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8216发布日期:2020-07-14 17:2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式晾衣机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



背景技术:

家用顶挂式晾衣机多数安装在阳台的天花顶上,有固定式的,也有伸缩式的;如公

告号为cn205347829u的一种可以收缩晾衣绳的晾衣机;公告号为cn202865650u的速干晾衣架;公告号为cn207552748u的智能横杆发热烘干晾衣机等均为可伸缩的晾衣机;主要包括固定在天花顶的吊顶部件、升降装置和晾衣架,晾衣支架上方设有风箱盒。

风箱盒是产生气流的装置,它能通过向下吹送气流来烘干衣服、被褥等晾晒物。风箱盒内部包括能生成气流的第一风道,以及与第一风道呈角度连通的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以及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第四侧壁位于靠近第一风道的一侧;第一侧壁自上风向到下风向排列设有n个欠压吹风口和m个足压吹风口,其中,1≤n≤15,0≤m≤15。欠压吹风口是缺少气流的吹风口,而足压吹风口的气流充足,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从第一风道冲入第二风道的过程中,靠近第二侧壁的气压会高于靠近第四侧壁的气压,这就容易造成在上风向上的前几个吹风口获得的气流不足,而部分吹风口获得的气流过多,最终造成从风箱盒上吹送出来的气流分布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结构布局合理,各吹风口送风均匀的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包括能生成气流的第一风道,以及与第一风道呈角度连通的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以及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第四侧壁位于靠近第一风道的一侧;第一侧壁自上风向到下风向排列设有一个以上的欠压吹风口,其中,1≤n≤15,0≤m≤15,欠压吹风口和第三侧壁之间设有挡件,挡件的边缘与第二风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通道。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欠压吹风口包括位于第二风道下风向的第一边缘,挡件为条状物,且连于第一边缘,第一通道位于挡件和第三侧壁之间。

上述的挡件为倾斜面向欠压吹风口的条状物。

上述的在上风向上的首个欠压吹风口与第三侧壁之间设有第一挡风板,第一挡风板连于挡件的末端。

上述的挡件与第二侧壁之间设有第二通道,挡件与第四侧壁之间设有第三通道。

上述的在上风向上的首个欠压吹风口的两侧边缘和第一挡风板的两侧边缘分别连有第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第一挡风板、第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共同组成逆风向开口的第四通道。

上述的第二挡风板、第三挡风板分别与挡件组成连通第二风道和第四通道的第五通道。

上述的第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在逆风向延伸有超出第一挡风板的延伸段。

上述的第一侧壁或者第四侧壁在欠压吹风口的上风向位置设有气压补充孔。

上述的挡件另一种结构为连接于第三侧壁的条状物,且倾斜面向迎风向和欠压吹风口,第一通道位于挡件与第一侧壁之间。

上述的第一侧壁或者第四侧壁在欠压吹风口的上风向位置设有气压补充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包括能生成气流的第一风道,以及与第一风道呈角度连通的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以及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第四侧壁位于靠近第一风道的一侧;第一侧壁自上风向到下风向排列设有一个以上的欠压吹风口,欠压吹风口和第三侧壁之间设有挡件,挡件的边缘与第二风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通道。气流从第一风道冲入第二风道的过程中,靠近第二侧壁的气压会高于靠近第四侧壁的气压,挡件能改变一部分气流的流向,使一部分气流改道穿过欠压吹风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布局合理,各吹风口送风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俯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侧方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侧方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中第一挡风板、第二挡风板、第三挡风板和挡件所构成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5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风道1、第二风道2、第一侧壁21、第一边缘21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第四侧壁24、欠压吹风口25、足压吹风口26、第二通道27、第三通道28、第一通道29、挡件3、第五通道31、第一挡风板4、第四通道41、第二挡风板5、第三挡风板6、气压补充孔7、延伸段8。

实施例一,如图5和图6所示,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包括能生成气流的第一风道1,以及与第一风道1呈角度连通的第二风道2,第二风道2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21和第三侧壁23,以及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第四侧壁24位于靠近第一风道1的一侧;第一侧壁21自上风向到下风向排列设有一个以上的欠压吹风口25,第一侧壁21还存在与欠压吹风口25相同规格的足压吹风口26,欠压吹风口25和第三侧壁23之间设有挡件3,挡件3的边缘与第二风道2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通道29。气流从第一风道1冲入第二风道2的过程中,靠近第二侧壁22的气压会高于靠近第四侧壁24的气压,而挡件3能改变一部分气流的流向,使一部分气流改道穿过欠压吹风口25。

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欠压吹风口25包括位于第二风道2下风向的第一边缘211,挡件3为条状物,且连于第一边缘211,第一通道29位于挡件3和第三侧壁23之间。

实施例中,挡件3为倾斜面向欠压吹风口25的条状物。倾斜的条状挡件3能够减小对第一风道1内的气流正面阻挡,并能使冲向挡条的气流改道并垂直冲向欠压吹风口25。

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1在欠压吹风口25的上风向位置设有气压补充孔7。当气流从第一风道1冲入第二风道2的过程中,靠近第二侧壁22的气压会高于靠近第四侧壁24的气压,因此第二风道2内在上风向上的首个欠压吹风口25的附近会产生负压,因此气压补充孔7能够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二风道2内,最终达到消除负压,平衡风速和气流的作用。

实施例二,如图7、8、9所示,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再增加技术特征,在上风向上的首个欠压吹风口25与第三侧壁23之间设有第一挡风板4,第一挡风板4连于挡件3的末端。第一挡风板4能起到导流和稳定气流的作用,第二风道2内的气流被第一挡风板4切割成两股气流,一小部分气流冲击挡件3后从吹风口吹出。

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挡件3与第二侧壁22之间设有第二通道27,挡件3与第四侧壁24之间设有第三通道28,使挡件3两侧也能穿过气流。

实施例中,在上风向上的首个欠压吹风口25的两侧边缘和第一挡风板4的两侧边缘分别连有第二挡风板5和第三挡风板6,第一挡风板4、第二挡风板5和第三挡风板6共同组成逆风向开口的第四通道41,如图7所示。第四通道41能起到导流和稳定气流的作用,第二风道2内的气流被第一挡风板4、第二挡风板5和第三挡风板6严格切割成两股气流,进入第四通道41的气流冲击挡件3后从吹风口吹出。

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挡风板5、第三挡风板6分别与挡件3组成连通第二风道2和第四通道41的第五通道31。第五通道31便于第四通道41内的小部分气流重新进入第二通道27和第三通道28,避免挡件3与下一个吹风口之间形成负压。

实施例中,第二挡风板5和第三挡风板6在逆风向延伸有超出第一挡风板4的延伸段8。若第一挡风板4、第二挡风板5和第三挡风板6的迎风端齐平则会在第四通道41的入口形成很大的风阻,会降低第四通道41的风速和流量,而延伸段8的设置能够预先切割气流,受阻的气流能够及时地从第一挡风板4前端缺口处重新进入第一通道29。

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侧壁21在欠压吹风口25的上风向位置设有气压补充孔7。当气流从第一风道1冲入第二风道2的过程中,靠近第二侧壁22的气压会高于靠近第四侧壁24的气压,因此第二风道2内在上风向上的首个欠压吹风口25的附近会产生负压,因此气压补充孔7能够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二风道2内,最终达到消除负压,平衡风速和气流的作用。

实施例三,如图10所示,一种能均匀送风的烘干式晾衣机的风道,包括能生成气流的第一风道1,以及与第一风道1呈角度连通的第二风道2,第二风道2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21和第三侧壁23,以及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第四侧壁24位于靠近第一风道1的一侧;第一侧壁21自上风向到下风向排列设有一个以上的欠压吹风口25,欠压吹风口25和第三侧壁23之间设有挡件3,挡件3的边缘与第二风道2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通道29。气流从第一风道1冲入第二风道2的过程中,靠近第二侧壁22的气压会高于靠近第四侧壁24的气压,而挡件3能改变一部分气流的流向,使一部分气流改道穿过欠压吹风口25。

实施例中,挡件3为连接于第三侧壁23的条状物,且倾斜面向迎风向和欠压吹风口25,第一通道29位于挡件3与第一侧壁21之间。

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1在欠压吹风口25的上风向位置设有气压补充孔7。当气流从第一风道1冲入第二风道2的过程中,靠近第二侧壁22的气压会高于靠近第四侧壁24的气压,因此第二风道2内在上风向上的首个欠压吹风口25的附近会产生负压,因此气压补充孔7能够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二风道2内,最终达到消除负压,平衡风速和气流的作用。

实施例四,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一的结构相似,唯一不同就是气压补充孔7位于第四侧壁24上,如图11所示。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气压补充孔7也能设置在第四侧壁24上。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都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