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8945发布日期:2020-10-30 21:35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轧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染设备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轧染机。



背景技术:

轧染指织物浸渍液后受轧辊压力,使染液透入织物并去除余液的染色方法。轧染方法将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物的组织空隙中,并除去多余的染液,使染料均匀地分布在织物上。

公告号为cn207738993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轧染机,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轧染辊组,所述轧染辊组包括定轧辊、动轧辊以及与机架固定的调整架,所述动轧辊以及定轧辊均安装在调整架上,所述机架上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动轧辊以及定轧辊咬合转动并且对印染的布料进行挤压,所述调整架上安装有防护杆组,所述防护杆组置于定轧辊以及动轧辊咬合位置。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动轧辊和定轧辊进行咬合转动。上述装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动轧辊和定轧辊进行咬合转动,进而能够对浸有染液的布料进行挤压,从而完成样品的染色。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中轧染辊组间的动轧辊和定轧辊的设置方向是呈水平方向设置且间距固定,不同的布料具有不同的厚度和延展性,因而使得进行布料的挤压工作时,布料在发生挤压时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进而使得各动轧辊间的布料出现松散或局部紧绷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在进行轧染时出现局部停顿的情况,进而影响对布料的轧染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轧染机,能够在进行轧染工作时调整各轧染辊之间的位置,进而调节各轧染辊在进行轧染工作时对布料的张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轧染机,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轧染辊组,所述轧染辊组包括多个动轧辊和定轧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各所述定轧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调节板上,各所述动轧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调节板上,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内滑移连接有滑移块,所述动轧辊和所述定轧辊转动连接在所述滑移块上,所述滑移块上设置有用于锁定所述滑移块位置的锁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锁定件解除滑移块在滑移槽内位置的锁定,然后根据实际生产布料的种类和特性来调整动轧辊和定轧辊的位置,进而使得在进行轧染过程时,动轧辊与定轧辊之间不再以水平方向进行挤压,而是可调整发生挤压时各动轧辊以及各定轧辊之间的角度,使得布料在发生挤压时具有较好的张力,同时减小在进行挤压工作时布料由于松散或紧绷而导致轧染工作局部停顿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锁定件包括抵接杆、弹簧、手柄、楔形杆和第一弹簧,所述滑移块内开设有一腔室,所述抵接杆设置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抵接杆一端伸出所述滑移块端面且连接有所述手柄,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抵接杆外,所述抵接杆位于所述腔室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矩形块,所述腔室的两侧壁处开设有供楔形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楔形杆的楔形面朝向矩形块设置,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矩形块外,所述滑移槽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楔形杆端部配合的限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改变滑移块的位置时,首先向外拉动手柄,手柄端部的矩形块离开两楔形杆之间并进一步压缩弹簧,第一弹簧复位产生的弹力带动楔形杆向腔室内运动,进而使得楔形杆的端部离开限位孔,进而解除对滑移块位置的锁定;当调整好各动轧辊和定轧辊之间的角度后,松开手柄,弹簧复位弹簧的弹力带动手柄向两楔形杆之间运动,进而挤压楔形杆的楔形面,进一步推动楔形杆的端部离开腔室并与滑移槽上的限位孔配合,实现对滑移块位置的锁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移块端面沿周向设置有供所述手柄抵接的抵接台,所述抵接台的横截面呈圆弧形,所述抵接台沿圆弧圆周方向呈一渐升斜面和一抵接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解除滑移块位置的锁定时,无需拉动手柄,仅需将手柄沿渐升斜面旋转至抵接平面,即可使得楔形杆离开限位孔并向腔室内运动,进而使得可对滑移块的位置进行调整;当需要锁定滑移块位置时,仅需将手柄反转,手柄沿渐升斜面运动至滑移块端面,即可使得矩形块抵接楔形杆,进而推动楔形杆进入限位孔内实现滑移块位置的锁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调节板发生位移的驱动件,所述第一调节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一所述第二调节板上开设有丝杠螺纹、另一所述第二调节板上开设有开孔,所述机架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第二调节板发生滑移的安装槽;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蜗杆、蜗轮、丝杠和光杆,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蜗杆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呈啮合状态,所述丝杠与所述蜗轮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穿过所述丝杠螺纹并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光杆穿过所述开孔并转动连接在另一安装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调整动轧辊和定轧辊之间的间距时,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蜗杆发生转动,蜗杆进一步带动与其呈啮合状态的蜗轮发生转动,蜗轮进一步带动丝杠发生转动,进而使得第二调节板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另一端的第二调节板与光杆的配合跟随设置与丝杠端的第二调节板发生运动,进而实现对动轧辊和定轧辊之间间距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机架的端部设置有一进布架,所述进布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所述进布架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滑移连接有一连接块,所述第二挤压辊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块上,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丝杠螺纹,所述进布架的顶端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丝杠,所述第一丝杠穿过丝杠螺纹且转动连接在连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的设置使得布料在进入轧染过程前受到挤压,对布料起到一定延展作用,而第一丝杠和连接块的配合使得可根据布料的厚度和性能,对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使得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对布料的挤压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机架下侧设置有染液池,所述染液池内转动连接有扩幅辊、调节辊和光滑辊,所述扩幅辊、所述光滑辊与所述调节辊间呈错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幅辊、调节辊和光滑辊间错位的设置,使得布料在染液池内具有更长的停留时间,增加布料对染液的吸收率,同时保证布料在染液池中具有较好的张力,扩幅辊的设置使得对布料进出染液池进行扩幅展平,使得布料与染液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扩幅辊设置在所述染液池的端部,且所述扩幅辊的表面沿中心对称设置有呈螺旋状的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幅辊设置在染液池端部以及螺旋状凸起的设置,使得布料在进入染液池和离开染液池时,均因螺旋状凸起的作用而向扩幅辊两端进行展平,使得布料与染液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提高布料对染液的吸收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染液池的内壁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移连接有滑块,所述调节辊转动连接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滑槽内固定连接有一滑移杆,所述滑块滑移连接在所述滑移杆上,所述滑移杆外套设有第二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辊的设置,使得布料在染液池中具有自动调节张力的功能,布料在染液池内运动时,布料之间的张力传导至第二弹簧处进行存储,当张力发生突变时,第二弹簧中存储的动能对布料张力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进而使得布料以相对张紧的状态在染液池中运动吸收染液。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能够根据布料的厚度对动轧辊和定轧辊之间的间距进行,同时可以调节动轧辊之间或定轧辊之间的角度,使得布料在进行轧染过程时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挤压,一定程度上减少进行挤压时由于水平方向挤压造成局部停顿的现象的发生;

2.扩幅辊和调节辊的设置,使得布料在染液池内以展平的姿态与染液接触,调节辊的设置能够减弱在进行轧染时布料张力突变对染液过程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染液池处竖直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滑移块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进布架;3、第一挤压辊;4、第二挤压辊;5、连接槽;6、连接块;7、伺服电机;8、第一丝杠;9、染液池;10、扩幅辊;11、调节辊;12、光滑辊;13、凸起;14、滑槽;15、滑移杆;16、滑块;17、第二弹簧;18、动轧辊;19、定轧辊;20、第一调节板;21、第二调节板;22、安装槽;23、驱动电机;24、蜗杆;25、蜗轮;26、丝杠;27、光杆;28、滑移槽;29、滑移块;30、抵接杆;31、弹簧;32、手柄;33、楔形杆;34、第一弹簧;35、腔室;36、矩形块;37、缩口;38、抵接台;39、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轧染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一端端部设置有一进布架2,进布架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挤压辊3和第二挤压辊4。进布架2的两端侧壁沿高度方向开设有连接槽5,连接槽5内均滑移连接有连接块6,第二挤压辊4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对应的连接块6内,第一挤压辊3转动连接在进布架2上且低于第二挤压辊4的高度。连接块6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丝杠螺纹,进布架2的顶端端面处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7,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丝杠8,第一丝杠8穿过连接块6上的丝杠螺纹并转动连接在连接槽5内。

参照图1和图3,机架1的下侧设置有染液池9,染液池9内沿布料运动方向一次转动连接有扩幅辊10、调节辊11、光滑辊12、调节辊11和扩幅辊10,扩幅辊10、光滑辊12与调节辊11间呈错位设置,扩幅辊10与光滑辊12同侧且位于远离染液池9底面的一端,调节辊11位于靠近染液池9底面的一端,扩幅辊10的表面沿中心对称设置有呈螺旋状的凸起13。染液池9的内壁沿高度方向开设有滑槽14,滑槽14内固定连接有一滑移杆15,滑移杆15上滑移连接有一滑块16,调节辊11转动连接在滑块16上,滑移杆15外套设有第二弹簧17,第二弹簧17的两端分别抵接滑槽14底面和滑块16端面。

参照图1和图4,机架1上安装有轧染辊组,轧染辊组包括三根动轧辊18和三根定轧辊19,机架1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板20和第二调节板21,各定轧辊19均转动连接在第一调节板20上,各动轧辊18均转动连接在第二调节板21上。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调节板21发生位移的驱动件,第一调节板20固定连接在机架1上,一第二调节板21的端部开设有丝杠螺纹、另一第二调节板21的端部开设有开孔,机架1的两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第二调节板21发生滑移的安装槽22。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23、蜗杆24、蜗轮25、丝杠26和光杆27,驱动电机23固定连接在机架1的顶端,蜗杆24与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蜗轮25与蜗杆24呈啮合状态,丝杠26的一端与蜗轮25固定连接,丝杠26另一端穿过第二调节板21上的丝杠螺纹并转动连接在安装槽22内,光杆27穿过第二调节板21上的开孔并转动连接在另一安装槽22内。

参见图4和图5,第一调节板20和第二调节板21的中部区域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移槽28,滑移槽28内滑移连接有滑移块29,位于中部的动轧辊18和定轧辊19分别转动连接在滑移块29上,滑移块29上设置有用于锁定滑移块29位置的锁定件。锁定件包括抵接杆30、弹簧31、手柄32、楔形杆33和第一弹簧34,滑移块29内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一腔室35,抵接杆30安装在腔室35内,抵接杆30的一端伸出滑移块29端面且连接有手柄32,弹簧31套设在抵接杆30外,抵接杆30位于腔室35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矩形块36,弹簧31的两端分别抵接矩形块36端面和腔室35内壁。楔形杆33远离矩形块36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缩口37,腔室35底端两侧壁处开设有供楔形杆33缩口37穿过的通孔,滑移槽28的内壁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与楔形杆33端部配合的限位孔39,楔形杆33的楔形面朝向矩形块36设置,第一弹簧34套设在矩形块36外,且第一弹簧34的两端分别抵接腔室35内壁和楔形杆33的缩口37端。滑移块29端面沿周向设置有供手柄32抵接的抵接台38,抵接台38的横截面呈圆弧形,抵接台38沿圆弧圆周方向呈一渐升斜面和一抵接平面。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当布料进行轧染工作时,布料首先通过第一挤压辊3和第二挤压辊4之间进行挤压延展,而后依次穿过染液池9中的扩幅辊10、调节辊11、光滑辊12、调节辊11和扩幅辊10进行吸收染液,而后再进入动轧辊18和定轧辊19之间进行轧染工作。

首先根据布料的性能和厚度对定轧辊19之间以及动轧辊18之间的角度设置进行调节,将手柄32沿渐升斜面旋转至抵接平面,即可使得楔形杆33离开限位孔39并向腔室35内运动,进而解除滑移块29位置的锁定,通过改变与楔形杆33端部配合的限位孔39来对各定轧辊19以及各动轧辊18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而后启动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带动蜗杆24发生转动,蜗杆24进一步带动与其呈啮合状态的蜗轮25发生转动,蜗轮25进一步带动丝杠26发生转动,进而使得第二调节板21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另一端的第二调节板21与光杆27的配合跟随设置与丝杠26端的第二调节板21发生运动,进而实现对动轧辊18和定轧辊19之间间距的调节。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