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物结构可进行自调整的织物。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提高织物的质感,双层面料的应用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提高织物的厚实感,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织物的双层组织之间引入垫纬纱以使织物质地富有厚实感;但是,直接将垫纬纱引入双层组织之间存在以下缺陷:1)直接引入垫纬纱工艺限定了垫纬纱的材料的选用,对于具备优异功能性但是可纺性低的纤维则无法使用,限制了其使用范围;2)垫在双层组织之间的垫纬纱以纱线形式存在,对提升织物的厚实感、立体感的作用有限。
申请号为cn201710078665.8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单向导湿轻量保暖梭织双层面料的制备工艺,制备出双层结构梭织面料,其中经纱通过“里经接结”方法与表纬交织,表层采用涤纶异型截面吸水纤维或酷丝绵纤维中的一种,里层选用丙纶中空纤维色纱,所述面料一面疏水导湿,另一面吸水排湿,从而使织物获得单向导湿的功能。
申请号为cn201810278993.7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单双层组织的纯棉床品面料及其制造方法,该面料由经纱和纬纱按照组织结构交织形成,所述组织结构包括单层组织区和双层组织区,相邻的双层组织区之间采用单层组织区连接,单层组织区与双层组织区的密度一致;在面料的最小组织循环中单根纬纱与所有经纱的交织次数相同。其制造方法包括织造工序和染整工序。本发明的面料将单层组织与双层组织联合使用,改善了双层面料的结构稳定性,保证了洗前与洗后的风格一致性。
虽然上述方法所制备的面料均采用了双层组织结构以及选用具备特定功能和特定结构的纱线来制备功能性纺织品,但是由于双层织物在结构上的局限性和选用纱线的功能限制,所制备的纺织品的功能提升有限,而且其使用的功能纱线是裸露在外的,功能纱线易于磨损失效且不耐水洗,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调整织物。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调整织物,所述自调整织物包括呈阵列结构排布的若干重复单元;单个所述重复单元包括呈对角设置的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呈对角设置的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以及设置于前述结构区内的断点垫纬纱;所述断点垫纬纱包括短纤粗纱、连续包缠在所述短纤粗纱外周的水溶性维纶长丝以及间断包缠在所述短纤粗纱外周的涤纶长丝,以形成交替分布的没有涤纶长丝的第一纱段与具有涤纶长丝的第二纱段;
所述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为表组织和里组织构成的双层组织,形成双层结构区,所述第一纱段对应设置于双层结构区内,所述第一纱段的水溶性维纶长丝溶解后形成均匀分散的短纤粗纱填充于所述表组织与里组织之间,使得该双层结构区凸起;所述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为单层组织,形成单层结构区;所述第二纱段以纱线的形式交织于单层结构区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纬向方向上,所述第一结构区与所述第三结构区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结构区与所述第四结构区的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结构区的宽度wa与所述第二结构区的宽度wb满足关系式:wa:wb<1,以形成呈中间凸出、四周凹陷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纬向方向上,所述第一结构区与所述第三结构区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结构区与所述第四结构区的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结构区的宽度wa与所述第二结构区的宽度wb满足关系式:wa:wb>1,以形成呈中间凹陷、四周凸出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纬向方向上,所述第一结构区与所述第三结构区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结构区与所述第四结构区的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结构区的宽度wa与所述第二结构区的宽度wb满足关系式:wa:wb=1,以形成交替分布凸起与凹陷的“田字格”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双层结构区,所述断点垫纬纱的第一纱段不参与交织,仅垫在所述双层结构区的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之间;在所述单层结构区,所述断点垫纬纱的第二纱段参与交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短纤粗纱包括但不限于为聚酰亚胺纤维、木棉纤维、汉麻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断点垫纬纱的短纤粗纱为汉麻;所述双层结构区与单层结构区的经纬纱原料采用吸湿性低于汉麻的纤维,以在所述双层结构区形成表层组织到短纤粗纱的单向导湿结构,并通过相邻的单层结构内的第二纱段实现快速导湿,以保持织物表面干爽。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自调整织物,该织物在加工过程中因所设计的结构的原因,结构不断自我调整,最后达到所设计的结构的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将单个重复单元设置为包括呈对角设置的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呈对角设置的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以及设置于前述结构区内的断点垫纬纱。相邻的重复单元联结形成中心为第四结构区,四个角为第一结构区,四个边为第二、第三结构区的类口袋结构。其中,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为双层组织,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为单层组织。请参图7所示,由于第二、第三结构区是单层组织,第二结构区的经纱根数与第四结构区的经纱根数一致,纬纱根数与第一结构区的纬纱根数一致;第三结构区的经纱根数与第一结构区的经纱根数一致,纬纱根数与第四结构区的纬纱根数一致。第二、第三结构区的经纱和纬纱相互之间紧度大,第一、第四结构区的经纱和纬纱的相互之间的紧度小。紧度大的第二结构区纱线由于屈曲作用,经纬纱呈收缩趋势,分别沿经纱方向向第二结构区内拉拢第四结构区经纱,沿纬纱方向向第二结构区拉拢第一结构区纬纱;紧度大的第三结构区纱线由于屈曲作用,分别沿经纱方向向第三结构区内拉拢第一结构区经纱,沿纬纱方向向第三结构区内拉拢第四结构区纬纱(图7中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综合单、双层结构区经纬纱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第二、第三结构区的纱线将第一、第四结构区的纱线往第二、第三结构区牵伸,第一、第四结构区对与之相连的第二、第三结构区进行了结构自调整,实现了收紧的作用。由于第一、第四结构区内部有垫纬纱,收紧后使得这两个区域有明显的凸起。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调整织物,在传统双层垫纬结构的基础上,改变垫纬纱的结构,采用了由短纤粗纱、连续包缠在短纤粗纱外周的水溶性维纶长丝以及间断包缠在短纤粗纱外周的涤纶长丝组成的断点垫纬纱。该断点垫纬纱包括交替分布的没有涤纶长丝的第一纱段与具有涤纶长丝的第二纱段;利用维纶长丝的水溶性特征,在织物经过染色工序后,断点垫纬纱中连续的水溶性维纶长丝溶解,第一纱段纱线结构破坏并解体,第二纱段纱线因为涤纶长丝的作用,结构未因水溶性维纶长丝溶解而解体。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织造过程中,双层结构区的第一纱段解体,短纤粗纱在双层组织中解捻并且分散,使得第一、第四结构区内部填充散纤维,散纤维蓬松凸起,配合织物结构实现自调整功能,以使织物呈现出局部凸起的三维矩形阵列排列结构,在织物表面会产生凸起效应,实现局部接触,而不是平面全接触;单层结构能够更好地反衬出凸起效应,且相邻的单层结构区能够形成功能性连续导通通道,四个结构区协同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织物的功能特性。同时,由于涤纶长丝对断点垫纬纱的第二纱段的保护,第二纱段以纱线的形式参与了单层结构区织物结构的成型,提高了单层结构区织物结构的稳定性,解决了因溶解水溶性维纶而造成的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第三结构区、第四结构区的面积大小比例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组织结构灵活可变,而且调节范围广。通过形成单层结构区的第二结构区和第三结构区联结相邻设置的第一结构区和第四结构区,双层结构区与单层结构区的相邻设置、对角联结以及单层结构区断点垫纬纱对结构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织物结构更加稳定,引入的功能垫纬纱在织物中的分布更加均匀、可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调整织物,基于局部凸起的三维矩形阵列排列结构,能够通过选用不同功能特性的垫纬纱用以实现织物的不同功能需求,在建筑墙布、户外用品、婴幼儿用品、可水洗空调软凉席、功能性鞋垫等领域具备巨大的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调整织物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上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的耐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调整织物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调整织物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断点垫纬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调整织物中各结构区中纱线的受力情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调整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第三结构区以及第四结构区的组织结构,确定第一结构区与第二结构区的纬向宽度的比例;
s2,选用预定原料的经纱、纬纱和断点垫纬纱;
s3,根据上机图穿经、穿筘后进行织造;
其中,在所述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中,所述断点垫纬纱不参与交织,仅垫在双层组织结构的两层组织之间;
在所述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中,所述断点垫纬纱参与交织;
s4,织造完成后,染色加工时,所述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内的断点垫纬纱的第一纱段解捻、分散后填充于双层结构区内,使得该双层结构区凸起;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内的断点垫纬纱的第二纱段继续以纱线形式交织于单层结构区内,得到具有单双层凹凸结构的自调整织物。
其中,步骤s1包括如下步骤:
s11,确定第一结构区a与第四结构区d的组织结构,均采用原组织或变化组织中的一种,形成双层结构区;确定第二结构区b与第三结构区c的组织结构,采用原组织或变化组织中的一种,形成单层组织;
s12,确定第一结构区与第二结构区的纬向宽度的比例;其中,第一结构区的纬向宽度wa与第二结构区的纬向宽度wb的比例关系可以为wa:wb<1,如图1所示的结构;也可以为wa:wb=1,如图4所示的结构;也可以为wa:wb>1,如图5所示的结构;
s13,确定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第三结构区以及第四结构区纱线排列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述第一结构区、第四结构区中,表经纱与里经纱的比例可以为1:1、2:1、2:2中的一种,也可以为其他比例,可以根据产品设计需要进行设定,具体不予限制;表纬纱与里纬纱的比例可以为1:1、2:1、2:2中的一种,也可以为其他比例,可以根据产品设计需要进行设定,具体不予限制。
请参阅图6所示,在步骤s2中,断点垫纬纱包括短纤粗纱、连续包缠在所述短纤粗纱外周的水溶性维纶长丝1以及间断包缠在所述短纤粗纱外周的涤纶长丝2,形成交替分布的第一纱段a与第二纱段b。在断点垫纬纱中,水溶性维纶长丝1为连续性长丝,涤纶长丝2间隔设置。根据第一结构区a的纬向宽度wa与第二结构区b的纬向宽度wb的比例关系确定断点垫纬纱的第一纱段a与第二纱段b的比例。具体来讲,在所述第一结构区a内,所述第一纱段a的长度la沿纬纱方向与所述第一结构区a的纬向宽度wa保持一致;在所述第四结构区d内,所述第一纱段a的长度la沿纬纱方向与所述第四结构区d的纬向宽度保持一致;在所述第二结构区b内,所述第二纱段b的长度lb沿纬纱方向与所述第二结构区b的纬向宽度wb保持一致;在所述第三结构区c内,所述第二纱段b的长度lb沿纬纱方向与所述第三结构区c的宽度保持一致。其中,第一纱段a由短纤粗纱和包缠在所述短纤粗纱外的水溶性维纶长丝1构成,第二纱段b是由短纤粗纱、包缠在所述短纤粗纱外的水溶性维纶长丝1和涤纶长丝2组成;即,没有涤纶长丝2包缠的纱段为第一纱段a,具有涤纶长丝2包缠的纱段为第二纱段b。
在步骤s3中,将断点垫纬纱对应投入,即,在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内对应为断点垫纬纱的没有涤纶长丝2包缠的第一纱段a,在第二结构区b、第三结构区c内对应为包缠有涤纶长丝2的第二纱段b。
在步骤s4中,织造完成,织物下机后,对织物进行精炼处理,处理时温度高于85℃,再水洗,水洗使断点垫纬纱线的水溶性维纶1溶解。水洗后染色,染色采用溢流喷射染色机染色,染色时织物受到外力冲击作用,没有涤纶长丝2包缠的第一纱段a在外力的作用下解体,具有涤纶长丝2的第二纱段b因为涤纶长丝2的保护,仍以纱线的形式存在于织物中,使得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内的断点垫纬纱解捻、均匀分散后填充于所述双层结构区a、d内,使得所述结构区凸起;由于涤纶长丝2的包缠作用,第二结构区b、第三结构区c内的断点垫纬纱继续以纱线的形式交织于所述单层结构区内,得到具有单双层凹凸结构的织物。这种方法不需要特定增加工序,只需要调整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不增加,有利于控制成本。
如此设置,在双层结构处,所述断点垫纬纱以水溶性维纶长丝1包缠短纤粗纱的形式垫入两层织物之中,相较于传统的功能纱线以组织点的形式裸漏于织物表面,有效降低了对垫纬纱的可纺性、可织性要求,适用范围广,可以使用无法用于传统工艺中的可纺性差的纤维,实现了废弃原料的再生化;避免了传统工艺中垫纬纱影响织物的外观,手感及穿着舒适性等缺陷,并且有效降低了功能纱线的磨损,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垫纬纱填充于双层组织之间,提高了织物的耐水洗性能。还有,断点垫纬纱中的功能纱在单层结构区内以纱线形式交织于织物之中,提高了织物的稳定性,避免了纤维解捻带来的功能纤维裸露的问题。
下面结合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同结构的自调整织物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一种自调整功能墙布面料的制备方法:
s1,确定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的表里组织均采用平纹组织构成双层组织;第二结构区b、第三结构区c均采用二上二下斜纹组织构成单层结构;确定第一结构区与第二结构区的纬向宽度的比例为wa:wb=1:4;
s2,确定第一结构区a、第二结构区b、第三结构区c、第四结构区d的经纱、纬纱以及断点垫纬纱的材质(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知,所述断点垫纬纱由木棉粗纱、连续包缠在所述木棉粗纱外的水溶性维纶长丝1以及间断包缠在木棉粗纱外的涤纶长丝2组成;
s3,根据上机图(如图2所示)穿经、穿筘后进行织造;
其中,在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中,所述断点垫纬纱不参与交织,仅垫在所述双层组织结构的两层组织之间;在第二结构区b、第三结构区c中,所述断点垫纬纱参与交织;
s4,织造完成后,对织物进行精炼处理,处理时温度高于85℃,再水洗,水洗后染色,采用溢流喷射染色机染色,染色时织物受到外力冲击作用,使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内的断点垫纬纱解捻、均匀分散后填充于所述双层结构区内,形成凸起;在第二结构区b、第三结构区c中,由于涤纶长丝2不溶于水,所述断点垫纬纱仍保持纱线结构,参与交织,得到具有凹凸结构的自调整织物。
在织造过程中,每打入四根纬纱时,垫入一组断点垫纬纱。织造工艺参数和原料设置如下表1所示。
表1实施例一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设置
请参阅图1所示,实施例一制备的自调整织物包括呈阵列结构排布的若干重复单元。单个所述重复单元包括呈对角设置的第一结构区a与第四结构区d、呈对角设置的第二结构区b与第三结构区c。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为表组织和里组织构成的双层组织,呈左对角排列;所述第二结构区b、第三结构区c为单层组织,呈右对角排列。
请参阅图7所示,其中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由于第二、第三结构区b、c是单层组织,第二结构区b的经纱根数与第四结构区d的经纱根数一致,纬纱根数与第一结构区a的纬纱根数一致;第三结构区c的经纱根数与第一结构区a的经纱根数一致,纬纱根数与第四结构区d的纬纱根数一致。第二、第三结构区b、c的经纱和纬纱相互之间紧度大,第一、第四结构区a、d的经纱和纬纱的相互之间的紧度小。紧度大的第二结构区b的纱线由于屈曲作用,经纬纱呈收缩趋势,分别沿经纱方向朝第二结构区b内拉拢第四结构区d经纱,沿纬纱方向朝第二结构区b内拉拢第一结构区a纬纱;紧度大的第三结构区c纱线由于屈曲作用,分别沿经纱方向朝第三结构区c内拉拢第一结构区a经纱,沿纬纱方向向第三结构区c内拉拢第四结构区d纬纱。综合单、双层结构区经纬纱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第二、第三结构区b、c的纱线将第一、第四结构区a、d的纱线往第二、第三结构区b、c牵伸,第一、第四结构区a、d对与之相连的第二、第三结构区b、c进行了结构自调整,实现了收紧的作用。由于第一、第四结构区a、d内部有垫纬纱,收紧后使得这两个区域有明显的凸起。如此,织物结构上实现的自调整,一方面,降低了单双层组织交替结构织造时缩率差异带来的织造难度;同时,周侧的单层组织(第二、第三结构区b、c)较大的屈曲辅助锁紧了中心的双层组织(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有利于防止断点垫纬纱的裸露。另一方面,单层组织结构起着稳定整体织物结构的作用,织物结构平整、织造便捷。
所述断点垫纬纱包括木棉短纤粗纱、连续包缠在所述木棉短纤粗纱外的水溶性维纶长丝1以及间断包缠在所述短纤粗纱与水溶性维纶长丝1外的涤纶长丝2,形成交替分布的第一纱段a与第二纱段b。所述第一纱段a的长度la,在第一结构区a内与所述第一结构区a的纬向宽度wa保持一致;在第四结构区d内与所述第四结构区d的纬向宽度wb保持一致。所述第二纱段b的长度lb,在第二结构区b内与所述第二结构区b的纬向宽度wb保持一致;在第三结构区c内与所述第三结构区c的纬向宽度wa保持一致。即,在第一结构区与第二结构区内,所述断点垫纬纱的第一纱段a与第二纱段b的长度比la:lb=1:4;在第四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内,所述断点垫纬纱的第一纱段a与第二纱段b的长度比la:lb=4:1,使得所述断点垫纬纱的第一纱段与第二纱段分别对应与单、双层区域匹配。通过左对角和右对角结构区的联结,相邻的重复单元联结形成中心为第四结构区,四个角为第一结构区a,四个边为第二、第三结构区b、c的类口袋结构。
所述第一结构区a、第四结构区d的表组织与里组织之间设置的断点垫纬纱的第一纱段a,不参与交织,仅垫在双层组织结构的两层组织之间。如此设置,相较于传统的功能纱线以组织点的形式裸漏于织物表面,有效降低了对断点垫纬纱的可纺性、可织性要求,适用范围广,可以使用无法用于传统工艺中的可纺性差的纤维,实现了废弃原料的再生化;避免了传统工艺中断点垫纬纱影响织物的外观,手感及穿着舒适性等缺陷,并且有效降低了功能纱线的磨损,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断点垫纬纱填充于双层组织之间,提高了织物的耐水洗性能。同时,由于第二纱段b的涤纶长丝2对断点垫纬纱第二纱段b的保护,参与了单层结构区区域织物结构的成型,提高了单层结构区区域织物结构的稳定性,解决了因水溶性维纶长丝的溶解而造成的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利用维纶长丝的水溶性特征,在织物经过染色工序后,断点垫纬纱中连续的水溶性维纶长丝溶解,第一纱段纱线结构解体,第二纱段纱线因为涤纶长丝的作用,水溶性维纶长丝溶解后仍保持纱线的形态。因此,垫入双层结构区的第一纱段解体,木棉短纤粗纱在双层组织中解捻并且分散,并在第一、第四结构区内部填充,散纤维蓬松凸起,配合织物组织,协同作用,进一步实现织物结构的自调整,使织物呈现出局部凸起的三维矩形阵列排列结构,在织物表面会产生凸起效应,且单层结构区能够更好地反衬出凸起效应。
通过采用木棉纤维和包缠在其表面的水溶性维纶长丝构成第一纱段,垫入双层组织的第一结构区和第四结构区,经染色加工后,木棉呈散纤维分布在双层组织之间,可以有效吸收入射声波,为该面料提供吸音功能。由于涤纶长丝对纱线的保护作用,木棉粗纱在第三结构区和第四结构区以纱线形式参与交织,右对角形成单层结构,与凸起的左对角双层结构联结配置,在自调整织物表面形成的凹凸结构可有效将入射声波进行反射,实现了对声音的吸收和反射,进一步提高了隔音效果,为居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隐私保护功能,同时木棉纤维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并且,双层组织的经纬纱均采用聚酰亚胺(pi)纱线织制,在有焰燃烧条件下,无熔融,不滴落,低烟无毒,具有阻燃、隔热、抗菌等特点,织物的热防护系数为571.4kw·s/m2,具有良好的隔热、阻燃性能;抗菌性能则赋予良好的居家环境和提高墙布使用寿命,使得该自调整功能墙布面料兼具优异的阻燃性能、隔音效果及抗菌性能。
对比例一
为进行效果比对,根据现有技术,织制对比例一,其组织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如表2所示。对比例一保持织物组织结构及工艺参数与实施例一相同,经纬纱原料改成白色阻燃棉,断点垫纬纱改成原料为红色阻燃棉的垫纬纱。
与实施例一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对比例一所制备的自调整功能墙布面料存在着阻燃性能下降的缺陷,其极限氧指数值为26.4%,在22%~27%之间,属于可燃织物。且其热防护性能较实施例一下降,热防护系数tpp值为419.2kw·s/m2。且对比例一的墙布吸音效果和抗菌性能较实施例一下降。
表2对比例一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设置
请参阅图3所示,为了验证实施例一中断点垫纬纱第二纱段中涤纶长丝2有效保护了纱线结构,有利于提高单层结构区织物结构的稳定性,采用自己开发的耐磨设备200对实施例一和对比例一中的单层区域进行耐磨性能测试。在对比例一中,垫纬纱未间断包缠涤纶长丝,即仅由短纤粗纱和包缠在短纤粗纱外周的水溶性维纶长丝构成。该耐磨设备200包括固定样品21的样品固定部件22和摩擦部件,摩擦部件包含摩擦头23和400目砂纸24,摩擦头23的直径为1cm。
测试方法为:在测试温度21℃,相对湿度63%的条件下,摩擦部件的预加张力为5n,摩擦方式为摩擦头旋转摩擦,摩擦次数为十转。摩擦完后,收集摩擦区域的散纤维。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砂纸上摩擦下来的不同纤维比例,研究短纤粗纱在有涤纶长丝和没有涤纶长丝包缠的条件下,纱线结构和单层结构区域的稳定性。具体测试数据见表3。
表3实施例一与对比例一的耐磨性能测试数据
从表3可以看出,具有间隔排列的涤纶长丝的实施例一的断点垫纬纱的第二纱段的粗纱中的纤维被摩擦下来的比例小于无涤纶长丝保护的对比例一的垫纬纱。说明了断点垫纬纱的设计有效保护了第二纱段的纱线结构,有利于提高单层结构区织物结构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一种自调整机织保暖面料的制备: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织物面料、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的不同,具体如表4所示,其他步骤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表4实施例二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设置
在所述面料中,与实施例一类似,其a、d结构区形成蓬松凸起的双层组织,表层组织成分为pi,提供良好的隔热,防潮,抗菌性能;里层组织成分为棉,提供良好的服用舒适性。断点垫纬纱解捻后,pi短纤纱以散纤维状分布于双层面料之间,散纤维的蓬松和pi的隔热性能赋予面料更好的隔热保温效果,热阻值为0.158m2·℃·w-1。从而使面料兼顾舒适性的同时,具有保暖,阻燃,抗菌,防潮性能。而b、c结构区,形成稳定的单层组织,提高双层组织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垫纬纱解捻后在织物中的均匀分布。
所述轻薄保暖面料,充分利用pi纤维良好的隔热性能,可以用于户外或行军中帐篷用垫毯、睡袋等面料。
对比例二
与实施例二相比,对比例二保持组织结构及织造工艺参数不变,仅改变原料:第一结构区至第四结构区经纬纱及垫纬纱原料均采用纯棉,制备出对比保暖机织面料,测试可知,其热阻值降至0.028m2·℃·w-1。
实施例三
一种自调整鞋垫面料的制备方法: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结构区a和第二结构区b的纬向宽度比为wa:wb=1:1,织物面料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不同,具体如表5所示,其他步骤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表5为实施例三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设置
所述自调整鞋垫面料,与实施例一类似,a、d结构区形成凸起;b、c结构区形成凹下稳定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wa:wb=1:1,得到的鞋垫面料的a、b区的宽度也为1:1,鞋垫面料大体呈田字格形式(如图4所示),该凹凸结构有利于增加足底与鞋垫之间的摩擦,避免快速运动过程中足底和鞋垫之间的滑移。进一步地,可根据人体足部穴位分布设置双层组织排列位置,通过织物结构和垫纬纱的粗细,使鞋垫在定点位置形成明显凸起方块,从而实现足部按摩功能。
在染色加工工序中,第一纱段中的汉麻纤维解捻后,分布于双层组织之间,双层结构区作为表层与足底局部接触,表层经纬纱采用聚酰亚胺纱线,与泡沫层粘合的为织物里层,里经里纬采用高f数细旦尼龙;如此设置,由表层组织(聚酰亚胺)到垫纬纱(汉麻)形成了单向导湿结构,有利于汗液的吸收,而断点垫纬纱的第二纱段分布在单层结构区,相邻的单层结构区之间连接形成了导湿通路,实现了快速导湿,保持面料表面干爽,从而破坏细菌的生长环境,使细菌失去活力的同时,提供穿着舒适性。同时,从原料设置的角度,垫纬纱汉麻具有强的吸湿性、天然抗菌性和吸附性能;与足底局部接触的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天然抗菌性,具有广谱抗菌特性,且无游离纳米银离子析出。所制备的自调整鞋垫面料对大肠杆菌抑菌率98%(标准值≥
70%)、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98%(标准值≥70%)、白色念球菌抑菌率90%(标准值≥60%),表明该面料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使用该织物制成的鞋垫面料兼具去除异味、抗菌、导湿透气的功能,穿着舒适性高。
实施例四
一种自调整干爽储汗/湿面料的制备方法:
表6实施例四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参数设置
所述自调整干爽储汗/湿面料,与实施例一类似,a、d结构区形成凸起;b、c结构区形成凹下稳定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wa:wb=4:1>1,得到的自调整干爽储汗/湿面料的a、b区的宽度也为4:1,面料的双层区域凸起,单层区域凹下,外观大体呈边高中低结构(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单层结构沿斜对角形成吸湿透气通道,有利于汗液和湿气的迅速排出;织物表面与皮肤形成局部接触,有利于皮肤表面保持干爽。
所述面料可用于婴幼儿隔汗巾,贴身面料,隔尿垫上的织物层(婴儿/病患),可水洗空调软凉席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前述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区的纬向宽度wa与第二结构区的纬向宽度wb的比例关系并不限于为实施方式中的设定值,当wa:wb<1时,也可以为wa:wb=1:2,或者wa:wb=1:6,或者wa:wb=1:8,或者wa:wb=1:10或者其他取值,仅需满足wa:wb<1即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同样的,当wa:wb>1时,取值也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设计及功能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功能性需要,将短纤粗纱替换为其他功能性短纤粗纱或者其他多种功能性短纤粗纱的混合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调整织物。该自调整织物包括呈阵列结构排布的若干重复单元。单个重复单元包括呈对角设置的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呈对角设置的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以及设置于前述结构区内的断点垫纬纱。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为双层组织,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为单层组织。该断点垫纬纱包括短纤粗纱、连续包缠在短纤粗纱外的水溶性维纶长丝以及间断包缠在短纤粗纱外的涤纶长丝,形成交替分布的没有涤纶长丝的第一纱段与具有涤纶长丝的第二纱段。第一纱段对应设置于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的双层组织之间,染色加工时,第一结构区与第四结构区内的断点垫纬纱解捻、均匀分散后填充于双层结构区内,使得该结构区凸起;由于涤纶长丝的包缠作用,第二结构区与第三结构区内的断点垫纬纱继续以纱线形式交织于单层结构区内,得到具有单双层凹凸结构的自调整织物。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调整织物通过选用不同功能特性的断点垫纬纱用以实现织物的不同功能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