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306424发布日期:2021-06-04 14:3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针织面料领域,具体指的是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针织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针织面料出现,针对现在市场带有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存在以下缺点:
3.1.通过后道胶印、复合等加工处理得到,工序多且复杂,又容易污染环境;
4.2.后道工序加工的颗粒结构质感较硬,以附着于织物表面为准,容易被损坏,使用寿命短;
5.3.不同方式的后道工序应用会影响织物的透气性,还会增加织物本身的重量和成本,消费者难以接受。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
7.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一编织层,该编织层上分布有若干网孔,至少一部分网孔内分布有浮线组织,该浮线组织与网孔结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
8.优选的,该面料本体包括依次排列的面编织层、中间编织层以及底编织层,该面编织层和底编织层中的至少一编织层上分布有若干网孔。
9.优选的,当面编织层和底编织层上均分布有若干网孔时,该面编织层上的网孔孔径大于底编织层上的网孔孔径。
10.优选的,该面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之间和/或底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之间设置有浮线颗粒层,该浮线颗粒层自面编织层的下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的上表面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和/或该浮线颗粒层自底编织层的上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的下表面形成浮线颗粒组织。
11.优选的,该面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之间和/或底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之间设置有花纹提花层,该花纹提花层自面编织层上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上表面形成提花组织和/或该花纹提花层自底编织层下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下表面形成提花组织。
12.优选的,该面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之间和/或底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设置有链接层,该链接层自面编织层上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上表面和/或该链接层自底编织层的下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下表面;或该面编织层与底编织层之间设置有链接层,该链接层自面编织层的下表面贯穿至底编织层的上表面。
13.优选的,该面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之间和/或底编织层与中间编织层设置有链接层,该链接层自面编织层上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上表面和/或该链接层自底编织层的下
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下表面;或该面编织层与底编织层之间设置有链接层,该链接层自面编织层的下表面贯穿至底编织层的上表面。
14.优选的,该面编织层、中间编织层和底编织层为一体编织而成。
15.一种根据上述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的编织方法,包括:
16.编织准备步骤:选取具有多梳栉的经编机进行编织;
17.梳栉穿纱步骤:对各梳栉进行循环穿纱;
18.编织步骤:利用梳栉在前针床上垫纱形成面编织层,利用梳栉在后针床上垫纱形成底编织层,利用梳栉在前针床和/或后针床垫纱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和提花组织,利用梳栉在前针床和/或后针床编织形成链接层。
19.优选的,编织步骤中,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和提花组织的梳栉为分离式贾卡梳栉。
2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1.1、将浮线组织与编织层一体编织而成,浮线组织与编织层上的网孔结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形成一种新型织物颗粒结构,通过网孔既提高了整个面料的透气性,同时采用弹性纱线编织形成浮线组织,更加柔软舒适,而且整个浮线组织位于网孔内,相对于直接附着于织物表面,使用寿命更长,整个针织面料为一体编织形成,相对于后道胶印、复合等加工处理得到颗粒结构,工序简单且环保。
22.2、通过提花组织和浮现颗粒组织使得整个面料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可根据所需对浮线颗粒结构区域、提花组织区域进行自由设计,使其面料的设计更加灵活多变,面料呈现效果多层次。
23.3、通过链接层可调整织物的上下链接性能和保型性;可一体或单独搭配面层和/或底层的结构,来调整织物的面层和/或底层结构的保型性,使得整个面料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个或数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类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发明针织面料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

3中浮线颗粒层分布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

3中花纹提花层分布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

3中链接层分布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编织方法流程示意图。
30.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面编织层,2中间编织层,3底编织层,4网孔,5浮线颗粒层,6 提花组织,7花纹提花层,8链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2.同时,在以下说明中,处于解释的目的而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不用这里的具体细节或者所描述的特定方式来实施。
33.[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
[0034]
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参照图1,该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一编织层,该编织层上分布有若干网孔4,网孔4可以为规律分布或不规律分布,规律分布可以采用矩形、圆形等形状等间距分布,至少一部分网孔4内分布有浮线组织,该浮线组织与网孔4结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网孔4可以采用高弹纱线编织而成,浮线组织则采用低弹纱线编织而成,使得网孔4与浮线组织之间利用弹性差形成不同弹性收缩比,形成不同的弹性浮线颗粒效果。进一步的,该面料本体包括依次排列的面编织层1、中间编织层2以及底编织层3,该面编织层1、中间编织层2和底编织层3为一体编织而成,相对于后道胶印、复合等加工处理得到颗粒结构,工序简单且环保。该面编织层1和底编织层3中的至少一编织层上分布有若干网孔4,面编织层1由锦纶高弹氨纶单包纱编织而成(但不局限于锦纶高弹氨纶单包纱,可以采用其他高弹纱线),利用了高弹纱线特性编织形成面层规律性网眼,手感柔软,具有收缩性;所述底编织层3由锦纶高弹氨纶单包纱编织而成(但不局限于锦纶高弹氨纶单包纱,可以采用其他高弹纱线),利用了高弹纱线特性编织形成底层规律性网眼,手感柔软,具有收缩性。进一步的,当面编织层1和底编织层3上均分布有若干网孔4时,该面编织层1上的网孔4孔径大于底编织层3上的网孔4孔径,在保证整个面料透气性良好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止异物从网孔4进入。面编织层1、中间编织层2和底编织层3可以采用不同的弹性纱线编织而成,使得各编织层之间形成不同的弹性对比,提高整个针织面料的弹性收缩效果。
[0035]
进一步的,参照图2,该面编织层1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和/或底编织层3与中间编织层 2之间设置有浮线颗粒层5,该浮线颗粒层5自面编织层1的下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2的上表面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和/或该浮线颗粒层5自底编织层3的上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2的下表面形成浮线颗粒组织。浮线颗粒层5采用低弹纱线编织而成,因面编织层1网孔4高弹纱的特性的使得网孔4具有一定的收缩性,搭配浮线颗粒层5低弹材料做浮线,自然收缩下体现网孔4处的浮线颗粒效果。在面编织层1、底编织层3下形成了丰富的浮线颗粒效果,使得面料表面的花纹多样化,手感柔软,增加美观性,舒适度提升。
[0036]
进一步的,参照图3,该面编织层1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和/或底编织层3与中间编织层 2之间设置有花纹提花层7,该花纹提花层7自面编织层1上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2上表面形成提花组织6和/或该花纹提花层7自底编织层3下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2下表面形成提花组织6,利用低弹纱线的特性编织而成的提花组织6,在面编织层1、底编织层3上形成了丰富的提花效果,使得织物表面的花纹多样化,增加美观性。
[0037]
进一步的,参照图4,该面编织层1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和/或底编织层3与中间编织层 2设置有链接层8,该链接层8自面编织层1上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2上表面和/或该链接层8自底编织层3的下表面贯穿至中间编织层2下表面;或该面编织层1与底编织层3之间设置有链接层8,该链接层8自面编织层1的下表面贯穿至底编织层3的上表面,利用涤纶单丝纱线的特性编织形成的链接层8,来调整整个面料的上下链接性能和保型性,使得整个面
料更加稳定。
[0038]
该针织面料的面编织层1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和/或底编织层3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仅设置有浮线颗粒层5和花纹提花层7或该针织面料的面编织层1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和/或底编织层3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仅设置有浮线颗粒层5和链接层8或该针织面料的面编织层1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和/或底编织层3与中间编织层2之间均设置有浮线颗粒层5、花纹提花层7以及链接层8。
[0039]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的编织方法]
[0040]
一种具有浮线颗粒结构的针织面料的编织方法,参照图5,包括:
[0041]
编织准备步骤:选取具有多梳栉的经编机进行编织;具体采用双针床纱架贾卡经编机,双针床纱架贾卡经编机进行编织,双针床纱架贾卡经编机至少具有7把梳栉,7把梳栉从前针床至后针床依次设为地梳梳栉gb1、地梳梳栉gb2、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地梳梳栉gb5、地梳梳栉gb6、地梳梳栉gb7。
[0042]
梳栉穿纱步骤:对各梳栉进行循环穿纱;具体为:地梳梳栉gb1、地梳梳栉gb2均以2 空2穿的方式进行穿纱,即每穿2根纱线后空出2个位置再继续循环穿纱;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均以1穿1空的方式进行穿纱,即每穿1根纱线后空出1个位置再继续循环穿纱;地梳梳栉gb5以满穿的方式进行穿纱,地梳梳栉gb6、地梳梳栉gb7均以1穿1空的方式进行穿纱,即每穿1根纱线后空出1个位置再继续循环穿纱。
[0043]
编织步骤:利用梳栉在前针床上垫纱形成面编织层1,利用梳栉在后针床上垫纱形成底编织层3,利用梳栉在前针床和/或后针床垫纱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和提花组织6,利用梳栉在前针床和/或后针床编织形成链接层8。具体为:地梳梳栉gb1、地梳梳栉gb2在前针床上垫纱形成所述面编织层1;贾卡梳栉jb3在前针床和/或后针床上垫纱形成所述浮线颗粒层5和花纹提花层7;贾卡梳栉jb4在前针床和/或后针床上垫纱形成所述浮线颗粒层5和花纹提花层7;所述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为分离式贾卡梳栉,即在机台上将一把满机号的贾卡梳栉分成两个半把半机号的所述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地梳梳栉gb5在前针床和/或后针床上形成链接层8,与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形成所述中间层;地梳梳栉gb6、地梳梳栉gb7在后针床上垫纱形成所述底编织层3。
[0044]
以下提供各梳栉具体穿纱结构:
[0045]
地梳梳栉gb1:整经93d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地梳梳栉gb1锦纶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含量11.372%左右;地梳梳栉gb1走变化经缎组织(1

0/1

1/2

3/2

2)*2/ (4

5/4

4/3

2/3

3)*2//;
[0046]
地梳梳栉gb2:整经93d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地梳梳栉gb1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含量11.372%左右;地梳梳栉gb2走变化经缎组织(4

5/4

4/3

2/3

3)*2/ (1

0/1

1/2

3/2

2)*2//;
[0047]
贾卡梳栉jb3:整经150d涤纶低弹微网纱线,贾卡梳栉jb3涤纶低弹微网纱线含量为 20.176%左右;贾卡梳栉jb3走经平组织1

0/1

0/1

2/1

2//;
[0048]
贾卡梳栉jb4:整经150d涤纶低弹微网纱线,贾卡梳栉jb3150d涤纶低弹微网纱线含量为20.176%左右;贾卡梳栉jb4走经平组织1

0/1

0/1

2/1

2//;
[0049]
地梳梳栉gb5:整经30d涤纶单丝纱线,地梳梳栉gb5涤纶单丝纱线含量7.337%左右;地梳梳栉gb5走编链组织0

1/1

1/1

1/0

1//;
[0050]
地梳梳栉gb6:整经93d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地梳梳栉gb6锦纶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含量14.784%左右;地梳梳栉gb6走变化经平组织1

1/2

3/2

2/1

0//;
[0051]
地梳梳栉gb7:整经93d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地梳梳栉gb7锦纶锦纶环保白高弹氨纶单包纱线含量14.784%左右;地梳梳栉gb6走变化经平组织2

2/1

0/1

1/2

3//。
[0052]
实施例1
[0053]
利用地梳梳栉gb6、地梳梳栉gb7在后针床上垫纱形成所述底编织层3,之后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中间编织层,通过地梳梳栉gb1、地梳梳栉gb2在前针床上垫纱形成面编织层1,参照图3a,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在底编织层3的下表面编织形成花纹提花层7,该花纹提花层7穿过底编织层3到达底编织层3的上表面,之后在面编织层1的上表面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花纹提花层7,在面编织层1的下表面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浮线颗粒层5,形成的花纹提花层7在面编织层1的上表面形成提花组织6,形成的浮线颗粒层5与面编织层1上定位网孔4之间配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参照图2a,同时在底编织层3的上表面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浮线颗粒层5,形成的花纹提花层7在底编织层3的下表面形成提花组织6,形成的浮线颗粒层5与底编织层3上定位网孔4之间配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参照图4a,最后通过地梳梳栉gb5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自面编织层1的下表面至底编织层3的上表面编织形成链接层8,通过链接层8将整个面料贯穿链接,提高了各编织层的链接性能和整个面料的稳定性。
[0054]
实施例2
[0055]
利用地梳梳栉gb6、地梳梳栉gb7在后针床上垫纱形成所述底编织层3,之后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中间编织层,通过地梳梳栉gb1、地梳梳栉gb2在前针床上垫纱形成面编织层1,参照图3b,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在底编织层3的下表面编织形成花纹提花层7,该花纹提花层7穿过底编织层3到达底编织层3的上表面,参照图2b, 同时在底编织层3的上表面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浮线颗粒层5,形成的花纹提花层7在底编织层3的下表面形成提花组织6,形成的浮线颗粒层5与底编织层3上定位网孔4之间配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参照图4b,最后通过地梳梳栉gb5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自底编织层3的下表面至中间编织层2的下表面编织形成链接层8,通过链接层8将中间编织层2与底编织层3之间贯穿链接,提高了各编织层的链接性能和整个面料的稳定性。
[0056]
实施例3
[0057]
利用地梳梳栉gb6、地梳梳栉gb7在后针床上垫纱形成所述底编织层3,之后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中间编织层,通过地梳梳栉gb1、地梳梳栉gb2在前针床上垫纱形成面编织层1,参照图3c,在面编织层1的上表面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花纹提花层7,参照图2c,在面编织层1的下表面通过贾卡梳栉jb3、贾卡梳栉jb4编织形成浮线颗粒层5,形成的花纹提花层7在面编织层1的上表面形成提花组织6,形成的浮线颗粒层5与面编织层1上定位网孔4之间配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参照图4c,最后通过地梳梳栉gb5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自面编织层1的上表面至中间编织层2的上表面编织形成链接层8,通过链接层8将面编织层1与中间编织层2贯穿链接,提高了各编织层的链接性能和整个面料的稳定性。
[0058]
综上,将浮线组织与编织层一体编织而成,浮线组织与编织层上的网孔4结合形成浮线颗粒组织,形成一种新型织物颗粒结构,通过网孔4既提高了整个面料的透气性,同时采用弹性纱线编织形成浮线组织,更加柔软舒适,而且整个浮线组织位于网孔4内,相对于直接附着于织物表面,使用寿命更长,整个针织面料为一体编织形成,相对于后道胶印、复合等加工处理得到颗粒结构,工序简单且环保。通过提花组织6和浮现颗粒组织使得整个面料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可根据所需对浮线颗粒结构区域、提花组织6区域进行自由设计,使其面料的设计更加灵活多变,面料呈现效果多层次。通过链接层8可调整织物的上下链接性能和保型性;单独搭配面层或底层的结构,来调整织物的面层或底层结构的保型性,使得整个面料更加稳定。
[0059]
需说明,在上文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