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干燥单元以及洗衣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57277发布日期:2021-02-26 11:5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除湿干燥单元以及洗衣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干燥空气的除湿干燥单元以及使用其的洗衣烘干机。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具备洗衣功能与烘干功能两者的洗衣烘干机被产品化。这样的洗衣烘干机将干燥空气送入洗衣槽,使已结束洗衣以及脱水的洗涤物干燥。因此,洗衣烘干机具备用以产生干燥空气的除湿干燥单元。
[0003]
以往的除湿干燥单元具有在具有空气吸入口以及空气排出口的壳体内容纳了冷冻循环的构成要素的构造。参照图8~图11说明这样的以往的除湿干燥单元的构成。另外,容纳冷冻循环的壳体,通常,由上壳体部件与下壳体部件构成,在图8以及图9中省略上壳体部件的图示,图示将冷冻循环的各构成要素配置在下壳体部件的状态。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除湿干燥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其俯视图。另外,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下壳体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其俯视图。
[0004]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以往的除湿干燥单元中,在下壳体部件500上,固定配置有冷冻循环的各构成要素,即,压缩机10、冷凝器20、膨胀阀30以及蒸发器40。另外,这些构成要素通过使冷媒循环的冷媒管50连接。
[0005]
在这样的除湿干燥单元的内部,形成从空气吸入口向空气排出口连接的气流流路,在此气流流路内,配置冷凝器20以及蒸发器40,这些的配置顺序是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蒸发器40为上流侧,冷凝器20为下流侧。蒸发器40将从空气吸入口取入的空气冷却,使空气内的水分冷凝并去除。已除去水分的空气在冷凝器20中被加热,成为干燥空气并从空气排出口排出。藉由除湿干燥单元产生的干燥空气,使用于洗涤物的干燥。
[0006]
下壳体部件500,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通过外壁以及内部间隔壁区隔成多个小隔室。具体而言,下壳体部件500具有第一小隔室110、第二小隔室120、第三小隔室130、第四小隔室140以及第五小隔室150。
[0007]
第一小隔室110连接到空气吸入口,是从空气吸入口取入的空气最先进入的小隔室。另外,在图8~图11所示的例子中,空气吸入口设置在上壳体部件侧而未图示。第二小隔室120是在其上方配置冷凝器20以及蒸发器40的小隔室。第三小隔室130连接到空气排出口,是将干燥空气从空气排出口向外部排出的小隔室。另外,在图8~图11所示的例子中,空气排出口为横跨上壳体部件与下壳体部件500而配置的部件,仅图示空气排出口的下半部分。另外,在第四小隔室140配置膨胀阀30,在第五小隔室配置压缩机10。
[0008]
第一小隔室110、第二小隔室120以及第三小隔室130是大致以一直线连接,通过这些小隔室形成气流流路。即,流过气流流路的空气通过第二小隔室120时,通过冷凝器20以及蒸发器40的除湿干燥作用得到干燥空气。
[0009]
冷凝器20以及蒸发器40,如图8以及图9所示,是在两枚侧板60、60之间将冷媒管50蜿蜒地配置的热交换器。两枚侧板60、60在冷凝器20以及蒸发器40中能够通用化。在冷凝器20中从压缩机10向膨胀阀30流动的高温冷媒通过冷媒管50,在蒸发器40中从膨胀阀30向压
缩机10流动的低温冷媒通过冷媒管50。
[0010]
另外,在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之间设置有间隔壁101,在冷凝器20以及蒸发器40中一方的侧板60(在图8中是右侧的侧板60)载置在间隔壁101的上方。由此,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之间藉由间隔壁101与侧板60隔离,设为不连通。
[0011]
在此,将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之间设为不连通在除湿干燥单元中用以提高效率是重要的。即,在不隔离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之间而成为连通状态的情况下,气流流路扩展至第四小隔室140为止,通过气流通路的空气的一部分不通过第二小隔室120,可能经由第四小隔室140流动。此时,由于经由第四小隔室流动的空气没有充分地受到藉由冷凝器20以及蒸发器40的除湿干燥作用,维持以湿的空气的状态从空气排出口排出,使除湿干燥单元的效率降低。若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之间不连通的话,则能够防止经由第四小隔室140而流动空气。
[0012]
使除湿干燥单元动作时,在蒸发器40中冷凝的水分(冷凝水)因重力而落下至下壳体部件500。具体而言,冷凝水落下至配置蒸发器40的第二小隔室120的底部。在第二小隔室120设置有排水孔102(参照图10),积存在第二小隔室120的冷凝水能够通过连接到排水孔102的排水泵70(参照图8、图9)向外部排出。
[0013]
另一方面,通过蒸发器40的冷凝水不仅在第二小隔室120产生,在第四小隔室140中也产生。这是因为,包含于蒸发器40的冷媒管50蜿蜒地配置,如此配置的冷媒管50的弯曲部存在于侧板60的外侧,即第四小隔室。由在包含蒸发器40的冷媒管50的弯曲部中低温冷媒也流过,在这个部分也产生冷凝水,产生的冷凝水落下至第四小隔室140的底部。
[0014]
如果积存在第四小隔室140的冷凝水为少量的话,则因压缩机10的动作热而蒸发,没有蒸发完全而积存到规定量以上的冷凝水的情况下,该冷凝水从设置在第四小隔室140的止回阀71(参照图8)向外部排出。然而,由于从止回阀71排出的冷凝水不是藉由排水泵70而排出,而在具备除湿干燥单元的洗衣烘干机中成为向地板的漏水,因此不得不极力避免从止回阀71排出冷凝水。
[0015]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在间隔气流流路与气流流路外的小隔室的间隔壁设置沟状的排水路径的构成。即,构成为在气流流路外产生的冷凝水通过上述排水路径向气流流路侧返回,能够与在气流流路产生的冷凝水一起排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16]
专利文献1:特开2010-636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7]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通过设置排水路径而使气流流路与气流流路外的小隔室连通,产生除湿干燥单元的效率降低。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产生经过气流流路外的小隔室的空气的流动,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没受到在气流流路内的充分的除湿干燥作用而向外部排出。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最小限度地抑制这样的效率降低,排水路径在垂直方向设为细长的沟形状。
[0018]
然而,在将排水路径设为细长的沟形状的情况下,排水路径有可能因灰尘、锈等而
堵塞。当排水路径堵塞,则当然在气流流路外产生的冷凝水不能够向气流流路侧返回,与图8以及图9所示的除湿干燥单元相同,有可能产生因冷凝水的漏水。换言之,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不能说是能够确实地防止因冷凝水的漏水。
[0019]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除湿干燥的效率降低,并且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因冷凝水的漏水的除湿干燥单元以及洗衣烘干机。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0]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除湿干燥单元,在具有空气吸入口及空气排出口的壳体内,容纳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构成的冷冻循环;该壳体由下壳体部件与上壳体部件构成;该下壳体部件具有:是从该空气吸入口连结该空气排出口的气流流路的一部分,配置该蒸发器及该冷凝器的气流流路内小隔室、及与该气流流路内小隔室藉由间隔壁而区隔的气流流路外小隔室;该蒸发器是在两枚侧板之间将冷媒管蜿蜒地配置的热交换器,该侧板的一方是以被载置在该间隔壁之上的方式配置者;在该气流流路外小隔室,设置有斜坡部,该斜坡部以与该间隔壁相接的方式配置,其上表面成为沿着朝向该间隔壁的方向而变低的倾斜面,该斜坡部的上表面存在于比该间隔壁的上端高的位置,在该侧板的下端与该斜坡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细长形状的间隙。
[0021]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间隔壁上的侧板的下端与斜坡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此间隙在大致水平方向成为细长的形状。在气流流路外小隔室产生的冷凝水(在蒸发器中藉由存在于侧板的外侧的冷媒管产生的冷凝水)能够藉由斜坡部以及间隙向气流流路内小隔室返回,与在气流流路内小隔室产生的冷凝水一起排水。由于间隙成为使气流流路内小隔室与气流流路外小隔室连通的开口,虽然当此间隙的面积变大则导致除湿干燥单元中的效率降低,但由于间隙在大致水平方向为细长的形状,能够抑制其面积,能够抑制除湿干燥的效率降低。另外,由于间隙在大致水平方向为细长的形状,间隙的整体难以发生因灰尘、锈等而堵塞,也能够避免由于因间隙的堵塞所导致的排水的缺陷而发生漏水,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因冷凝水的漏水。
[0022]
另外,在上述除湿干燥单元中,能够设为该间隙仅形成在与该蒸发器相邻的区域,不形成在与该冷凝器相邻的区域的构成。
[0023]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避免产生从与蒸发器相邻的区域的间隙向气流流路外小隔室逸出的空气从与冷凝器相邻的区域的间隙向气流流路内小隔室返回的迂回流路,能够抑制因这样的迂回流路而导致的除湿干燥单元中的效率降低。
[0024]
另外,在上述除湿干燥单元中,能够设为该斜坡部仅在相邻于该蒸发器的区域与该间隔壁相接的构成。
[0025]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最小限度地进行因该斜坡部的气流流路外小隔室的容积降低,在气流流路外小隔室内膨胀阀、冷媒管等的收容变得容易。
[0026]
另外,在上述除湿干燥单元中,能够设为在该斜坡部的外缘部,在未接触该下壳体部件的外壁及该间隔壁的任一者处,设置有从该斜坡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外周肋的构成。
[0027]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防止已落下至斜坡部上的冷凝水流动落下到气流流路外小隔室的底部。
[0028]
另外,在上述除湿干燥单元中,能够设为在该斜坡部,形成有在垂直方向具有深度
的沟部;在该沟部内,配置有与该压缩机或该膨胀阀连接的冷媒管的弯曲部分的构成。
[0029]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在斜坡部上配置用于释放震动而弯曲的冷媒管的情况中,藉由在沟部内配置冷媒管,能够确保在垂直方向中的冷媒管的弯曲空间。
[0030]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洗衣烘干机具备上述记载的除湿干燥单元。发明效果
[0031]
本发明的除湿干燥单元以及洗衣烘干机能够将在气流流路外小隔室产生的冷凝水(在蒸发器中藉由存在于侧板的外侧的冷媒管而产生的冷凝水)藉由斜坡部以及间隙向气流流路内小隔室返回,与在气流流路内小隔室产生的冷凝水一起排水。此时,由于间隙在大致水平方向为细长的形状,起到如下的功效:抑制其面积,从而能够抑制除湿干燥的效率降低,并且,间隙的整体难以发生因灰尘、锈等而堵塞,也避免由于因间隙的堵塞所导致的排水的缺陷而发生漏水,更确实地防止起因于冷凝水的漏水。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在第一实施形态的除湿干燥单元使用的下壳体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下壳体部件的俯视图。图3(a)、(b)是表示在第一实施形态的除湿干燥单元中,在与蒸发器相邻处的第二小隔室与第四小隔室的边界部分的剖面图。图4是第一实施形态的除湿干燥单元的变形例,是下壳体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下壳体部件的俯视图。图6是在第二实施形态的除湿干燥单元使用的下壳体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下壳体部件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除湿干燥单元的图,是在下壳体部件配置冷冻循环的各构成要素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除湿干燥单元的俯视图。图10是在以往的除湿干燥单元使用的下壳体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下壳体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第一实施形态〕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参照图示并进行详细地说明。本第一实施形态除湿干燥单元具有与图8以及图9所示的除湿干燥单元类似的构成,仅下壳体部件的形状具有不同点。因此,在本第一实施形态中,在图1以及图2中表示下壳体部件100,仅说明下壳体部件100中的特征点。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下壳体部件100的立体图,图2是其俯视图。另外,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下壳体部件100中,对于与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下壳体部件500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部件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0034]
本第一实施形态的下壳体部件100的第四小隔室140的形状与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下壳体部件500不同。具体而言,下壳体部件100中的第四小隔室140具有斜坡部141。斜坡部141以与在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之间的间隔壁101连续的方式设置,其上表面
成为沿着朝向间隔壁101的方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而变低的倾斜面。另外,斜坡部141的配置区域,在俯视下,以含有包含在蒸发器40的冷媒管50(配置在侧板60的外侧的冷媒管50的弯曲部:参照图8以及图9)的存在区域的方式形成。由此,在第四小隔室140产生的冷凝水落下至斜坡部141上。另外,在斜坡部141中,在未接触下壳体部件100的外壁以及间隔壁101的任一者的外缘部,设置有从斜坡部14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外周肋141a。外周肋141a是防止落下至斜坡部141上的冷凝水流动落下到第四小隔室140的底部的部件。
[0035]
图3(a)、(b)是表示在与蒸发器40相邻处的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的边界部分的剖面图。间隔壁101在与蒸发器40相邻处(与斜坡部141相接处)为与冷凝器20相邻处相比变得较低(参照图1)。因此,在蒸发器40的侧板60被载置在间隔壁101的情况下,侧板60成为从间隔壁101浮起的状态。另外,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斜坡部141的上表面(在与间隔壁101相接的边的上表面)存在于比侧板60的下端低的位置,且比间隔壁101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在侧板60的下端与斜坡部141的上表面之间产生在大致水平方向为细长的形状的间隙103,落下至斜坡部141上的冷凝水通过间隙103(通过以图3(a)中的粗线箭头表示的流路),向第二小隔室120侧流动落下。另外,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斜坡部141的上表面(在与间隔壁101相接的边的上表面)成为比侧板60的下端高的位置,但藉由使侧板60的下端与斜坡部141的上表面也在水平方向分离,在此之间产生在大致水平方向为细长的形状的间隙103。落下至斜坡部141上的冷凝水通过间隙103(通过以图3(b)中的粗线箭头表示的流路),向第二小隔室120侧流动落下。
[0036]
如此,在使用本第一实施形态的下壳体部件100除湿干燥单元中,在第四小隔室140侧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斜坡部141以及间隙103向第二小隔室120侧返回,从而能够与在第二小隔室120产生的冷凝水一起从排水孔102排出。另外,由于间隙103成为使第二小隔室120与第四小隔室140连通的开口,当此间隙103的面积变大则导致除湿干燥单元中的效率降低。与此相对,通过缩小间隙103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抑制间隙103的面积,能够抑制除湿干燥的效率降低。
[0037]
另一方面,由于间隙103在大致水平方向能够设为细长的形状,间隙103的整体难以产生因灰尘、锈等而堵塞。即,能够避免由于因间隙103的堵塞所导致的排水的缺陷而产生的漏水,也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因冷凝水的漏水。
[0038]
另外,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构成中,斜坡部141不以与间隔壁101的整体相接的方式形成,而是以仅在与蒸发器40相邻处与间隔壁101相接的方式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为此,斜坡部141以至少包含与蒸发器40相邻处而与间隔壁101相接的方式形成即可。例如如图4以及图5所示,斜坡部141也可以以与间隔壁101的整体相接的方式形成。
[0039]
但是,由于在斜坡部141的形成区域中第四小隔室140的底部被提高,若斜坡部141的区域变大,相应地,第四小隔室140的容量变小。另外,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第四小隔室140也收容了膨胀阀30、连接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30的冷媒管50。因此,优选为若斜坡部141的形成区域设为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所需最小限度的区域,确保第四小隔室140的体积,在第四小隔室140内膨胀阀30、冷媒管50的收容变得容易。
[0040]
另外,即使是图4以及图5所示的构成,优选为在间隔壁101中形成图3所示的间隙103的区域设为不与间隔壁101的整体而是仅与蒸发器40相邻的区域。这是因为,当间隙103扩及至与冷凝器20相邻的区域,则从与蒸发器40相邻的区域的间隙103向第四小隔室140逸
出的空气有可能产生从与冷凝器20相邻的区域的间隙103向第二小隔室120返回的迂回流路,有可能使在除湿干燥单元中的效率大幅度地降低。若在与冷凝器20相邻的区域不形成间隙103,能够避免这样的迂回流路的形成,也能够抑制在除湿干燥单元中的效率降低。
[0041]
〔第二实施形态〕图6以及图7是表示本第二实施形态的下壳体部件100的图,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下壳体部件100的立体图,图7是其俯视图。
[0042]
在形成斜坡部141的第四小隔室140,由于收容了膨胀阀30、连接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30的冷媒管50,在第四小隔室140为此的收容空间是必要的。另外,尤其由于与压缩机10、膨胀阀30连接的冷媒管50是传递在压缩机10中产生的震动的部件,需要防止因该震动的破损等。具体而言,传递这样的震动的冷媒管50设为在连接部件之间弯曲地配管,从而在弯曲部中因震动释放应力的构造。另外,为了在被限制的空间弯曲冷媒管50而配管,冷媒管50设为在垂直方向弯曲的构造。
[0043]
另一方面,由于在斜坡部141的形成区域第四小隔室140的底部被提高,在为了在斜坡部141上释放震动而欲配置弯曲的冷媒管50的情况下,有无法确保充分的弯曲空间的情况。本第二实施形态的下壳体部件100解决这样的课题,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斜坡部141设置在垂直方向具有深度的沟部142。
[0044]
在使用图6以及图7所示的下壳体部件100的除湿干燥单元中,在为了在斜坡部141上释放震动而配置弯曲的冷媒管50的情况下,通过在沟部142内配置冷媒管50,能够确保在垂直方向中的冷媒管50的弯曲空间。
[0045]
〔第三实施形态〕作为藉由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形态说明的除湿干燥单元的适合的应用例,举出洗衣烘干机。这样的洗衣烘干机搭载除湿干燥单元用于洗涤物的干燥,除湿干燥单元的空气排出口经由管道连接到洗衣槽。另外,在管道内,配置有用于将由除湿干燥单元产生的干燥空气送向洗衣槽的送风风扇。这样的构造是在洗衣烘干机中为公知的构成。
[0046]
但是,本发明的除湿干燥单元的应用例不限定为此,除湿机(包含地板放置型的室内空调)等也可应用。在这样的除湿机中应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除湿干燥单元(使用下壳体部件500的除湿干燥单元)的情况下,在除湿干燥单元中产生的冷凝水从排水孔102、止回阀71排出后,收集在贮水容器。因此,从除湿干燥单元向主水容器的排水流路需要从排水孔102的流路与从止回阀71的流路的这两个。与此相对,在应用使用下壳体部件100的除湿干燥单元的情况下,从除湿干燥单元向贮水容器的排水流路仅是从排水孔102的流路即可,能够简单化除湿机的构造。
[0047]
本次所揭示的实施形态是以所有的点举例说明,不为限制性的解释的根据。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是仅由上述的实施形态来解释,而是基于申请专利范围的记载来划定。另外,包含与专利申请范围均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0048]
〔援引的记载〕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7月2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36787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而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36787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国际申请中。附图标记说明
[0049]
10
ꢀꢀꢀꢀꢀꢀꢀꢀꢀꢀꢀꢀꢀꢀ
压缩机20
ꢀꢀꢀꢀꢀꢀꢀꢀꢀꢀꢀꢀꢀꢀ
冷凝器30
ꢀꢀꢀꢀꢀꢀꢀꢀꢀꢀꢀꢀꢀꢀ
膨胀阀40
ꢀꢀꢀꢀꢀꢀꢀꢀꢀꢀꢀꢀꢀꢀ
蒸发器50
ꢀꢀꢀꢀꢀꢀꢀꢀꢀꢀꢀꢀꢀꢀ
冷媒管60
ꢀꢀꢀꢀꢀꢀꢀꢀꢀꢀꢀꢀꢀꢀ
侧板70
ꢀꢀꢀꢀꢀꢀꢀꢀꢀꢀꢀꢀꢀꢀ
排水泵71
ꢀꢀꢀꢀꢀꢀꢀꢀꢀꢀꢀꢀꢀꢀ
止回阀100
ꢀꢀꢀꢀꢀꢀꢀꢀꢀꢀꢀꢀꢀ
下壳体部件101
ꢀꢀꢀꢀꢀꢀꢀꢀꢀꢀꢀꢀꢀ
间隔壁102
ꢀꢀꢀꢀꢀꢀꢀꢀꢀꢀꢀꢀꢀ
排水孔103
ꢀꢀꢀꢀꢀꢀꢀꢀꢀꢀꢀꢀꢀ
间隙110
ꢀꢀꢀꢀꢀꢀꢀꢀꢀꢀꢀꢀꢀ
第一小隔室120
ꢀꢀꢀꢀꢀꢀꢀꢀꢀꢀꢀꢀꢀ
第二小隔室(气流流路内小隔室)130
ꢀꢀꢀꢀꢀꢀꢀꢀꢀꢀꢀꢀꢀ
第三小隔室140
ꢀꢀꢀꢀꢀꢀꢀꢀꢀꢀꢀꢀꢀ
第四小隔室(气流流路外小隔室)141
ꢀꢀꢀꢀꢀꢀꢀꢀꢀꢀꢀꢀꢀ
斜坡部141a
ꢀꢀꢀꢀꢀꢀꢀꢀꢀꢀꢀꢀ
外周肋142
ꢀꢀꢀꢀꢀꢀꢀꢀꢀꢀꢀꢀꢀ
沟部150
ꢀꢀꢀꢀꢀꢀꢀꢀꢀꢀꢀꢀꢀ
第五小隔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