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辊送纱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7842发布日期:2020-06-30 20:11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多辊送纱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横机送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多辊送纱器。



背景技术:

电脑横机送纱器安装在电脑横机上,用于将电脑横机机架顶部挑线盘上引出的纱线送至针织横机,这种送纱器一般由驱动电机、传动箱、送纱辊及过纱杆等结构组成。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电脑横机送纱器大多数采用单辊或双辊结构,虽然能够适用于大多数纱线,但是,随着纺织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所采用的纱线材质及粗细规格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电脑横机送纱器在输送一些新型纱线,特别是较粗规格的纱线时,往往会出现摩擦力不足,容易出现打滑现象,无法正常完成送纱动作,而且送纱路径单一,送纱器的适配范围有限,不能满足规格跨度较大的纱线的送纱要求,有一部分设备采用较大尺寸的导纱辊进行送纱,并采用较大功率的电机进行驱动,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打滑问题,但是由于导纱辊尺寸较大,故质量较大,电机驱动导纱辊转动时存在滞后问题,送纱启动慢,且送纱过程中由于惯性较大,难以及时快速制停。因此,需要一种新型送纱器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多辊送纱器,有助于解决现有送纱结构单一,易打滑、采用较大导纱辊启动慢,制停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多辊送纱器,包括机体、电机、导纱辊、防结杆和过纱杆,所述机体为中空的壳体结构,所述电机固定设于所述机体一侧,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穿入所述机体内设置,远离所述电机一侧设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所述导纱辊,所述导纱辊的数量为3个或3个以上,所述导纱辊包括有辊轴和轴套,所述轴套可转动套设于所述辊轴上,所述辊轴一端固定在所述机体上,另一端与连接架固定连接,所述轴套靠近所述机体一侧设有传动部,每个所述导纱辊通过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电机能够同时驱动控制多个所述导纱辊的转动,每个所述导纱辊一侧均设有所述防结杆,所述机体一侧还设有过纱杆,所述防结杆的两端和所述过纱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机体和所述连接架上。

优选地,所述轴套通过两端设置轴承与所述辊轴连接,所述轴承外侧设有轴承端盖,所述辊轴两端中心轴线处设有连接孔,通过螺钉和所述连接孔的锁紧配合来与所述机体和所述连接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部为多个平行设置的凹凸纹理结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设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多个所述传动部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纱辊的数量为4个,4个所述导纱辊错开设置,相互之间的连线能够构成一个四边形结构,位于所述导纱辊一侧设有上下错开设置的3个所述过纱杆,所述过纱杆上平行均布有若干个过纱孔,用来供纱线穿过。

优选地,所述防结杆和所述过纱杆平行所述导纱辊设置。

优选地,所述过纱孔装设有导纱瓷眼。

有益效果

与传统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传统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导纱辊相互配合工作,导纱辊采用辊轴和轴套的结构设计,内侧的辊轴固定装设,外侧的轴套通过传动部和皮带与电机传动连接,只有外侧轴套转动,结构更加轻便,减轻了电机的运行负载,使用同样功率的电机可以驱动更多的导纱辊转动;多个导纱辊相互配合,相较于传统送纱器结构送纱路径更加多样化,可以多种送纱路径可以选择使用,不同送纱路径对纱线的摩擦力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纱线来进行变化调整,灵活多变,适配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纱辊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路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路径示意图;

图中标注:

1-机体;11-安装座;2-电机;21-皮带轮;3-导纱辊;301-轴套;3011-传动部;302-辊轴;3021-连接孔;303-轴承;304-轴承端盖;31-第一导纱辊;32-第二导纱辊;33-第三导纱辊;34-第四导纱辊;4-防结杆;5-过纱杆;501-过纱孔;51-第一过纱杆;52-第二过纱杆;53-第三过纱杆;6-连接架;7-皮带;8-纱线;81-进纱端;82-出纱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述:

参见图1至图3,一种新型多辊送纱器,包括机体1、电机2、导纱辊3、防结杆4和过纱杆5,所述机体底部设有安装座11,用于将送纱器安装固定在针织设备上,所述机体1为中空的壳体结构,传动结构设于该壳体内侧,所述电机2固定设于所述机体1一侧,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穿入所述机体1内设置,远离所述电机2一侧设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所述导纱辊3,所述导纱辊3的数量为3个或3个以上,所述导纱辊3包括有固定设置的辊轴302和可转动的轴套301,所述轴套301可转动套设于所述辊轴302上,所述辊轴302一端固定在所述机体1上,另一端与连接架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6上设有多个安装孔,用来穿设螺钉来连接所述辊轴302、所述防结杆4和所述过纱杆5,使得结构更加牢固稳定,所述轴套301靠近所述机体1一侧设有传动部3011,每个所述导纱辊3通过所述传动部3011与所述电机2传动连接,所述电机2能够同时驱动控制多个所述导纱辊3的转动,每个所述导纱辊3一侧均设有所述防结杆4,所述防结杆4靠近所述机体1一侧通过转动可与触动开关配合,所述防结杆4上具有与缠绕在所述导纱辊3上的纱线8接触连接的挡板结构,随着所述纱线8的增多,顶着该挡板结构使得所述防结杆4转动,当缠绕在所述导纱辊3上的所述纱线8达到一定量时,所述防结杆4的转动角度达到预先设定位置触发触动开关,使得所述电机2停止转动,防止所述纱线8过量发生缠绕打结现象,所述机体1一侧还设有过纱杆5,所述防结杆4的两端和所述过纱杆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机体1和所述连接架6上。

进一步地,所述轴套301通过两端设置轴承303与所述辊轴302连接,所述轴承303外侧设有轴承端盖304,所述辊轴302两端中心轴线处设有连接孔3021,通过螺钉和所述连接孔3021的锁紧配合来与所述机体1和所述连接架6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部3011为多个平行设置的凹凸纹理结构,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固设有皮带轮21,所述皮带轮21与多个所述传动部3011之间通过皮带7传动连接,所述皮带7套设在多个所述导纱辊3的外侧形成一个环形圈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纱辊3的数量为4个,分别为第一导纱辊31、第二导纱辊32、第三导纱辊33和第四导纱辊34,所述第二导纱辊32设于所述第一导纱辊31下方,所述第三导纱辊33设于所述第二导纱辊32一侧且存在一定间隙,所述第四导纱辊34设于所述第三导纱辊33上方且位于所述第一导纱辊31一侧,所述第一导纱辊31、第二导纱辊32、第三导纱辊33和第四导纱辊34相互之间的连线能够构成一个四边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导纱辊31及所述第二导纱辊32一侧设有上下错开设置的3个所述过纱杆5,从上往下分别为第一过纱杆51、第二过纱杆52和第三过纱杆53,所述第一过纱杆51位于所述第一导纱辊31一侧上端,所述第二过纱杆52位于所述第一导纱辊31和所述第二导纱辊32之间一侧,所述第三过纱杆33位于所述第二导纱辊32一侧下端,所述过纱杆5上平行均布有若干个过纱孔501,用来供纱线8穿过。

进一步地,所述防结杆4和所述过纱杆5平行所述导纱辊3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过纱孔501装设有导纱瓷眼。

工作原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述纱线按照一定的送纱路径缠绕在所述导纱辊3上,所述电机2通过皮带7带动所述第一导纱辊31、第二导纱辊32、第三导纱辊33和第四导纱辊34的转动,一个电机同步驱动多个所述导纱辊3,使得纱线8能够得到均匀输送。

如图4所示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路径,所述纱线8的进纱端81位于所述第一过纱杆51上方,出纱端82位于所述第三过纱杆53的下方,所述纱线8先后经过所述第一过纱杆51、第一导纱辊31、第二过纱杆52、第二导纱辊32、第三导纱辊33、第四导纱辊34后在回到所述第一导纱辊31,再次经过所述第二过纱杆52及所述第三过纱杆53后输出,其中前后两次穿过的所述第二过纱杆52及所述第三过纱杆53上的所述过纱孔501为相邻的两个不同的所述过纱孔501。

如图5所示的另一种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路径,所述纱线8的进纱端81位于所述第一过纱杆51上方,出纱端82位于所述第三过纱杆53的下方,所述纱线8先后经过所述第一过纱杆51、所述第一导纱辊31、所述第四导纱辊34后在回到所述第一导纱辊31后,再经过所述第二过纱杆52、所述第二导纱辊32、第三导纱辊33后再绕回所述第二导纱辊32后,再经过所述第三过纱杆53后输出,其中,前后两次经过所述第二过纱杆52及所述第三过纱杆53上的所述过纱孔501为相邻的两个不同的所述过纱孔501。

如图4、图5所示的两种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路径均可用于纱线输送,但相较于所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送纱路径,图5所示实施例的送纱路径中所述导纱辊3与所述纱线8之间的摩擦力更大,适用于更粗规格的所述纱线8,避免出现纱线打滑现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送纱器,可以根据不同纱线进行送纱路径的变化调整,更加灵活多变。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