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机新结构竖钩及其新结构竖钩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7851发布日期:2020-09-29 09:23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提花机新结构竖钩及其新结构竖钩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花机竖钩结构及其竖钩组件,具体地说,是一种提花机组件驱动吸合竖钩新结构,属于提花机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提花机的广泛应用,与之配套的提花机组件的数量及产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提花机组件是电子提花机形成开口的主要执行元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产品的质量、成本和生产效率。实际生产中,提花机通常处于长期运行状态。因此,提花机组件及其零部件的性能对整机设备的可靠性影响非常高。

竖钩是提花机组件的关键零件,现有提花机的竖钩结构,其主要部分包括钩体、舌簧和通丝,通过竖钩结构在滑轮组合上的往复运动以及电磁铁的通断电,实现动铁与电磁铁之间的吸合与释放。在吸合过程中,因舌簧结构的存在,舌簧产生弹性张力施加于动铁一端,使其另一端能够与电磁铁紧密接触吸合。这种接触式吸合方式虽然牢靠,但同时也产生了撞击磨损以及释放延迟这两个主要弊端。在动铁与电磁铁的接触吸合过程中,每吸合一次,则动铁与电磁铁之间就会发生一次撞击。这种频繁的撞击对动铁和电磁铁乃至整个竖钩组件的耐疲劳能力、耐磨损能力要求都非常高。长此以往,会加剧提花机组件其他零部件的磨损,直接影响提花机组件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在工作环境中,动铁与电磁铁的接触面不可避免的会粘附一些油性物质及灰尘,这对于吸合之后的释放过程会造成一定的阻力,导致时间延迟,无法快速释放。而一旦释放延迟,就会对织物质量产生影响,造成织物瑕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提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提花机新结构竖钩及其新结构竖钩组件,所述提花机新结构竖钩主要解决了传统结构的竖钩存在的组件磨损以及释放延迟这两个主要技术问题。通过本实用新型对竖钩结构的优化,从而获得一种耐疲劳性能优异、有效降低提花机组件磨损、延长提花机组件使用寿命,进而提升提花机整体运行可靠性的提花机新结构竖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花机新结构竖钩,包括竖钩本体、位于竖钩本体上的钩体部、通丝连接部和提刀配合部,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辅助吸合凸台来替代传统竖钩结构的舌簧,所述辅助吸合凸台突设形成于竖钩本体的一侧,为刚性结构。

所述辅助吸合凸台的尺寸、形状、位置及精度应满足:在其上提至上限位时,与之配合的动铁与电磁铁之间具有有效的非接触吸合距离。

所述辅助吸合凸台位于竖钩本体的钩体部和提刀配合部之间。

在所述辅助吸合凸台表面设有油槽,所述油槽呈密齿排布于辅助吸合凸台的表面。

提花机新结构竖钩组件,按照由上而下的位置关系,依次包括电磁铁、动铁和竖钩,所述竖钩包括竖钩本体、位于竖钩本体上的钩体部、通丝连接部和提刀配合部,所述竖钩的上部经由钩体部与动铁挂接配合,所述竖钩的下部经由通丝连接部与通丝相连;其特殊之处在于:

所述竖钩采用辅助吸合凸台来替代传统竖钩结构的舌簧,所述辅助吸合凸台突设形成于竖钩本体的一侧,为刚性结构。

所述辅助吸合凸台的尺寸、形状、位置及精度应满足:在其上提至上限位时,与之配合的动铁与电磁铁之间具有有效的非接触吸合距离。

所述辅助吸合凸台位于所述竖钩本体的钩体部和提刀配合部之间。

所述动铁包括中部的转动安装部、以及沿转动安装部向下延伸的第一转动臂和沿转动安装部向上延伸的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的端部具有与竖钩本体的钩体部配合的挂钩部,所述第二转动臂的端部具有与电磁铁吸附配合的吸合部。

无论是在提刀带动竖钩上行过程中还是通丝带动竖钩下行过程中,所述动铁与所述竖钩的辅助吸合凸台之间均为刚性接触;

所述竖钩与所述动铁的配合关系应满足:竖钩上提时,所述竖钩的辅助吸合凸台对所述动铁的挂钩部施以侧向推力,从而使动铁的第一转动臂远离竖钩,第二转动臂靠近电磁铁,最终使第二转动臂端部的吸合部与电磁铁之间保持有效的非接触吸合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提花机新结构竖钩,将传统竖钩的舌簧取消,而替代之为辅助吸合凸台,再通过管控辅助吸合凸台的位置、尺寸及精度,达到辅助吸合的目的。因传统竖钩的舌簧与竖钩本身之间为柔性连接,所以当动铁与舌簧之间接触时二者之间实际上是弹性接触,此时舌簧产生的弹性力作用于动铁的一端,从而使动铁的另一端与电磁铁吸合。传统的竖钩组件为了达到吸合的可靠性,同时要考虑到舌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弹性衰竭问题,在设计之初往往会将舌簧的弹性力设计远大于预期的吸合力,而这种设计将会使动铁与电磁铁之间的接触吸合转变为撞击吸合,由此就带来了撞击磨损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辅助吸合凸台颠覆了传统竖钩结构的既定思路,通过一个突设于竖钩本体上的刚性凸台,将竖钩与动铁之间的柔性接触改为刚性接触,这种接触方式对于竖钩本体的设计及其与各配合零件之间的配置更加易于把控,刚性结构的辅助吸合凸台与动铁之间的接触力恒定不变,不仅能解决舌簧弹性力渐变导致的疲劳磨损等不良影响,最为关键的是可以通过对辅助吸合凸台的位置尺寸精度的管控,使动铁与电磁铁之间始终处于一个有效的非接触式吸合状态。这种吸合状态避免了动铁与电磁铁之间的直接接触,二者之间就不会出现撞击,无噪音,性能更稳定,同时也不会因撞击加剧提花机组件其他零部件的磨损,有效保障了提花机的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由于动铁与电磁铁之间为非接触吸合状态,当电磁铁断电时,动铁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动铁的释放过程无任何阻力,动铁与电磁铁之间的有效快速释放,最终充分保证了织物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传统提花机竖钩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提花机新结构竖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提花机新结构竖钩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实施例二的提花机新结构竖钩组件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竖钩本体,101、钩体部,102、通丝连接部,103、提刀配合部,104、辅助吸合凸台,2、动铁,201、转动安装部,201a、第一转动臂,201b、第二转动臂,202、挂钩部,203、吸合部,3、电磁铁,4、通丝,5、面板,6、底板,7、夹板,8、滑轮组合,9、快速接头,10、新竖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以下实施例中的方案说明及结构组成仅为充分表达本申请的设计构思、设计方案及技术效果而作出,而非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提花机新结构竖钩,包括竖钩本体1、位于竖钩本体上的钩体部101、通丝连接部102和提刀配合部103,与传统的竖钩结构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取消了传统竖钩中的舌簧结构,取而代之的是沿竖钩本体1一侧突设形成的辅助吸合凸台104,所述辅助吸合凸台104过渡连接于竖钩本体1的钩体部101和提刀配合部103之间,所述辅助吸合凸台104为刚性结构。在所述辅助吸合凸台104表面设有油槽,所述油槽呈密齿排布于辅助吸合凸台104的表面,用以附着润滑液,以减少辅助吸合凸台104与动铁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二者之间的配合度。所述辅助吸合凸台的尺寸、形状、位置及精度应满足:在其上提至上限位时,与之配合的动铁与电磁铁之间具有有效的非接触吸合距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花机新结构竖钩组件,包括由面板5、底板6及夹板7叠压排布形成的若干运动通道,在每个运动通道内,按照由上而下的位置关系,依次包括电磁铁3、动铁2、新竖钩10、滑轮组合8和快速接头9,所述新竖钩10包括竖钩本体1、位于竖钩本体1上的钩体部101、通丝连接部102和提刀配合部103,所述竖钩的上部经由钩体部101与动铁2挂接配合,所述竖钩的下部经由通丝连接部103与通丝4及快速接头9相连;所述新竖钩10采用辅助吸合凸台104来替代传统竖钩结构的舌簧,所述辅助吸合凸台104突设形成于竖钩本体1的一侧,为刚性结构。所述辅助吸合凸台104的尺寸、形状、位置及精度应满足:在其上提至上限位时,与之配合的动铁2与电磁铁3之间具有有效的非接触吸合距离。所述辅助吸合凸台104位于所述竖钩本体1的钩体部101和提刀配合部103之间。在所述辅助吸合凸台104表面设有油槽,所述油槽呈密齿状或点坑状排布于辅助吸合凸台104的表面,用以附着润滑液,以减少辅助吸合凸台104与动铁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二者之间的配合度。所述动铁2包括中部的转动安装部201、以及沿转动安装部向下延伸的第一转动臂201a和沿转动安装部201向上延伸的第二转动臂201b;所述第一转动臂201a的端部具有与竖钩本体1的钩体部101配合的挂钩部202,所述第二转动臂201b的端部具有与电磁铁3吸附配合的吸合部203。无论是在提刀带动竖钩上行过程中还是通丝带动竖钩下行过程中,所述动铁2与所述竖钩的辅助吸合凸台104之间均为刚性接触。所述竖钩与所述动铁的配合关系应满足:竖钩上提时,所述竖钩的辅助吸合凸台104对所述动铁2的挂钩部202施以侧向推力,从而使动铁2的第一转动臂201a远离竖钩,借由转动安装部201的转动,使其另一端的第二转动臂201b靠近电磁铁3,最终使第二转动臂201b端部的吸合部203与电磁铁3之间保持有效的非接触吸合距离。

以下对本申请的提花机新结构竖钩组件的工作过程及原理作简要介绍:

竖钩上提:提刀位于竖钩一侧并与其提刀配合部103抵接配合,提刀通过提刀配合部103带动整个竖钩上提,电磁铁3通电,动铁2的挂钩部202先是与竖钩的钩体部101脱开,转而与所述钩体部101下部的辅助吸合凸台104接触配合,与此同时辅助吸合凸台104向侧推动动铁2的第一转动臂201a远离竖钩本体,在转动安装部201的作用下,所述动铁2的第二转动臂201b则向靠近电磁铁3的一侧偏转,直至第二转动臂201b端部的吸合部203与电磁铁3之间为非接触式吸合状态。

通丝下拉:电磁铁3断电,在回综力的作用下,通丝4带动竖钩下行,因动铁2与电磁铁3之间的磁力消失,而二者之间又没有实际接触,此时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动铁2快速响应释放,从而及时将竖钩复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