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正反双风格梭织面料。
背景技术:
梭织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单层梭织面料织造简单,在同一面料上采用的纱线种类单一,正反花样相同,一般单侧使用。双层面料在单层面料的基础上,可以在织机上同时完成两批面料,在两批面料之间加入接结组织,就能使两批面料呈一整体,形成厚重的双层织物。现在的双层织物一般双面花样相同,织物仅仅是变得厚重,美观性并没有显著提升。服装用面料需要有美的外观,现在市场上也有正反均可用的面料,并且花样不同,但只是将两种不同面料缝合在一起,这样的面料在两层不同面料间有空隙,制成的服装主要作为外套使用,而不是可以单独穿着的服装用面料。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立体正反双风格梭织面料,梭织面料的正反两面风格完全不同,但都具有立体感,两层面料用接结的方式连接,固定牢固,不会脱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立体正反双风格梭织面料,所述梭织面料为双层斜纹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斜纹组织的表组织和里组织均为斜纹组织,表组织和里组织之间设有缝合经纱,表纬和里纬与所述缝合经纱交织使表组织和里组织接结连接,表纬采用彩色结节纱线,里纬采用强弱捻花式纱线;彩色结节纱线的颜色艳丽,织成的面料立体感强,强弱捻花式纱线强捻区和弱捻区交替分布,使织成的面料层次分明,纱线手感挺括、干爽,由于强弱捻不同作用,面料也有轻微的绉效应,也具有立体感。
所述彩色结节纱线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涤纶丝束相互绞股在一起构成的第一芯纱,在所述第一芯纱的外围包覆有由透明尼龙编织而成的网带,在所述网带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不同颜色的结节,所述结节由内部第一芯纱的某涤纶丝束与外部的网带绞股在一起;多种颜色的涤纶丝束可以按顺序依次和外部的网带绞股形成结节,也可以不按顺序和外部的网带绞股形成结节,总之,每个结节只含有一种颜色,使结节处的颜色单一化,不会显得颜色杂乱。
所述强弱捻花式纱线包括第二芯纱和包覆在第二芯纱表面的捻线,所述捻线与第二芯纱通过加捻方式加捻成交替分布的强捻区和弱捻区,所述第二芯纱为短纤维纱,所述捻线为化学纤维长丝。强弱捻花式纱线通过包覆纱工艺,将捻线包覆在第二芯纱表面,通过控制第二芯纱的喂入速率的间歇性变化,使第二芯纱与捻线形成不同的捻度变化,形成强捻区和弱捻区。
进一步地:表组织和里组织均为2上1下斜纹组织,但表组织为上斜纹组织,里组织为下斜纹组织;表经、里经、所述缝合经纱的数量比=3:3:1。梭织面料的一个组织循环中包括3根表经、3根表纬、3根里经、3根里纬、1根缝合经纱。
进一步地:所述表组织和里组织经纬交织点沿表组织和里组织之间的平面对称,所述缝合经纱与表纬的交织规律为1上2下,所述缝合经纱与里纬的交织规律也为1上2下;表经、里经、所述缝合经纱的数量比=3:3:1,且所述缝合经纱和表纬交织在两并列的表经均在表纬上侧的两根表经中间位置,所述缝合经纱和里纬同样也交织在两并列的里经均在里纬上侧的两根里经中间位置。缝合经纱和表纬的交织规律为1上2下,这样表组织的一个组织循环和缝合经纱只交织一次,并且缝合经纱和表纬交织在两并列的表经均在表纬上侧的两根表经中间位置,这样可以保证表组织布面规整;缝合经纱和里纬交织设计同样。表组织和里组织经纬交织点沿表组织和里组织之间的平面对称,可以保证梭织面料的一个组织循环只需用到1根缝合经纱,从而使表经、里经、缝合经纱的数量比=3:3:1。
进一步地:表经、里经、所述第二芯纱均为棉纱,所述缝合经纱为涤纶纱,所述捻线为锦纶全牵伸丝。棉纱的亲肤性,穿着性好,涤纶纱强度高,所以作为缝合经纱,锦纶全牵伸丝柔软、富有弹性,增加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结节的长度为0.8-1cm,相邻两个结节之间的距离为5-10cm。
进一步地:所述强捻区的长度大于所述弱捻区的长度。
进一步地:表经和里经的细度为32-40s。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梭织面料为双层组织结构面料,两层面料通过缝合经纱接结,连接牢度好,不会脱层。一侧的纬纱采用彩色结节涤尼纱线,使该侧面料具有多种色彩,颜色艳丽,颗粒状的凸起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另一侧采用强弱捻花式纱线,使该侧面料具有层次感,手感挺括,由于强弱捻不同作用,面料也有轻微的绉效应,也具有立体感。本梭织面料的两种风格,不仅可以作为外套用面料,还可以作为内搭的贴身用面料,都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个组织循环的上机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纬向截面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经向截面图;
图4表示彩色结节纱线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强弱捻花式纱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表经;2-表纬;3-里经;4-里纬;5-缝合经纱;6-彩色结节纱线;7-强弱捻花式纱线;11-表经一;12-表经二;13-表经三;21-表纬一;22-表纬二;23-表纬三;31-里经一;32-里经二;33-里经三;41-里纬一;42-里纬二;43-里纬三;61-第一芯纱;62-网带;63-结节;71-第二芯纱;72-捻线;73-强捻区;74-弱捻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具体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具体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附图1-5,一种立体正反双风格梭织面料,梭织面料为双层斜纹组织,双层斜纹组织的表组织和里组织均为斜纹组织,表组织和里组织之间设有缝合经,5,表纬2和里纬4与缝合经纱交织使表组织和里组织接结连接,表纬采用彩色结节纱线6,里纬采用强弱捻花式纱线7。彩色结节纱线的颜色艳丽,织成的面料立体感强,强弱捻花式纱线强捻区和弱捻区交替分布,使织成的面料层次分明,纱线手感挺括、干爽,由于强弱捻不同作用,面料也有轻微的绉效应,也具有立体感。
在本实用新型中,表组织和里组织均为2上1下斜纹组织,但表组织为上斜纹组织,里组织为下斜纹组织;表经1、里经3、缝合经纱5的数量比=3:3:1。梭织面料的一个组织循环中包括3根表经、3根表纬、3根里经、3根里纬、1根缝合经纱。表组织和里组织经纬交织点沿表组织和里组织之间的平面对称,缝合经纱与表纬的交织规律为1上2下,缝合经纱与里纬的交织规律也为1上2下;表经、里经、缝合经纱的数量比=3:3:1,且缝合经纱和表纬交织在两并列的表经均在表纬上侧的两根表经中间位置,缝合经纱和里纬同样也交织在两并列的里经均在里纬上侧的两根里经中间位置。缝合经纱和表纬的交织规律为1上2下,这样表组织的一个组织循环和缝合经纱只交织一次,并且缝合经纱和表纬交织在两并列的表经均在表纬上侧的两根表经中间位置,这样可以保证表组织布面规整;缝合经纱和里纬交织设计同样。表组织和里组织经纬交织点沿表组织和里组织之间的平面对称,可以保证梭织面料的一个组织循环只需用到1根缝合经纱,从而使表经、里经、缝合经纱的数量比=3:3:1。
参考附图1-3,附图1为本面料一个组织循环的上机图,采用飞穿法,使表经在第一、第二、第三片综框,里经在第四、第五、第六片综框,缝合经纱在第七片综框,穿筘方式为一根表经、一根里经同一筘齿,缝合经纱独一筘齿。附图2展示了针对该组织图纬向方向的前3根表纬2(表纬一21,表纬二22,表纬三23)以及前3根里纬4(里纬一41,里纬二42,里纬三43)和表经、里经、缝合纱线的交织结构示意图;附图3展示了针对该组织图经向方向的前3根表经1(表经一11,表经二12,表经三13)、前3根里经3(里经一31,里经二32,里经三33)以及第1根缝合纱线5和表纬、里纬的交织结构示意图。
参考附图4,彩色结节纱线6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涤纶丝束相互绞股在一起构成的第一芯纱61,在第一芯纱的外围包覆有由透明尼龙编织而成的网带62,在网带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不同颜色的结节63,结节由内部第一芯纱的某涤纶丝束与外部的网带绞股在一起。结节的长度为0.8-1cm,相邻两个结节之间的距离为5-10cm。多种颜色的涤纶丝束可以按顺序依次和外部的网带绞股形成结节,也可以不按顺序和外部的网带绞股形成结节,总之,每个结节只含有一种颜色,使结节处的颜色单一化,不会显得颜色杂乱。
优选的:有3种不同颜色的涤纶丝束,不同颜色的涤纶丝束按顺序依次和外部的网带绞股形成结节。
参考附图5,强弱捻花式纱线7包括第二芯纱71和包覆在第二芯纱表面的捻线72,捻线与第二芯纱通过加捻方式加捻成交替分布的强捻区73和弱捻区74,第二芯纱为短纤维纱,捻线为化学纤维长丝。强捻区的长度大于弱捻区的长度。强捻区的长度为5-10cm,弱捻区的长度为2-4cm。强弱捻花式纱线通过包覆纱工艺,将捻线包覆在第二芯纱表面,通过控制第二芯纱的喂入速率的间歇性变化,使第二芯纱与捻线形成不同的捻度变化,形成强捻区和弱捻区。
优选的:表经、里经、第二芯纱均为棉纱,缝合经纱为涤纶纱,捻线为锦纶全牵伸丝。棉纱的亲肤性,穿着性好,涤纶纱强度高,所以作为缝合经纱,锦纶全牵伸丝柔软、富有弹性,增加舒适度。表经和里经的细度为32-40s。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梭织面料为双层组织结构面料,两层面料通过缝合经纱接结,连接牢度好,不会脱层。一侧的纬纱采用彩色结节涤尼纱线,使该侧面料具有多种色彩,颜色艳丽,颗粒状的凸起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另一侧采用强弱捻花式纱线,使该侧面料具有层次感,手感挺括,由于强弱捻不同作用,面料也有轻微的绉效应,也具有立体感。本梭织面料的两种风格,不仅可以作为外套用面料,还可以作为内搭的贴身用面料,都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