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纬装置,属于纺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可穿戴应变或温度传感器都具有一定的机械柔性、贴合性、高灵敏性、快速响应性等特点,为此,要实现其可穿戴的特性以及在个体医疗、运动检测、人机互动、虚拟现实娱乐技术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就必须为其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而织物面料由于具备透气性、柔软性、舒适性等特征,能够满足可穿戴应变或温度传感器的需要。
但由于织物表面起伏较大,难以直接实现织物传感器的制作加工,为此,需要将织物与可穿戴应变或温度传感器相结合,而现有技术中缺乏将两者相结合的专用设备,导致两者的结合较粗糙,影响使用效果。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织物、传感器结合粗糙,有损传感器使用效果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使织物、传感器结合精细,利于发挥传感器监测效果的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纬台、中导器装置与下导纬台,且上导纬台、下导纬台相互平行;
所述上导纬台、下导纬台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长滑座、长滑轨与引纬梭,所述引纬梭的前侧面开设有出纬口,引纬梭的后侧面开设有梭滑槽,该梭滑槽与嵌入其内部的长滑轨的前侧部进行滑动配合,长滑轨的后侧部与长滑座的前侧面相连接;
所述中导器装置包括结构一致的左中导单元与右中导单元,所述左中导单元、右中导单元均包括纵夹持杆与夹持头,所述纵夹持杆的首端与夹持头的尾端相连接,夹持头的首端内夹有传感器上的导线,且纵夹持杆与长滑座相互垂直。
所述夹持头包括上翘板与下平板,所述上翘板的顶面、底面均为弧面,所述下平板的顶面为内凹的弧面,下平板的底面为平面。
所述上翘板的垂直投影为三角形,所述下平板的垂直投影为矩形,且上翘板的垂直投影落于下平板的内部。
所述纵夹持杆的中部沿纵夹持筒的内腔进行纵向的滑动配合,纵夹持筒的外端与横夹持杆的内端相连接,横夹持杆的中部沿横夹持筒的内腔进行横向的滑动配合,横夹持筒的后侧面与竖夹持筒的前侧面相连接,竖夹持筒的内部开设有竖夹持腔,该竖夹持腔沿插于其内部的左竖杆或右竖杆进行竖向的滑动配合,且左竖杆、右竖杆相互平行。
所述竖夹持筒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横夹持筒的横截面的直径。
所述长滑座的后侧面的两端各与一根导纬纵杆的前端相连接,导纬纵杆的中部沿纵导纬筒的内腔进行纵向的滑动配合,纵导纬筒的外侧部与竖导纬筒的侧部垂直连接,竖导纬筒的内腔沿插于其内部的左竖杆或右竖杆进行竖向的滑动配合。
所述长滑座的后侧面上开设有纵盲孔,该纵盲孔与插入其内部的导纬纵杆的前端相连接。
所述导纬纵杆、纵导纬筒的交接处在长滑座方向的投影位于长滑座上后侧面的内部,所述竖导纬筒在长滑座方向的投影位于长滑座的外部。
所述竖导纬筒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纵导纬筒的横截面的直径。
所述梭滑槽、长滑轨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中,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纬台、中导器装置与下导纬台,其中,上、下导纬台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长滑座、长滑轨与引纬梭,引纬梭的前侧面开设有出纬口,引纬梭后侧面开设的梭滑槽与嵌入其内部的长滑轨的前侧部进行滑动配合,所述中导器装置包括结构一致的左中导单元与右中导单元,左、右中导单元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纵夹持杆、夹持头,夹持头的首端内夹有传感器上的导线,应用时,上导纬台负责将上纬线引入上经线中进行纺织,下导纬台负责将下纬线引入下经线中进行纺织,从而编织出一个含有中空结构的双层织物,同时,中导器装置负责将传感器送入双层织物的内部,传感器的导线则作为纬线被一起编织,从而得到纳有传感器的织物,使得织物、传感器完美结合,利于发挥传感器对压力或温度的监测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使织物、传感器结合精细,而且利于发挥传感器的监测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中,纵夹持杆与长滑座相互垂直,该设计能使纵夹持杆具有纵向的往复运动功能,同时,上导纬台、中导器装置、下导纬台都具有竖向的往复运动功能,两种功能相结合,便于将上纬线、传感器的导线、下纬线送入对应的梭口内,利于双层织物的编织,也利于传感器、织物的结合。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可调性较强,而且纺织效果较好。
3、本实用新型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中,夹持头包括上翘板与下平板,其中,上翘板的顶面、底面均为弧面,下平板的顶面为内凹的弧面,下平板的底面为平面,该设计不仅利于对导线进行夹持,还利于将导线送入梭口后的回缩,以防夹持头的回缩操作对导线造成拉扯,影响织入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织入质量较高。
4、本实用新型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中,纵夹持杆依次经纵夹持筒、横夹持杆、横夹持筒、竖夹持筒后与左竖杆或右竖杆相配合,该设计使得纵夹持杆同时具备纵向往复运动、横向往复运动、竖向往复运动的功能,可调范围更广,更利于将传感器的导线送入合适的梭口内,以提高传感器、织物的结合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精度较高。
5、本实用新型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中,长滑座的后侧面与导纬纵杆的前端相连接,导纬纵杆的中部依次经纵导纬筒、竖导纬筒后与左竖杆或右竖杆进行滑动配合,该设计使得长滑座及其上的引纬梭具备纵向往复运动、竖向往复运动的功能,可调范围较广,不仅利于将上纬线、下纬线送入对应的织口内进行双层织物的纺织,而且利于与中导器装置相配合,便于将传感器的导线送入合适的梭口内,从而提高传感器、织物的结合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能提高传感器、织物的结合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导纬台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纵导纬筒、竖导纬筒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引纬梭、长滑轨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纵夹持筒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纵夹持杆与传感器的导线的夹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织物、传感器相结合后俯视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织入传感器时的操作示意图。
图中:上导纬台1、中导器装置2、左中导单元21、右中导单元22、下导纬台3、长滑座31、纵盲孔311、长滑轨32、引纬梭33、出纬口331、梭滑槽332、纵夹持杆4、纵夹持筒41、横夹持杆42、横夹持筒43、竖夹持筒44、竖夹持腔441、夹持头5、上翘板51、下平板52、导纬纵杆6、纵导纬筒61、竖导纬筒62、左竖杆7、右竖杆8、织物m、织间腔m1、传感器x、导线x1、上纬线y、上经线y1,下纬线z,下经线z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6,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纬台1、中导器装置2与下导纬台3,且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相互平行;
所述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长滑座31、长滑轨32与引纬梭33,所述引纬梭33的前侧面开设有出纬口331,引纬梭33的后侧面开设有梭滑槽332,该梭滑槽332与嵌入其内部的长滑轨32的前侧部进行滑动配合,长滑轨32的后侧部与长滑座31的前侧面相连接;
所述中导器装置2包括结构一致的左中导单元21与右中导单元22,所述左中导单元21、右中导单元22均包括纵夹持杆4与夹持头5,所述纵夹持杆4的首端与夹持头5的尾端相连接,夹持头5的首端内夹有传感器x上的导线x1,且纵夹持杆4与长滑座31相互垂直。
所述夹持头5包括上翘板51与下平板52,所述上翘板51的顶面、底面均为弧面,所述下平板52的顶面为内凹的弧面,下平板52的底面为平面。
所述上翘板51的垂直投影为三角形,所述下平板52的垂直投影为矩形,且上翘板51的垂直投影落于下平板52的内部。
所述纵夹持杆4的中部沿纵夹持筒41的内腔进行纵向的滑动配合,纵夹持筒41的外端与横夹持杆42的内端相连接,横夹持杆42的中部沿横夹持筒43的内腔进行横向的滑动配合,横夹持筒43的后侧面与竖夹持筒44的前侧面相连接,竖夹持筒44的内部开设有竖夹持腔441,该竖夹持腔441沿插于其内部的左竖杆7或右竖杆8进行竖向的滑动配合,且左竖杆7、右竖杆8相互平行。
所述竖夹持筒44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横夹持筒43的横截面的直径。
所述长滑座31的后侧面的两端各与一根导纬纵杆6的前端相连接,导纬纵杆6的中部沿纵导纬筒61的内腔进行纵向的滑动配合,纵导纬筒61的外侧部与竖导纬筒62的侧部垂直连接,竖导纬筒62的内腔沿插于其内部的左竖杆7或右竖杆8进行竖向的滑动配合。
所述长滑座31的后侧面上开设有纵盲孔311,该纵盲孔311与插入其内部的导纬纵杆6的前端相连接。
所述导纬纵杆6、纵导纬筒61的交接处在长滑座31方向的投影位于长滑座31上后侧面的内部,所述竖导纬筒62在长滑座31方向的投影位于长滑座31的外部。
所述竖导纬筒62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纵导纬筒61的横截面的直径。
所述梭滑槽332、长滑轨32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参见图7与图8,本实用新型在传感器x、织物m相互结合之后,传感器x会被织入织物m中的织间腔m1中,导线x1则被当做纬线以编入织物m内。织间腔m1包括上、下两层编织体,分别为上纬线y、上经线y1的编织体,以及下纬线z、下经线z1的编织体。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导线x1、上纬线y、下纬线z送入到对应的织口内以与对应的经线进行纺织,从而实现织物m、传感器x的精细结合,为此,请参见图9,本设计对导线x1、上纬线y、下纬线z分别设置了对应的送入机构,在此基础之上,还对每个送入机构增设了纵向、横向或竖向的往复运动功能,以提高结合的质量。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6,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纬台1、中导器装置2与下导纬台3,且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相互平行;所述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长滑座31、长滑轨32与引纬梭33,所述引纬梭33的前侧面开设有出纬口331,引纬梭33的后侧面开设有梭滑槽332,该梭滑槽332与嵌入其内部的长滑轨32的前侧部进行滑动配合,长滑轨32的后侧部与长滑座31的前侧面相连接;所述中导器装置2包括结构一致的左中导单元21与右中导单元22,所述左中导单元21、右中导单元22均包括纵夹持杆4与夹持头5,所述纵夹持杆4的首端与夹持头5的尾端相连接,夹持头5的首端内夹有传感器x上的导线x1,且纵夹持杆4与长滑座31相互垂直。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夹持头5包括上翘板51与下平板52,所述上翘板51的顶面、底面均为弧面,所述下平板52的顶面为内凹的弧面,下平板52的底面为平面。所述上翘板51的垂直投影为三角形,所述下平板52的垂直投影为矩形,且上翘板51的垂直投影落于下平板52的内部。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纵夹持杆4的中部沿纵夹持筒41的内腔进行纵向的滑动配合,纵夹持筒41的外端与横夹持杆42的内端相连接,横夹持杆42的中部沿横夹持筒43的内腔进行横向的滑动配合,横夹持筒43的后侧面与竖夹持筒44的前侧面相连接,竖夹持筒44的内部开设有竖夹持腔441,该竖夹持腔441沿插于其内部的左竖杆7或右竖杆8进行竖向的滑动配合,且左竖杆7、右竖杆8相互平行。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长滑座31的后侧面的两端各与一根导纬纵杆6的前端相连接,导纬纵杆6的中部沿纵导纬筒61的内腔进行纵向的滑动配合,纵导纬筒61的外侧部与竖导纬筒62的侧部垂直连接,竖导纬筒62的内腔沿插于其内部的左竖杆7或右竖杆8进行竖向的滑动配合。所述长滑座31的后侧面上开设有纵盲孔311,该纵盲孔311与插入其内部的导纬纵杆6的前端相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