丝绸面料中,使得仿真丝绸面料具有生态、吸湿保湿、透气、抗静电、抗菌除臭、阻燃等的功能,在生产中实现产品的高保真低损伤的高档化及节能减排清洁化和后整理的生态化,提高了毛织物的档次又赋予织物的生态环保,提高了仿真丝绸面料的档次,且该仿真丝绸面料的应用具有环保、保健、节能降耗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对服饰用品穿着舒适性和功能性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仿丝型纤维丝的截面呈四角星形,提高纤维总反射光量,并形成闪光效应;使海藻酸钠纤维丝和甲壳素纤维丝的截面不同于仿丝型纤维丝的截面,可增加闪光效应,提高柔和光泽效应;海藻酸钠纤维丝和甲壳素纤维丝均位于相应仿丝型纤维丝的凹陷处,可增加纤维丝表面坑穴,减少表面反射光,达到深色化效果。前述多种效果均有利于促进仿真丝绸面料产生类似于丝绸的光泽感,海洋纤维在仿真丝绸面料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3)本实用新型的海藻酸钠纤维丝和甲壳素纤维丝的外侧端与相应仿丝型纤维丝截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该仿丝型纤维丝的尖端与仿丝型纤维丝截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即海藻酸钠纤维丝和甲壳素纤维丝的外侧端与相应仿丝型纤维丝的尖端位于同一个以该仿丝型纤维丝的截面中心点为圆心的圆上,符合纺织用线的截面形状需求,也便于后期织造成面料。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现将海洋纤维应用到仿真丝绸面料中,并能促进仿真丝绸面料产生类似于丝绸的光泽感,使得海洋纤维在仿真丝绸面料中的应用效果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经向纤维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纬向纤维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中仿丝型纤维丝3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4中仿丝型纤维丝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海藻酸钠纤维丝;2、甲壳素纤维丝;3、仿丝型纤维丝;31、凸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海藻酸钠/甲壳素纤维仿真丝绸面料,由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织成,所述经向纤维线由四根海藻酸钠纤维丝1和一根仿丝型纤维丝3混合而成,所述纬向纤维线由四根甲壳素纤维丝2和一根仿丝型纤维丝3混合而成;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仿丝型纤维丝3的截面呈四角星形,所述海藻酸钠纤维丝1和甲壳素纤维丝2均位于相应仿丝型纤维丝3的凹陷处,且海藻酸钠纤维丝1和甲壳素纤维丝2的外侧端与仿丝型纤维丝3截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等于仿丝型纤维丝3的尖端与仿丝型纤维丝3截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经向纤维线中的仿丝型纤维丝3为涤纶纤维丝,所述纬向纤维线中的仿丝型纤维丝3为氨纶纤维丝。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均由两根海藻酸钠纤维丝1、两根甲壳素纤维丝2与一根仿丝型纤维丝3混合而成;所述仿丝型纤维丝3为涤纶纤维丝。这样设置使得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同时具备两种海洋纤维的性能,使得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的性能更为多样,且经向纤维线和纬向纤维线的形态规格均一致,便于织造仿真丝面料,且可提升仿真丝绸面料质地的均匀性。

其他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仿丝型纤维丝3的中心处中空。可减轻复合纱线的自重,提高松软程度,降低纤维的变形刚度,提高变形能力,提高手感的柔软性,从而能使仿真丝绸面料的手感仿真度更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经向纤维线中的仿丝型纤维丝3为锦纶纤维丝,所述纬向纤维线中的仿丝型纤维丝3为涤纶纤维丝。

其他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仿丝型纤维丝3对应其截面的尖端由呈“v”形的凸棱31构成,所述凸棱31沿仿丝型纤维丝3长度方向螺旋式分布,单根所述海藻酸钠纤维丝1或甲壳素纤维丝2均位于相邻的两条凸棱31之间并呈螺旋式缠绕在仿丝型纤维丝3上。这样设置可增加复合纱线单位长度内各原料的长度,从而可增强复合纱线的强度,提升复合纱线的抗拉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经向纤维线中的仿丝型纤维丝3为氨纶纤维丝,所述纬向纤维线中的仿丝型纤维丝3为锦纶纤维丝。

其他同实施例3。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实现将海洋纤维应用到仿真丝绸面料中,并能促进仿真丝绸面料产生类似于丝绸的光泽感,使得海洋纤维在仿真丝绸面料中的应用效果得以提升。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